❶ 老人手腳冰冷怎麼按摩
經常做穴位按摩能夠促進人的血液循環,幫助人們消除疲勞,使人得到身心放鬆。而多按摩足三里穴,還能有效緩解手腳冰涼的現象。那麼你知道足三里穴的位置在哪裡嗎?我們又該如何正確按摩足三里穴呢?下面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足三里穴位按摩
很多人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特別是老人。這是因為由於手腳離心臟較遠,尤其是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人,更容易發生供血不及時的情況,所以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
足三里穴位於人體下肢膝關節外側下四指寬處(不包括大拇指,即膝眼直下3寸處),堅持拍打或按摩,可以起到同針灸一樣的作用,不僅能促進微血管循環,改善冰涼症狀,還有健胃、消除疲勞、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所以民間就有「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贊譽。
拍按之前,先搓揉雙手直至發熱,然後用雙手掌按揉雙側足三里部位15分鍾左右,或拍打150下左右,早晚各一次。
生活中想改善手足冰冷的症狀,還有多種其他的方法可選擇,如增加運動,跑步、快走、甩手等;也可採取睡前溫熱水泡腳、搓揉手腳等保健療法。另外,飲食上宜少吃寒性食物,多選擇溫性或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都可改善手腳冰涼症狀。
按摩足三里抗衰老
在我們的膝蓋下面有一個調腸胃、抗衰老的穴位——足三里穴,當我們把腿屈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就是足三里。
中醫葯認為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所謂合穴就是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引起的病症,尤其是胃經氣血不和,敲打足三里都能夠進行調整,可以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瀉泄、便秘等胃腸道消化不良的病症。
經常按摩足三里,還能防病健身、抗衰延年,對各種常見的老年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車上、工間休息的時候,不妨經常按摩足三里,持之以恆,定有裨益。
具體方法是: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里穴做按壓動作,每次5—10分鍾,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❷ 老年人怎麼按摩舒筋活血
選擇合適按摩器
如何幫老人按摩
應選擇振動頻率較快、振動強度較弱的電動式按摩器,而電磁式按摩器由於振動頻率慢、振動強度較大,更適合中青年人使用。
使用時間不宜久
要調整好按摩力度和次數,要由輕到重,由少到多。時間最好控制在每次20分鍾左右,早晚各1次即可。
要注意使用方法
持按摩器的手臂要靈活些,不要握得太緊,振動頭也不能緊壓皮膚,一切應以自然、感覺舒適為宜;使用中若出現停振、升溫太高、聲音異常等異常現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要注意使用時機
為了避免發生不良後果,在空腹、飽食、醉酒和劇烈運動後嚴禁使用電子按摩器。此時按摩可使血液流速進一步加快,胃部平滑肌蠕動增強,易造成惡心、嘔吐、胸悶等不適。
❸ 老年人怎麼按摩舒筋活血
手部的合谷穴以及腿部的足三里穴是人體很重要的兩個穴位,對舒筋活血有重要的意義,每天堅持按摩這兩個穴位,不但能舒筋活血,它們還是養生保健的常用穴位。
合谷穴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虎口,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取穴時一手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隻手的虎口處,拇指向下按,指尖所對的位置就是合谷穴。
按摩合谷穴的方法,主要按、壓、捻、揉、點等動作就可以了。用雙手的拇指按照順時針的方法交替按摩,每次3〜5分鍾,每天堅持2〜5次。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可以強身健體,舒筋活血,提高人體免疫力,還能有效延緩衰老。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❹ 老年人緩解疲勞可以做哪些按摩
按摩四肢可緩解疲勞
人站立或坐著時,血液容易蓄積下肢,循環不暢,時間久版了,難權免會出現乏力、腫痛等症狀。尤其是中老年,腿腳乏力會導致平衡能力減退。每天逆向按摩腿部可疏通整個腿腳的經絡,促進血液循環,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有效增強腿力和關節韌帶柔韌性,使四肢協調能力增強,減少老人跌傷的幾率。
逆向按摩
每天早上起床後,先適當做些保健操,活動一下四肢,再坐在凳子上,用雙手握住右腳腳腕,然後同時往上揉搓,按摩20下後,再按摩左腿。也可用單手反向揉搓手臂,從手腕處向肩頸部緩慢揉搓20次。
老人按摩的一些注意事項
1、凡皮膚病的病變部位及水火燙傷等所致的皮膚損傷部位,嚴禁按摩。
2、凡患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傾向者,嚴禁按摩,以防引起出血。
3、凡久病及嚴重的心、肺、腦病患者,胃、腸穿孔患者,癌症患者,高齡、體質極度虛弱者不能按摩,以防發生危險。
4、凡在極度疲勞或醉酒的情況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也不能按摩。
❺ 怎樣給半身不遂的老人按摩
用按摩療法治療半身不遂?
(1)對半身不遂症患者,其上肢按穴位以點揉法作好後,則用力拉,抖其臂,並作輪轉活動其肩關節、肘及腕後,再捏合谷穴十餘下。然後用手托患肢,用一隻手撥動腋窩下大筋,使其有麻木感,可傳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貫通到指尖。最後用扌袞掌法搓其臂百餘下,至皮膚發熱為止。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健肢及患肢一同進行。在施治中對患肢要根據病情做適度的按摩。
(2)對於下肢患者,其操作次序基本相同。但仍先施治穴位,後進行拉、抖及轉動屈伸其上中下關節。但著重於血脈及膝眼四脈的按摩。
(3)血根四脈的按摩採用扣法。是用兩大拇指按住血根二脈(在膝肌內前麵皮膚上面,左右距離約一寸多),並在腿後側用食指或中指對准上血根二脈位置扣緊,和下血根二脈兩筋正中的穴位,迫使血液在筋脈血管中,得到逐步流暢,促使患肢血液循環暢通無阻。每一穴位點揉輕重各6次,共36次,可以加至108次為准則。應以患者體質強弱來增減活動次數,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為宜。同時可輕輕拍打患肢,使萎縮塌陷的肌肉興奮膨脹發育。
半身不遂的中葯治療
半身不遂是指患者某側肢體感覺麻木,不能自主運動,中醫臨床將半身不遂分為氣虛血滯和肝陽上亢兩型辨證論治。
(1)氣虛血滯:患者由於年老體弱,氣血虧虛,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榮,氣血瘀滯,脈絡痹阻,而致肢體萎弱不用。除半身不遂外,還兼有患側手足浮腫,說話緩慢,含糊不清,嘴角和鼻唇溝歪斜,面色萎暗,苔薄白,舌淡紫,伸舌時舌尖有偏向,脈細弱無力。治宜補氣活血,通經活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2)肝陽上亢:患者平日肝火較旺,火升風動,氣血上逆,絡破血溢,經脈阻塞,而致半身不遂。還兼有肢體僵硬,面紅耳赤,頭暈耳鳴,舌紅絳,苔薄黃,脈弦有力,治宜平肝潛陽,熄風通絡,方用鎮肝熄風湯或天麻鉤藤飲加活血葯治療。
如患者出現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等補腎收澀之品;如肢體麻木者,加陳皮、半夏、茯苓、膽南星以理氣燥濕而祛風痰;大便秘結者,加郁李仁、肉蓯蓉等潤腸通便。
可試用補陽還五湯:黃芪500克 當歸20克 赤芍20克 川芎20克 桃仁20克 地龍25克 陳皮20克 紅花50克 僵蠶20克 蟬衣50克 防風10克 荊芥10克 半夏10克.可以試試.效果不錯
❻ 老年人怎樣進行經絡拍打
老年人經絡拍打的具體做法
1、起勢
雙腳 自然 站立,同與肩寬,膝蓋微屈,雙手下垂,送胯放鬆,閉目養神,以下每節開始拍打時皆如是,以調息身心。
2、拍打頭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頭頂百會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額頭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
第三步,雙手同時拍打頭部正面,即額頭至頭頂部分,拍打36下左右。
第四步,雙手同時拍打頭部兩側,拍打36下左右。
第五步,雙手同時從頭部兩側拍打至頭後風池穴,採用從上至下順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
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從頭頂拍打至頭後風府穴,採用從上至下順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頭部拍打時宜口目合閉。
第七步,拍打和摩擦(干浴面)面部,可在拍打全部結束後進行。干浴面的方法,搓熱兩手,兩掌心緊按兩腮下部,兩手四指並攏沿鼻樑兩側向上推,經雙眼到上額時,一直推到前額,兩掌左右分開,然後順著兩側眉橫骨,掌根經太陽穴耳前向下拉,回到原位,反復一分鍾。
需注意的是,高 血壓 患者不宜拍打頭部,可用十指摩擦或掐揉的方法!第一步,雙手手指從印堂沿著額頭、百會穴摩擦至頸後的風府穴9-18遍。第二步,雙手分別從兩側的太陽穴經過頭部兩側摩擦至頸部的風池穴9-18遍。第三步,十指掐揉頭部,從印堂沿著額頭、百會穴掐揉至頸後的風府穴9-18遍。第四步,雙手分別從兩側的太陽穴經過頭部兩側掐揉至頸部的風池穴9-18遍。
3、拍打頸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頸部後側,從風府穴起拍至頸後處,拍打時,頭和脖子略微前傾,便於拍打,一般拍打5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頸部左側,從風池穴起拍至肩頸處,拍打時,頭和脖子略微向右前側傾斜,便於拍打,然後用右手拍打頸部右側,方法同上,採用由上而下順拍,一般拍打5遍。
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從下巴抹脖子至頸項處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4、拍打大椎
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大椎,可以單掌拍打也可以左右手輪流拍打,拍打時,頭部略微前傾低頭,便於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
5、拍打後背、背部兩側膀胱經、背部中央督脈(華佗夾脊)
第一步,扭擺拍打後背,以腰為軸帶動兩臂,左手手掌繞至體後用掌背拍擊後背部,同時右臂繞過體前用掌心拍擊左側後背部(以手能盡量拍到處為佳)。然後再反方向左右輪換拍打。右手內旋向右下方繞至背後,屈肘用掌背拍擊後背部,左臂同時向左繞過體前用掌心拍擊右肩部,如此反復拍打,一般拍打遍數為四八拍。拍打時動作要協調,利用肩背及腰部轉動時的慣性。兩臂擺動時肩、肘、腕關節要靈活,拍打力度要適宜。拍打後背時,臂應盡量向後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觸的背部得到拍擊鍛煉。如此不斷地扭身、擺臂,兩手交替進行拍打,拍打次數自定。
第二步,拍打背部兩側膀胱經。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側至臀部,以手能盡量拍到處為佳,然後用左手拍打背部右側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順拍亦可上下反復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膀胱經位於背部兩側,膀胱經上有心、肺、肝、膽、脾、胃、大小腸以及腎俞穴等。
第三步,用掌背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脈以及華佗夾脊,華佗夾脊也叫夾脊穴,自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開半寸處是穴,十二個胸椎和五個腰椎兩旁共三十四個穴。拍打背部督脈以及華佗夾脊時,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盡量拍到處為佳)拍打至長強穴,可順拍亦可上下反復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6、拍打兩側胳肢窩和脅部
第一步,拍打左側胳肢窩,左臂上舉,用右手掌拍打左側胳肢窩,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後順勢拍打左側脅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復拍打左側脅部,拍打脅部時,由腋下拍打至側胯部,再由側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來回拍打2-3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右側胳肢窩和右側脅部,方法同第一步。心臟、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處,兩肋中間有“胸腺” 穴位 ,拍打 按摩 可起到安撫心臟的作用。
7、拍打胸腹兩側、胸腹中央任脈
第一步,雙掌同時輕拍胸腹部兩側,由兩側鎖骨處拍打至兩大腿根部,可順拍亦可上下反復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第二步,拍打胸部中央即任脈(宜輕拍),從頸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順拍亦可上下反復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等經絡。
8、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
第一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然後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肩井穴位於肩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線,是膽經上的重要穴位。
第二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髃、肩髎穴,然後左手掌拍打右肩髃、肩髎穴,拍打時,手臂略微抬起,使肩臂頭顯得相對圓滑,便於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當上肢向外平舉與軀干成90度角時,由於肩三角肌外側部分收縮,在肩峰上面形成兩個窩,前方一個窩的中心是肩髃,後方一個窩的中心是肩髎穴。
9、拍打肩部四周和手臂
第一步,用右手掌拍打左肩四周,然後順勢拍打左臂內側,沿著左肩、大小臂、肘部、手腕、手心。
第二步,上接第一步,翻轉手臂,拍打左臂外側,即從手背,手腕外側、大小臂外側、肘部外側,回到肩部,手臂一般來回拍打2-3遍。
第三步,左手掌拍打右肩四周,然後順勢拍打右臂,方法同上。總之,雙臂的內外側前部、內外側後部以及內外側中部,都要拍打到,拍打手臂,是先陰經後陽經,即先拍打手臂內側後拍打手臂外側。手上有六條經絡,心包經、肺經、心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
10、拍打尾椎骨、腰骶部
第一步,用雙掌掌背輪流反復拍打尾椎骨,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雙掌掌背輪流拍打腰骶部(即八髎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11、拍打臀部和腿部
第一步,用雙掌掌背或掌心輪流反復拍打臀部後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雙掌同時拍打臀部兩側以及雙腿外側,從環跳穴起拍,沿著腿部外側(包括風市穴、陽陵泉穴)、膝蓋外側至腳踝部。
第三步,拍打雙腿內側,雙腳稍稍外撇成外八字形,便於拍打,接著上面第二步從腳踝部拍起,沿著雙腿內側(包括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膝蓋內側(包括血海穴),回拍到大腿根部。
第四步,拍打雙腿前面(側),此時,雙腳外八字再轉回來,接著上面第三步從大腿根拍打至腳面處,包括髀關、膝蓋前面。
第五步,拍打雙腿後面(側),接著上面第四步從腳跟部拍起回到臀部,包括承山穴、膝蓋後面的腘窩,以及大腿與臀部之間的承扶穴,總之,雙腿的外內側前部、雙腿的後內側後部以及雙腿的外內側中部,都要拍打到,腿部一般來回拍打2-3遍。拍打腿部,是先陽經後陰經,即先拍打腿部外側,後拍打腿部內側,臀部、腿部有膀胱經、肝、膽、脾、胃、腎經六條經絡。
12、摩擦腰骶部
雙手放在腰眼部位,從上向下摩擦腰腎,從腰部向下斜擦至尾閭處(長強穴),再回頭從腰部反復搓起。摩擦腰腎可 補腎 壯腰和加固元氣,還可以防治腰酸,一般36遍左右。
13、雙拳按摩腰眼
雙手輕握拳,用拳眼緊貼腰部旋轉按揉腰眼(位於背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開3~4寸的凹陷處),一般1分鍾或120下左右。
14、拍打命門、神闕、腎俞穴
第一步,用雙拳拳眼或雙手掌心輪流敲打或拍打命門,拍打時,身體略微前傾,便於拍打,一般拍打八十一下,所謂“九九打”,此外,也可以同時拍打命門和神闕(肚臍眼),即用雙手掌心一前一後,先左掌拍打神闕(肚臍眼),同時右掌拍打命門,然後再換方向同時輪流拍打,拍打時,腹部略微前挺,牙齒緊閉,發出“嘻”的出氣聲,請記住千萬不能憋氣!或者,也可採用自然 呼吸 法進行拍打,一般拍打36下或50下左右,注意!拍打力度、次數一定要循序漸進。
第二步,雙手半握拳以拳背或雙手掌心輪流敲打或拍打左右腎俞穴,身體略微前傾,便於拍打,右手敲打或拍打左腎俞穴,左手敲打或拍打右腎俞穴,一般為九九打,左右腎俞穴各拍打八十一下。
15、摩擦脘腹部和肝腹部(平肝順氣法)
第一步,摩擦脘腹部兩側,雙手分別從腰腹部帶脈處,沿著腹部向下斜推摩擦至下腹曲骨處,再回頭從腰部帶脈處反復搓起,一般36下左右。
第二步,摩擦脘腹部中央,雙手重疊放在心口處,向下摩擦至曲骨處,再回頭反復搓起,一般36下左右。
第三步,摩擦肝腹部(平肝順氣法),四指在前,拇指在後,雙手叉於胸乳下方,向下摩擦肝腹部(包括章門、欺門)至肚臍眼兩側天樞穴或腰部,再回頭反復搓摩,一般36下,摩擦脘腹可促進 消化 、防止積食和 便秘 。摩擦肝腹部可平肝順氣。
16、全身上下顫抖(瞬間強腎法)
全身上下顫抖,所謂百練不如一顫,基本要領,身體站立,自然、放鬆,兩臂下垂,兩腿略寬於肩,身體隨兩腿一直一曲有節奏地上下顫抖,速度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而定,幅度要感覺到胸肌震顫起來為標准,腳跟挨地離地均可,時間可長可短。
瞬間強腎法,接上式,雙手握拳,拳心虛空,貼在腎腧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雙拳不動,雙腳隨著身體抖動輕微起踮,感覺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這被譽為 中醫 界的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是最有效的補腎方法,瞬間強腎法是道家仙學泰斗胡海牙老人所獨創。
瞬間強腎法可與全身上下顫抖結合運動,因為其方法原理都一樣,全身抖動時或兩臂下垂(即標準式全身上下顫抖),或雙手握拳貼在腎腧位置(即瞬間強腎法),交叉輪流進行亦可,全身上下顫抖和瞬間強腎法加在一起一般3-5分鍾,時間長則更佳。
17、“哈”字吐氣法
身體站立,雙手放鬆自然下垂,雙腳腳尖掂起,腳跟抬起(盡量抬高),兩肩聳緊,吸氣,發出“哈”的一聲,同時腳跟落地。要有彈動,急吸快呼,放鬆全身。腳跟落地,膝蓋要稍微彎曲,勁自然內收,用巧勁,以免用蠻勁腳跟著地,震動後腦,一般“哈”3-7次。
18、收勢(捧氣灌頂法、意守丹田)
收勢包括捧氣灌頂法和意守丹田兩個步驟,首先(捧氣灌頂法),雙掌由背後經體側向上經頭頂,雙掌向斜上方,像大漏斗一樣,充分吸收宇宙和太陽的能量和光明。然後(意守丹田),雙掌心朝下緩緩按下於小腹前,稍停一會,意想全身氣血歸向丹田,雙手自然回歸體側緩緩收勢結束。
猜你感 興趣 :
1. 老年人怎樣經絡拍打養生
2. 拍打經絡穴位養生保健法
3. 拍打經絡養生法視頻
4. 經絡拍打養生的保健操
5. 中醫經絡穴位拍打養生
6. 經絡穴位養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