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養老機構三種護理管理模式的不同之處

養老機構三種護理管理模式的不同之處

發布時間:2023-04-18 11:52:52

『壹』 世外康養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有什麼區別

有些醫養結合的大型機構在做好「機構養老」的同時向「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提供延伸服務,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個層面同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形成了「機構、社區、居家三個層面融合發展的智慧型」醫養結合模式。醫養結合17種模式分別是什麼?

1 「大養老+小醫療」型
該模式是在養老機構的基礎上新建小型醫療機構、新增醫療服務,以養老為主、醫療為輔。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採取這種模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該模式存在明顯缺點:內設醫療機構只能開展門診業務,不能解決在養老機構直接住院問題;同時醫療機構運營成本高,僅醫務人員的工資就給養老機構帶來很大負擔,養老機構難以長期支撐。
許多已經申請辦理了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醫療機構試運行一段時間內堅持不下去而「人走樓空」。
2 「醫療、養老並重」型
這種模式多為新建的醫養結合機構或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或護理院,強調醫和養並重發展。新建的大型養老機構,同步配套建設綜合醫院或護理院,實現醫療、養老並重發展;一些資源閑置的醫療機構將富餘資源轉型為養老服務,以開設老年專護病房或者直接轉型為護理院、康復中心等方式提供醫養結合型的醫護服務。
該模式將醫療與養老資源融為一體,形成以醫促養、以養助醫的運營態勢,能基本實現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機構內醫養共享。
3 「大醫療+小養老」型
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新建小型養老機構,通過配備相關設施、增加護理人員等舉措,在醫療機構內部又新建了一個醫院下屬的專業養老機構。
此模式是利用高端醫療資源興辦養老機構,優點是養老環境條件好、醫療保障好,比較高端,但也存在明顯缺點:一方面對現有醫院資源的利用不經濟甚至浪費,另一方面是養老費用較高,經濟條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難以承受。
4 「大醫療+小康復」型
這種模式多數是規模較大醫療機構新建小型康復機構,如老年科室或康復科、康復中心,以醫療為主、康復為輔,多數是在原有的醫療機構新增康復、養護功能,構建醫療、照護、康復等相互銜接的服務體系。
該模式多數發展較好,但在「醫、康、養一體化」體系中「養」的比重較小。
5 「兩院一體」型
該模式多數是將地方政府建設的敬老院由當地鄉鎮衛生院託管運營,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實現「一體化」,或者由鄉鎮衛生院直接新建養老機構以實現醫養結合。鄉鎮衛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資源除照顧好「五保老人」外,還接納一部分社會養老人員。此模式是對既有養老和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激活醫養資源供給引力,就近服務農村老年人群,幫助他們實現就地養老。
與「公建民營」養老服務相比,該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醫養結合模式。
6 「醫康養一體」型
在醫院的基礎上,新建護理院和養老院,實施醫、康、養一體化運營。此模式優點是康復患者住院一段時間後,身體狀況大為好轉,許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獨立行走,社會效益極佳;康復患者在住院期間既得到康復治療服務,同時又得到養老服務,康復出院後可能還會有一批人在養老機構長期住下,機構的經濟效益將大為提高,是資源配置效率最高的醫養結合模式。

7 「個體診所+小型養老」型
此模式一般由個體診所舉辦,前面門廳為診所,後面為家庭式小型養老,診所的醫生、護士提供為老人醫療服務,另聘1-2位護理人員照顧老人。
這個模式的優點是收費低、離家近、比較方便,資源利用充分、效果好;但缺點是醫療和護理設施相對簡單,護理不規范,同時還存在規模不經濟問題。
8 「養老機構+醫療服務整體外包」型
這種模式是指不具備設置醫療機構條件的養老機構,與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醫療機構(多為醫療機構(多為一級綜合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將養老機構所需的醫療服務整體外包給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為醫療機構提供場所和必要條件,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設置分院等分支機構,醫療機構派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為其提供醫療整體外包服務,或稱「整體託管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醫養雙方責、權、利明確,雙方均利用市場機制開展合作。
這是醫養開展專業化分工與合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特別適用於100-300人的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採用這一模式,醫療機構可能會「賠本」造成服務不可持續,需要養老機構對醫療機構給予一定補貼)。
9 「養老機構+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型
這種模式是指養老機構與鄰近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醫療機構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綠色通道」,優先提供住院、遠程會診、預約掛號等服務,這是我省目前開展醫養結合最多的一種模式。該模式缺點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基礎是來自雙方的信任和利益驅動,雙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約束和利益協調機制,一旦協議影響到了某一方利益,就很容易出現終止協議的情形,很難保證合作的有效性、持續性。
這種模式難以實現醫養一體化,基本屬於「搞形式」,醫養之間很難開展實質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如養老機構有患者需要住院,雖協議要求優先到合作的醫療機構住院,但患者家屬並不一定同意,可能會到規模較大、更放心的醫院),久而久之,難以長期合作。
10 「大養老+小醫療+醫療服務綠色通道」型
這種模式是養老機構自身先建設一個小醫療機構,如衛生室或診所,同時又另與其他較大規模的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並由其為養老機構患者就醫提供「綠色通道」。對一般的醫療問題,養老機構自行解決,當有較重患者立即轉入合作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
上述十種「機構養老」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前七種為「一體化」模式,第八、第九種為「嵌入式」,第十種為「混合式」。前八種醫與養結合得比較緊密,第九種為鬆散型的醫養結合,第十種為半松半緊。
目前相關部門介紹成績時所說的醫養結合覆蓋率達到多少多少時,往往以簽訂協議類的鬆散型模式居多。
我們認為鬆散型模式基本屬於「搞形式」,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難以實質性合作,更難市場化運作;醫養結合必須運用「一體化」發展模式。

11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型
日間照料中心的設施可以在養老、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得以共享使用,資源配置效率高;一般送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人,多數是「一體多病」,這些人更多需要醫務人員提供服務,因而這一模式能更多滿足老年人醫療需求;同時,只有醫務人員承擔相應服務,老年人子女才能更放心、才能更多地把老年人送到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屬於實體性機構,由其運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符合「能負責、能問責」的要求,且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既解決了由社區居委會對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管理運營帶來的體制不順、權屬不清問題,又解決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資產閑置問題,還化解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緊張的矛盾,實現資源共享;既能收獲「更好保障老年人保健、老年人子女更安心」等的社會效益,又能通過更多服務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帶來應有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推進養老產業化,真正實現多方共贏,是社區層面實現醫養結合的理想方式。
12 「社區醫養設施共建共享」型
將養老服務設施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如農村幸福院與衛生室同步建設、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步建設。通過同步建設,一步到位實現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
13 「專業養老運營機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型
由大型專業化養老機構託管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將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調研發現,此模式由於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規模較小(一般只有10張床位),難以發揮規模效益;同時,有些專業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跟不上,很難做實做優醫養結合,一旦政府補貼減少或取消,很難維持下去。
14 「社區綜合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協議」型
這種模式往往是社區建設了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為了開展醫養結合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議,但所開展的服務主要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相對較少。

15 「村衛生室+農村幸福院」型
由村衛生室託管運營農村幸福院,實現農村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但目前典型案例不多。

16 「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實體性服務機構」型
這種模式需要為居家老人配備穿戴式設備,對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進行遠程監測,通過信息管理平台並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況的相關數據及時傳遞給實體性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或實體性社區機構(如護理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老年人子女;實體性服務機構根據對老年人身體監測數據作出服務方案,同時根據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時為居家老人提供飲食起居、醫療醫護、消防安保、休閑娛樂、報警呼救等的相關服務。
目前看,許多企業熱衷開發此模式,有的設計規模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
17 「居家養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型
這種模式是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活動,推廣家庭醫生服務,與有需求的老年居民簽訂服務協議,開展契約式服務,簽約對象可以獲得家庭醫生提供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優質診療服務、精準預約轉診服務、保健指導、疾病干預、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務,讓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這一模式主要解決居家老人的醫療服務問題,但社會化的生活服務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們認為此模式不是實質性的醫養結合,仍屬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
18 「居家養老+長護險中的『家護』服務」型
這種模式是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失能老人平時在家中由自家人提供生活照料,由長護險的定點醫療機構提供以康復為重點的「家護」服務,相關費用主要由醫保資金提供。這一居家養老模式目前主要針對享受長護險的城鎮職工,雖受居民歡迎,但社會成本很高,且醫務人員往返醫療機構和居民家中時間成本也很高,與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院護」相比資源配置效益不佳。
另外,調研還發現,有些醫養結合的大型機構在做好「機構養老」的同時向「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提供延伸服務,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三個層面同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形成了「機構、社區、居家三個層面融合發展的智慧型」醫養結合模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比較好。
熱文推薦
來源:青藍文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後台。
原標題:《康養 | 醫養結合18種模式分別是什麼?》

『貳』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是什麼

社區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主要由政府投資建設,設置社會公益性崗位,並聘請相關人員提供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目前各地興建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大都屬於這種模式。

二是政府出資補貼,主要由民間資本建設並管理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三是根據市場的需要和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各地普遍出現的小型的,或者是家庭式養老服務機構,也是一種開辦在社區,主要為社區內或鄰近社區的老年人提供照料護理服務的一種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

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承擔養老工作或托老服務,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如社區辦老年飯桌、送餐上門、家庭病床、料理家務和「急救鈴」等。

『叄』 我國主要的三種養老模式是什麼

法律分析: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1、居家養老:按字面意思,就是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2、社區養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但社區養老功能不全、服務能力不強的現象也普遍存在。3、機構養老: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舉辦養老機構,為老年人集中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一種養老服務模式,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類型。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適合比較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肆』 什麼是養老模式

所謂養老模式就是指養老的方式。老人以什麼形式養老,就是什麼養老模式。

關於養老模式,益養老小編簡單的介紹幾種吧!

機構養老

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機構養老的優點在於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服務和醫療衛生方便,老年人可以集中居住,便於管理和服務。但是負擔較重,一般老人的養老金負擔不起。

近年來,國家通過運營補貼、稅費減免、貸款補貼等政策促進養老機構發展,我國的養老服務機構蓬勃發展,2017年我國養老機構床位數量高達744.8萬張,93.4%的養老機構提供不同形式的醫療服務,護理型床位佔到46.4%。

抱團式養老

幾個文化水平相仿、性格相投、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在一起共同租住、生活、娛樂,相互幫助、照顧、交流、學習,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家務。該方式凸顯了老年人對集體互助養老方式的期望和對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

但是健康老人參加「抱團養老」還行,困難的是那些患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大家住在一起,難免會面臨日常家務負擔、金錢支出的分擔、彼此人際關系等等問題。而且國家沒有相關規范和要求。

旅居式養老

以天氣氣候條件和身體狀況為前提,在外地短期租住旅遊。一邊旅遊一邊養老,這種條件下可以享受到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愉悅身心,達到怡情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不過服務對象有限制,應為自理老人,身體條件不好者不可行;成本較高。

當然,養老模式還有很多種,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養老模式。

『伍』 養老模式有幾種

養老模式有三種。

居家養老:

1、定義: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傳統的生活習慣,選擇與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養老機構或養老社區內,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

社區式居家養老:

1、定義: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確保老人、子女、養老服務人員、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和傳統的家庭養老不同點在於服務是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所提供的,而不是由家庭成員所提供的。社區式居家養老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主流的養老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導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

1、定義: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通常有養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護理院等形式。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機構養老目前也是中國養老的一種常見模式。

『陸』 居家養老照顧模式和機構養老照顧模式兩者有何異同

居啟掘家養老照顧模式和機構養老照顧模式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概述不同:

1、居家養老照顧模式的概述: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與醫療服務以及精神悄碧核關愛服務。

2、機構養老照顧模式的概述:養老機構是社會養老專有名詞,是指為慧灶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

二、兩者的形式不同:

1、居家養老照顧模式的形式: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

2、機構養老照顧模式的形式: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於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

三、兩者的服務特點不同:

1、居家養老照顧模式的服務特點: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受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影響,我國大多數老年人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庭和社區,到一個新的環境去養老。

居家養老服務採取讓老年人在自己家裡和社區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務形式,適應了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滿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於他們安度晚年。

2、機構養老照顧模式的服務特點:養老機構生活與其他服務不同的是,養老服務是一種全人、全員、全程服務。所謂「全人」服務是指養老機構不僅要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需求。

還要滿足老人醫療保健、疾病預防、護理與康復以及精神文化、心理與社會等需求;要滿足入住老人上述需求,需要養老機構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這就是所謂的「全員」服務;絕大多數入住老人是把養老機構作為其人生最後的歸宿。

從老人入住那天開始,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就要做好陪伴著老人走完人生最後里程的准備,這就是所謂的「全程」服務。

居家養老照顧模式和機構養老照顧模式的相同點:宗旨是目的和意圖是相同的,換而言之,大的來說是理想,小的來說是目標。養老機構的服務宗旨是安排、照料、護理好老人,讓老年人滿意、子女親屬放心,為政府和社會分憂。

『柒』 老年養護院,養老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三者區別

老年養護院,養老院,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三者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區別:

一、性質不同。

老年養護院是為患者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的醫療機構,是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養老是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是為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等日間托養服務的設施。

二、服務對象不同。

老年養護院的服務對象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種疾病,特別是中風、癱瘓以及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

養老院的服務對象則可以是健康的老年人。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對象是社區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

三、服務內容不同。

老年養護院是為患者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

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

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內老年人提供膳食供應、個人照顧、保健康復、休閑娛樂、精神慰藉、緊急援助等日間服務的內容。

『捌』 中國有哪三大基本養老模式

如果就「中國有哪三大基本養老模式」有相關的法律知識不了解的,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以下就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聽聽給出的具體意見。
中國有哪三大基本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我國三種基本的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兼顧耐者家庭和社會的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體設施成本幾乎為零。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負擔加重,致使家庭養老的人力成本劇增,一般家庭難以承受,贍養者疲憊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問題的出現,家庭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必將隨家庭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向社會養老過渡。
社區居家養老
社區居家養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裡,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並由服務中心派出經過訓練的養老護理員按約定定時到老人家中為老人提供做飯、清掃、整理房間等家務服務和陪護老人、傾聽老人訴說的親情服務。所以,有人說:社區居家養老宏配是一個無圍牆的養老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相對於機構養老,更為適應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徵、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於他們安度晚年,也更為符合中國實際,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蔽畝指發展的社區為老服務的新路子。
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等)將老人集中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照顧。正規的養老機構,其日常管理均要嚴格。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但不能滿足眾多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需要。
以北京為例,北京目前共有養老機構340家左右,其中民辦的養老機構約有100家。這些養老機構可以分為三類:國家創辦的國營養老機構,鄉鎮、社區、村、街道辦的集體所有養老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所創辦的民辦養老機構。在這些機構中,進入公立養老院的難度也是人所共知,北京市第一、第四、第五養老院的入住率常年為100%,目前有1600多人在排隊等候入住,城八區的公立養老院入住率也都在98%左右。而民辦養老院的床位已有近12000張,但平均入住率只有2/3。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更多老人趨向於公立養老院,是出於對「國字頭」的傳統信任感,但在其他城市,狀況有所不同,各方面條件優越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較高。

『玖』 老年社會工作的模式分哪三類

據了解,老人社會工作里有三大塊的工作模式: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個案社會工作,就是針對個別案例的老人(比如有心理上的問題等);團體社會工作,就是對同一類型問題的老人,給他們專業的輔助;而社區社會工作,跟居家式社區養老很像,主要是調動社區的資源,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對老人來進行幫助,實現「老有所養」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養老機構三種護理管理模式的不同之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式中老年人唐裝 瀏覽:108
慰問敬老院少先隊輔導員的講話 瀏覽:289
北京哪裡做80歲以上老人體檢 瀏覽:678
長壽眉怎麼治 瀏覽:626
哈爾濱老年大學校區 瀏覽:604
薊縣駕駛本體檢在哪裡 瀏覽:365
敬老院心得體會350字左右 瀏覽:126
2016江西養老金調整 瀏覽:325
老人家攜手的詩句 瀏覽:513
廣州社保交30年退休拿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857
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41
離開敬老院需要哪些手續 瀏覽:514
重陽節是多大的老人 瀏覽:327
士官自主擇業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34
老人健康長壽需要怎麼做 瀏覽:749
鹽城2016退休金調整 瀏覽:942
老年人善太息 瀏覽:31
長壽花葉子上為什麼長白毛 瀏覽:650
工廠和醫院合作體檢費多少錢 瀏覽:659
判緩刑影響繳納養老金嗎 瀏覽: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