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上海養老院一床難求

上海養老院一床難求

發布時間:2023-04-17 09:40:57

❶ 失能老人如何解決照護的問題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說明自古對這種事情大家就比較沒有辦法,比較無奈!
我一個朋友的母親北關區50多歲的李阿姨,每到周五下班,就要趕往殷都區安鋼東路的父母家中,這是她「值班」照顧母親的日子。李阿姨有6個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五,最大的大哥也已經60多歲了。
李阿姨的母親今年87歲,前年的一次骨折,讓她卧床在家,去年突發腦梗,成為了失能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幾個子女輪流照看,一人一天排班。雖然請了保姆,但是老人壞情緒反復發作,保姆也不願意一天天徹夜照顧老人,所以只能兄弟姐妹幾個來照顧了。
老母親去年出院時,醫生叮囑了在家一是需要按時使用主管醫生交代的葯物,防止頭部病情復發,二是需要多注意患者個人衛生如洗頭、洗腳、及時清理大小便等,還需要勤翻身,防止褥瘡的出現,三是多讓患者坐起來,跟患者勤溝通,避免長時間平躺造成抑鬱,畢竟癱瘓病人的心理非常脆弱,四是如果有條件需要到醫院康復科或康復中心,做針灸,推拿及現代康復功能訓練治療。
時間一長,幾個兒女有些支撐不住了,為了方便在家照顧母親,李阿姨的二哥讓兒子從網上買了一張護理床,用起來確實比較方便,但是買回來沒用幾天不是這個地方壞了就是那個地方壞了,還不夠來回折騰,後來也乾脆不用了。他們都是年過五旬的人,平時還有工作要做,晚上為了照顧母親,隔兩個小時就要起來一次,根本休息不好,尤其是李阿姨二哥,還要回家照顧小孫子,身體確實吃不消。家裡請的保姆也不是24小時全職護理,每天8個小時,工資待遇不輸白領,白天在家只負責看好老人即可,就這樣時間久了保姆也受不了,逢年過節還需要額外送紅包,在這種情況下,兄妹幾個還生怕給保姆提供的待遇不夠好,留不住人家,現在為失能老人找一個保姆太難了.......保姆如果在走了,兄妹幾個肯定也要累倒一大片;
向這種家庭現狀又有多少家庭面臨同樣的問題呢?
那目前我國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按照國際通行標准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
中國尚未廣泛開展失能鑒定與評估工作,到底有多少失能人口也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廣泛被引用的是全國老齡辦在2016年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報告中提到的數據:2016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萬人,占老人人口的18.3%;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話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現實,具體來看,具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求。
養老院,這是大多數失能家庭的第一想法,但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從2017年統計結果來看,我國至少有10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床位,最保守估計繼續的服務床位數是565萬張,但目前還不到130萬張。
第二,護理人員一人難求。
沒有送失能老人去養老院,就只能請護理人員,但這一條卻更難實現。
央廣網消息,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就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1000萬人,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在現實中,撇開普通家庭難找護理人員的問題,連專業機構也難找護理人員!據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
作為養老問題中的艱難部分,失能老人護理問題已經成為了關乎人性、財力、能力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復雜問題了,隨著平均年齡的延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概念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國古話說「養兒防老」,但當一個近七十歲的兒子,要長期日夜照顧一個九十歲的失能老人時,也不禁會讓人為之捏一把汗:照顧者也已到老年,實屬難矣。
要解決養老問題中的最大痛點,首先離不開的還是「政策」二字!

❷ 一床難求,一人難求,怎麼辦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話正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成為現實。具體來帶穗看,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長期照護病床一床難岩行信求。

去養老院,這是大多數失能家庭的第一想法,但現實中卻很難實現。

從2017年統計結果來看,我國至少有1000萬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床位,最保守估計急需的服務床位數是565萬張,但目前還不到130萬張。

第二,護理人員一人難求。

沒法送失能老人去養老院,就只能請護理人員,但這一條卻更難實現。

央廣網消息,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我國4000萬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護理人員需求約在1000萬人。當前,護理服務人員隊伍匱乏,養老護理人員持證上崗的不到10%。

在現實中,撇開普通家庭難找護理人員的問題,連專業機構也難找護理人員!據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2015年對上海民辦養老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有92%的民辦養老院遭遇招工難題。在濟南的一家養老院,負責人表示,10個護工承擔著60多個老人的護理工作,因為工作性質的關系,很難招到人。

面對問題重重粗輪的現狀,「怎麼辦?」,這是每個人關心的首要問題。

❸ 養老院,何時不再難進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城鄉養老機構發展到4萬多個,養老床位365萬張。但平均下來,每50個老人擁有不到一張床。
1·總量不足導致「一床難求」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大部分老人都願意居家養老,與兒孫共享天倫之樂。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養老觀念也在逐漸轉變。不少思想開明、衣食無憂的老人希望入住設施齊全的養老院安度晚年。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老年人和殘疾人福利處張曉峰說,在我國現有的養老服務體系中,公辦養老機構主要接收「三無」老人、「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充分發揮基礎性、支撐性作用。
但與現實需求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多數養老院床位緊張,公辦養老院更是「一床難求」。
據民政部統計,我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僅為19.7張,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0‰—70‰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0‰—30‰的水平。
2·「難求」背後暗藏潛規則
床位總量少,是養老院「一床難求」的客觀原因,但不夠公開透明的排隊制度,從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入院難」現象。
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原本接收「三無」老人、「五保」等弱勢群體的公辦養老院,漸漸成為「特權」老人爭相享用的「蛋糕」。找關系、打招呼「插隊」入住「火爆」的公辦養老院,已是行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在床位緊俏、有300多人排隊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6歲的朱大爺就坦言,自己能住進來多虧3年前女婿找了關系。「要不哪能這么快住進來,排隊不知要排到猴年馬月!」
此外,部分公辦養老院由於承擔行業示範作用,建築設施存在高端化傾向,也成為吸引「特權」老人的因素之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為,公辦養老院更應發揮「托底」作用,不能淪為政府部門追求政績的「面子工程」,忽視了社會群體基本的養老需求。
「養老是一門科學,不能粗放管理。一方面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民辦養老事業發展緩慢。在大力發展公辦養老機構的同時,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令我們備受鼓舞。」宋曉斌說,今後將繼續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控制」的思路,多途徑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為有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

❹ 公辦養老院和民辦養老院哪個好

公辦養老院成本低,收費低,節約了拿地和建設等方面的成本,工作人員穩定,加之版收權到的補助等因素,養老院自身資金壓力較小,無需考慮開資成本,而許多公辦養老院是在城市發展之前建設的,隨著城市發展,養老院在城市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好,老人入住的花費肯定便宜,是帶有公益性的。這種天然的不平衡,又占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造成了公辦養老院基礎好,硬體好,資金充裕,提供的服務質量較高,最後變成一床難求,很多老人也願意入住。
目前民辦大多都是租賃或是購買土地,政府不會無償補給。建設成本比較高,而且土地都是偏遠地方,交通設施差,周圍配套不齊全。護理人員缺少,沒有專業的教育培訓機構培訓專業的護理人員,很多管理者和護理者多是半路出家,文化程度不高,年齡偏大,工資收入偏低,在護理或是管理時難免出現失誤,在經營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成本,所以導致了民辦養老院價格居高不下,而且服務質量難提高的困局。

❺ 養老院未來可能會一床難求嗎

這種情況還會隨時會出現,因為現在中國的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嚴重,到2025年之後中國大面積的出現,老年人這個時候如果養老院不能夠有很好的數量,或者說有一定的面積的話,那麼他的床位也會非常難求的。因為現在的這種環境對於這種老齡化的社會也是大家在每天的不斷的說起來,有的時候也確實是因為現在的現在的這種新生兒可能是越來越少,再加上現在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吧。

養老院的床位越來越緊張,並不是說一句空話,而是離得我們現在越來越近了,我們必須要抓緊足夠的能力去掙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男人得到一個很好的照顧。所以說那個時候我們必須要陪在父母的身邊,這樣也能夠做到自己的應盡的義務。

❻ 上海哪個養老院條件好 推薦幾個!!

公立養老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要排隊等好幾年;一些民間養老院倒是有床位,但專要麼收屬費高得離譜,要麼就是環境和服務太差;一些硬體設施非常好的養老公寓,服務又跟不上。自己父母老了 還是自己照顧的好 現在這種社會環境 怎麼可能有好的護工 送進去的能自理也就算了 要是個癱子 被欺負的份

❼ 住養老院要交多少錢每月

如果住公立養老院,價格在1500元-3000元,但一「床」難求。條件好一點的私立養老院收費很高,5000、6000元甚至上萬元一月的養老費用也有。

養老院的費用包括床位費、伙食費、護理費、醫療費用、押金、日用品、水電費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費用或會增多一些。

不過注意的是,每家養老院的收費都是不相同的,因為養老院的收費還取決於養老院的服務水平、硬體設施和所在地理位置,具體的費用大家可以去當地養老院咨詢清楚。

選擇養老院的注意事項

1、醫療保健服務

人到晚年,或多或少都有些疾病或存在突發疾病的可能,所以選擇養老院一定要看該養老院是否設有醫務室,配設有專職醫生,備有足夠的醫療設備和物資。養老院是否具備在院內或就近及時診療老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能夠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突發性疾病和其他緊急情況。

2、護理照料服務

工作人員是否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查看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是否具有上級主管部分頒發的從業資格。要求能夠按照合理的時間間隔,為老人提供洗澡、理發、剪指甲、換洗床單被套、衣服等起居照顧服務。

3、心理和社會交往服務

既然是頤養的場所,豐富的娛樂社交活動就必不可少,所以需要看養老院是否給老人提供這樣的空間和平台,比如:興趣小組、活動團體等,這些條件都有利於孤寡老人情感上的交流,給老人帶去心理上的慰藉。

❽ 奔流十年|三人行必有一老,上海破題「大城養老」

風雨兼程,我們站在又一個「十年」節點之上。
十年很短,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猶如浪花一朵。
十年很長,足以讓高樓拔地而起、幼苗茁壯成長、一座城實現新的跨越。
滾滾時代洪流,立潮頭,踏浪行。
即日起,推出「奔流十年」系列報道,探尋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發展之路。本篇聚焦超大型城市如何守護「夕陽紅」。
祝碧晨 設計當你老了,如何養老?「三人行,必有一老」已成為當下不能迴避的現實。上海市老齡辦、市衛健委和市統計局聯合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達542.22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6.3%。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83.88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的5.6%。
作為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在探索超大型城市養老服務發展新格局。
機構養老、社區托養、老年助餐、認知障礙照護、「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經過多年努力鍵舉賣,上海持續增加養老服務供給、豐富養老服務發展模式。目前,「一床難求」正加速被破解,遍及街鎮、居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網路也已基本形成。
不滿足於現狀,新的目標已經定下。
根據上海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到2025年,上海計劃建成不少於17.8萬張養老床位,且包含至少1.5萬張認知障礙老年人照護床位;全市每千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築面積達到50平方米,街鎮養老服務綜合體總量力爭達到500家......
在養老領域,上海不斷回應多元需求,努力讓每一位居住在此的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的老字型大小菜品。龍鋼圖「棲心」助餐「這里的食堂菜品老靈咯,阿拉在家門口就能吃到中華老字型大小餐館的菜,開心來。」9月22日早晨8點多,上海虹口區祥德路302號「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門口,排起了購買午餐的長隊。
一家社區食堂,為何一大早就吸引了這么多市民買午餐?因為這個社區長者食堂不僅滿足居民剛需,還在探索錦上添花,讓居民吃得安全的同時吃得滿意。
虹口區民政局鼓勵各街道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合作共建、商品入駐等方式,與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開展合作,並且對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參與運營的社區長者食堂予以支持。
答兄「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就聘請了好幾位曾在中華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工作過的廚師,讓居民在家門口也能吃到老字型大小菜餚。食堂每天供應的菜品多達30餘種,包括八寶辣醬、蔥烤河鯽魚、醬爆豬肝、干煎帶魚等。
年逾六旬的李羅星曾擔任過「皇上皇酒店」廚師長,也曾經在杏花樓掌過勺,他提到在這里做菜的秘訣——普通菜用高檔做法,所有菜品來源都可追溯,沒有半成品,都由廚師烹飪而成。
「棲心小窩」社區長者食堂的試點,居民很買賬。
食堂服務周邊五個居民區,有1.7萬余居民,其中老年人8000餘人,2021年年底開張後深受歡迎。午餐供應一般在上午10點後,但居民外賣需求大,於是提前了兩個小時開張。
此外,「棲心小窩」還為周邊獨居、高齡老人和養老院提供送餐上門服務,每天送出數十份,個別生活不便的居民也可電話預訂。
今年,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全市總量預計將達到1600家以上,到2025年,社區老年助餐服務供應能力將達到每天25萬客左右。
不僅僅是助餐,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安享晚年,是上海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2016年開始,上海大力推廣建設集日托、全托、助餐、輔具推廣、醫養結合、養老顧問等功能於一體的「樞紐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到2021年底已建成371家,實現街鎮全覆蓋,比2016年底的32個增長了10倍,遍及街鎮、居村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網路基本形成。
記憶防線
困在時間里的老人,是沒有被遺忘的「老寶貝」。
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已經成為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上海著力構建分層分類的老年認知障礙照護服務體系。
一方面,2018年起,上海率先將認知障礙照護床位納入政府實事項目。在養老機構和長者照護之家內,通過新建、改擴建的方式,推進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和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7302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至「十四五」末將達到15000張。
另一方面,從2019年9月起,上海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稿逗友好社區建設,在社區內廣泛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干預、家庭支持、資源鏈接,致力於推動認知障礙在社區的早發現、早干預。
家住浦東洋涇街道的塗伯伯今年80多歲,處於認知障礙中後期,情緒很難被調動、行動也比較緩慢。在洋涇街道認知症日間照料中心,他慢慢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
工作人員跟他交流溝通、帶他運動,用道具「刺激」他的情緒,一段時間後,塗伯伯看到其他長輩會主動拍手,說「歡迎」。
讓工作人員驚訝的是,有一次,塗伯伯在唱歌活動時,忽然唱出了一段潮汕劇。原來,他太太年輕時是潮汕劇團的台柱。那時塗伯伯才18歲,追求太太的時候總是去劇團舉歌詞板,一直記得當時的唱段。
有時,塗伯伯還把發的小點心揣在兜里,要帶回去給太太。他的家人知道後很感慨,女兒說,自父親患病後,從來沒有在家裡有過這樣的表現。
「這些都是很溫暖的行為,通過我們不斷嘗試,在某個點正好喚起了塗伯伯的記憶,家屬把他托在這里也很放心。」洋涇街道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賦能中心負責人顧燕_告訴記者,日間照料中心針對中度認知障礙的老人,為家屬提供日托「喘息服務」,在干預、改善老人身心狀態的同時,也讓家屬的生活變得輕松一些。
洋涇街道認知症日間照料中心外,老人可以在小花園種植物。記者陳少穎圖與認知症日間照料中心在同一空間的,還有記憶咖啡館和記憶教室,都位於洋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內,針對不同人群提供服務,嘗試共建記憶防線,同時讓其他居民更加了解認知障礙疾病。浦東新區洋涇街道作為第一批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街鎮,已逐步構建了基於社區的「科普預防-篩查轉診-早期干預-家屬支持-家庭顧問」認知障礙全鏈條服務模式。
截至2022年9月,上海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覆蓋街鎮達到170家,佔全市街鎮總數的80%,計劃至「十四五」末將實現街鎮全覆蓋。
「智慧」因子
對老年人而言,看病是養老領域的重中之重。
為此,上海推動醫養結合,在全市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部設立醫務室,到2021年底,有324家養老機構有內設醫療機構,占養老機構總數的44%。同時,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簽約合作全覆蓋。
近年來,上海全面擁抱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因子也正在覆蓋養老院,賦予養老更多可能。
在養老機構的住養老人無需出門就能得到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還能直接享受預約檢查、送葯上門等。這是「養老院+互聯網醫院」模式為長者帶來的便利。
一名老人正在養老院內接受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遠程診療。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圖位於松江新城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院區在2021年率先嘗試與轄區內的養老機構合作,試點推行智慧醫養服務模式,將全流程醫療服務延伸至養老機構,讓住養老人享受優質醫療資源。除了線上遠程診療,慢性病、常見病的配葯「刷臉」就能搞定,老人、家屬和醫生更可以實時「三方在線」。考慮到養老機構內不同健康狀況老人的就醫需求,醫院定製了5種互聯網醫院診療設備,分別用於可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卧床失能老人、遠程會診查房和線上培訓等場景。
推動養老服務領域數字化轉型是上海養老服務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十大主要任務之一。2020年4月和2021年6月,上海市民政局先後發布2批次20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
在閔行區,通過採用政府引導、第三方組織運作的方式,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已逐步建立。
閔行區新虹街道智慧養老服務平台。記者每天早上起床後,家住新虹街道的徐奶奶都會習慣性戴上智能腕錶。晚上睡覺時,她便摘下腕錶充電,席夢思下鋪設的智能監護床墊「接力」承擔起監測老人心率、睡眠狀況、離床時間的使命。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在長者家庭居住環境中部署感測設備和智能產品,與信息管理系統連接,和家門口服務站聯動,使家庭養老床位具備「類機構」功能,旨在打造一座社區內沒有圍牆的居家「虛擬養老院」。
「虛擬養老院」可以為長者提供遠程服葯提醒、血壓心率測量、定位、監測睡眠質量及健康數據、離床未歸預警等24小時服務。當長者突發意外時,能及時提醒和救援;當長者有服務需要時,也可派員工上門服務。作為獨居老人,徐奶奶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十四五」期間,上海計劃打造100個智慧養老院、1000個數字化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培育智慧養老應用示範基地、示範社區和示範品牌,大力推進「養老院+互聯網醫院」發展模式;同時形成養老政務服務「數治」新範式,打造數字化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尋找養老服務資源「像網購一樣方便」。

❾ 養老院住一個月多少錢

公立養老院,價格在1500元-3000元一個月,但一「床」難求。條件好一點的私立養老院收費很高,5000、6000元甚至上萬元一月的養老費用,遠超普通老人養老金所能承受的水平。

希望住養老院的老年人中大多數是普通退休職工,好多人養老金不到3000元。有一些老人是農民,僅有很少的醫保和養老保險,大部分要靠子女節衣縮食供養。民營養老院,由於要承擔先期基本設施投入,收費若低於每月3000元,就很難有利潤可言了。

(9)上海養老院一床難求擴展閱讀:

中國養老院入院須

一、入住老人自願入院。如退院則由本人及家屬提出申請,子女及全家人同意方可出院。

二、入住老人及家屬監護人員交身份證復印件一張、老人乙肝化驗單,說明並無精神病、傳染病。由老人監護人員與院方簽申請表一份、協議書一式兩份。

三、有精神病、傳染病的患者不得入住。

四、院方提供被套、床單、枕套。入住老人需自帶棉被、枕芯、臉盆、毛巾、水杯、香皂等日用品及四季換洗衣服。其他多餘物品,請不要帶入敬老院

五、入住老人不得將電器帶入敬老院。若確實需要,經院方同意方可帶入使用,全部費用(包括電費)由家屬擔負。

六、敬老院對老人提供流動服務與呼叫服務相結合。老人及子女若有增項服務,應該與院方協商。

七、入住老人如果不習慣院里生活,可以出院,費用按天數退還。


❿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的原因有哪些

公辦養老掘基院老此,房子土地是國家的有政府投判含謹入環境好,價格低,保障高,不過僧多粥少,想去的人太多,所以一床難求! 供應少需求多就造成了供不應求,一床難求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上海養老院一床難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90歲秦怡談保養 瀏覽:324
安陽老師退休金 瀏覽:59
別人誇長壽怎麼回復 瀏覽:416
50歲女性負重訓練 瀏覽:129
養生是不是什麼意思 瀏覽:985
偽孝順為 瀏覽:52
60歲用衛生巾 瀏覽:852
70歲蛋糕寫生日快樂還是寫壽 瀏覽:24
客廳面對東方父母遺像如何擺放 瀏覽:377
體檢查出甲肝看哪個科室 瀏覽:992
80歲老人忽熱忽冷怎麼辦 瀏覽:403
道縣敬老院費用 瀏覽:804
方城一般做個全面體檢哪裡好 瀏覽:885
如何評父母愛情 瀏覽:286
老人斑塗什麼膏葯 瀏覽:947
2015太倉退休金調整方案 瀏覽:312
剪垃圾的老人家圖片 瀏覽:901
辦老年大學需要哪些條件 瀏覽:466
重陽節藏品 瀏覽:465
北京石景山哪有老年大學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