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時給老人祝壽有哪些習俗
過壽時,兒孫們要提前為壽星准備新衣,在賀壽前一天,要布置壽堂。布置壽堂一般包括掛壽圖,貼壽聯,擺放壽果、壽酒、壽魚等,供南極仙翁、麻姑等壽神。壽堂布置完畢後,一般全家人一起吃壽面,稱為「暖壽」。
在賀壽當日,壽星穿上新衣,坐於壽案。點燭燒香放鞭炮後,兒孫們穿戴整齊,給壽星磕頭、祝壽、送壽禮,企望壽星多福多壽。慶壽儀式的時辰各地不同,有些在上午,有些則在中午,壽禮和壽儀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都是祝願壽星長壽安康。
人們慶賀生辰,六十歲之前叫過生日,之後即稱過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稱為「大壽」,每五年稱為「小壽」,過壽人稱為「壽星」。
(1)老年人風俗擴展閱讀
舊時,通常從40歲開始行做壽禮。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年舉行,也有少數人在五十就舉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壽禮,有的地方則在逢一之年舉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歲為喜壽,八十八歲為米壽,是比較重要的兩次壽禮。
關於具體的日期,或是在生日進行,或是在正月初剛滿這一年歲知舉行。
舉辦祝壽禮時壽堂的設置很有講究。在廳堂中,正面牆正中,掛壽星圖,或紅底金色的大「壽」字,兩旁掛壽聯。這壽聯很有講究,必須是重要的親友送的,而又是壽星主角所喜歡的。
其他壽聯、壽幛和壽序等,都掛在兩旁,年輩高的或重要的客人送的掛在前,年晚輩的或不重要的客人的掛在後。
B. 老人節有什麼習俗
老人節又叫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為什麼要敬老
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願老人長壽的含義在裡面,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自古以來就有敬老感恩的傳統。
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秋收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在世親人的感恩、尊敬,是一個體現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節日,每年重陽節,人們都會給家人或者長輩帶去真切的問候,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要敬老踏秋
重陽節是敬老節,有敬老、孝順長輩的習俗,重陽節踏秋則是因為,重陽節的時候,已經進入深秋了,天氣比較涼爽,而且草木凋零,大地上一派蕭瑟的秋季景象,此時去到山上或者野外,會看到獨特的秋景,有舒緩心情、疏鬆筋骨等作用,如果是和父母、長輩一起踏秋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C. 老年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抄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
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
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D. 老人做壽有那些風俗習慣
關於禮節、拜壽、兒女的壽禮、孫輩的賀禮等等有研究歷史的有相關知識。
祝壽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七十九歲過八十大壽,俗稱整壽。祝壽的人主拿衡要是子女、女婿和晚輩至親,近鄰厚友也多臨識賀。整壽禮有壽幛、壽人(糕點)、壽桃(面蒸)等;一般過壽只有壽人、壽桃。
古人對生辰甚為重視。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亂敏舉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送燈花兒燈花用彩色燈花紙捻成花形,蘸上香油,燈花的數目比作壽者的歲數要多兩個,一個為「本命年」,一個為「增壽年」。晚間由作壽者上香點燃,由其子女每人托一燈盤,列隊至大門外與神碼、敬神錢等共焚之。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嘩碧。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E. 老人66歲生日有什麼講究
不同地區風俗不同。
在東北,老年人六十六大壽,傳統習俗有為老人包六十六個餃子吃、吃長壽面(面條)、吃麻花。包六十六個餃子,寓意祝賀六十六大壽,吃長壽面寓意祝老人健康長壽,吃麻花寓意祝老人越活越有勁。
魯西南地區看重66、77、88歲壽辰,俗話說「六十六吃刀肉,七十七吃只雞,八十八吃只老母鴨」。民間認為66歲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難關,只有吃66塊肉方可順利通過此關,因此逢老人66歲生日時,至孝的兒女或侄女輩會送上66塊肉,若壽者吃素,則用數量相同的豆腐乾代替。
F. 老人過世有哪些習俗
1、逝者的服裝忌諱用緞子面料
老人們習慣把去世後穿的衣服稱為「壽衣」,過了六十歲後就有老人開始准備壽衣了。
壽衣的件數、質地都是很有講究的。件數一般是五、七、九等單數伏嘩,而不會是雙數;材質上則多用綢子,因為「綢子」和「稠子」諧音,寓意後世兒孫多子,而忌諱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
2、棺木忌諱用柳木
棺木忌諱用柳木,相傳是因為柳樹不結籽,擔心會絕後。
二、葬禮的日期忌諱選在重喪日
重喪,(音chong sang),重,重復,雙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喪事,指的是一個人去世後近則百日內,遠則一年左右,家人或者親戚中又有人相繼去世的情形。
習俗講究,舉行葬禮的日子一定要避開重喪日,以免家中再發生親人去世的情形。
三、熱孝期間忌諱走親訪友,尤其是參加喜事
直系親屬去世一百天內,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須,不要外出旅遊、探親訪友等,以免將自身的悲傷氣息帶給他人。
尤其是婚禮、開業、慶賀小寶寶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參加。
四、守孝期間,子女忌穿紅帶綠
守孝期間,古代的子女講究披麻消廳漏戴孝,百日內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後,穿黑色、藍色等暗色的衣服來守孝,忌諱穿紅戴綠,濃妝艷抹。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麼長時間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拿爛還是不可穿紅帶綠。
五、守孝期間,子女忌參加娛樂活動
古時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這三年守孝期間,不可以舉行婚嫁之事,也不得舉行吉慶之事。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論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後,都要請假回祖籍守孝,稱為「丁憂」。如果官員不回鄉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彈劾,受到處分,嚴重者甚至會永不錄用。
如果官員在丁憂期間,有嫁娶、生子、分家、作樂等行為,都被視為不孝,也是會受到彈劾的。
現代社會,很多人們將守孝時間縮短,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諱子女尋歡作樂。
六、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忌貼紅對聯
過年貼紅對聯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但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第一年春節,門前是忌諱貼紅對聯的。
G. 哪些風俗與尊老敬老有關呢
中國的很多風俗都與尊老敬老有關,比如說清明節祭掃就是與尊老敬老有關,還有中秋節的團聚,還有春節,把老人叫到家裡吃飯都屬於是。
與尊老敬老有關的風俗如下:
1、重陽節;
2、出門時應與老人道別;
3、見面時應鞠躬行禮;
4、吃飯時家庭之中最年長者先動筷子;
4、為長輩倒酒或茶時,應起立鞠躬而倒;
5、敬酒時應先敬長者;
6、長輩敬酒時,你要說「謝謝」;
7、上座時應年長者先坐,按輩分依次而坐;
只要一心一意孝順尊敬自己的老人,習俗就不重要了。老人需要的其實並不是什麼禮節與習俗,老人需要的只是做晚輩的理解與孝敬,只要你多抽時間關心老人,耐心地聽老人的心裡話就夠了。
(7)老年人風俗擴展閱讀:
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病殘、喪偶、喪失勞動能力、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或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夠得到家庭、社會的贍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終。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H. 老人過壽有什麼講究
過九不過十在很多地方都有給老人過生日過九不過十的講究,意思就是說每逢整歲,就要提前一年慶壽,比如七十歲時就要在六十九歲慶壽,這其中的風水講究有兩點,首先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認識裡面「九」這個數字與漢語中的「久」同音。
男慶近,女慶滿在風水學中給老人過生日有些地方還區分了性別,而男慶近。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陸搏、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
生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期。以後每年的這個日子,一家賀悉嘩人或邀三五好禪行友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聚個餐,無論是吃壽面雞蛋,還是吃蛋糕吹蠟燭,都是這頓飯的主題。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
I. 老年人66歲民俗上有什麼講究
1.在東北老年人六十六大壽,傳統習俗有,為老人包六十六個餃子吃、吃長壽面(面條)、吃麻花。
2.包六十六個寓意祝賀六十六大壽,吃長壽面寓意祝老人健康長壽,吃麻花寓意祝老人越活越有勁。
3.古代,人們過生日,都是從60歲開始過生日,例如,60、66、70、80;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母親在世不過生日。
4.現在人們過大壽,有的把時間進行提前。例如,60、66在正月初六,70在正月初七,80在正月初八。
5.通過給老人過大壽,可以表達晚輩對老人敬愛之意,增加親人之間的聯絡,加強感情,增加家庭和睦、團結;通過耳目濡染教育年青一代,尊老、愛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風氣,良好家風推動社會風氣進步與發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7.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漸漸形成包餃子的習俗。
六六壽
給予年滿66歲的人做壽,稱為六六壽。做六六壽是我國很多地方民間滸的一種壽誕風俗。例如,上海地區、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區。每逢父母66歲生日,要做六六壽,屆時要有出嫁的女兒為父或母祝壽,將豬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切,形如豆瓣,俗稱"豆瓣肉"。
一般是將六十六塊小肉紅燒後,蓋在一碗大米飯上,連同一雙筷子一起放到食籃里,用紅布遮蓋,送給壽主品嘗,以示祝壽。也有的根據壽主口味靈活變化,不用紅燒,改用別的烹調方法,但都必須是六十六塊。六十六塊肉寓意老人長壽。做壽的老人在慶賀聲中美餐一頓,盡享表面化之樂。
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俗謂人的一道生死坎兒,諺雲:「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到了這個年齡,老人和子女都比較緊張,平時對老人加倍呵護,生日時也有個特別的破法,即子女買活鯉魚為壽禮讓老人吃,鯉魚擅跳躍,吃了鯉魚,就會躍過這道坎兒,獲得平安健康。
(9)老年人風俗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壽辰宴
J. 尊老敬老的風俗文化
尊老敬老,首先要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已然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進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使老年生活毫無後顧之憂。尊老敬老,其實最為重要的,在於「陪伴」。
古人雲:「父母在,不遠游。」現代人雖已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然而抽空多陪陪老人,常回家看看,卻是容易做到的。尊重、孝敬、關愛,都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之中。
尊老敬老是重陽節的一大主題
重陽節的一大主題是「尊老敬老」,早在1989年,中國就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老人節,顧名思義,是屬於老年人的節日,更是弘揚尊老敬老這一傳統美德的節日。「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老敬老,既是傳統,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志。我們需要用心、用力以及更嚴密的制度,來進一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弘揚孝親敬長的傳統美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實施,意味著重陽節是不折不扣的法定老人節,為全社會尊老敬老奠定了堅實的法律支撐。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光明網:重陽,傳承尊老敬老的中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