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中國人老人大都會反感去療養院養老
中國是傳統的國家,老人們養育兒女就是為了養老,如今老人們老了,還讓他們去養老院,這是怎麼能行得通的呢?老人們心裡有想法,同時周圍人也是會有看法的,所以老人們對去養老院很反感是正常的事。同時,現在養老院的設施還不算太健全,需要更大的宣傳和推廣,才能讓更多的老人接受這樣的現實。
人生不容易,老人到了晚年應該幸福享受晚年,而不應該讓他們獨守空房子,成為了一個孤單的人。無論是去養老院,還是家庭養老,這都要好好協商解決,贍養老人是為人子女者應盡的義務。
Ⅱ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無法接受將父母送進養老院
生活的煙火氣和生命的朝氣可以把老人拖入真真切切的生活中,讓他少一些胡思亂想,多一些含飴弄孫的樂趣。多和年輕人接觸,老人不會覺得死亡離自己很近。而養老院,是一個隨時面對死亡的地方,周圍都是垂暮的老人,讓人看不到勃勃的生氣,負能量爆棚。
《飛躍老人院》里的一位老人也說出了真相:
(我)眼睜睜的看著一些老伙計一個接一個的死去,我能不想到自個的結果嗎?這不明擺著是等死嗎?
人活著需要目標,存在得有意義。
父親去世,母親尚在的馬東說,家人是我們的全部,而母親對於他是百分之百的存在。站在為人子的立場上,如果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我們的第一反應只能是反對。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當父母決定要去養老院,作為兒女的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什麼是他們真正的訴求。如果僅僅是因為不想成為麻煩、拖我們的後腿,那他們退一步,我們就應該進一步嗎!父母如此懂事,我們就該不懂事地由著他們懂事地一直體諒著我們?
我們不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更應為自己活一次。
即使是老了,我們最終的目的也不是好好地迎接死亡,而是好好地活到終了。
這樣「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
Ⅲ 為什麼國外老人都願意在養老院養老,而中國送老人則完全不願意
無論是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還是各種影視或其他渠道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國外很多老人無論是否有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自己到養老院去居住,而中國的老人無論是否有子女都寧願住自己的小屋也不願意到養老院。這種巨大的反差是為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異
在國外的教育理念中,他們極度重視小孩的獨立自理能力,並且子女滿18歲,父母就完成了應盡的義務,孩子應該自己出去社會上打拚歷練。而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中國傳統社會重孝道,重視對長輩的尊重,形成以血緣為紐帶家長為核心的穩定家庭集體。
而中國的養老院可能就沒有那麼普遍,並且中國的養老院更傾向的是居住和交流,而與之對應的老年大學則傾向於娛樂學習。
綜上所述就是為什麼外國老人就傾向於住養老院而中國老人不願意的理由了。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中國人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這種固有的思想,而是更為開放客觀的新思想。無論是哪種選擇,都是每個人的選擇。
Ⅳ 中國人對養老院有偏見,醫養結合能否拉回一成住戶
預期壽命的延長並不等同於健康壽命的延長以及保障老年生活質量。老有所託、版老有所養並不權是老年保障的最終目標,提高老年群體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實現「健康老齡化」才是我們今後應該努力追求的方向。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我國剛剛起步,雖然社會輿論關注度較高,但在當前醫療衛生資源緊張、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如何高效利用醫養結合形式滿足日益增長的「健康養老」需求,規避可能存在的「套保」「逆向選擇」等道德風險,還需要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標語、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解釋力度,轉變人們的傳統養老理念,培養全社會「健康老齡化」的思想共識,為醫養結合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其實現在社會對養老院的認知情況已經有所好轉,尤其是隨著一些高端養老公寓的興起,比如萬科做的醫養結合怡園光熙長者公寓,一開業入住率就爆滿,只要養老項目做的真的好,社會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Ⅳ 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將父母送至養老院養老
一、是因為傳統抄的養襲老觀念根深蒂固,送養老院會招來別人的議論;
二、是中國的養老院在硬體設施還有服務配套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在大家的心目中,送去養老院就等同於等死,所以,很多人並不是排斥養老,而是排斥養老院。
三、是中國的養老觀念還處於發展中的階段,對於養老的認識僅僅處於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其實還有一些養老社區,在環境品質和服務方面都做的很好,比如說央企太平打造的梧桐人家高端養老社區,大多數人一方面由於不了解,覺得就是個單純的房產,或者一聽名字,在沒有了解的前提下就覺得很貴,這些都屬於養老觀念認知的誤區。
四、是沒有親身體驗過真正的社區養老生活。可能老人了解完之後,就會形成爭先恐後去養老社區養老的潮流。
Ⅵ 為什麼中國老人普遍不願意住養老院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老人需要兒女以及社會的撫養,但是中國老人普遍不願意住養老院尤其是養老院開展社區服務受到了很大阻力。
這裡面主要有重要的三點原因:
第一:社會觀念。
有很多老人的社會觀念非常傳統,認為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被家庭拋棄,所以寧願在家中養老,也不願意進養老院,主要是因為這些老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也不了解養老院,具體的服務項目,以及能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哪些困難,因此老年人在社區養老方面有著很大的排斥性,也讓很多養老院難以在業務上有所開展,如果老年人能夠摒棄舊觀念,重新認識養老院的定義和服務,那麼自己的養老問題可能也會輕松解決。
第二:養老院技術服務跟不上。
在一線大城市,一些養老院的基礎服務設施非常完善,不僅有24小時陪護,而且還有私人醫生以及醫院可以幫助自己救治,但是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養老基礎設施就沒有這么完善,甚至有一些養老院,在建設上也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這就導致沒有辦法給老人提供相對完善的養老服務,導致很多老人的養老慢慢出現問題。
第三:社會負面影響太過嚴重。
中國人口老齡化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是一個固定的事實,但有一些養老院出現了虐待老人,不照顧老人的負面新聞,這些新聞在輿論加持的助推下,讓很多人形成了一個固有的印象,那就是養老院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而不是以服務為目的的機構,因此很多人對養老院沒有莫名的好感,只有莫名的排斥性。
所以中國老人普遍不願意進養老院,主要還是因為傳統觀念影響著每個人的思維認知,認為自己的孩子能夠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而且自己進入養老院也會非常孤單,所以很多老人在思想認知上就已經把養老院排除在外了。
要想真正解決養老院與老人之間的矛盾關系,以及讓老人真正接觸養老院這種養老機構,就必須要真正地把服務放在所謂解決老人們的養老困難問題,只有長久堅持才能慢慢改變這種態度和想法,否則人們的思想觀念會很難被改變過來,甚至每出現一起惡性事件就會讓人們否定一個新事物。
Ⅶ 為什麼養老院在中國做的不是很好
中國人幾千復年以來的傳制統思想是「養兒防老」,去養老院意味著無後或子孫不孝。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與農耕社會不同,現代社會養兒防老逐漸變得不現實,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Ⅷ 中國人為什麼無法接受將父母送養老院
在中國人幾千年的歷史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是以孝為治,講究的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觀念,所以一般來不輕易把父母送進養老院,除了父母本身不願意,自己也會給別人認為不孝的行為,留下不好的名聲。
社會發展,年輕一代要跟上社會腳步,必將是腳步匆匆,可能在照顧父母這一點上做得就不夠好,所以不能說完全沒有人把父母送進去,有的父母兒女長期不在身旁,會感到寂寞,在養老院里也能找到聊天的夥伴和專業的照顧,遠方的兒女也會比較放心,不知以後中國的養老業是否會因此而改變呢?
Ⅸ 中國老人為什麼不願意住養老院
幾十年的家庭生活,讓老人們在這個家上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可以內說已經是根深蒂固容。一旦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將這個家拆開。這是老人之所以為什麼選擇在家養老的主要原因,也是養老院體系現在無法補全的最大體系缺陷。大多數人對養老院會懷抱有疑問,質量真的過關嗎?護理人員服務質量差嗎?基於關系自身養老生活的問題,很多老人還是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家庭式養老。不自由,不習慣集體生活。老人各有各的脾氣,看起來集體生活多了玩伴,但也多了矛盾,有人群的地方自然就有糾紛。與他人共住一屋的生活也多有不便,雖然生活規律,但終究少了家居的隨心所欲。
Ⅹ 國內養老院接受外國籍的中國人嗎
私立的養老院只要符合標准,就可以入住的,不分國籍,公立的養老院就要咨詢相關部門了解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