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形容老人的詞語。
一、容光煥發
白話釋義:臉上的光彩四射。形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出處:清·蒲松齡蒲松齡《聊齋志異》:「妝畢;容光煥發。」
譯文:打扮化妝完,臉上的光彩四射
二、老驥伏櫪
白話釋義:比喻人雖年老,仍有雄心壯志,也形容人雖然年老,但身體依舊健康
出處:三國·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譯文: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
三、老當益壯
讀音:[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釋義:年紀雖老而鬥志更堅,干勁更大。 當:應該。益:更加。
出 處:《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四、白發朱顏
讀音:[ bái fà zhū yán ]
釋義:顏:臉色。頭發斑白,臉色通紅。形容老人容光煥發。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1章:「顧老和大部分中醫一樣,白發朱顏,戴一幅老花鏡,認真地給田福堂號脈。」
五、鶴發童顏
白話釋義:白白的頭發,紅紅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也說童顏鶴發。
出處:唐·田穎《玉山堂詩文集·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翻譯:說他自己不是神也不是仙,鶴發童顏自古以來無人能比。
【近義詞】紅顏白發、童顏鶴發、老當益壯、鶴發松姿、返老還童
【反義詞】未老先衰、鶴發雞皮、明眸皓齒、老氣橫秋、老態龍鍾
B. 形容老年人的成語
鶴發童顏、老態龍鍾、老驥伏櫪、和藹可親、慈眉善目
一、鶴發童顏 [ hè fà tóng yán ]
【解釋】: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出自】:唐·田穎《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翻譯】:說自己不是神也不是神仙,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古代沒有可比的。
二、老態龍鍾 [ lǎo tài lóng zhōng ]
【解釋】: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出自】: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六十九回:有一位老態龍鍾的工兵營營長吳某到站台迎接,並且報告錦州形勢混亂,火車不能開過。
三、老驥伏櫪 [ lǎo jì fú lì ]
【解釋】: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自】: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翻譯】:年老的千里馬雖然躺在馬棚里,但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
四、和藹可親 [ hé ǎi kě qīn ]
【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二:假若有人願意來看他,他是個頂和藹可親的人。
五、慈眉善目 [ cí méi shàn mù ]
【解釋】: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出自】: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慈眉善目的。」
C. 形容「老人」的詞語有哪些
1、鶴發童顏,讀音[ hè fà tóng yán ]
釋義: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例句:李爺爺年近九十,依然鶴發童顏,身體硬朗。
2、老態龍鍾,讀音[ lǎo tài lóng zhōng ]
釋義: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例句:他才四十歲,就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
3、老當益壯,讀音 [ lǎo dāng yì zhuàng ]
釋義: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 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例句:七十多歲的爺爺老當益壯,打得一手好拳。
4、白發蒼蒼,讀音[ bái fà cāng cāng ]
釋義:蒼蒼:灰白色。頭發灰白。形容人的蒼老。
例句:望著那掛在樹梢上的明月,他不禁想起了白發蒼蒼的母親。
5、慈眉善目,讀音[ cí méi shàn mù ]
釋義: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例句:這位老人臉上總是掛著笑,看起來慈眉善目的。
D. 想要一些描寫老人的詞語,越多越好。
描寫老人的詞語有:
1.【解釋】:形容人到老年還依然威猛,不減當年。
2.【示例】:爺爺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寶刀未老,依然每天出去晨練。
3.【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比喻老將不減當年勇
1.【解釋】: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2.【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3.【示例】:劍波朝著這兩位堅守職務的老森鐵員工,伸了一下大拇指頭,「真英雄,~。」 ◎曲波《林海雪原》一六
1.【解釋】: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2.【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3.【示例】:劍波朝著這兩位堅守職務的老森鐵員工,伸了一下大拇指頭,「真英雄,~。」 ◎曲波《林海雪原》一六
1.【解釋】: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2.【出自】:唐·李端《贈謝戴》:「交結漸時輩,龍鍾似老翁。」
3.【示例】:有一位~的工兵營營長吳某到站台迎接,並且報告錦州形勢混亂,火車不能開過。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六十九回
1.【解釋】: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2.【出自】:唐·田穎《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3.【示例】:(華佗)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E. 描寫老人外貌的成語
描寫老人外貌的成語有很多,比如:鶴發童顏 , 白發蒼蒼 ,慈眉善目,老態龍鍾 ,老氣橫秋等。
1.【解釋】:仙鶴羽毛般雪白的頭發,兒童般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2.【出自】:唐·田穎《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3.【示例】:(華佗)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1.【解釋】:蒼蒼:灰白色。頭發灰白。形容人的蒼老。
2.【出自】: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3.【語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多用於指老人的頭發變白。
1.【解釋】: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樣子。
2.【出自】: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慈眉善目的。」
3.【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補語;形容人很面善
1.【解釋】: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2.【出自】:唐·李端《贈謝戴》:「交結漸時輩,龍鍾似老翁。」
3.【示例】:有一位~的工兵營營長吳某到站台迎接,並且報告錦州形勢混亂,火車不能開過。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六十九回。
1.【解釋】:老氣:老年人的氣派;橫:充滿。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2.【出自】: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3.【示例】:眾人取笑了一回,見新人~的那個樣子,便紛紛散去。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
F. 形容老年人很精神的詞語有哪些
紅光滿面
鶴發童顏
精神矍鑠
老當益壯
腰板硬朗
童心未泯
G. 形容老年人年輕的詞語
老當益壯
老當益壯
[lǎo
dāng
yì
zhuàng]
基本釋義
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專而志氣更屬旺盛,干勁更足。
褒義
出
處
《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例
句
郭大夫雖然離休了,但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線上。
H. 形容老人的詞語
形容老人的詞語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I. 求形容中老年生活的詞語····
1、白發紅顏
成語典故:
頭發斑白而臉色紅潤。形容老年人容光煥發的樣子。
成語出處:
宋·佚名《宣和畫譜·道釋四》:「(徐知常)舊嘗有痼疾,遇異人得修煉之術,卻葯謝醫,以至引年,白發紅顏,真有所得。」
2、白首相知
成語典故:
白首:白頭發,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成語出處:
明·孫仁儒《東郭記·頑夫廉》:「君家朋友何須道,翻騰雲雨都常套,抵多少白發相知,按劍同袍。」
3、白首之心
成語典故:
老年時的壯志。
成語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其他:
反老還童
返老還童
皓首蒼顏
鶴發童顏
黃發垂髫
老蚌生珠
老馬戀棧
遲暮之年
垂暮之年
風前殘燭
風中之燭
老天拔地
老嫗能解
童顏鶴發
霧里看花
J. 形容老年人的詞語有哪些
1、鶴發童顏 [ hè fà tóng yán ]
白白的頭發,紅紅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也說童顏鶴發。
出 處
唐·田穎《玉山堂詩文集·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童顏古無比。」
例 句
這位年逾古希的老人,~,健步如飛。
2、老驥伏櫪 [ lǎo jì fú lì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老馬站在槽頭,還想著馳騁千里。比喻人雖年老,仍有雄心壯志。驥(jì):好馬。櫪(lì):馬槽。
出 處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例 句
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鑽研,真是「~,志在千里」!
3、老態龍鍾 [ lǎo tài lóng zhōng ]
形容年老體弱、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出 處
宋·陸游《聽雨》詩:「老態龍鍾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唐·李瑞《贈薛戴》:「友結慚時輩;龍鍾似老翁。」
例 句
他今年才50多歲,就一副~的樣子。
4、老氣橫秋 [ lǎo qì héng qiū ]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霜氣橫秋。」 唐杜甫《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防禦判官》詩:「老氣橫九州。」 宋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惠貺(kuàng)秋字之句》:「老來忠義氣橫秋。」 後以「老氣橫秋」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常用以諷刺自高自大。現也用以形容沒有朝氣。橫:充滿。
出 處
南北朝·孔稚圭《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例 句
你年紀輕輕,為什麼總是~的?
5、慈眉善目 [ cí méi shàn mù ]
形容仁慈善良的樣子。
出 處
老舍《老張的哲學》:「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慈眉善目的。」
例 句
圓圓的臉,長滿銀灰的鬍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