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你看來,養老院這一行業的現狀和前景如何
是個朝陽產業!!!但監管力度一定要到位
❷ 中國養老產業發展有哪些機遇
養老的方式有多種,需要結合不同養老方式共同使用,如果老年只有一種養老專方式,面臨的風險屬會很大。總之,養老問題應趁早考慮,早做規劃。養老不能等到老的時候再考慮,等到你退休或是年紀大的時候,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也沒有改善生活的條件了。
❸ 簡述加快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思路
養老服務產業是各類服務主體圍繞老年人所開展的各類服務的集合,產業發展中存在財政扶持壓力大、產品供給不足等突出問題,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融合發展為手段,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充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D669.6;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853(2016)12-0190-01 引言 養老服務業是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個人等服務主體圍繞老年人所開展的各類服務的集合,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養老服務業包括圍繞老年人的吃、穿、住、醫、行、娛樂、保險等所有相關產業;狹義養老服務業專指為老年人生活保障和生活照料所開展的服務業,通常指民政部門所開辦或監督管理的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等。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 2.22 億,占總人口的比重是 16.1%。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老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養老需求逐漸放大,養老服務業特別是與養老產業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凸顯,在改善民生、拉動消費、促進消費升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發重要。 2000-2050 年中國人口及老齡化人口比重預測 1 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養老產業發展,不斷加強對養老服務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先後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金融、用地、稅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逐年加大財政支付力度,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准、設施、人才隊伍建設,為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初步建立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業對 GDP 的貢獻可圈可點,老齡產業市場總額已超過 4 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8%。縱觀產業發展現狀,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嚴重製約產業發展,滯後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 2 養老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資金來源形式單一。資金來源主要為公共財政支出和彩票公益金,其中,公共財政用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支出主要包括養老機構建設、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和護理補貼等,在吸引民間資金和金融工具利用方面相對薄弱。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財政用於養老服務方面投入勢必放緩。(2)養老服務產品供給不足。一是養老機構供需矛盾突出。護理型和醫養結合型等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與大多數民辦養老機構床位閑置現象並存。2015 年,山東省共有 340 萬名失能老人,其中完全失能 100 多萬,護理型養老床位僅 5 萬張。二是產品鏈條不夠完整。現有養老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僅能滿足老人的醫、食、住、醫、購物、保健、家政服務等基本需求,休閑娛樂、養生旅遊、精神慰藉等個性化服務需求需要支撐。(3)產業集群效應差。一是行業發展缺乏合力。養老服務行業整體處於探索發展階段,缺乏領軍企業和人才,行業之間缺乏關聯。二是市場准入和監管機制不夠健全。老年保健品、理療等行業存在虛假宣傳和誤導消費者等管理混亂現象。(4)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不高。一是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氛圍不濃。由於政策制定滯後、宣傳不到位,加上養兒防老等傳統養老觀念影響,造成支持產業發展的總體氛圍不濃,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社會認同度低。二是社會組織參與養老服務業的內在動力不足。社會組織力量薄弱、資金短缺,極大地影響了自身發展及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 3 加快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對策 (1)強化政策供給。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結合老年人口的規模和養老服務需求規模,科學制定養老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二是強化土地供應。各級結合社區建設規劃設置社區養老設施,新建小區按標准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做到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優化閑置社會資源轉換為養老服務設施的審批程序,優先安排專項用地指標用於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三是強化資金扶持。安排專項資金對各類養老機構實施同等扶持政策,免徵營業稅、耕地佔用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免繳征地管理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等行政性收費;完善養老服務企業融資擔保機制,鼓勵銀行加大信貸支持。(2)強化宣傳引導。一是拓寬形式,廣泛宣傳養老服務產業優惠政策,提高全社會認知程度。二是培樹典型,引領帶動產業發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3)強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使居家和社區養老成為下一步政策重點。居家養老方面,通過降低登記門檻、購買服務、培育孵化等方式,支持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台,為老年人建立檔案和配備遠程終端設備,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 OTO 服務模式,打造沒有圍牆的養老院。社區養老方面,採取規劃約束、資金扶持、社會參與等方式,加強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等社區日間照料設施建設。機構養老方面,採取資金扶持、補貼運營、公建民營、公建民助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和運營養老機構。(4)強化產業融合發展。對接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遊資源,加快推動養老服務與等其他領域融合發展。一是「養老+互聯網」。結合養老管理信息平台建設,完善政府行業管理、公共服務和宣傳推介功能,納入更多線下企業和社會組織。二是「養老+旅遊」。通過建設休閑健康養生養老綜合體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大力發展候鳥式旅遊養老。三是「養老+醫療」。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合設立內設醫療機構、醫療機構託管養老機構和閑置醫療資源轉型為護理院、康復醫院,推進醫養結合進程。 4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養老服務產業發展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夠為滿足老齡社會發展需要,從而豐富養老服務產業供給。
❹ 什麼是中國養老的未來發展方向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高齡(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13.9%,達到3100萬。他們當前的養老服務需求已經凸顯,對養老設施、醫療、護理等一系列養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預計到2026年,隨著上世紀四十和五十年代出生的低齡老人集體邁向高齡階段,我國養老產業界將形成空前的照護壓力。但是從我國老年照護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還相當薄弱,養老機構維持在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以健康老年人為主,以保障貧困人口為主的傳統格局。
截至2015年底我國358.1萬張養老機構床位中,年末收住老年人214.7萬人,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僅63.7萬人,占總體收住人數的比例僅為29.7%,說明護理型床位依然不足。同時,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全國僅30萬養老護理人員。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6〕91號)等文件中有關「將養老資源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傾斜,進一步擴大護理型服務資源」的要求,2017年,我國還將實施有行動力的老年照護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方略,加緊建設以養老護理人員隊伍、養老護理教育培訓、養老護理技術標准、養老護理設施、養老護理政策、養老護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內容的養老照護服務體系,滿足符合老人身心特徵的護理需求。
未來,中國老齡產業的市場供給將更加充裕。當前,由於只有部分剛性有效需求,老齡產業的供給沖動被巨量無效需求所壓抑。隨著剛性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在2020年前後,巨量市場供給將得到釋放,老齡產業市場供求矛盾將得到緩解,但仍然潛伏巨量供給沖動,並在2025年前後隨著黃金井噴期的到來得到充分釋放。需要關注的焦點是,要跟蹤有效剛性需求的變化態勢設計產業的發展戰略和運營策略,尤為重要的是在剛性有效需求戰略的導向下發展有效產業鏈、培育成熟業態,為迎接黃金井噴期到來做好充分准備。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建設,老年人口城鎮化也將成為我國老齡化的一大特點。2016年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72號)出台,要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轉戶1300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按照2015年底全國老齡化平均程度16.1%測算,每年將有200餘萬老年人城鎮化。
同時,《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流動老人數量已佔2.47億流動人口總數的7.2%,他們向非中心城市地區的流動比例正在提升。結合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特徵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辦發〔2011〕60號)等文件的有關要求,這些即將城鎮化的老年人口將集中於縣和鄉鎮,對未來我國縣鄉兩級的養老服務提出較大需求。
此外,益養老認為,根據《2016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5年底,全國社區養老機構和以及互助養老設施共8.8萬個,其中農村社區服務機構和互助養老設施7.2萬個,81.7%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分布在農村。即使在養老產業發展較為迅速的浙江省,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雖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功能不夠完善,很多偏重文體娛樂功能,而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功能十分不足。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縣鄉兩級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將承受更大的服務壓力,需要加大建設力度。
❺ 最近國外養老地產如何走進國內養老地產或者養老機構的發展道路
近幾年來,外資養老企業大躍進式進入中國,與國內企業合作、項目落地的新聞頻見報端。其中最為顯眼的有三大外資主體:一支是以CPM、Emeritus、Fortress、ABHOW為代表的「美國系」;另一支是以RIEI、WISNET、大阪長壽控股公司、韓國書佑集團為代表的「日韓系」;最後一支是以Colisée、Orpea為代表的「法國系」。
外資的養老服務機構主要布局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大連、青島、常州、南京等二線城市(尤其是長三角地區),這主要與外資養老服務機構定位高端有關,它們傾向於選擇有一定消費能力、老齡化趨勢明顯、尚有開發空間的城市。
歸納起來,外資參與國內養老地產及養老服務業有以下八大特徵:
特徵一:社區嵌入型、醫養結合型、CCRC開發模式
外資在我國開發養老地產主要有三種模式:社區嵌入型、城市醫養結合型和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
第一種模式——在社區中嵌入養老公寓,代表項目是凱健國際,凱健國際.浦東苑選址在世博輻射圈高端社區內,北京椿萱茂.凱健選址在遠洋地產高端住宅項目遠洋天著別墅社區內。
第二種模式——城市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代表項目是上海禮愛頤養院,距離最近的醫院僅有8分鍾車程,頤養院內部提供專業醫療服務的同時,與嘉定地區三家醫院建立了醫療合作關系。
第三種模式——CCRC持續照料退休社區,代表項目有星堡中環項目,為老人提供卓越的一站式退休生活服務與定製化協助式生活服務。宜興九如城養老綜合體也是CCRC模式的典型代表,它要打造的是一個包括養老院、醫院、購物中心、綠色食品基地、酒店、學校、公園、公寓等形態,同時高度集合養老養生需求,覆蓋獨立生活區、協助生活區、專業護理區、老年痴呆照顧區和臨終關懷區等功能區,滿足養老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體。
對於國內開發企業極力追捧的度假型養生養老機構,外資企業目前涉獵較少。
❻ 如何推動養老產業發展
推動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是行業的一項嘗試,國家發改委則同時明內確,將全面放開容養老服務市場,讓各類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不過,從公開報道中我們也能看到,我國不少養老服務機構都是虧損的,降低了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
養老無疑是門慢生意。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行業的痛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受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的影響,養老產業缺乏服務方面的經驗;二是由於居家養老占據主流,而政府保障性機構提供的又是基礎服務,因此,對於中高端的養老需求,沒有與之匹配的市場化標准。
目前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小而分散,服務水平相對較低,突出的表現就是不太專業、不太人性化。未來應不斷優化養老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內容,提高養老服務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