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有養老機構,能解決社區養老什麼問題
社區養老更貼近於老人與其家庭,老年活動場所與活動內容豐富了原有的單一的養老模式,讓老人得到更多照顧。其次是醫療上,不同於原有的社區醫療,養老機構會引入更為系統化的醫療機構,為老人的日常健康提供了保障。
⑵ 當前中國的養老院究竟存在哪些問題
一方面是人們傳統觀念在作祟,認為老人唯有跟子女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才是幸福;
老院始終不能徹底滿足老人的完全認可。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們對於兒女的依戀,捨不得去拆開這個家的概念。幾十年的家庭生活,讓老人們在這個家上投入了太多的感情,可以說已經是根深蒂固。一旦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將這個家拆開。這是老人之所以為什麼選擇在家養老的主要原因,也是養老院體系現在無法補全的最大體系缺陷。這種問題的產生,不僅僅在我國,在世界各個國家的養老院都是這種情況。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養老體系「通病」,也是目前情況下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這種親情鏈接的斷開,是阻礙養老院發展的最大障礙。
另一方面則是對養老院的確存在著誤解。
1、認為條件很差,其實不是這樣的,現在基本設施齊全。
2、收費太高,現在競爭這么厲害,也不存在的
3、服務不行,現在的護理人員都是此證上崗的
⑶ 養老機構現狀存在哪些問題 案例分析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全球最多的老年人口,也是社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養老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難題。因此,妥善解決因老齡化衍生的難題,關系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老年人口大規模增長帶來諸多挑戰,但同時也創造了許多機遇,解決居住難題的養老地產便是其中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超過80家房企進入養老地產領域,相關項目超百個。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養老院床位的需求量將從2015年的659萬個增至2025年的1285萬個。而參照3個老年人配備一個護理員的國際標准,中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也嚴重不足。
毫無疑問,未來我國養老服務行業存在巨大市場潛力。未來我國養老體系及老齡產業能否得到長足發展,政府財政投入體制與稅收金融等相關扶持政策的完善十分關鍵。
⑷ 養老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1)養老服務業整體發展缺乏長遠規劃。部分地區養老服務業起步晚,還處於摸索階段,在整體發展上缺乏長遠規劃。
(2)政策缺乏靈活性,未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情況,缺乏有效的政府投入資金的績效考量機制。目前有關政策法規對於些具體事項的規定過於呆板。
(3)養老機構比例不合理,城鎮養老床位佔比較少。總體來看,大部分床位面向城鎮「三無」和農村五保人員、農村老年人,面向城鎮區域老年人的服務設施佔比較少。
(4)未有效實現市場化運作,養老機構產權不清晰,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緩慢。民辦養老機構相對較少,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多為政府投資設立,產權不清晰,缺乏明確的權利義務主體。
(5)社會化養老優勢未充分體現,尚未在社會上形成廣泛認同。由於社會化養老行業尚未發育成熟,加之目前社會養老機構參差不齊,部分養老機構設備不到位、服務水平不高、護理員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缺乏專業性的老年護理和心理知識等原因,無法滿足人口老齡化過程中養老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
⑸ 國內養老院的現狀問題與不足
從老人養老對養老院的需求來看,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3種。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構養老或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支柱,而這就對養老院產生了巨大需求。
從老人入住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意願來看,在全球范圍內,通常有5%的老年人願意在養老機構養老,其中,歐美等發達國家機構養老的意願更高,已經超過了35%;而在國內,老年人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的人數佔比遠高於全球水平,大約保持在10%左右。因此,如果按照10%的入住意願計算,國內對養老院有需求的老年人數量在2018年大約保持在0.17億人左右。對於發達國家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需求水平,以及隨著中國老年人口數量的攀升,預計未來市場對養老院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供給端:養老院供給不足,供給缺口不斷擴大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在養老機構的床位數方面,也基本與養老機構數量保持一致的變化趨勢。盡管床位總數不斷增加,但是從2014年開始床位增速不斷下降。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總數約為744.8萬個,同比僅增長2%,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了6.5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9月,國內登記在冊的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為732.6萬張,較2017年基本保持穩定。
而如果按照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有10%的人願意入住養老院來計算,那麼在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缺口將擴大至914萬個左右,遠遠超過了現在市場上的已有供給數量;同時,最近3年,養老服務機構床位供給缺口增速還在進一步提高。
⑹ 在養老問題上,老人應該選擇在家還是去養老院
我覺得如果是歲數很大的老人,又沒有老伴兒的話,應該還是選擇去養老院會更好一些,畢竟現在的這個社會環境,很多老人本來就是沒有自理能力了,而和自己的兒女在一起生活,難免會影響到他們,這個時候去養老院生活就是最好的方式了,但是如果說老人不想在養老院也不應該強求,還是接回家裡會比較好。
大多數的養老院對老人的確是還不錯,對於智力正常,活動尚可,能自理,但需有人陪伴照顧一日三餐的老人最好。你姥姥已經中重度失智,語言能力下降,對冷暖飢飽不能表達,不能自理,在家最好。養老院不會一個護工專門照顧一個老人。所以說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⑺ 養老機構的現存問題
1、養老服務機構供需矛盾突出。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長,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加大,而社會養老機構數量較少、質量較差、增速較慢,形成很大的矛盾。正面臨著急劇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給老年人帶來諸多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難。2、農村養老亟需加強。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五保」老人逐步轉變為城市「三無」老人。加之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和農民就業方式的改變,留守或「空巢」老人增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發展的需求。3、養老機構的經營管理困難較多。現有養老機構大部分經營收入不多,營利微薄,規模小,設備簡陋,投入少,服務水平不高,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管理水平不高。尚不能適應社會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養老需求。4、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一方面是促進養老業發展的法規政策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扶持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優惠措施落實不到位。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在獲取土地劃撥等方面還有許多困難和制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積極性。5、發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還很艱難。一是選址難。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場所是租用的,選擇相對獨立而交通便利的地址難,且消防措施難以落實。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對經營中發生的機構內的傷病、死亡等重大問題沒有相應明確的解決辦法,時有糾紛困擾經營者。三是養醫結合難。大部分民辦機構規模小,軟硬體設施跟不上,入住的老年人看醫用葯無法就地刷IC卡,造成看病難。總之,公辦養老機構體制機制不活、服務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低;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少、發展不平衡;農村養老機構點多分散、不利於管理和集中供養;個性化服務項目少,服務內容單一;缺乏政策扶持,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⑻ 如何處理養老機構的糾紛
在老人辦理入院手續、簽訂服務合同時,由於缺乏統一規范的合同範本,容易造成養護雙方的矛盾。為規范養老機構服務行為,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民政部、國家工商總局新近聯合制定印發了《養老機構服務合同》(示範文本),目前已在各地積極推行。《養老機構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對現實中經常發生的老人與養老機構之間容易產生分歧的「熱點問題」,都做了約定。例如要求養老機構保證從事醫療、康復、社會工作等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持有關部門頒發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上崗,保證養老護理人員接受專業技能培訓,能夠滿足崗位職責要求。入住老人有權了解提供服務的人員是否經過專業培訓,是否具備相應資質,有權要求甲方更換未經專業培訓或不具備相應資質或提供服務不合格的人員。另外,養老機構應為老人組織定期體檢,建立個人檔案。保存其入住登記表、體檢報告等健康資料及日常經費開支情況等個人信息,建立各類信息資料檔案的保管和使用制度,除向老人及其監護人和其他有權部門提供查閱、允許復制外,不得對外透露。同時,對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期間突發疾病或者身體傷害事故等的救治、醫葯費問題,以及老人在養老機構內去世涉及的善後處理,進行了詳細約定。今後,養老機構必須要依法依約依標准進行服務
⑼ 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存在哪些問題
據報道,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召開北京市養老服務質量建設暨安全管理工作會議。
民政局負責人表示,民政局將委託第三方機構對養老服務質量、欺老虐老等問題進行明察暗訪,發現問題將定期在媒體曝光並通報相關區政府。對於存在瞞報、騙報指標的機構將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