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個電視劇說一個老人得老年痴呆症了是哪個視頻
請好,請問到底是電視劇還是視頻呢?
如果是視頻就是央視的公益廣告《打包篇》
《打包篇》是中央電視台在2013年2月發布的一則公益廣告。主要是講一位老人,得了老年痴呆,誰也不認了,卻記得兒子最愛吃餃子,將飯桌上的餃子放進衣服口袋,要打包給兒子的故事。
《打包篇》一經播出,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並在各大視頻網站和微博上得到迅速的傳播。土豆、優酷、56等視頻網站的點擊量都超過了十萬,不少名人學者看到後也大受感動,在自己的微博分享了這段感人的父愛故事。不少網友看完之後紛紛表示「被深深地感動到了」,並將其稱為「催淚彈」。
希望能幫到你
2.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親愛的老小孩,我要給你穩穩的幸福
01
大家還記得央視公益廣告《打包篇》嗎?
兒子帶老年痴呆的父親去吃飯。老父親看到盤中還剩兩個餃子,伸手抓起餃子直接塞進口袋。
兒子急得大叫:「爸,你干嗎呀?」
老父親顫巍巍地說:「這是留給我兒子的……我兒子最愛吃這個……」
痴呆老父親的話瞬間令人淚崩!
還有,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老夏,啥事眨眼就忘,唯一沒有忘掉老伴脆鵝。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她嫁我,我討她,很幸福了。」有一次脆鵝出去買蛋糕,老夏在家緊張地抹眼淚:「她可是要去過兩三個紅綠燈,那麼遠的地方買啊!」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卻愛。心中依然有愛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值得我們傾注關愛。
今天,9月21日,是第26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它也稱為「世界老年痴呆日」。
網路里,網友紛紛留言——
「依然記得,奶奶患阿爾茲海默症時,去我的小學接我放學。那時我已經上初中,我的小學老師發現了奶奶,把她交給了警察。不然我們就找不到她了……如今奶奶已經去世九年了……我不會忘記她對我的愛!」
「爺爺已經不認識我了,面對喜怒無常的他,我常常不知所措。」
「保姆護工換了一個又一個,都忍受不了爸爸突然的大哭和咒罵。」
「我每天都在擔心,什麼時候媽媽一出門就再也找不回家了。」
……
阿爾茨海默症,也叫做「最漫長的告別」。醫學界至今沒有新突破。
一旦進入阿爾茨海默症的世界,老人彷彿走進了人生的一座空盪盪的大迷宮,再也走不出來,迷失了方向,甚至丟失了生命。
02
阿爾茨海默病是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後,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2018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稱,2018年,全球共有5000萬人患上痴呆症,預計2030年將達到8200萬人,2050年將達到1.52億人。
每過3秒鍾,全世界就會有一個人,走入阿爾茨海默病世界。
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人,超過加拿大的總人口。
而對於個人來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概率,活到80歲是15%,活到85歲是30%,活到95歲是50%。
據估算,我國每年大約有超過20萬阿爾茨海默老人走失。
阿爾茨海默病,彷彿一塊橡皮擦。老人大腦中的記憶被一點一點擦乾凈,前塵往事幾乎清零。
阿爾茨海默病人真可謂「返老還童」了,成了啥都記不起甚至不能自理的「老小孩」。
而且,阿爾茨海默症老人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家人居家照顧會陷入極大的困境。
現在,有些城市已出現養老社區,開始接納阿爾茨海默症老人。安全的「住行」,專業的「康復」,健康的「吃喝」,舒心的「玩樂」,讓老小孩過有尊嚴、有品質的快樂生活。
不管送社區專業照顧,還是家人居家照顧,守護他們的醫生和親人,都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醫護人員和家人,要像「哄」孩子一樣,每天「哄」著老小孩開心,「哄」著老小孩吃葯、運動、與人交往。
面對「老小孩」,醫護人員和家人每天重復最多的話大概有這些——
「寶貝,你真乖!」
「來,來,來,咱們活動一下吧!」
「寶貝,你要好好睡覺!」
而且,一句話起碼要說一二十次,必須不厭其煩。
03
莫道桑榆晚,人間重晚晴。原本,人們總是無限憧憬晚年的好風光,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抵達人生的終點站。
可阿爾茨海默症,偏偏打破了家中的安寧,讓小確喪接踵而至。
沒了幾十年的溫暖記憶,老小孩「孤零零」地走向人生的終點。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親人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他是誰。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著最親密的人在眼前一點點「消失」。
最難過的是被忘記的人,但是遺忘的那個「老小孩」卻又是無辜的,因為他們也不曾想忘記。
甚至,「老小孩」遺忘了世界,卻不曾遺忘愛!正如央視公益廣告《打包篇》末尾那一行字,戳中了大家的淚點:「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但他從未忘記愛你!」
因此,我們應該相互守候這份愛——它平凡卑微卻也能感天動地。
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大聲說出愛——
親愛的「老小孩」,你用心陪我長大,我細心護你老去,我要給你穩穩的幸福…… 不管何種境地,我們永遠不離不棄!
最後, 讓我們祝福天下所有記憶正在被擦拭和可能被擦拭的人,愛,永不退卻!
3. 你認為有哪些精彩的公益廣告
央視春晚公益廣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刷屏
就是《筷子篇》廣告。從努力適應筷子的上海小姑娘。到盼親人回家的四川王大爺,尤其是那句「多個人多雙筷子撒」是對生活最為真實的還原。裡面既有文化傳承,更有血脈親情,讓人感到那樣的親切暖人,如在身邊。
4. 印象中,哪個公益廣告讓你特別難忘
支持母親水窖活動那個廣告,「平平的家在大西部沒水喝, 我想把魚的家給平平」當時看了很感動。
5. 有什麼感動到你的微電影或廣告
令我兄冊感動或者是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個廣告,就是曾經一個小孩兒端著一盆水給自己的媽媽洗腳。如果我記得笑亮沒有錯的話,當初拍這個廣告的人就是在家有兒女當中小雨的扮演者,一張非常稚嫩的臉,費勁的端著一盆洗腳水來給媽媽洗腳,這個廣告其實目的就是為了體現一種孝心,當碰塵寬初讓我自己還是感覺到非常暖心的,而且也非常的窩心。
還有台灣的一個公益廣告《奶奶的燈籠》,我們常說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常常會在大家的臉上留下痕跡,其實歲月也是一個小偷偷偷的把大好的青春年華給偷走了。人生最溫暖的時光,是那段與奶奶在一起的生活,長大以後才開始慢慢理解奶奶的愛是最簡單平凡的陪伴,奶奶點亮的不僅僅是一盞燈籠,也是一輩子最珍惜的光。
6.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特質 (上)— 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幫助(2)
在上期文章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後,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出的常見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心理變化反應。通過多年來的老年痴呆症老人的照護(老年痴呆症護理、照護、照顧、照料)研究和實踐,愛知介護清晰認識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心理變化反應是具有特殊性、社會性、疾病性的復雜過程。通常來說,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後,在面對家庭地位、社會角色、生活狀態等一系列變化之時,在疾病本身特質(思維銳化)等催化之下,所反映出來的自我認同的辨識混亂和社會性心理重建等困難。這是疾病與社會問題的交織所帶來的負面呈現。
客觀上這些變化反應或者呈現,在加劇和催化老人與環境和人的摩擦和對撞。使得在老人痛苦的基礎上,讓家庭不安、社會不寧。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究這裡面的規律,通過對老人在心理問題發生之前和之初,及時發現、引導、規避,以達到降低問題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的目的,這對老人、家庭和機構,都是有實際意義的。
那麼,這個課題應該從哪個方向開始著力呢?愛知介護認為,首先應該聚焦源頭,那就是老人在罹患老年痴呆症之後,從普遍性心理上有哪些特質開始。
一、思維銳化
思維銳化,是老年痴呆症的顯著特點, 在各類型的老年痴呆症(阿爾茨海默型、額顳葉型、路易體氏型、亨廷頓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爾茲海默型等)中的絕大多數老人當中普遍而深刻的存在。
與我們大多數人因為學識、經歷的變化,而導致的看待問題的視角、觀點改變相比,老年痴呆症的思維銳化是基於病理性的原因所導致的。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大腦病變引起的老人在處理個人與社會性事務時所表現出的那種尖銳而不可改變的意識形態。這個變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思維銳化讓老人對於信息的接收、判斷、反應,較之於患病前,更加的敏感和易激。有些老人在年輕時性格就比較急躁、容易焦慮的話,得了老年痴呆症後會變得更加急躁,更加容易焦慮。同樣一件事、一句話,對於未患病的老人,或者老人未患病前,是很平常和不太引起「深思」的。但對於罹患該病後的老人,可能就會覺得很被冒犯或不舒服,繼而做出過激的反應。所以,我們經常性會聽到、感覺到患病老人怎麼那麼「脾氣不好」、「不聽勸」、「動不動就不高興」、「不好好說話,愛罵人」。
思維銳化的本質是放大原先的性格特點,接收信息更敏感,輸出更直接了。也基於這個特質,老年痴呆症老人在與環境和人的交流過程中,大概率會表現出不體諒人、固執,不聽勸、愛往壞處想......,這些其實大多都是疾病的反映。
二、自我認同混亂(社會角色與價值)
筆者在山東走訪的時候,聽到家屬說起這樣一件事:劉大爺原來是某機關的領導,幾十年來的工作生活都是風風火火、意氣風發的。但是從退休前就開始鬱郁寡歡,干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從退休第一天開始,不出門了。整天窩在家裡看電視,沙發上一坐一天,動都不動,家裡人的話說:「把沙發坐穿,把電視看爛」!非但閉門不出,並且閉門謝客。家裡一來人,劉大爺就回卧室把門鎖起來,怎麼敲都不出來。家裡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出去走走,最終的結果是,只在晚上天黑了,才出門,並且總是低著頭,見熟人都躲著。
這是真實的,也是一個很極端的案例。但這個案例清晰的勾勒出一個社會性心理現象:當人們掌握和創造社會性價值(例如貨幣、聲譽、權利)的能力減低或者消失的時候,人們往往開始質疑和貶低自己的價值,並因此自願的退到更加次要的角色上。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所提出的《符號互動理論》中有一個觀點:「人們是在他們的社會環境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自我概念的,即人們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判、態度來思考自身的。」也就是說,人們對自身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對他們的認識。
基於這個理論我們回首老人的生活環境,無論是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孕」,還是常見諸於各類媒體中老人被騙的消息,以及親屬對待老人如「孩童般」的過度關心,都在無時無刻的不在強調,老人實際上是「弱者」。錯誤的信息對老人的自我觀念產生否定性的認識,讓他們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對家人和社會都是負擔,從而使他們與社會產生隔離感。
有人可能會覺得老人失去了社會角色,不認同自己的價值,那與人無害,也好像沒什麼?
這是錯誤的。
當老人失去了社會角色和價值後,就如同失去了在社會上存在的抓手和參照物。那麼老人的社會性會快速退化和降低,當社會性降低後,社會秩序或者說周圍環境與人對他的影響和約束也就降低了。換句話說,當一個人不在乎社會規則和別人對他的評判之後,思想與行為的脫序,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老人自我認同的混亂,對自己是不好的,對周圍人和環境,其實也是負面的。同時,我們還得認識到,這個問題在老年痴呆症(腦萎縮、認知症、失智症、腦退化症、老年抑鬱症、老年精神病、認知障礙、帕金森、阿爾茨海默型、額顳葉型、路易體氏型、亨廷頓氏型、帕金森型、血管型、混合型、阿爾茲海默型等)老人身上是加重存在的。
病理角度的思維銳化,和社會心理角度的自我認同混亂,互為交織相互影響和催化,推高了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問題的極端化和復雜化。同時,這兩個問題點又恰恰是老年痴呆症老人心理特質的基礎策源點,因為這兩個問題點的存在,又派生出比如「受害者心理」、「操控心理」、「舒適區心理」等典型特質。這些我們在下期文章跟大家繼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