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壽必備!揭曉養生有奇效的十種中葯
【導讀】:中葯是中醫療法中的一種常用葯物,要想身體處於健康狀態,不妨試試以下幾種養生有奇效的中葯,可以由內而外的調理身心健康哦!
1、當歸粉——補血活血
當歸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葯用其根,主產於我國四川、甘肅、陝西、雲南、湖北等省。醫學認為,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血中之要葯。因而,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經,又能活絡。凡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面色萎黃,衰弱貧血,子宮出血,產後瘀血,例經(月經來潮時,出現口鼻流血)等婦女的常見病,都可以用當歸。
2.何首烏——益精髓,降血糖
宋代《開寶本草》稱之「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現代研究發現,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並可調節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何首烏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3.黃芪——補氣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派碧孫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綉稱悔胡鏈黃芪為「補氣諸葯之最」。現代研究發現,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4.穿心蓮——清熱解毒
心蓮味苦,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的功效。春天宜於降火去燥。可治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流腦,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結核,肺膿瘍,膽囊炎,高血壓,鼻衄,口咽腫痛,瘡癤癰腫,水火燙傷,毒蛇咬傷。
5.三七——防治心血管疾病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做棚亦等」,稱三七為「中葯之最珍貴者」。現代研究發現,三七的化學成分、葯理作用和臨牀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人參總皁甙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勢。
6.枸杞子——抗衰老
《神農本草經》稱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本草匯言》贊之「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枸杞子有類似人參的「適應原樣」作用,且能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促進肝細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之功效。
7.金銀花——清熱解毒
銀花味甘性寒,氣味芳香,既可清透疏表,又能解血分熱毒,尤為治陽性瘡瘍的要葯。配以連翹、牛蒡子、薄荷、荊芥,則疏表解熱。配以鮮生地、玄參、連翹、竹葉卷心等,則清營泄熱;配以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則解毒療瘡。配以黃耆、當歸、甘草,則托毒消癰。配以黃芩、白芍、甘草等,則清熱治痢。
8.黃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民間有「家有黃連,百病可愈」的諺語,黃連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中葯,廣泛應用於臨牀。中醫認為,黃連葯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作用,最擅長的就是清胃熱、瀉胃火。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胃火牙痛的清胃散,就是以黃連為主葯的代表方之一。
9.車前子——祛痰止咳
能利水消腫,養肝明目,祛痰止咳。特別對於慢性氣管炎及高血壓、尿道炎、膀胱炎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10.人參——抗氧化,抗衰老
《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代研究發現,它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保肝、調節心血管功能、興奮造血系統功能等作用。
『貳』 日常可以吃的養生中葯有哪些
日常可以吃的養生中葯有很多,例如枸杞子、大棗、西洋參等等臘改衫,我輪腔自己喜歡用恆修堂的枸杞子泡水喝,好喝又養生殲桐。
『叄』 常見養生保健中葯材大全效果好
現代人越來越喜歡追求養生,中葯材就是很好的養生食材,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常見中葯呢?那麼,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常見中葯的功效,一起來看看吧。
靈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葯;
人參:每天吃一點,健康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黃芪:首屈一指的補氣要葯;
生薑:御百邪,助陽氣,散一身寒濕;
白茅根:涼血止血的草根太醫;
菊花:現代人最佳保肝茶飲;
薏苡仁:不是珍珠勝似珍珠;
甘草:養人又養顏,平民百姓的補益葯;
花椒:麻辣醫生.中葯驅寒很有性格;
當歸:養血聖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紅花:活血養顏的女人花;
益母草:女皇武則天的駐顏美容師;
雪蓮花:冰山來客養出花樣年華;
艾草:天然養生“舒膚佳”;
蘆薈:埃及艷後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解熱生津的“女人參”;
白芍:養陰補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潤養肌膚,容顏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養血祛斑,像花一樣美麗無瑕;
何首烏:溫補腎陽,再活500年還是黑發飄飄;
枸杞子:古人的四季養生不老丹;
冬蟲夏草:世間有、天上無的陰陽雙補葯;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換”;
芡實:對脾腎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貞子:補肝益腎,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雙向調節血壓第一葯;
菟絲子:溫和補養,在媽媽的肚子里就可以開始;
白茯苓:健脾補中,連慈禧都能“返老還童”;
山葯:神仙葯食,養足我們的後天之本;
番木瓜:“萬壽果”保你腸胃平安;
陳皮:身邊最常見的健脾良葯;
藿香:助脾胃正氣,讓你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丁香花:香噴噴的暖胃好手;
金銀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涼;
蒲公英:身上長了無名腫毒就用它;
魚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葯有大作用;
決明子:歷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葯;
枇杷葉:清肺熱的常用葯;
梔子:擅長解全身熱毒;
夏枯草:清熱瀉火,治淋巴結核第一葯;
紫花地丁:解毒消癰要葯;
牡丹:涼血妙品,花中神葯;
鳳仙花:外用可以清熱解毒的“女兒花”;
黃連:清五臟濕熱,世間第一苦;
麻黃:發汗?止汗?看明白再用;
『肆』 哪些中葯的養生效果最佳
《神農本草經》根據毒性大小將中草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中醫總結了十種中葯的養生效果最佳。上品葯養命可常服;中品葯養性、補虛、控制疾病;下品葯有毒、消除疾病,不可久服。
在120種上品葯中,以下十種效果最佳。人參,「久服輕身延年」,具有安神益智、生津固脫、調補五臟的作用。但吃人參要因人而異。野山參補力較大,適合病情較為嚴重的人;紅參偏溫,多用於陽氣虛弱的人;生曬參則適用於氣陰不足的人。人參切薄片含在嘴裡、代茶飲、泡酒喝、製作菜餚時燉服等都可以,每天用量不宜超過3克。
黃芪,「補氣聖葯」。它除了能改善氣短心悸、倦怠食少等氣虛症狀外,還對中氣下陷所致的內臟下垂以及瘡瘍久潰不愈有良好療效。黃芪可以用開水沖泡或水煎代茶飲,也可熬粥或在煮燉雞鵝時放一些,增加滋補作用。
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的效果。此外,止咳更是它世界公認的葯理作用。甘草可煎湯內服,也可煎水外用,洗漬或研末敷。
山葯,《神農本草經》說它「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能平補益肺、脾、腎等臟腑。吃蒸山葯、山葯粥,四季皆宜。
薏苡仁,能健脾止瀉,利水滲濕,除痹。薏苡仁煮酒、釀酒,能祛風濕、強筋骨、健脾胃,適用於肢體困痛、腰背酸痛的人。薏苡仁與粳米煮粥,常吃能利腸胃。但口乾咽燥、大便干結的陰虛之人不宜食用。
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菊花茶、菊花粥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是方便有效的養生方法。能改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及視疲勞者可常服。
枸杞子,「久服堅筋骨。」久服枸杞酒或燉湯時放上十幾粒,能緩解老人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視物不清、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狀。枸杞要常吃,不可一次大量食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比較合適,治療用可增至30克。直接嚼服枸杞子對營養成分的吸收會更充分,但服用量要減半。
阿膠,滋陰潤燥、補血養血、益氣止血、化痰清肺。可取6克阿膠和兩小勺蜂蜜,用熱水烊化,常服能潤腸通便,對老年血虛、津液虧耗者,可養血生津,延緩衰老。
茯苓,作為滋補品,蒸制饅頭、包子時,在麵粉中加入茯苓粉,混勻蒸熟;或將茯苓粉與蜂蜜以2∶5比例沖水喝;做湯、泡酒,都能發揮茯苓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龜板,是烏龜的腹甲。它能滋陰潛陽、益腎強固、養心補心。知道這些中葯的養生效果後,人們將其製作為龜板膠以方便食用,服用時可用開水或黃酒沖化。但脾胃寒濕阻滯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