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做養生的聽什麼經文

做養生的聽什麼經文

發布時間:2025-05-08 10:39:54

Ⅰ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養生

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物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 《皇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原文節選)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為什麼叫「四氣調神」?《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的第二篇。首先講一下題目,為什麼叫「四氣調神」而不叫「四季調神」?因為中國古人認為,是節氣的變化導致了四季的更替,重要的是節氣。而「節」和「氣」意思略有不同,「節」是「氣」運行的節點,和關鍵點。《四氣調神大論》篇實際上講了兩個大問題:一個是氣的問題,一個是調神的問題。 春季發陳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佔一年中的前三個月,包含有六個節氣,每個月分到兩個節氣,是陽氣一步步生長、壯大的階段。發陳的「陳」就是指冬天所積累、收藏的東西,這是生發的基礎。春天的生發之氣源於冬天的藏納和積累,這是個如環無端的循環運動。所以只有冬天把氣養足了,春天的生發之氣才正常。在我們人身體裡面,冬對應著腎,元氣就是從腎裡面生發出來的,是由腎精轉化的。腎精屬於陰,氣化出的元氣屬於陽,我們常說「陰陽」而不說「陽陰」就是根源於此,因為陽是以陰為物質基礎的。 春天如何養生機春天如何養生機呢?經文舉了三個例子:首先是要夜卧早起,意思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發,不能總睡覺來阻礙身體氣機的生發,所以要適當地少睡點。其次是廣步於庭,意思是在庭院裡面大踏步地活動,灑脫一些來適應促成生發。「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規矩,不能生發得沒有約束。第三呢,就是被發緩形。「被發」意味著該生發時就不要有約束。要做類似於不把頭發紮起來而隨其披散著的事情,以此適應生發之機。「緩形」就是在形體上也不要有約束,穿著寬松的衣服。做到「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這三件事情,就是為了要達到一個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腎所藏的神,要讓腎所藏的神能表達出去,憋住了那就沒有生機了。前面講過,志向的大小來源於腎精的充足與否,所以好好保養腎精使其正常地生發變化,就能讓自己的志向變得高遠,志向高遠了就能幹成大事。經文後面還提到了夏天要「使志無怒」、秋天要「使志安寧」、冬天要「使志若伏若匿」。都在強調「志」,根本在於腎精。生而勿殺,意思是春天萬物都在生發,人體這個小天地也在生發,這個時候不能動任何殺念。比如春天的花開了,不要去折它,要是折了,現在是沒事兒,等到了秋天,就會少結一顆果實——影響是後來的。所以在春天,不要有一點殺機,在外面走的時候,你的內心要像春天一樣有欣欣向榮的那種氣機。予而勿奪,就是只有給予,絕不去剝奪。比如要讓種子長得好,就要給它經常澆水、施肥,不能去揠苗助長。賞而勿罰也是同樣的意思,感覺上都是剛從冬天蘇醒過來,如果「殺了」、「奪了」、「罰了」的話就傷了人和天地的生機。此春氣之應:這是春天之氣的對應、應象。養生之道也:春天是要養「生」,夏天是要養「長」、秋天是要養「收」、冬天是要養「藏」——養的都是不同的氣。春天是生機起來的那個氣,所以春天對應要「養生」,如果傷生機,就會導致逆之則傷肝的後果。肝木傷了就不能再生火,進入夏季就會出現問題,因為夏天屬火。出什麼問題呢?就叫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古字「奉」是兩只手捧著祭品的形象,意思是獻給、承送。獻給誰的東西少了呢?就是供給夏天「長」的氣不夠了,因為「長」是以生發為基礎的。中國文化、中醫實際上就是把世界、生命當做一個活的、運動的過程來看。我們做事業也要搞清楚,不能只想著保持生發和輸布這種狀態,這是不可能持久的。《周易》「乾卦」里說了:「見群龍無首,吉。」自然界必須是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才是吉祥的。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務就不能長久,身體也一樣。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就要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就是中國文化。冬天藏精不夠,春天就生發不起來。拿「非典」作例子,得「非典」的那些青壯年,都是冬天沒養好,所以春天才會發病。秋天腹瀉的病人特別多,能簡單地說是昨天吃得不好所以今天才腹瀉的嗎?人能吃什麼拉什麼啊?有那麼塊嗎?絕不是「昨天」的事兒!實際上秋天拉肚子,是夏天就積累下來的問題,或者甚至是春天遺留下來的問題,要往遠了看。西醫就愛在人自身上盯著找原因,經常往爹媽身上推諉病因。說很多病都是遺傳自父母的。要中醫看,絕不是這樣的。所謂的遺傳病,就是你跟你父母的生活方式太相像了,所造成的身心狀態也相近,所以才會跟他們得一樣的病。他們是什麼情緒你從小都是耳濡目染的:他們老壓抑著你,你順從慣了,長大後還是按父母的形象找「老伴」,繼續壓制著自己,就這樣憋悶著,憋悶就容易得肝癌。你爸受你媽的壓制,你爸得了肝癌,這能說是你遺傳了你爸的肝癌基因嗎?不能那麼說!是每一個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造成了自己的病。很多疾病,和家庭密切相關。中醫講陰陽要和諧,如果不和諧就太可怕了。所以要想男人好,一定要先女人好,女人是關鍵因子,女人是家庭的主婦嘛(男人是一家之主,男人屬陽,在外運化,他力量的源泉是陰、女人)!有一些老婆特別不好,把男人欺負得夠嗆,男人就在外面顯得特能幹,因為他在家實在是施展不開,所以就出去施展了。這種人身體肯定有病。這種類型的成功男士我見過不少,他們一般都特狂躁,而且家裡老婆肯定有子宮肌瘤。因為他老婆也會覺得情感壓抑。女人要是有子宮肌瘤這種病,一定要先反省自己的人生,這特別關鍵,還有乳腺癌病人也是。要先改變自己的習性,下一步才是去求醫問葯。不改變習性,由情緒造成的氣血淤滯還是會經常產生。有些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是癌症了,反倒身心寧靜了,什麼負擔都不往心裡存了,去遊山玩水,心想反正明天就死,再也不過原來那樣的生活了。很長時間過去之後,居然發現癌瘤沒有了!這樣的例子很多的。在治療癌症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要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完全拋棄原先的生活方式,重新活一把,就只當明天就死,只有這樣才有救。癌是什麼?癌不就是氣的結聚嗎?只要把這「氣結」打開就好了。藏醫學、佛教醫學說得好,認為人體內正常的是水,病就是冰,西醫就是要把冰給切掉;中醫和藏醫則是要把冰重新化為水,使之成為人體正常的東西。解決了使水結冰的原因。冰化了不就是水嗎?我們講過一天的養生,這里是講四季的養生。一天的養生是從肝膽起始:子時是膽當令,丑時是肝當令。一年的養生也是從肝膽起始的,春天要護住肝膽的生發之氣。中醫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做「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意思是體內是一個臟腑(所有的臟腑),全都取決於膽氣生發產生的生機。沒有這個生機,一切無從談起。拿做企業為例,最重要的是抓企業的生機、增長點,而不是說只看目前能賺多少錢。賺錢是後續的,是秋天的事(屬於收獲)。春天的養生,我們花了不少的功夫來講,因為春天是萬事萬物的開端,生命的初始,這個階段弄明白了,以後的夏、秋、冬就好理解了。 夏天一定要出汗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下面講夏天怎麼來「養長」。經文是夏三月,此謂蕃秀。「蕃秀」就是指夏天到了,自然界到處都是如同麥穗開始抽穗了的氣象。「蕃秀」詞義是茂盛,「秀」在《說文解字》里就是抽穗的形象。天地氣交,指夏至,一陰初生,陰陽之氣開始交會。夏至就像一天當中的正午時分,陰陽氣開始交接。萬物華實,「華」在古文里通通是花、花朵的意思;「實」就是果實。開花跟什麼有關呢?跟陽氣有關;結果跟什麼有關呢?果實屬陰,結果跟陰氣有關。開花是一個放散的功能,像陽一樣;結果是一個凝斂的過程,像陰一樣。陰主凝聚,陽主開散。 夏天如何養長接下來也是三個例子,來講在夏天如何「養長」。夜卧早起,夏天的氣機也重在生發、生長,所以也要晚睡早起。無厭於日,「厭」在造字之初是吃飽了不能再吃了的意思,理解為滿足,太滿足了就該討厭了,所以「不厭」就是不要討厭。「日」代表太陽、陽氣。夏天就該活躍地運動,充分的享受陽光。我們現代人很少能做到這些,比如夏天,我們都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避暑,這樣的話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體內氣機的開泄,其實就指著夏天這個時期呢。人在空調房裡,身上的毛孔是關閉的,等一到外面,天氣熱了就會再打開。所以人都會有從空調房進出身體很難受的感覺。因為毛孔不斷地開合,會擾亂身體內部的氣機,會造病,會造很深的病。所謂的「空調病」就是這么得的。夏天就要「無厭於日」,該熱就熱,該出汗就出汗,該散就散,道理上就是不要抑制陽氣的生發和生長。使志無怒,意思就是,讓志向不要憋著、壓抑著。使華英成秀,「華」還是花、花朵的意思;「秀」,就是抽穗、結實的意思。就是說要讓花朵綻放,以便未來能結出果實。使氣得泄,夏天就是要讓氣能泄得出去。就像做企業,不能說只講收益不講投入,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夏天就相當於你在投資,就是要不斷地向外支出。若所愛在外,這是在用打比方來說明什麼叫「使氣得泄」:就好像外面有特別讓你喜歡的東西,你不得不往外跑去追求。往外跑就是氣機往外泄,就是讓你的生活活躍而富有動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天是養長的時候,要遵守自然界和人身的生長之道。逆之則傷心,意思是如果沒有保養好生長的氣機,就會傷到心。心屬火,火被傷了會導致秋為痃疾。「痃疾」就是咳嗽而且上吐下瀉。一到秋天就會有不少咳嗽病人來找我,說秋天的過敏症又犯了,整天狂咳嗽,沒完沒了地打噴嚏,鼻炎也犯了什麼的。這其實都是夏天沒養好。老呆在空調房裡,氣機不能得以疏泄,都憋住了,這樣到了秋天收斂之氣起來的時候,氣機更展不開了,那還能沒病?其實治療鼻炎就是用散法,因為鼻炎屬於肺金為病,病人自身的氣機在夏天沒有散好,那就用葯給他散,讓他別再憋著,效果會非常顯著。奉收者少,就是呈獻給秋天收斂氣機的東西就少了。夏天沒養好,秋天的氣就少,而且冬至重病,就是到了冬至那天,就會發很大的病。現在有很多人就說了,我身強體壯正當年呢,看我怎麼折騰自己也沒事嗎?那是因為還沒到時候呢!到了「冬至」,就是你自身元氣凝斂後轉而生發的時候(身體內環境的「冬至」),會發現已經沒有多少腎精可生發了。因為你夏天沒養生長之氣,到了秋天自然收獲不多,冬天能收藏的東西就沒有多少,到了冬至這天,進行來年「預算」的時候可不得「哭窮」啊!這就是「冬至重病」的道理。 秋天「與雞俱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再看經文是怎麼講「養收」之道的。秋三月,此謂容平,「容」就是容納,「平」就是平和,意思是秋氣是平和而寬容的收納之氣。天氣以急,中醫認為秋對應燥氣,這里的「急」說的是燥氣的性質:肅斂、不由分說。燥氣就是收斂之氣,「燥」從火,就是用火熱之氣來凝斂。舉個例子就好理解了:北京的夏天有很長一段時間叫做「桑拿天」的,這個時期家裡的衣服、牆壁、地板都潮乎乎的,可是入秋以後呢,特明顯地就能感覺到家裡的東西全變乾燥了,這就是燥氣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抽干水分留下重要的形質。地氣以明,說的是地氣一上來,就顯出乾燥的氣象,所以我們秋天經常有一個形容詞叫「秋高氣爽」。為什麼能夠秋高氣爽呢?因為燥氣屬「金」。「金」又是什麼概念呢?燥就是把一切都燥乾的意思,而燥幹了之後的東西就會很密固,就會收得特別緊,這就叫「金」,金氣就是收斂之氣。什麼叫金屬,金屬是收斂得最純粹的東西,收斂之氣最足。像金子就特別明澈,而那些水晶之類的結晶品都是非常亮的,都是指這個概念。 秋天如何養收早卧早起,天地的收斂之氣開始發揮作用了,人體就應該早睡早起。晚上10點睡覺,11點就能養肝膽之氣:不然你的肝膽是死活養不起來的。尤其嗜酒的男人,老喝酒最損肝膽,然後再夜裡不睡覺,就更加損壞,所以現代男性的肝病越來越多,都是自己的習慣在造病,別怨別人!別怨爹媽的遺傳,跟遺傳沒關系,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要得這種病的。與雞俱興,金雞報曉,早晨太陽一出來,公雞就打鳴、活躍起來了,人這個時候也應該順應自然的氣機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了。屬相中講「酉雞」。酉時為腎精當令,所以這里的「雞」代指腎精,「與雞俱興」就是人隨著腎精的生發而起。如果凌晨3點到5點人經常會醒來,這是生命處於低水平狀態的表現,因為這表示你身體的收斂之氣沒了,收不住陽氣,天還沒亮,陽氣就飄到了體表,准備應對病人一天的耗散了。使志安寧,腎藏志,順應了秋收之氣,就能使腎精不妄動。說句實在話,秋天性生活都要有所收斂。動物交媾都是春天和夏天最瘋狂,秋天和冬天就非常少見了,有些動物甚至乾脆冬眠了。動物是最遵守自然法則的,要不是因為外來傷害送命的話,絕對都是「盡其天年」的。人呢,現在成了拋開了季節性規律的動物,隨時隨地就可以耗散自己,耗散了身體就會得病。還是逃不出自然規律(俗稱「天命」)。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意思是寧神保養腎精而不妄動,以此來緩解秋天的殺罰之氣。「刑」就是行罰,就是殺氣。秋天的氣機趨向是收斂,就是不再生發了,在往回收,相當於殺生(抹殺生機),殺氣是很重的,所以自己應該順應自然,收斂心神和精氣,讓殺氣盡量平和一些。無外其志,這里又是在反復強調不要外散腎精。使肺氣清,肺對應於秋季。肺的功能是宣發和肅降,宣散氣血於五臟。肺氣清肅則功能正常。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順應秋天收斂的氣機,我們就要做好「養收」。如果悖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奉藏者少」,就是沒有多少東西去發揮收藏的功能了,因為在秋收的階段都損耗掉了。臟腑上呢,就會傷到肺,肺是人體收斂功能的代表。冬為飧泄,「飧」是個會意字,夕食,就是晚飯的意思。「飧泄」是個什麼樣的症狀?就是吃過的飯菜還沒有經過消化,就拉出去了,中醫叫「完谷不化」,說明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都紊亂了。為什麼會「飧泄」呢?因為秋天收斂回的精血太少了,腎中就沒藏納和積累多少精氣,這樣下焦元氣不足,固攝不住水谷,所以水谷未經腐熟就下泄而出了。 冬天「無擾乎陽」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的氣機是向內閉藏的。水冰地坼,無擾乎陽,這是在講天地之象。水都結了冰,地都坼裂了——生機全部回收,藏的氣機發展到了極致。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夠擾動陽氣、做把已經藏納、回收了的陽氣再抽調出來的事兒。現在有一項運動叫冬泳。冬天毛竅都是閉合的時候多,打開的時候少的,陽氣全收在內里,可是冬泳的人,就是要強行地調出陽氣來,好使自己什麼時候都能保持活力。 冬天如何養藏早卧晚起,冬天要順應收藏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必待日光,說的是一定要等到天地的陽氣出現、人身的陽氣出現(比如說自然醒),才開始活動、工作。一定要「天人合一」,不能說天地沒動呢,自己就任性地先動起來,那不是自取滅亡嗎?使志若伏若匿,「若」是好像的意思。「伏」通「浮」,就是「起來」的意思。「匿」意思是藏著。全句的理解為:就好像人的志向若有若無、捉摸不定而不凸現出來。「志」是腎所藏的神,腎精處於收藏的狀態,那「志」當然也是伏藏著的。這樣說還太簡單,下面講得特別生動: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就好像心裡懷著一個小秘密,不願意出去走,因為怕被人看出來;還像是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不用再耗費心機地營求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冬天呢,身體的陽氣都潛藏於內里,所以人要保持體溫而躲避寒冷。因為呆在寒冷的地方,陽氣就不得不被從內里調動出來,用以維持體溫了。陽氣外出體表的表現是什麼?就是微微地出汗,就是「泄皮膚」。冬天穿得少人都會打寒戰,那是肌肉在小范圍地劇烈收縮來產熱。不躲避寒冷而且開泄了皮膚的話,就是違背了冬天內藏的氣機,人體的元氣就會喪失,而且喪失得很快,「亟奪」就是嘩啦一下子就泄掉了的意思。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思是上面講到的,就是冬天「養藏」的道理。逆之則傷腎,就是如果沒有養好,傷的是五臟六腑中的腎。春為痿厥,就是到了春天,生發之氣起來的時候,由於你沒有養好腎精,就會出現肌肉痿廢這樣的病。肌肉屬於筋,而肝主筋,肝對應著春季,由於冬天的不藏,春季無法生發元氣,所以筋的功能就不正常。「痿」就是全身、手足無力,沒有勁。「厥」是什麼呢?好多女孩子冬天不好好養生,春天就會出現厥症,不是昏厥,而是手腳冰涼的「厥」。這就是由於基礎不足,元氣生發不多,只能先保證五臟的供應,四肢元氣不夠,手腳就冰涼。遇到這樣的女孩子來看病就很難辦,因為不改變生活方式,她的病就好不了。生活方式改變了,身體自然會好,可以不吃葯!我的原則就是要環保,少用葯,大家也許不太清楚,種一畝甘草會造成幾畝地的沙漠化。國外的甘草素都是要從咱們國內進口的,用著你的資源,讓你沙漠化,我自己不種植。所以能不用葯就不用,大家都學會養生就好。這就是春、夏、秋、冬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四季養生的原則。下面幾段還是對相同的原理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我只簡單地講一下。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是在講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人肯定也不能例外。所以呢,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如何保養身體?這里說得最明白,就是春夏要養元氣的生發之機,秋冬要養元氣的斂藏之機。在《易道經》里,春夏養陽,就相當於乾卦#,就是「自強不息」,就是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秋冬養陰呢,就相當於坤卦#,就是「厚德載物」,越厚越好,收斂得越多越好。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就是說順應了四時、陰陽的規律去生活,那麼就能與自然萬物同生同在,否則就是在戕伐自己生命的本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 《黃帝內經》又在不厭其煩地重復強調了: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這就談到了「終始」的問題,終始就是死生。生成或者死亡的關鍵,就是要懂得「因天之序」(春夏秋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就是說,違背生命的規律肆意妄為的話,最終一定會百病叢生,什麼疑難雜症都會出現;而遵守自然規律,一定是大病小病都不會得,這樣呢,就「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道者,聖人行之——這句話非常有名,「行之」就是必須得遵循規律去做。按照規律去做了,就叫「得道」。愚者佩之,「佩」是通假字,通「悖」,是違背得意思。如果違背了四時陰陽的規律,那麼這個人就是愚蠢的人,只會不斷地耗散自己,導致「半百而衰」。 不治已病治未病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是中醫大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人說,這是中醫預防醫學的內涵,指在沒生病之前就可以調養。而更深的意思是不治已經生病了的臟腑,而從沒生病的地方開始調治。舉個例子,比如說肝病。肝在五行中屬木,木能克土,所以肝癌要是轉移的話,通常是轉移成胃癌,因為脾胃屬土啊。再比如,人一生氣了,就會吃不下飯,對不對?怒這種情志屬於肝,所以生氣應該是傷肝的,可實際生活中往往體現的不是肝疼,而是胃痛,或者左肋這兒疼得要命,這就是肝有邪氣了,直接就往胃那兒傳。很多有胃病的男人,說句實在話,就是要麼受上司、領導的氣,要麼受老婆的氣。所以我說女同志啊,你們老公得了胃病,你們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給他氣受了。在外面工作上他憋悶,這個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真得了胃病,就要很小心了,因為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木克土造成的,是由於生氣造成的。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假如已經得了肝病,那肯定就知道邪氣要往脾胃這兒傳,這個時候,不要去治肝,要先固守住邪氣下一步進犯的地方,就是從脾胃開始治療。把脾胃固守住了,身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強了,元氣攢足了,反過來就能把肝氣給理順了,這樣肝病自然就好了。在這里我警告大家,生活中一定要小心,不要生氣。現代社會,很多病都是由於生氣造成的,生病能夠導致體內氣機的不暢快,生長收藏失去節律。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個道理和「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一樣的。好比經營一個企業,某個部門出問題了,應該從規章制度上去改進,而不是單單去追究責任人。經典中的這些辭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病已經形成了才求醫問葯,亂子已經引起來了才去關注治理,這都是現實中常見的情況,《黃帝內經》是怎麼批評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鎬頭挖井;兵臨城下了,才開始鑄造槍炮——這不是開玩笑嗎?在事情沒有發出徵兆以前就應該預想到、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讓事情發展得無法控制。就像,如果不生氣了,就沒有了所謂的肝鬱嘛!這都是在講如何養生(生命)。要做一個君子,在別人不重用你的時候,你不抱怨,也不生氣,自己繼續積攢實力。古人為什麼那麼注重道德修養呢?為什麼要學習《大學》和《中庸》呢?實際上《大學》和《中庸》才是治病的良方!不要以為治病有奇效的才是良方,千萬不要有這種誤區。大道無形,道德修養才是讓人不得病的良方。葯物都只能是起到臨時賑災的作用。已經得了病再去求葯,就像是「渴而鑿井」一樣,已經晚了。試問東西破了,經過無論多精細的修補,還能回到原樣嗎?事物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本文是中華解讀《黃帝內經》第一人曲黎敏所著《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一書的節選,要全面、系統地了解中醫養生文化,請看曲黎敏教授的書)

Ⅱ 道家養生和追求長生的經文有那些,最好是經文名字或者故事典故

呂洞賓 《百字碑》
《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莊子》、《沖虛經》、《文始真經》、《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
《化書》。。。
周易參同契,這個我實在看不懂
女仙人曹文逸的靈源大道歌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無根樹
劉玉蟾,張紫陽,張伯端。。。太多了

Ⅲ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養生第一要務!


一、《黃帝內經》中的 養生 智慧


當下在我眼中的 養生 ,除了坑蒙拐騙還是坑蒙拐騙, 養生 的方法非常多, 養生 的理念千奇百怪。在我個人的眼中,這些中醫 養生 的宣傳在國人的大 健康 上沒有什麼正作用,甚至大部分的 養生 方法對人體有害。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的經典,不是因為他里頭有別人不知道的知識或高人一等的哲學思考,而是經典的作者能夠靜下心來保持恬惔虛無的心觀察世界,這樣便能夠跳出各種表象直接抓住問題的本質,並且用簡單朴實直接的語言展現出來,平淡如水的經文經得起細心的琢磨,這些經文無論在指導臨床治病還是 養生 ,都直指核心,一語中的,是精華中的精華。我們看看經典的作者是如何看到 養生 的實質。

我們靜下心來讀《黃帝內經》,經典教授的 養生 方法很簡單,養身體「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養精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很多人會說如此簡單,我知道了,這就真說明你不知道。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分為知識層面的知道,思維層面的認同,心靈層面的感受。


這幾句話你用頭腦記住,你不會知道這幾句話的珍貴,這幾句話也不會改變你的行為從而影響你的 健康 ;你從思維層面被說服相信這幾句話是正確的,就是或通過客觀的數據分析、或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使你從大腦的思維層面相信這是最正確的 養生 方式,這樣你會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監督自己的行為看是否符合這些的 養生 方法,這總有一絲的不情願,一絲的被動,未達究竟;當你能從心靈的感受上體會到這種 養生 方式最幸福快樂,真正符合心靈的欲求,你的行為會自然而然的符合正確的 養生 方式,美其食,樂其俗,沒有任何束縛與約束。


心靈層面的感受最簡單,三七、人參等所謂對我們身體有益的食品,當我們靜下心來品嘗便知其氣味難聞,難以下咽,與自己氣味不相合,不可能 養生 ;拍打、刮痧等所謂的排毒方法,當我們靜下心來時,我們不會願意殘忍的讓自己受盡肌膚之苦,因此也不可能 養生 ;每天必須走幾萬步、必須喝多少水、必須補充什麼營養,當我們靜下來時,我們知道我們不願意這樣做,我們願意每天過豐富的人生,而不是重復單調的運動與食物。因此我們靜下心來感受所有的 養生 方法都是不應採用的,而唯一正確的 養生 就是《內經》那幾句話,恬惔虛無,五穀為養。


有些人會說那我的心想喝酒抽煙就喝酒抽煙嗎?當然這是錯的,一定要注意觀察自己是否靜下來,是否處於相對恬惔虛無的狀態,恬惔虛無的狀態很難用語言描述,簡單就是充滿了愛與慈悲,內心柔軟、清凈,待人祥和、平等,需要靜下心來多讀《內經》來體會恬淡虛無。只有處於這種恬淡虛無狀態的行為才是 養生 。所以說啟動心的力量,感受經典,無論在學醫還是 養生 會直接找到真理,少走彎路。



二、 養生 第一要務


從心靈層面說 養生 ,再多的文字都是多餘的廢話,但是大部分的頭腦不會滿足,因為這平淡的有點過分。為了滿足躁動的頭腦,我們從思維層面上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只有這最簡單的方法才是唯一正確的 養生 方法。


欲益壽延年有一個問題必須不可迴避的看待,就是人的壽命有多少掌握在個人手中?我們生活的環境如此復雜,無孔不入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人與人之間交流難免的怒喜思憂悲恐驚七情影響;還有各種突發的災禍讓人觸不及防。如果我們以一顆怕死的心,小心謹慎的認真按專家的話吃飯,孜孜不倦的學習各種 養生 知識,即使這些知識全部是絕對正確的,這些加起來的籌碼在人的壽命上也非常微不足道。


我們靜下來就知道個人所掌握的壽命很少,我們個體是這個 社會 與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個個體每時每刻都被大環境影響著,在如此大的天地間生活的人體是否能夠長久大部分決定於周圍的環境與 社會 對人的影響,無論我們多麼想或長久,只要外環境不同意我們很難如願。因此 養生 第一要務就是:讓外環境溫柔的對待我們。


如何讓大自然與 社會 溫柔的對待我們,那取決於我們對待自然和 社會 的態度,當我們的心處於恬惔虛無的狀態時,我們對外是溫柔的,是和諧的,是隨順大眾的,那我們就能得到溫柔的呵護,我們則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無論是自私的總是從外界索取以養自己的生命,還是瘋狂的稱霸自然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最後都會被大自然無情的吞噬。在飲食上,人體與 社會 一樣,不患不足而患不均,疾病就是源自於臟腑之間氣血的不均和,產生臟腑氣血陰陽相傾,如此則病生。若要五臟六腑均衡發展,就需要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當身體出現輕微的不適時,靜下心來,人體的正氣會幫助你選擇需要的食物,某一類食物會比較吸引你,因此在 養生 上究竟適合吃什麼,不要信外在的專家,要信內在的專家。


當然當你身體有明顯的不適,且靜下心來亦不知該如何調理,一定要找明白的醫生,開一點具有偏性的小中葯或針灸等方法,幫助你的身體盡快恢復平態。當然一定要靜下心來找醫生,醫生一定要比患者更靜,更恬惔虛無才行,否則胡亂開葯,舊病不去又添新病。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人亦如此。



三、長壽老人共同之處


綜觀長壽老人,其 養生 手段各異,有的每日食某種特殊的食品以長壽(如枸杞、五穀粥、何首烏、三七等),有的什麼保健品都不吃只是粗茶淡飯也長壽;有的每日勤勤懇懇鍛煉身體以長壽,有的終日靜坐也能長壽。 養生 手段各異,而且有些手段截然相反,為何都能達到 養生 長壽的目的?同樣一種 養生 手段,很多人都在模仿,為何只有少數人長壽?中醫講求治病求本, 養生 亦當求本。本就好比一棵大樹的根,而末則是這棵大樹的枝葉,只有本堅固才會有末的繁榮,因此 養生 一定要找到所有長壽老人的共同之處,而非他們不同的生活習慣這些末節之處。


所有長壽老人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一個字「愛」,他們愛自己的身體,熱愛生命,由於愛自己則使其身邊充滿了愛,他們會將這份愛在無形之中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因此沒有一個長壽老人是不慈愛的。因為愛他們會選擇對身體有利的一些方式,這些方式很多,吃或不吃 養生 食品,運動或是不運動,所有一切 養生 的手段只有在愛自己的前提下才會發生作用。如果你滿懷憎恨,對自己身體沒有關愛,縱使神仙在世也很難讓你長命百歲。這種愛並非自私,一個人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 養生 的記載未有半字提及何物久服可以長生,也未提何種運動可以延年, 歷史 上無數的皇帝和貴族為了長命百歲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凡是天下可以找到的葯都有人吃過,也有將葯物煉成丹葯服用,這些不養心而依賴葯物的人最終都早早送命,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明白,世上沒有可以長生不死的葯,大家也嘲笑秦始皇、漢武帝之流,為了長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最後全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很多人還是抱有一絲幻想,把希望寄託在保健品當中,在此奉勸諸君還是把精力放在修心上方是正途。


有人會問:「我很愛自己的身體,為了有個 健康 的身體,我大把大把吃葯,什麼冬蟲夏草、海參、人參、鹿茸等等,凡是有利於身體的都吃,為何還是被病痛纏繞,未老而先衰?」這里有個很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就是這些人其實不是真正的愛自己,這些人實際是他們內心充滿了恐懼,恐懼自己的衰老,恐懼疾病,由於恐懼,所以他們找不到愛。


他們以為多聽專家的話,按時吃葯就是愛自己,實際這些做法只會增加他們的恐懼,恐懼只會讓人盯著恐懼的對象心裡得不到放鬆,只要是心裡充滿了恐懼而去做的任何自認為有利於身體的事情,只會增加恐懼,結果必然是使身體越來越糟糕。


愛和恐懼是截然相反的兩種 情感 ,愛的 情感 所衍生出來的是感恩,感恩自己已經擁有的;恐懼的 情感 所衍生出來的就是抱怨,抱怨自己所沒有的。如果總是抱怨自己身體的不如意之處,只會增加恐懼,從而引起身體更多的不適。


我們要感恩,感謝眼睛可以看見美麗的世界;感謝耳朵可以聽到大自然及宇宙各種美妙的旋律;感謝強健的身體可以讓我更好地為家人和 社會 工作;吃東西或鍛煉的時候感謝這些方式帶給你的活力,讓你精力充沛。感謝一切可以感恩的事物,由此可以使身體充滿了愛,在這種無形的大愛的包容下,漸漸的身體會越來越 健康 ,臉色也會越來越好,面容也會越來越慈祥。


如果你一直充滿了恐懼,而且總是抱怨,同時對身體也有一些不滿意,我建議你不要去對抗恐懼,要感謝恐懼帶來的身體不適,感謝你的身體還算 健康 能感受到這恐懼並通過病痛表現出來。要知道有很多人的身體反應不靈敏,在大病的晚期才會表現出不適,但為時已晚。正是由於這些不適,使你意識到自己遠離了愛,試著靜下心來,慢慢找到愛的感覺,回到愛中,讓愛的正能量充滿身心。有了愛在自己身邊,那麼就要處處愛護自己的身體,不可使身體受到損害,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損傷。



四、古往今來 養生 的根本法則


《莊子· 養生 主》里記載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文惠君通過欣賞庖丁解剖牛的過程而明白 養生 之道。庖丁解剖牛所用之刀解剖數千頭堅硬而強大的牛,十九年刀刃未有絲毫的損壞,只因為他的刀順著牛的紋理走。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要想使身體不受到天地的毀壞,就必須順應天地的紋理,不與天地對抗。


而現在很多人往往自豪於自己在短時間內戰勝大自然的功績,殊不知短時間的勝利換來的將是最終徹底的失敗,醫聖張仲景形容這種對抗為「持實擊強,痛還自傷」,就是說只要是對抗,無論最後勝利與否都會傷害自己。只有和諧方能不受損壞,心中充滿了愛,所做的事都是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古人強調的天人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和諧,天地和人都有其運行規律,不要與天地和人體的生物節律對抗,天地和人的規律古人用生、長、收、藏四字概括。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人也要順應這個規律,春夏養陽適當多運動,秋冬養陰適當減少運動。我們要做到「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即與天地間的動植物一樣按天地規律生活,冬天來了或者年齡太老了,所有的動物都伏藏起來,我們也不要去做如跑馬拉松一樣的運動,可以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


夏天來了或年紀較輕,所有動物都在原野里活躍奔跑,我們也要適當增加一些運動強度。當然一天之中也有這些規律,各種規律已詳細記載於《黃帝內經》之中,而且書中這些文字都不太古奧,有興趣者可自己翻看。在飲食上一定也要和諧,要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不可有一味過極。


很多人喜歡多服人參、枸杞等甘味葯,殊不知五味中任何一種味的葯或食物過多都會使人體不平衡而得病,因此凡是有偏性的中葯都不宜久服,這些中葯古人都稱之為毒葯,不得已而用之,亦不可過度喝辛辣之酒或過食肥甘之品。


現在 社會 上流行補腎,似乎國民都腎虛,這是很大的錯誤,中醫治療目的是為了將不和諧的身體調整到和諧狀態,如果一個人本來腎不虛,卻大量地服用補腎葯,時間長了身體會不和諧,也就會得病。


在工作當中,我們的慾望亦不可對抗,現在很多沒有錢的平民嫉妒有錢的老闆,等有了錢又嫉妒有權利的官員,有了權利之後天天忙於工作又嫉妒清閑的平民,很多人的慾望既想這樣又想那樣,慾望和慾望都在對抗。


我們不能沒有慾望,沒有慾望就是枯木,應該如《黃帝內經》所言的上古之人一樣「志閑而少欲」,慾望單純而適量,而且慾望的前提一定要充滿感恩,感恩自己已經擁有的為人們做奉獻的工作,在做好自己現在的工作的前提下有美好的願望,即《黃帝內經》所言:「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


總之一切都要在愛的氛圍中充滿了和諧。以上我說的 養生 方法,其實《黃帝內經》只用了八個字便說明透徹,「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這是古往今來 養生 的根本法則。所謂恬淡虛無,就是心裡保持如被淡淡的甜水滋潤著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是中彩票、陞官發財的狂熱的感覺,而是如同幫助別人之後心裡的甜美感覺,即是愛的感覺。如果你始終保持這種愛的感覺,那麼你體內就充滿了正氣,即是古人說的真氣,只要你有足夠的正氣, 健康 與長壽必然屬於你。

閱讀全文

與做養生的聽什麼經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20歲身高175體重50 瀏覽:441
作文99重陽節400字 瀏覽:246
寧夏2017年退休金計算 瀏覽:651
老人不吃飯嘴巴都歪了能活多久 瀏覽:218
父母缺點有哪些表現 瀏覽:441
東莞養老金認證 瀏覽:473
送什麼茶寓意長壽 瀏覽:806
孝順成語故事大全視頻 瀏覽:257
養老金嚴重 瀏覽:47
過年給老人送什麼好 瀏覽:56
名人孝順母親事件 瀏覽:254
老年人失眠夜尿多怎麼治療 瀏覽:988
長壽區重慶鋼鐵 瀏覽:58
散熱器在多少度時候比較延長壽命 瀏覽:493
60歲編劇 瀏覽:254
老年人冶痰濕健脾胃用什麼葯治 瀏覽:493
農村養老保險退休後拿多少錢 瀏覽:616
老年痴呆暴躁期得多久 瀏覽:101
重陽節的含意是什麼意思 瀏覽:424
城鄉養老金交了11年領多少錢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