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葯養生派系有哪些

中葯養生派系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7 13:06:17

Ⅰ 中醫有派別從哪個朝代開始的漢朝,唐朝,宋朝

在中醫學數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扁鵲、張仲景、孫思邈等一大批著名醫家。他們在學術上各領風騷、獨樹一幟,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而相互之間的爭鳴與滲透,又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使中醫理論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及文化特色,使中醫學好似一枝與眾不同而又爭奇斗艷的奇葩,綻放在偌大的世界醫苑之中。

Ⅱ 中醫和西醫哪個好他們的治病理念有什麼不同

中醫和西醫哪個好?他們的治病理念有什麼不同?兩者之間的優勢不同,差距各異。西醫副作用和後遺症較明顯,而中醫則很小。西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是靶向的,而中醫是整體的。至於說差距,因為理論不同,不好比較。總之都有需要提升的空間,以適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果拋開利益,取長補短,本著治病救人,兩者可以很好的共處互進。

兩者的差距在於:1、中醫的理論不能以現有的科學解釋,所謂陰陽五行、奇經八脈等,太過玄學,不能獲得全世界公認。2、中醫講究個體化治療,不同派系的治療方案存在差異,缺少整合。3、中葯有效成分復雜,無副作用說明。4、西葯副作用多,手術風險大。最後,不管西醫、中醫,目前都不能治癒所有疾病,只有正視錯誤,去除糟粕,才能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Ⅲ 簡述儒家、道家、佛家各自養生主張

簡而言之就是 道以修身,儒以治世,佛以治心.佛家主張了脫生死,寂照涅盤,證得無上等覺,所修行其實不側重在養生上而是無生.養生只是修行中的附加品,不是佛家的主要目的,佛家重在煉心,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的境界高了也能調節身體達到養生的目的.道家可以說是養生的專家,道家修行多是性命雙修,當然其間功夫偏於命功性功或其他的分支派系很多,撿特點的說下,一般都由明師教導,從先命後性的功法煉起,大家都知道的築基 起火 煉精化氣 煉氣還神 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或粉碎虛空的步驟來煉,其中煉氣還神以前的步驟都是命功以後的是性功,命即生生之本,生命.性即與生俱來本心本性是形而上的東西強名曰道.祖國醫學認為人身體上分布有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十二經絡正常則人體正常無事否則輕則生病重者夭亡,一般的吐納導引,健身運功多是只能調節十二經脈達到衛生的目的是談不上養生的,養者有滋養,增加的意思在裡面,道家命功起修煉的不是輸通十二經脈,其命功的目的是打通能夠調控十二經脈及生命的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在中醫上也提到,但其病理就沒有記載了,所以道家有言,凡夫只能用十二經脈,而仙家則能開通運用奇經八脈.具言開通八脈的高道是不會生病的還能控制生死,其他一些簡單的道家功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多是道之末梢只能調節十二經脈的,沒有道家內丹功法超脫,所以說道家是養生的權威,其養生方法道藏中數不勝數!儒家養生直接談的很少都是融會於生活規律之中,時時保持君子之風,儒雅姿態則心自凈,氣自伏.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有點中國佛教禪宗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味!其養生代表應該是孔子教顏回的心齋方法但亦出在莊子的筆錄上面,所以儒家的養生是從行往座立飲食起居上調節的相對佛道兩家不是很方便.佛教進入中國後與道儒都有融通,各家學說有其特點但又互相可以印證,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Ⅳ 李東桓是中醫哪個派別的創始人

脾胃派的創始人。
脾胃派是醫學學派的分支之一,又稱「補土派」。李杲,金元真定(今河北保定)人,系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派的創始人。他倡導脾胃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開創了中醫脾胃學說之先河,所以被稱為脾胃派。

李杲(1180--1251年),金元時名醫。字明之,號東垣。延安黃陵縣阿黨鄉阿村人。出身當地豪富家門,幼年酷愛行醫。
金元時代的醫家李東垣,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等,他是攻下派創始人張元素的徒弟。金元四大派創始人分別是劉完素、張元素、李東垣、朱丹溪。

Ⅳ 中醫四大經典,四小經典是什麼經方派別是指的什麼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研習中醫學術必讀的「四大經典」,但因其文字古奧,寓理深邃,初學者實難以問津;即使是學過一些中醫基本理論的人,對如何進一步學習、鑽研這「四大經典」,也感棘手。

有些中醫學者認為,首先必須從《醫學三字經》、《葯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這四部醫籍入手。因為這四部醫籍,醫理淺顯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學中醫最方便、實用的教材,相對於四大經典而言,故有四小經典之稱謂。

經方,中醫術語,有兩種意義,一是指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有療效的「經驗之方」,一是指在張仲景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過的「醫經之方」。 在明清之前,經方一詞主要是指「經驗之方」,在漢朝時曾經存在的經方派,所指的也是前者。在清朝初葉,出現另一支,尊古的經方派,他們稱張仲景著作使用過的方劑是「經方」,而後世醫家及溫病學派設計的方劑則是「時方」,他們反對時方而主張用經方。因為他們的影響,近代中醫界所說的經方,其意義則轉而成為後者,張仲景醫經之方。

Ⅵ 【中醫學】的「諸子百家」(歷朝代宗師和派系)有哪些

1、傷寒學派:創立於東漢之際,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將理論與方葯熔於一爐,著作《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
2、寒涼學派:又稱河間派,金元大家劉完素主攻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之說,創「火熱論」,療疾多用寒涼葯物。他不僅對中醫病機理論提高有很大貢獻,對後世創立溫病學說大有啟迪。
3、易水學派:金代醫家張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內經》、《中藏經》的啟示下,以臟腑標本虛實寒熱的論點來分析疾病的發生與演變,歸納用葯,創立了「臟腑病機說」,對後世醫學家頗走影響。
4、攻邪學派:金元大家張從正,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治療應以驅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對濫用補法。
5、補土學派:又稱溫補學派,金元大家李杲認為「人以胃氣衛本」,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長於溫補之法。
6、滋陰學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劉完素「火熱論」的影響,又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新論,治病多用滋陰降火之法。
7、溫補學派:明代薛已、張介賓、諸多醫家重視命門水火的研究。充實發展了命門學說,使中醫理論有所突破。
8、溫病學派:明代末年,瘟疫流行,用傷寒治療無效,以明代吳又可為首,清代葉天士、吳瑭為中堅,對外感熱病治療進行了探索,提出了瘟疫病機和溫病學說,取得了很大成就。

Ⅶ 中醫有派別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傷寒派。傷寒派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問世。傷寒派是問世最早的流派。張仲景介紹的辨證方法是六經辨證。其中還有明顯的葯證辨證和方證辨證,以及體質辨證的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對於中醫的興旺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許多歷史上的名醫都承認他們的醫術之提高極大程度上得益與對傷寒論的研究。可以說不懂傷寒論,難以成名醫。
脾胃派。該派由李東垣創立。也叫作補土派。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
滋陰派。由朱丹溪創立。該派治療以滋陰為主。他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寒涼派。由劉完素 (劉河間) 為主。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研究五運六氣,為「寒涼派」的創始人。他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並喜用五□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他還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
溫補派。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流派。他初創了「溫補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余」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為陽,既失而難復的也是為陽。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攻邪必先扶正,反對輕率地使用寒涼葯和攻伐方葯,而以溫補為宗。他治療虛病,也多以補腎為主,極力推崇薛立齋常用的八味丸即腎氣丸。《金匱要略》方。由乾地黃、山葯、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煉成蜜丸補火,六味丸補水的辦法,認為能獨得其妙,並在以上方劑的基礎上,化裁出左歸丸。由熟地、山葯、山茱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煉成蜜丸和左歸飲、右歸飲等名方,以作治療命門(腎)元陰和無陽衰微的主方。
溫病學派。葉天士為代表。該派用葯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歡補而害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用葯大都是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絲瓜絡,豆豉,薄荷等所謂輕靈之葯。畏麻黃,附子,大黃,乾薑,硫磺等如畏虎。該派對現代中醫的影響極深。
火神派。該派脫胎與傷寒派,但更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代表人物是鄭欽安。後人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屬於這一派。該派辨證特重陰和陽。用葯特點是用大量的附子,乾薑,肉桂,麻黃等等。

Ⅷ 中醫分多少個派別

經方派,時方派。現今時方派居多,開的葯四平八穩,劑量輕,多開輕清葯。 經方派開的葯量大味數少。時方小病多效,往往經方能起沉苛重疾。中醫分門於金 有研習《傷寒卒病論》的傷寒或經方派 有劉完素的寒涼派 主張用寒涼葯 有張子和的攻下派 主張攻邪 有李東垣的補土派 主張補脾胃 朱震亨的養陰派主張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此四者為金元四大家) 後有趙可獻的補腎 張景岳的溫補 葉天士等溫熱四大家的溫病學派
希望採納

Ⅸ 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Ⅹ 中醫中除了氣血派,痰派,火神派以外還有什麼派系還有這么多派系的創始人和時間盡量祥解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1824~1911)創立的一個重要醫學流派,以注重陽氣,擅用附子而著稱,具有十分鮮明的學術特色。

閱讀全文

與中葯養生派系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人員分級管理 瀏覽:738
單親爸爸找工作勵志美國電影 瀏覽:546
肇一哪個小區適合養老 瀏覽:138
中醫養生保健主修什麼 瀏覽:945
食物鏈韓國電影女主角叫什麼名字 瀏覽:831
外地轉武漢退休金 瀏覽:377
老年人棉褲需要多少棉花 瀏覽:693
體檢結果定期復查是什麼意思 瀏覽:840
廈門養生餐廳哪裡好 瀏覽:732
類似於性之劇毒男男電影 瀏覽:349
求好看的網址 瀏覽:318
大學體檢血常規怎麼看 瀏覽:913
懂事的孩子唱出了孝敬父母之心 瀏覽:498
主角在閃電俠世界的小說 瀏覽:408
父母太苦了訂蛋糕寫什麼 瀏覽:851
飼養人免費視頻觀看 瀏覽:899
怎麼查已經上映過的電影播放時間 瀏覽:372
烏龜怎麼長壽命 瀏覽:95
中老年人站養生樁好嗎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