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古人的養生方法都有哪些

古人的養生方法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7 12:09:07

Ⅰ 古代的養生術有哪些

古代的養生主要有三個方面,順四時以適寒熱,和喜怒以安起居,節陰陽而調剛柔。

Ⅱ 古人很注重養生,他們也喜歡保溫杯里泡枸杞,古人有哪些養生方法呢

我們所說的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個養生小秘訣。

泡洗雙腳後,用右手握住右腳趾,用左手摩擦右腳的湧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我國古人認為腳掌是人的第二心臟,有很多穴位對人體非常重要,如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的足療店。

我國的悠久文化中還有很多的養生秘訣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Ⅲ 古人養生延壽十六法有哪些內容

我國古代有許多很好的養生方法,在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忘記了是哪位古人,他有一段很好的關於養生的論述,說:「水潮除後患,起火得長安。夢失封金櫃,形衰守玉關。鼓呵消積滯,兜禮治傷寒。叩齒牙無病,觀升鬢不斑。運睛除眼害,掩耳去頭旋。托踏應無病,搓塗自駐顏。閉摩通滯氣,凝抱固丹田。淡食能多補,無心得大還。」這段話總結了健身延壽的許多有效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水潮除後患法「水潮」,是指口生津液。自平時睡醒時,即起端坐,凝神息慮,舌舔上齶,閉口調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可除許多病患。
起火得長安法「起火」,是指腎中生火。自每日子、午二時,盤腿平坐,微微呼吸,雙目垂簾,返觀內照,則丹田溫暖,腎中之火自生,體內自然百脈融融。
夢失封金櫃法「夢失」,是指精關不固,夢中自遺。欲動則神疲,神疲則精易滑而夢失,可於睡前安息定氣,以左右手搓臍14次,再用手搓脅區和腹部35次,左右各搖肩3回,然後慢慢將津液咽下,用意注於丹田,兩手抱拳握固良久,然後屈足向左側卧,再向右側卧,則精關自固。
形衰守玉關法「形衰」,形體虛衰者。形體虛衰者切須凝神守好丹田,行住坐卧,一意固守勿怠,且運用丹田之火生氣、生津、生神,則有望變衰顏如童子。
鼓呵消積滯法「積滯」,指氣滯食積。氣滯食積者拖延日久,則脾胃受損,醫葯難治。患此病者,應當盤腿平坐,直身微微閉息,做腹肌伸縮鍛煉,緩緩呵氣,連續做35次,當時就會積消聚散,輕松舒適。
兜禮治傷寒法「兜禮」,兩手兜起腎囊,屈腰如禮拜。體虛感冒的患者,須平坐調息,兩手兜起腎囊,屈腰下彎;頭如禮拜,彎曲至地,起身時則用丹田真氣驅除風寒。連做42次,則汗出而愈。此法無病行之,則頭目清爽,容顏潤澤。
叩齒牙無病法牙好胃口好,健康自來。每日清晨,或不拘時,每次叩齒36下,則牙齒堅固。如能配合茶水含嗽,則蟲蛀不生,風邪不生。如因牙病,難以叩齒者,可用舌舐於牙齦間,真氣透骨,亦有效。
觀升鬢不斑法「觀升」,指凝神觀丹田氣升。憂思太過,氣血虧損而鬢斑。於子、午二時,端坐抱拳握固,排除雜念,凝神丹田,微露眼光,全神凝照丹田,待臍下丹田發熱,陽氣旺盛時,微用意念領此,陽氣由尾閭過夾脊升上泥丸,緩緩降下重樓(氣管),又返回丹田。稍息,依法再行,自然形神俱妙,兩鬢不斑。
運睛除眼害法老年人一般都有眼疾。護眼養生,十分重要。盤膝靜坐,微息直身。雙目運睛12下,運完閉目,然後睜大眼睛,可驅逐體內邪氣。每夜運行35下,則目翳漸消,光明倍常。
掩耳去頭旋法頭痛目眩,或中風不語、半身不遂。治之須盤腿靜坐,直身調息,分別用手緊掩兩耳,緩緩搖頭35次,存想元氣逆上泥丸,以逐其邪。無病行之,添精補髓。
托踏應無病法「托踏」,非拖拉之意,是指「雙手上托,如舉大石。兩腳前踏,如履平地。」此法以意內顧,神氣自生,筋骨強壯,積食消融,皮膚固密,亦可預防寒暑等病。
搓塗自駐顏法「搓塗」,口水塗面、搓摩。每日清晨漱口後靜坐片刻,氣息安定後,兩手快速對搓35次,趁手心發熱,馬上用口水塗面,搓摩十數下,依法行之半月,則皮膚光潤,容貌細澤。
閉摩通滯氣法「閉摩」閉息自我搓摩。此法可滯聚處以消脹氣,須先調氣,然後閉息,用左右兩手快速搓摩滯聚處49次,每天做一二次,多不過六七次,積聚可漸次消散。
凝抱固丹田法「凝抱」,凝神抱腹。凝神調息,兩手搓熱,掌心緊捂肚臍,日夜各做一次,旬日之間,丹田溫熱,真氣充足,容顏轉少。
淡食能多補法多吃素食,不僅容易消化吸收,還可使血液清新,可預防血栓。
無心得大還法「無心」,不刻意,不強求。不要用意領氣妄行,要蓄精養氣,自然而行,真氣自能從督、任(前後兩主脈),返還丹田。

Ⅳ 古人十分注重養生,都有哪些養生的秘訣

故人們對養生的重視程度我們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不少的人也一直保持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而且在當時醫療技術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的時候,古代的養在當時也就及其的重要了。古代人們養生一般都分為靜神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等等,但是這三種在古代更加的常用,而且在後世的科學研究中發現,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存在的。

第三個運動養生,‘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從當時的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其實適當的,適時的運動對一個人的身體塑造上也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

Ⅳ 古代養生之道

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並不是只有今人才懂得養生。而且,古人養生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涵蓋的內容也是非常地廣泛。下面讓我給大家介紹古代養生之道,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古代養生方法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飲食養生

我們的先人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調養我們的精氣神,糾正臟腑的陰陽之偏,還可以預防以及治療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飲食既要注意“博食”,也就是說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同時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的話,我們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去平衡而導致疾病的產生。

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另外可以飲食調理、服用葯物以及各種其它的措施,以減少體內積聚的毒素,這樣可以避免疾患的產生,可以防止早衰的出現,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5000年前,《黃帝內經》中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記載,宋代名醫陳直《養老奉親書》中也說:“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中醫提倡的養生保健理念由來已久,正所謂治病不如防病,用正確的方法養生可以達到強健身體、增長壽命的目的,比任何醫葯都可靠。

古人養生“九”口訣

“一德”養生法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准則。

“二字”養生法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生境界。

“三戒”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了解得失。

“四法”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並克服不良心態。

“五知”養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五知”養生,勿要使“七情六慾”宣洩。

“六節”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養生重在養身,養身即養好人的“精、氣、神”。

“七食”養生法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

“八樂”養生法

石成金認為人生之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高尚、適宜的休閑方式,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九思”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思無邪,養正氣,養正氣,乃養生之精神。

古人4大長壽法

中醫古典《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的要韻養生學的方法,代表了古人養生的精髓。

保陽氣,益陽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保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精是生命的基礎,“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穀人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古人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自可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否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順應自然規律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內經》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內經》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邪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調攝精神

避免七情過激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催,福將自歸。”指出憂、悲、喜、怒有失養生之道,強調安神定志,方增“福壽”。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

飲食有節

Ⅵ 古代養生的秘籍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身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那麼,古代養生的秘籍有哪些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養生的秘籍 胸腔養生法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復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

古代養生的秘籍 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古代養生的秘籍 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

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古代養生的秘籍 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游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復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採取坐式或仰卧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古代養生的秘籍 摩灸足三里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此功的具體做法是:

①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里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

②臨睡前取仰卧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進行按摩。每次約按壓10多分鍾,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個別有經絡敏感的人還會產生酸麻向上或向下傳導的感覺。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發脹或疼痛,經按壓足三里穴後,即能緩解。

③捶足三里,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Ⅶ 古代老人,有哪些養生方法

一、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二、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三、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四、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五、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六、修身養生: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葯王孫思邈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Ⅷ 當代人在「泡腳,泡紅棗枸杞」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古人又有哪些養生方法呢

養生這個詞現在並不陌生,尤其是因為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注重養生,現在的人們有很多的養生之道,比如說保溫杯里泡枸杞等等辦法。其實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更是注重養生,而且方法比現在還要有效,那麼古代人有什麼養生方法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也可以學習一下。

養生第三招:用手杖擊打腳部,因為人的腳部具有多個穴位,找一個合適的木棍,擊打腳部的穴位,可以幫助人們恢復身體的疲勞和舒筋活血等多個功效,所以在閑暇的時候給自己的腳按摩一下是非常的好的。養生還有很多的方法,別說在飲食方面,多吃一些粗糧,可以起到延年益壽,防治疾病的效果,如果不按時吃飯,或者營養失衡就會導致疾病,其實通過飲食還可以排除身體內的毒素,而且比葯物更加的好。以上就是古代人保養自己的一些方法了,其實現在的很多方法也是那個時候傳下來的。

閱讀全文

與古人的養生方法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鋼退休工資怎麼算 瀏覽:921
男主跟多個女人上床的香港電影有哪些 瀏覽:624
我們可以看英文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34
德國老人家庭照料 瀏覽:455
16年內蒙古退休人員漲養老金 瀏覽:977
理財規劃報告60歲 瀏覽:283
女人被鬼強奸,從窗戶掉下去死掉的電影 瀏覽:888
養生保健視頻什麼時候發 瀏覽:559
台灣占字電影 瀏覽:459
泰國恐怖片 和尚 瀏覽:357
漢陰足力健老人鞋專賣店在哪裡 瀏覽:157
養生壺如何製作米酒 瀏覽:699
懲罰男人蛋蛋電影 瀏覽:580
更新最快免費電影網站 瀏覽:316
新城區養老金什麼時候統一 瀏覽:966
優庭spa養生怎麼樣 瀏覽:190
低保戶退休金拿多少錢 瀏覽:167
不用下載播放器97 瀏覽:448
日本有一部截肢的電影 瀏覽:376
朴銀狐所有的的電影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