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體字養生之家怎麼寫
養生之家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2. 春季養生怎麼寫
從中醫角度來說,春天是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的季節。因為這個季節陽氣生發、生機盎然,但也是各種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復甦的季節,疾病很容易流行。
吃:多甘少酸是春季飲食原則
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
在「補」的問題上,健康人完全可以不用進補,而有慢性病的人則可按照春夏養陽的原則,及時咨詢醫師進行辯證調治,這樣既能控制舊疾,還能預防新病,或在醫師指導下以各種參進行調養,增強體質,但千萬不要濫用補葯。中醫專家介紹,眼下人們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由於春季肝氣旺、脾氣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氣不旺,四肢酸軟無力,所以還要補脾。葯補不如食補,補脾多吃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等。
穿:春捂四原則
中醫養生之衣篇
中醫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樣開始復甦,可春天正是各種病毒活躍的時候,加上春天時寒氣還沒有完全散去,人也就很容易患病。所以,在穿衣上中醫講究養生防病應當「春捂」。
中醫專家介紹,「春捂」也就是著重於保暖,而「春捂」的時期應該是在早春,一般從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應當因人而異,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決定增減衣物,一般來說,「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隨時增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體陽氣生發,抗禦外邪侵襲。對嬰幼兒、老人和孕產婦更為重要,「老病號」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生。捂得過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過多,捂得過厚、過緊,不僅不利於肌體禦寒,而且還會限制活動。
睡:睡個午覺防春困
經過漫漫寒冬,人體陽氣消耗不少。初春時陽氣升發不足,人就感到非常睏乏。如果出現「春困」現象,就要注意自我調節。
首先,人們應克制情緒,以免傷肝,肝火上擾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從而為消化道疾病敞開大門。同時不要因為「春困」而睡懶覺,應適應春季,調整自己的作息規律。如果覺得睏乏,不妨補個午覺,消除疲勞。
其次,克服春困可從飲食調理入手補氣、補陽。中醫講究「春夏補陽,秋冬補陰」,而補陽葯補不如食補。專家認為,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蓮蓉紅棗煮粥可補脾氣不足,多食龍眼肉也可補脾氣,多食枸杞、烏雞等可補腎氣不足,這些飲食療法都可緩解春困現象。
行:開春運動有「良方」
中醫養生之行篇
中醫認為,春天的陽氣在樹林、江河、湖邊的空氣里尤其旺盛,這些地方富含著一種負氧離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勞、調節神經、降壓、鎮靜等功效。運動地點選擇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的狀態,越練越精神。所以春季運動首先要在室外。
入春以後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鍛煉,可選擇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運動,讓機體吐故納新,使筋骨得到舒展。另外,春季鍛煉不宜出汗過多,剛出汗就差不多了,鍛煉結束時還要立即擦乾汗液,換上干凈衣物,以防著涼。若已經感冒,還是不宜參加體育鍛煉,而應多休息,待感冒痊癒後再參加鍛煉才好。
3. 男士養生的繁體字怎麼寫
男士養生
只有養字有繁體字,一般這種寫法都是用毛筆字手寫的,用電腦打字直接大簡體就好,如果只有一個字繁體看起來也不好看。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歡迎追問……
4. 養生句子怎麼寫
以食補陰氣,憑飲滋陽氣,此謂之養;
陰氣壯身基,陽氣長精神,此謂之生。
故養生就是合理飲、食,以調理身體與精神達到最佳配合形態。
這就是養生的根本法,其它的均是由些而生的特別法。
由根本而達特別,所以人才能由健康而生技能。
所以根本的飲、食兩法是身體、精神的保障。其它的特別是法是技能開展的進階方法。
簡單而言,你記住最上面兩行就好了。
5. 養生一一草書怎麼寫
6. 誰知道關於養生的知識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並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像彭祖那樣「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鍾》。在這五分鍾里,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鍾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第六是葯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里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除此以外,服用滋補品以養生也是一種應用極為廣泛的方法。其中以阿膠來養生就是其中一例。阿膠性平味甘,補而不燥,善滋陰、補血,久服輕身益氣,在延年益壽、美容養顏、健身益智、婦女調經及胎前產後調理等諸多方面均有獨特功效,被歷代醫家及廣大消費者譽為未病先防的滋補上品。「萬病皆由氣血生,將相不和非敵攻」。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轉,要靠血的滋養與氣的推動,氣與血是人體生命的基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為衛,血為營,氣與血相輔相成,營衛失和則陰陽失衡,人體就要發生病變。所以,治病之宗,必先調和氣血。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液」即人體津液。阿膠就是通過補血與人體津液來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從而提高人體免疫力,使中青年人強身健體、美容養顏,使老年人延年益壽,從治未病角度來說,它就是通過這種滋補功效來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的目的。我國使用阿膠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最早的醫學著作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古方是用含膠率很高的山東黑驢皮,在炭火上熬煉七七四十九天,才能取得真膠。真膠濃縮成固體,切成長方形的塊兒就是阿膠。質量好的阿膠,像東阿產的阿膠,很容易敲碎,味道有點甜,所以,大家在選擇時,一定要多注意。要想效果好,就一定要選擇東阿產的阿膠。百年堂阿膠作為東阿道地阿膠的典範,因一直用上好的皮料以及當地得天獨厚的東阿水熬制八天,其間還要加黃酒去腥加糖去味加豆油防粘等特殊的技藝……因生產的阿膠以「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潤如玉,經夏不濕冬不軟,陳年老膠效猶佳」的特點,而被廣大受眾所喜愛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