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說「壽則多辱」,怎麼理解
我有幾位忘年交,年齡都在80以上,最年長的今年整整100歲,是我的老領導。雖然出門要推助行車,但身體健康思維敏捷。
他和97歲的老伴(原上海一婦嬰院長,教授,博導)住在中福會養老院,頤養天年。
老伴每天彈一小時的鋼琴,平時就用電腦整理他倆和家人的照片,寫下回憶說明留給後代,實質就是自媒體的圖文創作。
老領導天天出門喂貓,平時愛看書讀報看電視。
每次去看望他倆,回望往事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一旦祝他倆保重身體,爭取活到120歲以上,老領導就哀嘆,活這么長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討人嫌。
長度即人的壽命,人活百歲自然是福氣,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話說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
廣度即人的見識,人生在世不單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經歷過多少風雲變幻,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無異於行屍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氣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場。
人生與其追求生命的長度,不如追求廣度和深度。
生命的長度天註定,誰也不能保證自己長命百歲,只有廣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個人有廣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長度,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不會覺得「壽則多辱」討人嫌,才會把生活過得精彩紛呈。
『貳』 古人說「壽多則辱」,怎麼理解呢
“壽則多辱”一語出自《莊子》:“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這樣的,堯說:“多個兒子就多了一層負擔和擔憂懼怕,財富多了麻煩事也就多了,壽命長了就會受到許多的屈辱。這三種事情,都無助於培養德行,所以啊,你們就不要對我表示祝福了吧。”
長壽老人由於自然規律,身體功能總是會有所退化的,即使沒有什麼疾病,體能也會下降,腿腳也會變得不太靈活,從而造成行動不便。每每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自然會有失落感。可是,老了就是老了,人老以後,一切的一切都必然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論是過去戰勝過天地大自然,還是馳騁過疆場立過戰功等等,現在再想去故地重遊,都會因為走不動而成為泡影和美好的回憶了,只能重溫舊夢了。因此,就可能會使老人們產生了“好漢不提當年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和惆悵。
『叄』 老而不死壽則多辱是什麼意思
老了之後不死,壽命多了之後容易受到很多的屈辱。
老而不死,壽則多辱出自《莊子》。意思是說,人生過於長壽,由於種種的原因,難免蒙受屈辱,失去人生尊嚴,人生長壽實在是一種痛苦。
『肆』 長壽多辱是莊子說的還是孔子說的
『伍』 壽則多辱是什麼意思
「壽則多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shòuzéōrǔ。意思是長壽就會多受辱,舊時為老人不幸遭遇的寫照。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外篇》。
原文: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了我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陸』 古人為何說「多壽則辱」這是什麼意思
多壽則辱的意思是壽命多了之後容易受到很多的屈辱。人生過於長壽,由於種種原因,難免蒙受病痛之辱、無用之辱、不敬之辱,失去人生尊嚴,長壽實在是一種痛苦。盡管中國自古倡導忠孝仁義,但不孝的現象屢見不鮮。老來確實挺容易不受人待見。
出自《莊子·外篇》——戰國·莊子。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6)長壽多辱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 ,漢族。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一般認為其是《莊子·外篇·天地》的作者。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思想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核心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
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
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柒』 古人說「壽多則辱」,怎麼理解
先說一則實例,2年前澳大利亞最年老的科學家,104歲的大衛·古達爾,雖然並未身患絕症,但隨著年老體衰,大衛·古達爾也覺得生活質量愈發下降,自我難以忍受。因此,這位科學家決定接受安樂死,由於他的國家不能進行安樂死,所以在2018年,他穿著一件印有「可恥地老去」字樣的T恤,遠赴瑞士巴塞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看到這個新聞我在想,作為一位退休的科學家,應該說經濟不錯,生活物質條件也不差,為什麼不再留戀這世間了?難道是感覺到「壽則多辱」了?
互相對比人一生的每個階段,就會發現一個問題,也是自然法則:生命的長度(長壽),並不能帶來生命的厚度和寬度,終歸有盡頭。所以你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宿命,想開了,長壽難得,固然是好事,坦然面對,頤養天年就好。
『捌』 解釋:長壽多辱,孔子之言。活在當下,俗人俚語。
多言多敗,多抄事多害,多男多懼襲,多壽多辱,民間的很多認識的確很深刻,長壽多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則,活得久經事就多,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事,所謂多辱,比如比較魯迅和巴金,巴老在反右中、文革中受到的辱,還有後來躺在病床上多年的苦難,魯迅則沒經歷著;另一方面,人越老,沒有精力了解新時代,因此與下一代的矛盾也越多,因此會受到下一代的嘲笑也會多。
『玖』 莊子「壽多則辱」的背後故事是什麼呢
莊子曾揭露過一個真相,即“壽命多則恥辱”,這句話的意思也許字面意思是人壽命長反而會遭受更多的痛苦。其實,就像莊子說的,人的年齡、腿、心都不行,有些人甚至需要年輕人照顧,在這里,不可避免地可以沒有自己年輕的力量幸福地生活,遇到不那麼孝順的後輩,可能會受到一些“羞辱”。“長壽多侮辱”一詞來自《莊子》。“姚說:“男人多恐懼,有錢人多事,壽命多侮辱人多。
事實上,古代有一句類似的話:“老不死的是小偷。”也就是說,當你足夠老,不再有價值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死,孩子們就會把你當成“小偷”。所以很多長壽的人,活這么久是什麼意思,受委屈和屈辱也是討厭的。但是莊子的“長壽就侮辱”不是揭露“長壽的人反而更不容易受到尊重”的人性真相,而是告訴我們有很多“好的”。反而有害。因此,莊子在宣傳道家的“滿足知識”,同時莊子的“壽命多則恥辱”理論經典不是強調“滿足智慧”,而是告訴我們“停止”的“善”在哪裡,這“善”
『拾』 為何古人說「壽多則辱」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壽多則辱」用現代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人的壽命過長,會受到困辱。
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天地》,典故來自:堯視察的時候,百姓祝他高壽,而堯覺得人老了並非好事,而是會受折辱。
那古代所說的「壽多則辱」,在現在社會依舊存在嗎?
的確存在。
去年,老人去世了,在她的葬禮上,同村老人討論的最多的是:受了這么久的折磨,終於解脫了。
如果說是身體康健,能長壽自然是最好。
但如果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這種折磨,怕是自己都適應不了。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古人所說的「壽多則辱」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也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