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道教如何養生

道教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2-05-03 20:04:34

⑴ 道教的養生之道有哪些

儒家的著眼點在於入世,佛家的著眼點在於出世,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死。由於道家這一異於儒、佛的獨特著眼點,決定了在傳統養生、長生的修煉方法方面,道家的地位是最為重要的。較之以治病為根本宗旨的醫家以及以技為根本宗旨的武術氣功,道教氣功更富高層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統的理論。在中國的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教被公認為最擅長於養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許多帝王奉為教條。道教養生之道大致可分為十大類。道教養生之道 道家的養生方法
1、導引按摩類
這一類功法是以健身強體為目的的動功,多以動搖肢體為門徑,與服氣、存思配合,組成系列功法。包括導引術、按摩術、點穴術、叩齒法鼓漱咽津法、鳴天鼓、干梳頭、乾洗臉、揉耳運目、仙鶴點水、擦腳心、兜外腎、周身拍打等等。
2、 吐納行氣類
這類功法是以調煉呼吸為門徑,達到精滿、氣足、神旺的延年益壽效果,並能發放內氣利他濟人。這類方法包括食氣、閉氣、煉氣、胎息、調息、布氣、六字訣等。
3、意念修煉類
除「內丹」堪為不二法門,「行氣」久稱一樹奇葩,其他如守一術、虛靜術、存神、內觀、定觀、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竅、存思術等等,以意念修煉為主,與「內丹周天」、「吐納行氣」鼎足而三。其中「行氣」以呼吸修煉為主,「意念修煉法」以意念修煉為主;而「內丹」之術則綜合「呼吸」、「意念」。
4、 辟穀斷食類
辟穀亦稱「卻谷」、「休糧」、「絕粒」、「斷谷」等,即在一段時間內,乃至長期不食蔬谷和煙火食。我國辟穀起源很早,並不是有了道教以後才有辟穀的。辟穀大略可分為辟穀後服氣、辟穀後飲水、辟穀後服食葯物三種,一般都與服氣等類靜功配合。
5、內丹周天類
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煉「丹」的系統修煉方法。在道教修煉諸法中,內丹的理論最稱精湛,方法最為周密成熟,堪稱道教氣功的代表、精髓。內丹的流派分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三豐派、青城派;修煉的方法有十多種,但皆以性命二字為綱宗。就修煉的順序來說,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有先修性後修命及先修命後修性的漸法。修性自然了命的頓法,亦稱「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煉神之道與禪宗之禪的融合。先修性後修命,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從除情去欲、收心止念。這種丹法的修習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百日築基,煉精化氣,亦稱為小周天;第二階段為十月養胎,煉氣化神,亦稱為大周天;第三階段為三年哺乳,練神還虛;第四階段為九年面壁,練虛合道。
6、 滋補服食類
這類養生修煉方法又稱為「服餌」、「服食」。所服之物大體可分為草本金石類葯物。道教宣揚服食用金石等煉成的丹葯可長生。適量的服食靈芝、茯苓、枸杞、大棗、松脂、五味子、人參、乾地黃胡麻、五加皮等對人均有滋補作用。
7、香湯沐浴類
所謂「香湯」,就是調進各種芬芳葯料的溫熱洗澡水。香湯沐浴不僅在於洗凈身體,滌盡垢膩,反過來對潔凈內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人的神氣自然清朗,有利於養生修煉。道教作道法之前,皆當香湯沐浴。沐浴的香湯常用五種香湯。就是白芷、桃皮、柏葉、零陵、青木香五種香葯或香料。其中白芷含有多量揮發油,味芳香,據道教密傳,有避邪和去三屍的作用。桃皮是桃樹去掉栓皮後的樹皮,因其皮含柚皮素、香橙素等,所以氣味芳香,具有較強的健腦醒腦作用,且可以殺諸瘡蟲,止息痧氣。柏葉,則具有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的作用。零陵香,對心腹惡氣、齒痛、鼻塞皆有較好的療效。青木香,有升降、利吐的作用。還能清醒毛孔,促進皮下毛細管的血液循環,使沐浴者遍體舒適。香湯要按照一定的配量和火候以及特殊的水、澡豆、蜜湯等加制而成。
8、起居攝生類
攝生類修煉法涉及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飲食、語言、情緒等方面。包括四時調養法、情緒調攝法、飲食調養法、起居調養法等。
9、房中養生類
有關醫學性保健的方法,古代稱之為「房中術」。認為「房中之事能生人,也能殺人 」,所以道家比較注意房中養生的研究。房中養生類的修煉方法圍繞著「養精、固精、保精」,摸索總結出了交而不泄,並能使精氣上行補腦。具體方法有「獨卧法」、「御女術」、「采戰術」、「采補術」、「四季節欲法」、「求子術」、「房中禁忌」等。房中之法有十餘家之多,不管是補救傷損,攻治諸病,還是采陰補陽,增益年壽,關鍵都是落在「還精補腦」上。
10、指印符咒類
道教和佛教密宗一樣,也有手印、咒語。道教的手印稱「訣」、「手訣」,手指做成訣的姿勢叫「掐訣」。訣的種類有數十種,其作用與佛教的手印相同,但手指配合之法則相異。道教的咒語,稱為「祝」或「咒」。大約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韻文,第二種是無韻的短語,第三種取自佛教咒語。道教在修煉時,多用咒語,尤其是存思、存服外氣一類,在開始做功及做功結束時,都要掐訣念咒。內丹修煉中亦往往用咒語。念咒時不但要掐訣,而且要存思。存思、念咒、掐訣同時配合,有如佛教的三密相應。道教的符篆派,在修煉時,還常書符。符的種類很多,各有其用場,召神制鬼,與氣功修煉密切相關。密宗三密的發揚光大以及被人體科學界的認可,更使人們重新審視道教中的訣、咒、符。
小結:道家養生是非常的講究的,他們的講究的非常的細致。很多不論是天時地利或者是位置都是非常的講究的,還有在飲食起居上,這些都是道家養生的精髓,所以道家養生是屬於非常的細致的。
拍打頭頸法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頭暈、頭痛等頭部疾病,有延緩腦力衰退、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練習方法:坐於椅子上或站立,雙眼平視前方,全身放鬆。然後舉起雙臂,用雙掌同時拍打頸部,左手拍打左側頸部,右手拍打右側頸部。先從後頸開始,逐漸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額部,再從前額部往後拍打,直到後頸部,這樣反復拍打5~8、遍為一次。每日晨起與臨睡前可各做一次。
踮腳健身法
功效:這種方法適合在辦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緩解久坐或久站後的下肢酸脹、乏力,促進下肢血液迴流,預防下肢靜脈曲張。
練習方法:將腳跟抬起,腳後跟離地面約1、厘米,然後用力著地,這樣為1、次,1、秒鍾內不得多於1、次,30、次為1、組,休息5~10、秒鍾。每次鍛煉1~2、分鍾,每天鍛煉3~5、次。要注意鍛煉時抬高腳後跟不能超過1、厘米,否則不僅不會有效,反而還會引起腳掌的疲勞。
大呼大吸法
功效:這是一種以擴大肺活量為主的呼吸法,類似深呼吸,能調動機體的內氣,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同時對某些慢性病、疑難病均有一定的療效。
練習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種古代吐納、導引法。具體的方法是用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或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盡量延長時間,並要求每一吸一呼都發出較大的聲音,所以稱為大呼大吸法。
太乙站樁功
功效:根據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樁增肥,中樁減肥,低樁練武。收勢為雙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內),用力收腹提肛,腳趾摳地,收縮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瘡。
練習方法:舌頭抵上顎,提肛,雙手抱圓放在胸前,雙腿彎屈,調整呼吸,吸氣時默念「靜」,呼氣時默念「松」,堅持半小時。
女性駐顏法
功效:經常這樣做,可以讓皮膚變得光滑、滋潤,對改善皮膚問題很有幫助。
練習方法:雙手對搓,由慢到快,由輕到重,手搓熱後捂在臉上,保持1、分鍾,想像皮膚變得光滑了,、再自內而外劃圓,感覺要好像撫摸在絲綢上一樣。同時以意念配合。
三種道家太一導引術
1、夾鼻
深吸一口氣後,閉口,用雙手掌緣夾住鼻部,向外出氣,待氣灌到內耳膜充滿後,將雙手突然放開,同時鼻噴氣,使氣到兩眼、兩耳、口腔、兩鼻孔,做9、次。
功效:七竅通暢,氣血流通,平衡機體,給大腦加壓,加強五官功能鍛煉,增強對外界不適氣候的免疫力,預防感冒,清醒頭腦,治療鼻炎等鼻部疾病。
2、梳頂
十指如耙,如梳頭狀從前發際梳到後發根,路線:從前額的「上星穴」到頭頂的「百會穴」,從後腦「風府穴」到「大椎穴」。然後左右梳頂,前後左右各9、次。
功效:可以使百脈調和,改善頭部末梢血液循環和大腦供血,活躍大腦生理功能,消除疲勞,提高大腦工作效率,增強記憶力,同時可以烏發、黑發,防止發根脫落。
3、拉耳
將雙掌根用力擠壓耳部,不留一絲縫隙。然後猛然拉開,能有開啤酒瓶一樣的「砰」聲,反復9、次。
功效:可以增強聽力,治療耳鳴和中耳炎,同時對激發、開發小腦,使骨髓充足,產生很好的功效。如果拉耳時耳部裡面有隱痛,說明耳有潛在的病因,要堅持做。
小結:道教的養生術比較出名的就是這八個,這些養生術都是要持之以恆的進行鍛煉。但是你具體的效果都是沒有直接的一個結果,或者是直接的有人做實驗,這些都只是傳聞和傳說。

⑵ 道教養生內容有幾種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⑶ 道家如何養生

道家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傳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至元代祖師創立道教龍門派,經十二代傳到牛 金寶。道家養生功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做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做養命。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故此功稱為性命雙修養生功。道家養生主要在於幾個方面。

1、「大德必得其壽」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意即: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可獲得高壽。其理在於,講道德,重仁義,不謀私 利,不患得患失,有利於心志安定,氣血和調,使人體的生理活動按正常規律進行,從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素問•上古天真論》:」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 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如需關注更多專業辟穀知識及養生之道,

可關注公眾號:羲皇宗道;訂閱號:羲皇養生

⑷ 道教的養生方式有哪幾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⑸ 道家是怎麼養生的

道家的飲食養生之道:道家對於合理的飲膳是十分重視的。道家認為:飲入口而緩咽,食入口而細嚼;溫熱之飲,精細之食;微渴而飲,微飢而食,飲不過多,食不偏食;善食蔬果,節食魚肉,晚餐食少,早餐食好;晨起兩口熱水徐徐咽,飯前兩口飯湯緩緩喝。虛寒忌涼冷,實熱忌飽食;空腹忌飲酒,飢餓忌暴食;練功忌醉酒,練功忌飽飯,練功忌暴飲;忌強飲、強食;五穀變餿為忌,五果變腐為忌,五畜變味為忌,隔夜茶水忌飲,隔日蟹蚌勿食。

⑹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方法/步驟
一、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晶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說,道教在修煉養生中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

為了強化養生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壽自延的目的。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二、道教養生素重煉氣之法。這是一種動靜結合以養護元氣為主的養生之道。道教認為,人的元氣為生命之源,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欲保生命之體,就必須養氣。養氣分為服氣和行氣兩個方面。服氣即吸收天地之生氣,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時間以每天清晨為主,以晴天為主,端立或平坐,閉目叩齒,舌抵上顎,津液回咽,吸氣平穩適度有力。

行氣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實際就是用體力真氣抵抗外部邪穢之侵襲,從而達到氣血兩旺,身體免疫力增強的效果。道教服氣、行氣早已成為氣功修煉的基本要領,同時也被醫學界所推廣,用於治療很多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養生治病的呼吸行氣的「呵、呼、咽、吹、噓、唏」六宇訣即是最好的例證。

養生 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
三、道教養生十分注重適度鍛煉,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生命在於運動,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鍛煉,無病者也應該經常加以鍛煉。鍛煉身體能夠強筋骨、健精神、增食慾、活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此,道教的修煉者發明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太極劍、八段錦等等。

當然,鍛煉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劍、長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們可以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選擇其中的若干項作為鍛煉的基本方式。鍛煉身體切記要做到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斷才能收到強身健體的理想效果。這是益壽延年、養生強身的治本之道。

⑺ 道教有哪些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

道教重視人生,重視生命,積極探討如何才能使人長生久視。為了促進生命的健康長壽,道教探索出了各種養生方法。道教養生三原則:自然養生原則、清靜養生原則、以德養生原則所謂的自然養生,就是順應自己的本性,不加強為。比如你睏倦了,就要上床睡覺,這是自然的;可是如果你明明感覺到非常睏倦了,還是堅持不睡,繼續加班加點、或者是娛樂,那就是不自然了。飢而食,渴而飲,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飲必求美,則非生命之自然。老子主張"為腹不為目",也就是希望人們以滿足維護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為度,而不要過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求生之厚"反而傷生。那麼,是不是說你整天無所事事就符合自然養生之道了呢?也不是的。過於安逸也不是養生。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大宗師》),就是說天地既然賦予了我形體,就要以我一生的勞作作為代價,使我的老年得以安逸地生活,用死亡來使我安靜地休息,這是天經地義的,這是自然的。該努力的時候不努力,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那就不自然了。所以勞逸結合才是最自然的。所謂的清靜養生就是要做到"淡泊寧靜,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道教的一切功法無不是以內心清靜為基本起點,而一切功法也不過是以追求那種常清常靜的心態為最終目的。達到常清常靜的境地,才能真正步入養生的佳境。清靜養生重要的是要淡泊名利。老子指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過分貪求名利的人,必定要勞心費力,付出沉重的身心方面的代價。老子主張"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指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他奉勸那些貪圖名利的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生命的健康,首先取決於個人的心態情緒。清靜則可以使人心和神安,恬淡虛明。一個人若能做到恬淡、虛靜,就不會被外因所擾,不論生活環境如何,都不會憂思困苦。動中守靜《清靜經》說"真常應物",要"常應常靜",才能達到"常清靜"的境界。呂洞賓也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而不迷。"我們都知道,在無事時保持心靈的清靜是比較容易的,要在日常勞碌中始終保持心靈的清靜,可就太難了。而道教修行,就是要"常應常靜",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如同明鏡,物來則照,物去則鏡中無影。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心有主宰,不為物轉。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富貴貧賤,始終不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始終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心靜如水,恬淡自適。在處理紛繁復雜的世事過程中,要遵循《莊子》所說的"去智與故,循天之理"的原則,即按事情當然之理去做,而不要逞小聰明,不要有私心雜念。這樣,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保持心靈的寧靜。

⑻ 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五穀雜糧食物大多偏鹼性,因此,可以有效中和人體內的酸性體質,對於經常食用肉類脂肪食物所引起的疲勞現象,具有舒緩和改善的效果。
五穀雜糧還具有排毒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垃圾,還有保留身體必要水分的作用,因此,能夠使身體的肌膚光滑細致,發揮良好的美容效果。
預防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一咱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五穀雜糧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進而促進膽汁的排泄,幫忙降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抵制體內脂肪的堆積,對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發生,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如果能避免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身體造成危害,就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和高血脂症的發生
若穀物纖維的提取量過少,發生心臟病的幾率會比較高。由於蔬菜纖維並不能替代穀物纖維的保健作用。因此,要有效補充穀物類纖維,只能從穀物類食物中提取。
實驗證明黃豆及其製品對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經常食用黃豆食品,可有效地降低血清膽固醇,並幫助解除動脈血管壁已遭受的損害。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用醋泡過的黃豆可用於治療高血壓和肥胖症。因為黃豆里的皂素能排除貼在血管壁上的脂肪,並能減少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
增強抗病能力
在我們的身體中,多多少少都會因為飲食的緣故而在體內留有一些毒素,這些毒素若無法有效地代謝,則會降低我們身體的抵抗力,進而形成可怕的致因素。
而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具有解毒能力 ,能促進腸道蠕動,有效縮短如腸道分解產生的酚、氨等毒物,以及減少細菌、亞硝胺等致癌物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
膳食纖維能有效地吸收水分而膨脹,使腸內食物的體積變大,這樣可以對毒物發揮稀釋的作用,減少了毒素的對腸道的影響。

能夠預防中風
與中風有關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不當鍛煉、絕經後使用性激素等。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穀物食物(粗糧),可使患中風的危險性顯著降低,與每天食用不到半片全麥麵包或等量全麥食品的婦女相比,食用粗糧多者(相當於每天吃2-3片全麥麵包),患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低30%-40%,即使是每天把1份細糧食物換成粗糧,也會明顯有助於降低患缺血性中風的危險。
幫助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的熱量低,而體積相對也較大,在腸胃中滯留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容易使人產生飽脹感,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可以幫助平衡想要多食用高脂肪食物的慾望。
以甘薯為例,研究發現甘薯中的粘蛋白質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混合物,屬膠原和粘多糖類物質,可減輕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膽固醇的排泄,維護動脈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從而降低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吃鮮甘薯還可降低血漿血脂濃度,對防止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有益。
可以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進入胃腸後,會不斷地吸收水分,然後膨脹成為膠狀,這樣可增加食物的粘稠性,有效延緩身體對於葡萄糖的吸收。
膳食纖維在胃和腸道內吸水後,會使胃和腸道擴張,產生一種飽腹感,而這就會讓大腦發出已經飽足信號,因此,可以抑制人體吃更多食物的慾望。
膳食纖維還可以減少對糖的攝取,可防止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對於控制血糖與調節血糖很有幫助,因而,五穀雜糧是糖尿病患者應該多食用的主食。
醫學實驗已經證實,五穀雜糧如燕麥、蕎麥、大麥、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的高血糖狀態,減少血糖的高低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對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成效。
幫助減肥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在胃腸內限製糖分與脂肪物質的吸收,有效增加飽腹感,進而減少熱量的攝入,所以有助於減肥。
另外,五穀雜糧中的粗纖維能夠吸水後膨脹,腸內容物體積增大,會使糞便變軟,變松,並且能促進腸道的吸收和蠕動,縮短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時間,達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便秘與痔瘡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五穀雜糧食療養生的功效有哪些?以上就是相關介紹,多吃了精細食物和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不放多吃點五穀雜糧來養生。更多五穀雜糧文章推薦閱讀——五穀雜糧養生到底怎麼養?
除此之外,膳食纖維還能吸附致癌物質並使之排出體外,從而增強抗病能力,有效提高吞噬細胞的活動,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幫助身體排毒
五穀雜糧含豐富的鐵和鎂,鐵和鎂可加強身體能量,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另外,五穀雜糧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還可吸附小分子,促進食物殘渣或毒素沿腸道下行,達到排毒的效果,其所含的維生素E則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加速排毒的作用。

⑼ 道教的養生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在眾多的道教養生方法中,可分為兩個方面:
1、修煉精神層面:內視、坐忘、存思、守一之法;
2、鍛煉形體層面:導引、太極、行氣、服食之術。
綜合的來看,道教養生法主要有胎息行氣、守一存神、導引按摩、動功靜功,以及日常起居宜忌等。

⑽ 道教養生的五大原則

您好,非常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您好,道教養生大致有以下幾點:
其一,法於陰陽:即是要順應自然陰陽變化的規律,認識自然,從而盡量能動地改變自然,為我們自己營造一個更適於生存的環境,以去享受人類的自然壽命。
其中《黃帝內經》中關於此觀點的還有天人相應。天人相應,就是自然環境和氣候對於人們長壽休養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人必須要適應四時的變化,了解四時陰陽的興衰消長,自身的陰陽之氣得以平衡。
其二,合於術數:合於術數是指要掌握養生健體之術。如名醫華佗所說,人必須要多運動,多動動消化得好,血脈也流得順暢,疾病更不會上門。
道家養生的方法非常多,中國人最熟悉的莫過於五禽戲了。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特點而自創五禽戲,這屬於一套練功健身戲操。通過形體上的模仿,加以呼吸吐納,能夠舒筋活骨,極有效地鍛煉身體,防止生病。其中,孫思邈也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盤,以其運動故也。
其三,食飲有節:食飲有節就是人要有合理的膳食習慣。其中《素問·臟氣法時論》中有食療應該如何開展的原則性描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第二層要求,則是不可以不節制,也莫要過分節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說的飲食過度而導致腸胃超負荷,影響消化。
其四,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就是要作息規律,讓身體處於有規律的狀態,以實現益其壽命。
古人雲:黎明即起,醒後勿粘戀。只有,當真正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之後,才會發現,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還能夠為人生鋪墊一路坦途,成就自我。
其五,不妄作勞:作勞即勞作,包括勞力、勞心、房勞等方面。
一是告誡人們運動量和強度都要注意適度原則,不要超出自身能力之外去勞作。二是操之過急,往往適得其反,還是要懂得不當使極、覺勞即止的道理。有勞就要有逸,勞逸結合才是上佳。三是注意節制房事,不要妄泄腎精,勞則氣耗絕非危言聳聽。今人追求享樂而不知節制自己的慾望,生命就在這放縱中步步損耗。

閱讀全文

與道教如何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醫保如何添加子女 瀏覽:110
重陽節還能叫什麼節 瀏覽:998
如何與父母交流300字 瀏覽:486
孝順之詩 瀏覽:634
生物電細胞養生治療多少錢一台 瀏覽:372
淮南女工22年工齡退休金 瀏覽:125
教老人如何使用拼多多澆樹 瀏覽:59
社區迎重陽節乒乓球活動方案 瀏覽:915
球員喜歡去哪個聯賽養老 瀏覽:973
越來越多老年人得腫瘤的原因 瀏覽:926
截止2015年中國養老機構數量 瀏覽:455
一般入職體檢去長春哪個醫院 瀏覽:918
陽城老年活動室被砸 瀏覽:335
養老保險欠交跟斷交有什麼區別 瀏覽:701
上海2017養老金核定表 瀏覽:258
長春老年大學課程 瀏覽:990
吉林省老年大學和長春市老年大學有哪些 瀏覽:677
18和60歲 瀏覽:606
個體戶退休金的計算方法 瀏覽:129
老年大學芭蕾舞蹈我的祖國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