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陳姓的由來(簡短)
以下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果想詳細了解去網路。
1、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或姚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陳胡公虞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虞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受姓始祖胡公滿,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後改為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 2、出自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胡公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二是陳閔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縣東北)。三是陳閔公次子陳全溫之後的陳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劉氏改姓陳,《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陳氏,實為劉氏.陳矯,東漢廣陵東陽(今安徽天長)人,曹魏名臣,本姓劉氏,因過繼與外祖父家為嗣而改姓陳. 4、隋朝時文帝楊堅有一心腹大臣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6. 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7、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占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8、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9.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龜茲王帛氏之後,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10、元末明初,陳友諒與朱元璋逐鹿天下;陳友諒祖上原本姓謝,因贅於陳家,改姓陳。 11、陳姓疍民與墮民。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12、侯莫陳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孝文帝實行孝文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於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13、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14、明成祖時,出兵越南,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15.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有李、陳、鄧三姓;麻雷洞瑤民有雷、藍、陳三姓:圳源洞瑤民有楊、陳、藍、匡四姓:汝城縣瑤民有陳、李、張三姓。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中有陳、李。《過山榜》九姓中也有陳、李。 16、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1 7、滿族陳氏,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滿洲旗分內高麗姓載:「陳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顏鑲藍旗包衣人。天聰時來歸,其曾孫二達色任護軍。」其後多由高麗人(其祖上多為漢人)融入滿族。《滿族姓氏錄》載,世居東北張當地方的陳佳氏,後改為陳氏。其實陳佳氏因明代居於遼東,後為金國努爾哈赤所統治。被逼改為雙宇,滿族姓陳佳,即陳家的同音宇。 18、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