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名醫孫思邈,健康又長壽,他的養生秘訣是什麼
發常梳。將雙手掌互搓數次,令掌心發熱,然後10指向後,由前額開始用手疏頭發,經後腦至回頸部。早晚各做數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梳頭動作,可以明目,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腹常揉。搓手36下,手熱後雙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就好像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時鍾。揉的范圍要由小到大,做9-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和吸收,消除腹部鼓脹。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
這些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得由雙腳做起。輕松地散步的時候,最好心無雜念。
❷ 孫思邈為什麼可以這么長壽
宣律法師聽後,對他說:「龍王不必擔心,終南山有一高士叫孫思邈,是我的好朋友,你去找他,他有妙法可以救你,記得說是我介紹的。」於是龍王又去了終南山找到了孫思邈。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又和孫思邈說了一遍,孫思邈聽後對龍王說:「這件事我知道了,你回龍宮吧,這件事交給我了,三日之後,胡僧必回西域,昆明池水如初。」
龍王心裡還有些不踏實,但既然孫思邈已經說了他能解決,就先回去了。孫思邈隨即下山入皇宮見到了西域胡僧,對他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你要什麼我也知道,我這里有一味葯,正是你需要的,我送給你,希望你放過昆明池龍王。」胡僧接過孫思邈遞來的小瓶,打開一聞,香氣直入腦髓,大驚,問孫思邈此為何物。孫思邈說:「此為龍腦,產自南方瘴氣之地,你將此入葯,葯性與龍王之腦相同。」
胡僧謝過孫思邈之後就做法離去了,果真,三日之後昆明池水暴漲,恢復到原來的水位,並且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
多年之後,一次孫思邈在終南山采葯,遇到一青衣少年,少年見到孫思邈之後就跪下行禮,說道長多年以前救過他的父親,今日是特意來山上尋道長報恩的。孫思邈救人無數,一時想不起這少年的父親是自己什麼時候救的,就說了幾句客套話,打發他下山就算了。
誰知少年執意請自己下山,說自己家的宅院就在山下,一定要去家裡做客,父母要親自表示感謝。無奈,只好隨少年下山,到了山下,見到一灰瓦白牆的宅院,進去之後,一白衣老者熱情的迎接了孫思邈。
所以孫思邈只好取出一條紅線,讓宮女把線系在皇後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隔著羅帳,捏著這條線為娘娘「引線切脈」。根據絲線細微的抖動,孫思邈即對皇後的疾病作出了診斷。
然後,他向太宗說:皇後的病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需在中指上扎一針就可治癒。唐太宗欣然同意為皇後施針,宮女們遵從孫思邈的吩咐將娘娘的左手扶出帳外。孫思邈手持銀針,在皇後的中指(中沖穴)上迅速刺拔,皇後疼痛,渾身一陣顫抖,但不一會,竟順利產下皇子。
過了一個多月,孫思邈出門的時候碰到一個騎馬的白衣少年,少年身邊還跟著很多隨從,見到他以後,就趕緊上前來拜謝,並說:「小弟承蒙道長相救,家中父母都想見見您。」原來這個少年就是那條小蛇。他本想不去的,因為自己經常救人,做善事,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但是在少年的再三懇求下,孫思邈還是去了,而且沒多久就到了少年所說的住處庄園。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礙於情面就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高宗就應允後立即安排劉神威進了太醫院。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高宗特賜他良駒等物,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孫思邈,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年)五台山(葯王山年)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扎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
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紀念孫思邈為中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懸絲診脈的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卧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後,留大臣徐茂公問道:"皇後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葯全無效果。
卿可知哪裡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葯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症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葯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後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後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後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後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孫思邈先生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反對醫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謀取私利。他為了協助廣大的群眾,普及醫學知識,於是他四處行醫,為百姓醫治病痛,同時遍查歷代醫學典籍,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參照民間配方,於公元625年寫成了他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到了公元681年,孫思邈先生以百歲高齡,又完成了第二部醫葯學著--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齊飛,成為中醫學史上極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手冊。在他的醫學著作中,特別強調卓越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
有一天,孫思邈山中采葯歸來,發現屋外一隻猛虎正向屋內沖來但不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著大嘴向屋裡哀嚎。孫思邈看了一會兒,覺得這虎無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搖頭呻吟的樣子,孫思邈認為它是口裡的問題。
孫思邈便來到門口,向虎嘴裡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拿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制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後來鈴醫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拿出來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從此孫思邈進山采葯,那虎就常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
❸ 孫思邈活了141歲,他為什麼能超越人類壽命極限
孫思邈,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唐代醫葯學家兼道士。看到「道士」二字是不是有點扎眼?這就像中科院院士兼風水先生一樣。
其實在古代,即是醫生又是道士這很常見,沒什麼可奇怪的。早期道士煉丹那可是積累了不少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啊。事實上,孫思邈就知道如何製作火葯,他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載,將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可以製作成火葯。
取一把斧頭放在產婦床下?我勒個……這就更過分了哈,越來越往巫道術上跑了,孫思邈果然沒忘記他的老本行——道士。
我們總說中醫五千年、博大精深。對此我不予置評。請各位抽點時間真正去看一看那些中醫典籍,那麼你一定會理解對中醫而言,「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有多麼的重要了。
❹ 「葯王」孫思邈活了100多歲,他有哪些養生的秘訣
葯王孫思邈的醫術高超,他活了100多歲。而他的養生秘訣也很簡單,那就是常揉腹,常擺腰,常扭膝,常搓腳,常提肛,常搖頭。
孫思邈在醫術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而且他醫德高尚,醫術高超,孫思邈活了100多歲,這在那個平均壽命不是很高的古代來說,孫思邈屬於那種特別長壽的人了,孫思邈對於養生之道很有研究,並且就養生學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見,比如說“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還有一些關於養生的按摩手法。
五,常提肛。
在吸氣的時候,肛門用力收緊,堅持一會兒,然後呼氣放鬆肛門,這種動作就是提肛,每天可以多做幾次,可以增強體質,對身體非常的有好處,據說乾隆就非常喜歡這種養生方法。
六,常搖頭。
站直雙手掐腰,閉上眼睛,低下頭,從右面開始慢慢的扭動,就這樣來回重復,這樣做的目的可以讓大腦更加靈活,同時也對預防頸椎疾病有著很好的效果。
❺ 孫思邈究竟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活了141歲。
孫思邈醫德非常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內它則無欲容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
孫思邈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
(5)孫思邈為什麼長壽擴展閱讀:
葯王孫思邈從小天資聰穎好學嗜書,7歲便能識得千字但體弱多病,家裡為治病傾盡財產因此棄文從醫,並將一生奉獻於醫葯學。
由於孫思邈學識淵博,醫術高明多次被當時的帝王招入宮中然而孫思邈並不喜仕途功名。進入深山隱居,鑽研醫葯,專心立著。
與孫思邈相關的傳說典故也很多其中兩個便與降龍伏虎有關,一個是孫思邈因意外救治了龍王之子小青蛇被龍王請至龍宮,最後獲得龍宮聖方。
另一個虎守杏林說的便是孫思邈雲游杏林救治了在杏林中的生病猛虎的故事,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神醫壽命卻是個謎,傳說孫思邈高壽141歲。
❻ 孫思邈養生秘訣16字是什麼
《孫思邈方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寥寥16字,道出孫思邈真正的長壽原因。
所謂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是非,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一種養生方式。俗話說「日出千言,不病自傷」。如果長期消耗唾液,容易導致肺氣損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說了太多的話,會感到口乾舌燥,身體疲倦的原因。
孫思邈的注意事項和重點須知:
孫思邈很長壽,關於他的年齡,有記載是102歲,有記載是140多歲,還有記載說160多歲,具體他活了多少歲,無從得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個長壽之人,應該活過了100歲,在古代人均壽命四五十的情況下,他活到了100多歲,實屬超長壽之人了。
孫思邈認為,在吃飯、上廁所、走路的時候,都不宜說話,說話的時候要放慢語速,不然肺氣會外斂。每個人都有心事,但心事多了對健康也不利,正所謂「多思則神殆」,內心藏的心事多,會比較耗神,容易使人氣機郁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孫思邈
❼ 曾經名動天下的葯王孫思邈果真活了120歲嗎
孫思邈的年齡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享年141歲,不過這個年齡目前還是有爭議的。目前有歷史記載確定的是孫思邈的去世是在公元682年,但是生於某年各方觀點不一致。不過活過百歲是比較認可的。目前的說法有紀曉嵐記錄的孫思邈享年101歲;有賈得道推論的120歲;也有據《舊唐書》推斷的125歲;還有的就是141歲和165歲的幾種說法。
孫思邈個人德性高尚,也很注重養生之法,因此活得很長久,歷史上對於其生卒年一直考證。目前確認孫思邈卒於682年,但是生年由於當時的國家動亂,其從小是在家族隱居中度過,記載不詳細,只有後人根據歷史上的點滴記載推斷。但是能夠確認的一點是,孫思邈活了至少百年以上,可謂長壽之人。
❽ 唐朝葯王孫思邈,壽歲過百,他是如何做到長壽的呢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卧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群中,也是算長壽之人,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像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欲的外部表現。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❾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❿ 神醫孫思邈真的活了141歲嗎
關於神醫孫思邈的年齡從古到今都是存在爭議的,其實側面也表現出了他的醫術高明,大家都希望孫思邈還活著,也因此,有了很多的說法。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難以信服。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541年之說。[19]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518年-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