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養生旅遊潛力巨大,如何從中分一杯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城裡人嚮往農村的休閑生態農家生活,都喜歡節假日到農村進行養生旅遊。
一邊遊玩一邊養生,已經成為當前城裡人一種新的趨向新的潮流,也為農村養生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商機。尤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如廣西,潛力更大,賺錢的機會更多。
特別是城裡那些退休了的人,經濟上沒有太大負擔,工作也可以放下了,到養生旅遊點小住幾天,將是今後的一種潮流方向。能不能搶佔先機,在旅遊住宿上下功夫,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了。作為農民,如果能夠靠近旅遊點,開發有特色的農家旅館或民宿,應該是不錯的投資。
養生旅遊是今後的一種發展潮流與方向,可以從賣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吃農產品、旅遊住宿等方面考慮賺錢。
B. 文化旅遊+康體養生如何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在資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發展等方面,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均獨具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類特色小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不能盲目融合發展,還需形成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循序漸進的發展格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在於資源共享、短板互補。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既是做文化旅遊的必要條件,又是打造優質康養基地的良好基礎,一項條件同時滿足二者之需,這就是資源共享帶來的價值。短板互補則是指文化創意設計能夠賦予康養產業更多文化內涵和趣味,從供給側提升康養產業的品質,並且形成產業特色。
文化+康養產業特色小鎮可以依託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也可以依託醫葯文化發展醫葯產業,推動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產業發展的醫養特色小鎮;還可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遊為發展核心,重點發展養生養老、休閑旅遊、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
C. 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旅遊
楊紹斌「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文化與旅遊融合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融合。恩施的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很豐富,我們不能坐擁「金山」不識「寶」,一個勁地打瞌睡,而是要將恩施的文化優勢和旅遊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核心競爭優勢。從恩施的實際出發,發展文化產業的最佳業態是大力發展生態觀光、休閑養生的健康旅遊產業,讓文化產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和空間,使旅遊產業有一個持續永恆的「助推器」。縱觀近幾年文化與旅遊發展現狀,雖然旅遊持續火爆,文化產品精彩紛呈,但現狀仍不容樂觀,文化和旅遊這兩大集團軍仍然是各打各的鑼,各吹各的號。怎樣讓兩者融合在一起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首先要具備的是融合的理念。比如,恩施市建設「仙居恩施」,打造「八大生態走廊」,筆者認為,要科學制定文化與旅遊同步發展的規劃,建立文化與旅遊同步發展的機制,大膽地探索文化與旅遊共同發展的新思路,可以將部分體育運動和戶外運動項目與景區的健康基地接軌,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開發項目有機結合,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真正促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恩施可借鑒外省的先進經驗,把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納入地方整體發展戰略,讓重大文化旅遊項目進重點工程的「籠子」,重要文化旅遊基礎建設資金進財政預算的「盤子」,重點文化旅遊產業園區建設進政府經濟發展標志性工程的「圈子」,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審批優先、政策優惠、服務優良的最佳狀態。結合恩施實際,推動文化與旅遊的互動融合,主要應把恩施雄奇壯美的自然山水旅遊資源與現代化健康養生以及戶外運動融合起來;把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與參與性強的娛樂項目結合起來;把紅色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結合起來,把恩施紅色旅遊的功能發揮出來。突出實施文化旅遊產業大項目、大整合。打破傳統的結構單一的旅遊產品體系,把已成型的景區連片成塊、一線串珠,達到旅遊「一票通」。提升文化旅遊品位。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與農牧、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遊。建設一批旅遊專業村、專業鎮,將文化創意與工農業生產相結合。扶持一批旅遊產業的龍頭企業,如恩施玉露茶的加工生產、貢米基地建設、恩施白酒等特色產業,民俗文化類的根雕、菊花石、西蘭卡普等手工藝品,興建一批展示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館,以此轉化一產業,提升二產業,帶動三產業,滿足各地遊客和市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發揮文化旅遊品牌優勢。大力挖掘、整理、加工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建設民俗文化博覽園;發揮生態文化品牌優勢,強力推進「八大生態走廊」建設;建設一批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戶外運動基地和健康養生場館會所;整合紅色旅遊資源,實現紅色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利用有機結合。培養和起用文化旅遊人才。大膽起用一批文化旅遊全能人才,在招賢納士時敢於打破傳統用人觀念。定期舉辦文化旅遊培訓班,培養一批文化旅遊專業管理人才,並將培養文化旅遊人才作為一項長效機制。恩施的文化旅遊發展藍圖已繪就,實現目標主要靠人才。加強文化與旅遊資源的互動融合,使文化因旅遊而傳播,旅遊因文化更精彩。
D.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旅遊
養生旅遊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墨西哥。養生旅遊開發較為完善的旅遊目的地主要是非傳統歐美區域的發展中國家,而主要的客源市場則是歐美國家。2007年3月24日,在塞普勒斯南部城市利馬索爾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健康(養生)旅遊大會指出健康(養生)旅遊在世界范圍內有很大市場,健康(養生)旅遊發展完善的的國家主要為古巴、新加坡、泰國、印度等國,這些地區吸引大量的歐美遊客,這些國家的健康旅遊不僅能喚醒人們對健康關注,還能轉變人們治療疾病、改善關於健康問題的觀念。其在休閑健康旅遊過程中不僅需要提供有品質的健康旅遊產品來改善人們的健康,同時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設施來支持,調動了對人們健康有幫助的一切要素來開展生態養生休閑旅遊。
隨著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與亞健康現象的日漸普遍,以及全球整體健康理念的革命性影響,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成為繼溫飽需求之後的又一市場主流趨勢和時代發展熱點。養生旅遊集養生資源與旅遊活動交叉滲透,實現融合,以一種新型業態形式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身心健康的全方位需求,開始受到全球性關注。如今的國際養生旅遊業已初具規模,在很多國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獨特賣點的產品,可謂異彩紛呈,各有特色。如中國文化養生、日本溫泉養生、泰國美體養生、法國庄園養生、瑞士抗老養生、美國養老養生、韓國美容養生、阿爾卑斯高山養生等,同時也發展出不同的養生旅遊開發模式
E. 如何更好地做好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首先要正確理解文化的含義,然後將其與當地的人文景觀相結合。讓旅遊者能夠在行走觀看的過程中能夠受到精神上的沖擊與滿足。此外文化的認識定位要是正確的價值,引起人心靈上的共鳴。舉個例子,在中國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但由於國內文化輸出不夠給力,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缺失。比如說現在社會上時時有聽到要復興漢服的聲音,這就是由於文化力度的不夠,所以才使得這一呼聲越漸高漲,然而這種高漲在這個高度現代化的商業時代卻是略顯氣弱的。我們常說要做什麼,就得了解輸出對象需要什麼。哪怕不能夠成功也能喚起國民內心的所忽略的意識。又比如在上海,華地 文化 藝術品中心,他們就是以藝術品為載體,以「弘揚華夏文明、傳承民族智慧」為 核 心、「傳承、保護、挖掘、推廣」為宗 旨,三者合一,讓實物與文化相結合這樣的方式向外發展。想必這和如何做好旅遊文化也是有相同之處的。
F. 養生文化旅遊如何發展
我國當前的養生旅遊大多沿用了古時養生旅遊的方式,融入了現代人的基本養生訴求。目前較流行的養生旅遊項目包括森林浴、霧浴、日光浴、溫泉浴、食療、民俗養生等。但總體而言,我國現代養生旅遊與國外相對成熟的養生旅遊市場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問題。
養生旅遊目的地主要依賴當地自然資源,產品比較單一。此外,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影響力的養生旅遊產品還未形成規模。盡管我國養生旅遊目的地數量日益增多,但是養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滲透仍比較淺層,各類養生活動仍然以依賴自然資源為主,無法深入挖掘消費者的養生訴求。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中國消費者是全世界最重視養生消費的群體,預計到2020年我國養生旅遊消費的總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養生旅遊發展急需規劃。養生旅遊是一個比中醫葯旅遊更大、更綜合、更國際化的旅遊業態。經國務院同意,「十三五」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
G. 文化和旅遊工作怎麼干
發展先進生產力,企業文化是靈魂。縱觀一些現代旅遊企業的成功經驗,就會發現一個旅遊企業的成功背後,無不有著豐厚的企業文化。旅遊企業要做好企業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做好凝聚力量工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企業工會組織要緊貼旅遊經濟發展這一中心,不斷推進旅遊企業文化建設,做好凝聚力量的工作。
1. 積極配合黨政及時解決職工存在的各種思想矛盾和實際問題。當前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涉及到職工的切身利益,職工思想活躍,情緒波動大、不穩定因素多。要大力加強政策教育,多做釋疑解惑、提高認識的工作,引導職工樹立市場經濟觀念,提高職工對改革心理承受能力。
2. 堅持和發展以職代會為載體的民主管理形式,推進企務公開,建立職工聯系卡、堅持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讓廣大職工參與到企業各項民主管理活動,切實保障維護職工的知情、參與、選擇和監督權益。
3. 把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經營目標、方針政策、規章制度、作業標准等列入企業文化建設范疇,不斷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4. 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創新工程,通過勞動競賽、技術攻關、合理化建議、「五小」成果等活動,把廣大職工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5. 在職工中樹立企業「大家」思想,把企業建成溫馨的「職工之家」,讓每一位職工都具有把企業當「家」的歸屬感。
二、加強職工文化建設,豐富職工文化生活
在新形勢下,旅遊企業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創新旅遊企業文化觀念,創新旅遊企業文化的內容和載體,創新旅遊企業文化的建設方法,圍繞建立學習型旅遊企業,培養智力型職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寓教於樂、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達到鼓舞思想鬥志,豐富精神生活,陶冶人們情操的目的,使旅遊企業步入持續發展的軌道。
H. 養生旅遊的中國文化
1、中國文化養生歷史悠久
從老子《道德經》到《莊子·內篇》,從《周易》到《呂氏春秋》,從《黃帝內經》到《千金要方》,從《神農本草經》到《茶經》,我們的祖先從未停止過對健康和長壽的探索與追求:「陰陽平衡,動靜相生,天人合一,形神兼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節飲食,調情志,調和氣血,補益五臟,道法自然,詩意棲居」,五千年來中華養生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體系。
中國的文化養生以特有的中醫葯養生觀、道教養生觀、中華茶文化和太極文化為核心思想,傳承中國古老的養生文化內涵,以茶保健、溫泉療養 、有機國葯調理 、太極養生功等為主要養生手段,結合養生旅遊目的地建設,最終達到養身養心、天人合一的全方位療養,這是我國養生旅遊的獨特之處和可以形成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賣點。
2、文化養生的概念及模式
傳統的養生方法和養生觀念,都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養生已經形成一套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養生旅遊開發模式。
文化養生的開發即吸納養生觀念與技術,並通過對文化資源的廣泛整合,實現一種現代意義的延長生命模式。「文化」規定了養生的內涵,而「養生」則是貫注了道教生命意識的身心健康操作技術。這種養生技術是經過了人文化之後的一種新的升華。文化養生即通過廣泛而具有文化學意義的方式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文化養生是在現代人的認識基礎上出現的一種實踐延長生命長度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生理與精神相結合的獨特養生方式。
文化養生以高質量的自然環境、高水平的養生保健項目、人性化全程養生服務以及和諧的養生氛圍為基礎,以深厚的養生文化內涵為底蘊,融合先進的當代養生技術,打造一流的養生度假概念模式,建設養生旅遊目的地,最終形成組合式文化養生旅遊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