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桃花源位置在哪兒
綠城桃花源位於杭州市餘杭區鳳凰山南麓風景秀麗的丘陵地帶,距杭州市區18公里。桃花源總佔地達2700畝,擁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是中國最低密度的別墅園區之一。綠城桃花源整個園區分東、西、南三區開發,東區已全部售罄並交付,西區及南區正在建設中。
綠城桃花源南區總用地面積約1400餘畝,北依桃花河,南鄰東西大道,西臨農田,東臨綠城中泰足球訓練基地。南區規劃建造形態各異的獨立別墅350餘棟,建築汲取歐美多個國家的別墅風格,同時融合中國民居庭院的思想,強調居住者的鄰里交往、建築的庭院圍合形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共生共長和互為映襯關系。
(1)長壽區桃花河在哪裡擴展閱讀
綠城桃花源生態居住區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山野田園生活為創作藍本,融合生態自然山水和田園人居生活為一體,創造深含人文理想的「桃花源意境」。
桃花源東區與西區以全新空間布局體現了「豁然開朗,雞犬相聞」的居住理念,南區別墅則在此基礎上向「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其樂融融」的自然理想進一步回歸。園區內有眾多山坡、河流、池塘、小溪,山美水麗、坡緩谷幽、秀林掩映、意境優美,是目前杭州乃至全國不可多得的經典別墅園區。
綠城桃花源繼榮獲「住在杭州代表樓盤」和「全國人居經典綜合大獎」之後,2005年,桃花源被評選為「影響中國的30大典範社區」,是綠城集團繼九溪玫瑰園之後,別墅開發歷程中的又一經典巨作,成為中國別墅史上的全新之作、中國第三代別墅的代表作品。綠城.桃花源生態居住區——一個山重水碧、風景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現代城市文明結合的別墅區。
『貳』 蘇州桃花塢在那裡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桃花塢,即今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及其周邊地區。唐詩人杜荀鶴曾作《桃花河》詩,宋范成大《閶門泛槎》詩有「桃塢論今昔」句。可見桃花塢名稱由來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過逃花塢慶里的徐大焯在《燼余錄》中詳細描述了桃花塢的范圍:「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鎮江桃花塢桃花塢,即今鎮江市桃花塢路周邊地區。 桃花塢的名字源於《丹徒縣志》,相傳宋都尉武進士賈演墓在朝陽門外,墓前有一座寺廟,叫桃花庵,此路因此而得名。宋代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賈演病逝,因賈有戰功,皇帝勒葬於桃花庵後的象山下,據《丹徒縣志》中賈演勒文中說,「今有都尉賈演,丹心貫日,壯志吞鴻,追術於金焦,逐賊於淮泗,轉忠赫奕,厥績輝煌,正氣裂土分茅,何其一疾隧逝,呼!南徐濠東,茨山一曲,造爾佳城,勒石銘功,存芳名於萬世,爾其茨哉」 六安桃花塢 六安市桃花塢位於老淠河月亮島上,這里曾經遍植桃花,為古淠河八景之一「桃塢晴霞」,有著「一片晴霞紅十里,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美稱。 清同治版《六安州志》載:「桃花塢……河水環繞,林木蔥蘢,桃花盛開,簇如錦綉,水光山色,自然秀麗」。清詩人巴懋煒有詩《桃塢晴霞》稱贊此景說:「咫尺桃源近淠津,漁舟問渡越風塵。竹籬背樹通幽徑,茅屋當花結比鄰。曙色平臨丹壑迥,霞光遙映赤城均。武陵應共通仙籍,會便移居作隱綸」。如今,每臨陽春三月,桃塢桃花盛開,百紅千紫,紛紛揚揚,織成遍天漫地的緋紅的雲霞。如織的遊人迎著拂面的春風,陶醉在大自然溫馨的氛圍中,誠如當代詩人鮑家驊《春遊桃花塢》所言:「三月桃園花似海,凝神宛若置迷宮。村姑偏愛嫣然笑,人面桃花相映紅。」白帆點點,商賈雲集;漁舟輕盪,銀鱗閃光;漁歌互答,其聲悠遠。這些都是描寫老淠河——我們的母親河曾經的美麗與風姿。而如今美景不再,我們也只能通過那些曾生活在淠河邊的老人們的講述來體味我們的母親河昔日的風采…… 月亮島上坐落著全國唯一一所島上大學——皖西學院,校園內仍保留了許多桃樹,每年陽春三月依然有很多市民相約踏青,但是當年桃塢晴霞的勝景,今日再無緣見到。
『叄』 重慶市長壽區釣魚的好地方有哪 除了長壽湖和洪湖哈!
長壽湖鎮那邊有個石回村,以前叫做石回鄉現在合並了。那邊有條龍溪河,你坐石回的車子到「連二橋」下車或者開車到「回龍寨」,問「進水口」或者連二橋怎麼走就行。那裡還真心不錯。我老家就那裡的,只不過現在出來4年了,很少回家鄉了。
『肆』 《玉兒傳》最新txt全集下載
鏈接:
《玉兒傳》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本穿越架空類小說,作者是冰苑。
『伍』 保護長壽桃花河的作文
俗語說,有河就有城,河流往往能夠孕育一座城市。每一個生機勃勃的古城,都會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在古城青州,也有這么一條穿城而過的河——南陽河。
說起南陽河,不得不提她的文化和歷史。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井塘古村的南陽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為彌河的一條支流,全長15.3公里,總面積7.65平方千米。
南陽河,不但是青州市的母親河,還是一條人文景觀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可以說,是南陽河澆灌了青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文化。2013年,她還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濕地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南陽河的淵源
南陽河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於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
南陽河北源發源於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後由南向北流經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支流瀑水澗。後西南東北流向,經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頭向東南流去,轉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稱「一綹五河」。經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沿岸曾有的歷史古城
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南陽河為「陽水」,後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置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佔地約20萬平方米。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後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廣縣城遺址1990年成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於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為廣固城之內城,即小城。《元和郡縣志》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曹嶷建成廣固城後,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據考證,「以上三印並於郇、杜二村出土」。「二村」為原普通鎮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於北陽水西岸。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於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後趙石勒派石虎領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余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趕士民8000餘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佔領廣固城後,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積糧,富國強兵,發展並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3萬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50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10月有餘。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後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劉裕破城後,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餘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做戰利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築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在今北關一帶,東起今市立醫院東側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東側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鎮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
東陽城曾於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民起義不斷交戰中,東陽城頻遭戰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戰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過大規模的修築後,州府的統治中心遷入南陽城井塘古村,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牆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築而成。
東陽城北城牆設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鎮青門(馬驛門);西城牆設泰山門,東城牆設曉東門。今僅存鎮青門,地上保留部分門洞及洞兩側的城牆。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卧牛城」。
河上有座千年古橋
在南陽河上,有一座千年的古橋,它叫萬年橋,是一座七孔石橋,位於古南陽城北門外,始建於宋仁宗明道年間。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迄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
萬年橋俗名北大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就是以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為藍本的。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改建成為石質聯拱結構的七孔橋,「石崖天設」,「鐵柱釘連」,改稱「萬年橋」。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被沖毀,繼而重修,至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完善。橋長86米,寬9.4米,高9米。
現為七孔石橋,長65.3米,面寬8米,高7.9米,拱跨度寬5.4米。橋兩端各有較寬的引橋面,東西兩面有欄桿,並襯有石獅、寶瓶各16對。欄桿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圖》和纏枝牡丹。西面應水的六個橋墩上端,刻有一米見方大的龍頭,人們叫它龍吞口。
壽光縣安致遠在修橋碑記中說:「北門鎖匙,晨關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錯,河橋成市……」可見當時橋上交通暢達,行人熙攘的繁華景象。青州萬年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它雄偉壯觀,堅固耐久。
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過它;國民黨的軍用飛機轟炸過它……近年來,青州市經過整修、加固,給這座千年古橋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南陽河上,橋還有很多座,但其中有一座與眾不同,它是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沈星橋」。2012年5月13日,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技術教育學院副營職參謀、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在讀研究生沈星在青州南陽河勇救落水少年,不幸犧牲。當年6月15日,青州市將南陽河上的一座橋命名為「沈星橋」,以緬懷救人英雄沈星。
南陽河,這條古老的河流600多年來就一直這樣靜靜地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人們。如今,它一切如故,卻因為救人英雄沈星的壯舉再次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南陽河邊,英雄沈星的銅像高高佇立在他救人犧牲的地方,已與青州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精神象徵。
『陸』 重慶市現在長壽區下面有哪幾個鎮呀
截至2015年12月,長壽區轄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菩專提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屬道等7個街道,長壽湖鎮、雲台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雲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等12個鎮。
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桃源大道13號。
(6)長壽區桃花河在哪裡擴展閱讀
長壽區葛蘭鎮自然資源:鎮域內水資源豐富,桃花河流經全境,盛產鰱魚、草魚、鯉魚、桂魚、黃辣丁、鯰魚等魚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可垂釣或捕撈。河岸地帶,盛產糧食、蔬菜、大葉麻竹等作物和沙田柚、芭蕉、血臍、無核桔、枇杷、桃子、李子、荔枝、桂圓等特色水果。
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白雲岩、鉀礦等11種,其中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白雲岩儲量達4000萬噸。森林面積45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2%。
『柒』 長壽山在哪的啊
全國長壽山景區有三個地方,分別是鄭州市鞏義市竹林鎮的長壽山、哈爾濱長壽山國家森林公內園和秦容皇島市山海關區的長壽山景區。
1、鞏義市竹林鎮長壽山景區的交通線路:
鄭州到竹林長壽山自駕車路線
鄭州—鄭上路—鄭氏三公像—310國道—洛陽鞏義方向—約行駛30公里—鞏義竹林鎮
從鄭州出發沿鄭上路向西滎陽方向20多公里,至鄭氏三公像向左即310國道,沿國道向洛陽鞏義方向行進,約再行進30公里進入鞏義竹林鎮的地盤,路南有長壽山標志,沿路向里即可。從綠城廣場至長壽山共計58公里,國道大車較多,行程約60-90分鍾。
2、哈爾濱長壽山國家森林公園交通:(客運)在哈東站乘坐開往賓西鎮的班車,至賓西鎮後租車前往;(自駕)1、哈同公路—賓西鎮右轉—長壽旅遊公路—長壽山;2、哈同高速-賓西出口-長壽旅遊公路—長壽山;3、長江路-旅遊專線-過金龍山有標識-長壽山。
3、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長壽山景區交通:乘3、4、25路公交車到山海關南門,再轉乘旅遊專車可到。
『捌』 桃花塢在哪個地方
桃花塢在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地區。桃花塢是一片老街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江南風貌。相比於南方繁華的夜生活,這里的人們似乎更喜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九點左右街上就沒多少行人了,而大清早太陽剛剛升起街道就熱鬧了起來,到處都飄著早點的甜香。
桃花塢說明
桃花塢,即今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及其周邊地區。唐詩人杜荀鶴曾作桃花河詩,宋范成大閶門泛槎詩有桃塢論今昔句。
可見桃花塢名稱由來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過桃花塢慶里的徐大焯在燼余錄中詳細描述了桃花塢的范圍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
桃花塢在歷史上多有興廢。最早是農桑之地,到宋熙寧年間,梅宣義在此築台冶園,柳堤花塢,風物一新,稱五畝園,又名梅園。紹聖年間,樞密章楶在五畝園南築桃花塢別墅,佔地七百畝。章氏子弟在此基礎上又廣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園式園林,人稱章園。
『玖』 桃花塢在海晏堂以西嗎
桃花塢,即今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及其周邊地區。唐詩人杜荀鶴曾作《桃花河》詩,宋范成大《閶門泛槎》詩有"桃塢論今昔"句。可見桃花塢名稱由來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過桃花塢慶里的徐大焯在《燼余錄》中詳細描述了桃花塢的范圍:"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廣袤所至,賅大雲鄉全境。"
宋朝
桃花塢在歷史上多有興廢。最早是農桑之地,到宋熙寧年間,梅宣義在此築台冶園,柳堤花塢,風物一新,稱"五畝園",又名"梅園"。紹聖年間,樞密章楶在五畝園南築"桃花塢別墅",佔地七百畝。章氏子弟在此基礎上又廣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園式園林,人稱"章園"。《吳門表隱》譽其"園林第宅,卓冠一時"。梅、章兩家為世交,梅宣義子梅采南、章楶子章詠華,仿效曲水流觴典故,將兩園池塘打通,建雙魚放生池,一端通梅園的"雙荷花池",一端通章園的"千尺潭"。當時郡人多於此春遊看花,一時鼎盛。
宋末兵變,梅園、章園廢圮不堪。元以後,桃花塢又屢有興建。明弘治年間,著名畫家唐寅以賣畫所蓄,購得章楶的桃花塢別墅,取名為"桃花庵",並在四周種桃樹數畝,唐寅亦自號"桃花庵主"。清順治初年,名醫沈明生又購得此地,復建"桃花庵"等建築以表追思,時人稱"唐家園"或"沈太翁園"。乾隆年間,僧禪林、道心改建為寶華庵,光緒年間又改為文昌閣。
唐寅曾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鄉試第一,但在會試時因被人所累而下獄。唐寅由此厭惡官場,鄙薄功名,從而放浪形骸,足跡遍及名山大川。曾治印一方,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晚年隱居桃花塢,常與文人墨客聚飲。客去不問,醉便酣睡。
蘇州城外的桃花塢也因為唐寅寫了一首《桃花庵歌》的緣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顯者事,酒盞花枝隱士緣。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拾』 南昌桃花河以前美不美,美在哪裡
你的以前是多早,就我知道的,70年代到現在,40多年,那裡不過是一條荒涼的小河,只為周邊的農田提供灌溉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