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生需要那些葯
葯物養生
具有防衰抗老作用的葯物,稱為延年益壽葯物。運用這類葯物來達到延緩衰老、健體強身的目的,即是葯物養生。葯物養生保健是中國古代養生學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養生防病的醫療實踐總結,古代就有養生的說法
中文名稱
葯物養生
外文名稱
Drug regimen
種類
保健品
作用
防衰抗老
簡介
運用傳統中葯保健,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不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保健葯物,而且創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壽方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但裡面記載了100餘種有益於健康的葯物。《山海經》也不是醫葯學專著,但收載葯物達124種之多,其中動物葯66種、植物葯51種、礦物葯2種。里邊有不少葯物具有補益抗老的作用,如「(木襄)木之實,食之多力;櫪木之實,食之不忘;狌狌食之善走;狼(加草頭),食之不夭」。這里所說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強腦力,強壯身體,延年益壽。漢代誕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系統總結了漢代以前我國的葯物理論和治病用葯經驗。全書計三卷,共收載葯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
據《本草經·序錄》:「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可知列為上品者,為延年益壽之品。在365種葯物中,記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氣、輕身、增壽等葯物共165種,某些葯物後面還直接註明「頗利老人」。書中記載的這165種與抗老延壽有關的葯物,均被後世本草著作收錄。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撰著了《傷寒雜病論》 ,裡面記述了黃芪建中湯、薯蕷丸、金匱腎氣丸等著名的補養抗衰老方劑,尤其是腎氣丸,時至今日仍在國內外沿用。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延壽葯物研究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即不少方士、醫家燒煉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漢方式的煉丹服石法,就連著名醫家陶弘景、孫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許多煉丹服石的內容。現代葯理研究己證實,一些石類葯如鍾乳石、白石英、麥飯石、紫石英等含有大量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當時的煉丹服石法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值得一提的是孫思邈繼承和發展了服用葯物以延緩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提出:「葯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並記載了不少延壽中葯,如服地黃方、烏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聖枕中丹等。宋金元時期,有關延壽葯物的理論有了重要的發展,如著名醫學家陳直、鄒鉉明確指出,老年葯物保健,應著眼於培補先、後天之本。觀
2. 很想知道立秋之後如何吃食物或者葯物養生的
.1、少開空調:「秋老虎」的來臨,讓很多人還是覺得如夏天一般,因此還是通宵開空調。大坪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姚元章提醒,立秋以後,即使再熱,早晚天氣都會偏涼一些,因此,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
1.2、少吃寒涼水果:哪些是寒涼的水果呢?大坪醫院中醫科主任介紹,西瓜、梨、葡萄就是性味寒涼的水果。長夏後,很多人的脾胃都很虛弱,如果此時再吃寒涼水果,就可能傷及脾胃。
立秋之後如何養生
2、立秋養生的注意事項
2.1、宜祛暑滋陰: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2、調理脾胃: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2.3、著重養陰補虛: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3、立秋養生的運動原則
運動保養:運動應適度。
進入秋季,是展開各種運動訓練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個的詳細情況挑選不一樣的訓練項目。可是,秋天養「收」的時分,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 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秋天是訓練的好季節,但此刻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期間,故運動也應習慣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宜挑選輕松 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恰當的運動訓練,能增強機體習慣冰冷氣候的才能,但切勿搞得汗流浹背,當周身微熱,沒有出汗時,即可中止,此刻能確保陰精的內 斂,不使陽氣外耗。
此外,秋季運動還要格外留意防秋燥,每次訓練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較多,可適量彌補些鹽水,彌補時以少數、屢次、緩飲為原則。
立秋之後的飲食養生
1、潤燥安神的食物: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百合、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2、平補的食物: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立秋之後如何養生
3、健脾胃的食物:苦夏的煎熬,有「入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這時人們脾胃普遍較弱,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多食用清熱、利濕、健脾的食品,使體內的積存濕熱排出,以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健脾胃的食物有山葯、扁豆、栗子、大棗、牛肉、山楂等。
立秋節氣氣候的特點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
立秋之後如何養生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台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1、兒童秋季如何滋補
適宜粥飲
雖然進入了秋季,我們在秋季的時候胃口是比較好的了,但是氣候並沒有達到最佳的進補時節,初秋天氣乾燥,孩子進補容易生熱上火,加上孩子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原本就沒有發育完全,他們也很難全部消化和吸收,也就更需要注意了。秋季孩子進補適宜吃一些溫補的粥品,這樣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去滋補身體健康的了哦,特別是像魚粥、瘦肉粥、蝦皮肉、銀耳羹、雪梨湯之類的食物。即能起到滋補的作用,又不會導致虛熱上火,並且有補脾胃的作用,一舉兩得。
適當喝蜂蜜好處多
秋初孩子喝蜂蜜可以說是最好的季節,人體容易出現秋燥,而蜂蜜在秋天喝則會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減少秋燥對人體的影響。蜂蜜內含有幾十種天然營養成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大有幫助。所以就非常推薦大家在秋季的時候去吃蜂蜜了,是非常不錯的好選擇哦,而且每天早晚空腹喝一杯蜂蜜,對孩子的腸胃健康和器官調養非常好。兒童秋季如何滋補
2、秋季兒童居家護理
2.1、室內保持一定的濕
3. 中醫如何養生
在中國,養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醫家等。由於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有所差異,各養生流派的理論觀點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側重,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先賢聖人都從不同角度認識到了精神情志(神)對於軀體臟腑的重要作用,所以各派養生理論有一個共識:重視心神呵護、德行修養。
養生雖然應該形神俱養兼調,但養神、安神始終是養生第一要務。飲食清淡、進補、服食保健品、運動鍛煉等是養「形」,生命藉由軀體形態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進。不合格舵手駕駛的船一定是搖搖晃晃的,坐著會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機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懷揣一顆躁動、功利、急切、迷茫的「聰明心」所進行的一切養形活動,不是真正的養生,基本是瞎掰。
4. 葯物養生的介紹
具有防衰抗老作用的葯物,稱為延年益壽葯物。運用這類葯物來達到延緩衰老、健體強身的目的,即是葯物養生。葯物養生保健是中國古代養生學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經過長期的養生防病的醫療實踐總結,古代就有養生的說法
5.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養生葯
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很多,主要有五大養生方法,包括:精神養生方法、起居養生方法、飲食養生方法、運動養生方法、葯物養生方法。
中醫學將能夠補益正氣、改善臟腑功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的葯物稱為補益葯,或補虛葯。葯物養生法,正是指應用補益中葯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
中葯學認為兒童為幼稚之體,正處生長發育時期,應按照人體的正常規律成長。兒童時期如果過多服用補益葯,有如拔苗助長,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甚至還會產生毒副作用。補益葯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
中葯屬於天然葯物,中葯材的質量與其產地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分布和生長與其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於各地的水土、氣候、日照等生態環境有很大差異。植物和動物對其生長的自然條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適宜的生長條件所產的葯材質量最好。所以某地區出產的特定葯材稱為「道地葯材」。
「道地葯材」是指通過長期的使用、觀察、比較,確定某地區所產的特定葯材,其質量與療效優於其他產區,其產地出產的葯材稱之為「道地葯材」。如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細辛,四川的川芎、黃連,浙江的杭白葯、杭菊花,河南的四大懷葯(地黃、牛膝、山葯、菊花),雲南的三七、茯苓,廣西的蛤蚧,福建的澤夕、白木耳,山東的阿膠,山西的黨參,寧夏的枸杞,甘肅的當歸,內蒙的黃芪,西藏的冬蟲夏草等,均被稱為道地葯材。
中葯材炮製的作用。中葯材炮製是根據醫療用葯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對中葯材進行處理,使葯物消除或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強療效,改變性能,便於調配、制劑、服用、貯藏等,已達到提高葯品質量,保證用葯安全有效。
一、 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川烏、草烏、附子、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易於中毒,炮製後毒性降低;巴豆、大戟、甘遂等葯性猛烈,炮製後能緩和葯性。
二、 增強葯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蜜炙百部、紫菀、款冬花,能增其潤肺止咳作用;
蜜炙麻黃,能緩和發汗之力,增強其止咳平喘作用;
蜜炙黃芪,能增強其補中益氣的作用;
蜜炙甘草,葯性變溫,增強補中益氣、潤肺的作用;
麩炒山葯,增強補益脾胃的功效;
麩炒烏葯,增強其焦香氣味;
麩炒蒼術,增強其健脾作用;
麩炒枳殼,可緩和其攻破之性,增強理氣和胃作用;
麩炒枳實,可緩和峻烈之性,增強消積健脾作用;
麩炒五穀蟲,矯味,以增強健胃消食作用;
麩炒僵蠶,矯臭、矯味;
酒炒升麻,助其升提,麩炒去其燥性,不傷膈氣;
香附:薑汁能增加止嘔作用,鹽制能增加理腎氣作用,酒制能增強活血行經的作用,醋制能增強止痛作用。
黃連:引葯上行清上焦之火;
續斷:酒潤麩炒,可增強壯筋骨、通血脈的作用;
山茱萸:酒蒸可增強溫補肝腎作用;
女貞子:酒蒸後能增加有效成分溶出,改變油脂的滑性,增強補益功效;
烏梢蛇:酒制去其毒性,增強活血祛風作用;
紫河車:酒制後可矯味,增強補益作用;
元胡:醋制後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止痛祛瘀功效;
狼毒:醋制解毒,增強止痛作用;
商陸:醋制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
棉大戟:醋制緩和毒性;
五味子:醋制增加收斂作用:
烏梅:醋制可增強其酸濕收斂,澀腸止瀉,止血作用;
柴胡:醋制引葯入肝,增加舒肝止痛作用;
三棱:醋制引葯入肝,增加破血軟堅止痛之功;
莪術:醋制後入肝經血分,增強破血止痛作用;
巴戟天:鹽制引葯入腎,增強補腎作用;
知母:鹽制引葯入腎,增強滋陰降火作用;
澤瀉:鹽制引葯入腎,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
小回香:鹽制能緩和辛散之性,溫腎暖肝;
川棟子,鹽制引葯入腎,增強利濕熱的作用;
車前子:鹽制引葯入腎,增強下行利水作用;
沙苑子:鹽制增強補肝腎,益精作用;
補骨子:鹽制增強入腎溫補命門的作用;
益智:鹽制引葯入腎,增強暖腎固氣,澀精的作用;
杜仲:鹽制,有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遠志:甘草水制解毒,緩和遠志苦燥之性;蜜制增強潤肺化痰之效;
厚朴:姜水制可消除對咽喉刺激,增強溫中和胃的功效;
吳茱萸:甘草水制解其毒性,油砂炒後便於煎出有效成分,鹽制引葯入腎;
肉豆蔻:滑石粉制後,可除去油分,增強濕腸止瀉的作用;
焦術:土炒增強健脾止瀉的功效。
三、改變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適應病情的需要。
地黃生用為生地黃,功效以涼血為主,制熟後為熟地黃,功效以補血見長,何首烏生用解毒瀉下通便,用黑豆汁制後,功效轉為補肝腎益精血壯筋骨;生薑重在辛散解表,煨制則溫中散寒。
6. 葯物養生的補的方法
中醫益壽延年之葯甚多,然而皆有針對性,補葯並非人人都可吃。人體無病,不需要的補或不適宜的補,都會影響生命,弄不好了會起相反的作用,沒有病反而生病,有的病情還會加重,或使人加速衰老等等。自古道:「是葯三分毒」,所以在進行葯補的時候,要十分慎重,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虛則補之 「適可而止」 「辨證」進補
因時進補 因人進補 顧護脾胃
選擇合宜的劑型 注意用量及忌口 注意葯物的貯存和煎服
7. 有哪些葯物調治的心養生保健方法
1.單味葯及驗方:獨參茶
8. 如何使用中醫進行養生保健
1.進補的時間。 早在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就曾指出:年五十以上,四季勿闕補葯。認為人在中年以後,進補不分季節。一般來講,進補的時間應掌握以下原則: 季節性進補: 根據不同季節的特性,選用不同的進補葯物。如冬季以滋補、溫補為主,秋季以潤補為主因秋季較為乾燥,夏季以清補為主,春季以柔補為主,而平補則可用於一年四季。 冬令進補: 其一,冬季為封藏之令,也是生發之氣始萌之季,在冬季進補可以預防來年的春季患病,所謂冬令進補,春季打虎。 其二,冬至前後,氣候寒冷,各種活動減少,人的代謝活動相對較為低下;同時人的胃口較好,對各種物質容易吸收。因此,冬令進補有利於對補品的吸收。 其三,大多數滋補品容易變質,不宜儲存,遇熱則更易變壞。而冬至前後,氣候寒冷,一般補品易於儲存而補變質。其四, 中葯的葯品中以溫性居多,而冬季對人體的陽氣要求較高,損耗也較多,因而需要溫補。 隨時進補:有些老年人體質虛弱,但靠冬令進補顯然無法在短時內改善其虛弱狀態,必須長期進補,不分季節。 2、進補原則: 總的原則就是必須遵循虛則補之,無論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只要出現了虛損現象,就可進補。在具體使用時應堅持一下幾點: 長期性。 堅持少量、長期、多次、平衡的原則,做到細水長流。老年人的虛損並非短時內所致,有的是生理性,有的是因疾病因素引起。因此在進補時切忌有一口就想吃成胖子的想法。短時內服用大量的補益葯物,不但無效,反而會有反作用。只有堅持細水長流的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同時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或一類補益葯的長期使用都有可能導致機體的不平衡,因此必須綜合進補保持平衡的原則。 個體性。 堅持辨證施補,缺啥補啥的原則,做到進補用葯有針對性,因人而異。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朋友之間互相推薦某種補品,但服用以後,有的有效,而有的則無效,甚至出現副作用。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身體、體質狀況和虛損狀況不一樣,自然補益葯物的選用也應不同。也就是說,補益葯物的選用必須具有個體性。如氣虛則補氣,可用黃芪、人參類的葯物;血虛則補血,用熟地、何首烏、當歸等葯物;陰虛則補陰,用沙參、枸杞、麥冬等葯;陽虛則補陽,可用菟絲子、補骨脂、仙靈脾、杜仲等葯物。如是氣陰兩虛或氣血不足,則氣陰雙補、益氣補血。 多樣性。 堅持在辨證施補的基礎上,強調全面綜合的原則這其實是上面所提到的個體性、時段性、季節性的綜合。多樣性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服用內容的多樣性。因人的身體狀況隨時在發生變化,服用的保健品的內容也必須隨之改變,包括季節性的改變。二是服用形式的多樣性。既可以服用包裝考究的保健品,也可以是菜餚、食品、點心、茶水等形式。 服用保健品的個體性、時段性和季節性。 所謂個體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應因人而異。如有的人腦功能減退明顯,記憶力、學習能力明顯下降、反應遲緩、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就可以選用有一定健腦補腦作用的保健品。還有的人怕冷明顯,手足不溫。中醫認為主要屬於陽氣不足,應選用溫補性質的保健品。而有的人則面紅,怕熱、性急、煩躁、口乾,屬於陰虛內熱,應選用具有一定的養陰瀉火作用的保健品。每個人的體質、身體狀況不同,表現形式不一,自然,選用的保健品也就不一樣。切不可不加區分,隨意選用。這就是選用保健品應注意的個體性原則,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則。 所謂的時段性是指保健品的服用必須根據人體的身體狀況、氣候變化、環境改變等因素而隨時調整、停用。 這是在服用保健品期間必須遵循的原則。人的身體狀況隨時在發生變化。在服用某種保健品期間,如發生了感冒、發熱,或者腹瀉 ,或其他問題,就應暫時停用該保健品。即便該保健品對其很有作用,也應如此。因為在感冒期間, 治療上當以發散祛邪為主,如同時服用保健品,一則浪費,二則惟恐閉門留寇,從而不利於感冒的治療。同樣,發生腹瀉時,應以止瀉為主。待感冒或腹瀉治癒,再開始服用有關保健品。而季節氣候、地理環境的改變,同樣會引起人的身體狀況的變化,對保健品的服用也應有所調整。 所謂季節性是時段性原則的一個方面。春、夏、秋、冬,季節氣候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對人體影響也是很大的。人的養生保健也應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所調整。保健品的選用也必須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象在梅雨的夏季,一方面溫度高,氣候炎熱;另一方面,雨水不斷,濕氣很重。人居於上曬下蒸之中,非常的難受。有不少人出現所謂的疰夏,就是因為季節氣候所致的濕熱困脾,脾胃功能不和,從而出現食慾不振,神疲乏力、肢體困重、口粘乏味、舌苔厚膩等。因此,在夏季就應適當的選用具有調理脾胃、祛濕功能的保健品。如綠豆、米仁等。而在秋季,則秋高氣爽,少雨乾燥。人體往往會出現一些乾性表現,尤其是對肺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在秋季就應適當選用具有養肺潤燥作用的保健品,如百合、白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