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季怎麼養生
1、養肝護脾氣血調暢
春天肝旺,容易克脾而引起脾胃病,增加甘味以增強脾氣,達到增強人體免疫力的效果。春季是禽流感、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病毒性感染疾病的高發季,通過養肝可對身體進行有效的調理,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
2、多伸懶腰多梳頭
伸懶腰是人體自我保健,特別是對肝臟保健的一種條件反射。人體睏乏的時候,氣血循環緩慢,這時若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呼吸,有吐故納新、運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
伸懶腰後,血液循環加快,全身肢體關節、筋肉得到了活動,睡意皆無,這樣也激發了肝臟機能,使肝臟得到「鍛煉」,從而達到保健效果。伸懶腰時要使身體盡量舒展,四肢要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時,盡量吸氣;放鬆時,全身肌肉鬆弛,盡量呼氣,效果會更好。
飲食及運動: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上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用酸收之味。所以在飲食上選擇柔肝養肝、疏肝理氣之品。比如多吃些大蔥、生薑、韭菜、洋蔥,有助於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少吃羊肉及辛辣食物。
至於睡眠,春天人體氣血需要疏通條達,要夜卧早起,就是說可以比冬天睡得稍微晚一些,但早上要早點起來,舒展肢體,多去室外活動,走出冬眠狀態,有助於身心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醫告訴你春季該如何養生?
⑵ 春季如何養生
春季如何養生保健
經過了寒冬的蜇伏,春風初降,春日融合,萬物開始發萌,逐漸欣欣向榮,正是疏活筋骨的好季節。
春季養生主張早起,穿
著寬松舒適的衣物,不佩戴任何飾物,如手鐲、項鏈、耳環、腰帶等,以免影響身體的氣血循行。出門到空氣新鮮的庭院、草地、樹林里漫步,放鬆心情,放慢腳步,深深緩緩地呼吸,細心體會大自然寂靜的音籟,品味環境的美麗,感受自身體內生理的韻律、蓬勃的生機!
由於經過寒冷的冬季,衣著厚重,吃香喝辣,再加上春節時期的大魚大肉,活動量又少,體內很容易有積滯,而發生頭昏體熱、橫隔拉緊、喉中痰涎增多,咳嗽、四肢睏倦、腰腳無力等症狀,這是去年冬天及春節累積下來的癥候群,要在春季里從飲食調養方面來改善。
春天應該少吃刺激性食物及不好消化的食品,如糯米、面團等,多吃清淡之品。如果有胸悶、痰涎氣噎,喉嚨不適,頭暈眼花的現象,可用菊花、陳皮、牛蒡子、甘草、少許鹽泡水代茶飲,可清肝明目,消除食積,並保持排便通暢。
從立春至春分,人體的經氣分別運行於肝膽脾胃,如果以上臟腑素有舊疾,則可能在春季復發,所以可以常常做下列保健操來健體:
一、一腳或前或後,輕輕踮起腳跟,再輕輕放下腳跟著地,一腳做了幾次,再換另一腳,做了幾分鍾以後,覺頭目舒適既可。
二、兩腳張開,約與肩同寬,腳趾稍向外張,覺身體舒適的角度為原則,右手上舉,位於耳旁,手掌向上,右肩稍向前或向後活動,覺右脅部有熱氣沖出來為度,如果沒有這種感覺也一樣可以做此動作,幾秒鍾後,右手放鬆下垂,如此重復幾次,然後換左手重復以上動作。
以上保健操有疏肝健脾,疏經活絡,消除體內積滯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冬季體內的食積,是適合春季的養生運動。
⑶ 春季如何養生
春天是萬物復甦、萬象更新的季節。春天,氣候漸漸轉暖,人的飲食應由厚味轉淡,少吃辛辣食物。早春時節氣候仍很寒冷,寒冷刺激甲狀腺,可引起功能亢進,消耗熱量使人體耐力和抵抗力減弱。另一方面,人體為了禦寒也需要消耗熱量來穩定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飲食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谷類製品外,還可選用糯米製品、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供給。寒冷還可以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導致抵抗力降低而致病,所以,早春期間還需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蝦、魚肉、牛肉、雞肉、兔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富含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加人體耐寒的功能。 春天是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加上細菌,特別是病菌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所以,春天還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富含維生素C的小白菜、雪裡蕻、柿子椒、番茄等深綠色蔬菜,以及柑桔、檸檬等水果。因為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功能。加拿大科學家還發現,葡萄酒具有抗病毒的功用。同時春天裡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等黃綠色蔬菜,因為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能夠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此外,還應攝取富含維生素E的青色捲心菜、花菜、芝麻等,維生素E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能和增強抗病力的作用。 國外一些專家認為,春季飲食應清淡,可加食食用菌,如黑木耳、銀耳、蘑菇、香菇等作為菜餚。黑木耳富含礦物質鈣,而鈣對人體肌肉、心、腦等細胞的功能起主導作用;銀耳富含銀耳多糖,能提高人體衛士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蘑菇含有蘑菇多糖,可抵抗綠膿桿菌的侵襲。食用菌是春天裡的天然保健營養品。 祖國醫學認為,春天養生當需補,也就是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進行靈活的營養和飲食調理。一般而言,根據春天裡人體陽氣生發的特點,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如選用溫性食物進補,往往會出現助陽出火的弊病。平補的飲食適合於正常人和病弱的人,如蕎麥、米仁等穀物;豆漿、綠豆等豆類;蘋果等水果;還有芝麻、核桃等。長期食用,一般無不良影響,就是陰虛、氣虛、陽虛、血虛的人也可食用。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的飲食,如梨、蓮藕、薺菜、百合等。陰虛內熱者進補這些飲食可以消火,改善怕熱的感覺,可幫助改善體質。病中和病後恢復的人應以清涼素凈、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幫助胃口恢復。因此可選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蓮心粥、青菜泥、海蜇、肉鬆、腐乳等食物,切勿食用大甜大膩、油炸多脂、生冷粗糙等食物,一面阻塞腸胃,損傷胃功能。 春季的合理飲食 春天,是萬物生長、萬象更親的季節。《黃帝內經·;素問》中寫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春季三個月所有生物陳出新,生機盎然。人應適應季節,調養生氣,使機體與外界統一起來,謂之「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對老年人來說,春天更應注意飲食調養,保證健康長壽。 早春時節,氣溫仍較寒冷,人體為了禦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谷類製品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物質。由於寒冷的刺激可使全內的蛋白質分解加速,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間還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食品,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豐富折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的功能。 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柿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莧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加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致病因素侵襲;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也應食用,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這類食物有芝麻、青色捲心菜、菜花等。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氣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會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此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山菜其生長期早於一般蔬菜,而且富含維生素,可採摘食用,以補充一般蔬菜的不足。
⑷ 春季應該如何養生
呵呵...老師說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在春季要多吃養陽的食品。1 起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自然萬物陽氣升發,因此人體陽氣也需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春回大地之時,天氣漸暖,空氣濕潤,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於是中樞神經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俗稱「春困」[1],所以起居方面應該晚睡覺,早起床,起床後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賞花,且應該散開束發,寬松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特別是老年人因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應堅持這種養生之法。如元朝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說到的「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四肢倦怠,腰腳無力」。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初減而未衰,天氣乍寒乍暖變化很大,《攝生消息論》認為春季「天氣寒暄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所以春季應注意保暖防寒,顧護陽氣,根據天氣的寒暖添減衣物,不可因為冬季過去了就驟減衣物,以至於受到寒涼的突然襲擊,正確的做法是逐漸減少穿著厚重衣物。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春捂秋凍」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2 運動春季萬物欣欣向榮,空氣新鮮,是踏青春遊的好時節。現代人工作強度增加,工作壓力非常大,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戶外活動,藉助適當的郊遊踏青活動以更多地接觸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不僅能鍛煉呼吸、循環系統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脈通暢,還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提高思維能力,更能夠通過這些活動廣交朋友,培養發現新的興趣愛好,動形怡神以保持心曠神怡、精神煥發,以幫助在今後的工作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躍的思維。 3 情志在精神修養方面,要心存生而不殺、給予而不奪取、賞賜而不處罰的寬厚平和的意念,保持情緒開朗,積極樂觀向上。因春季肝木當令,保持精神情志的舒暢,則能促進肝氣的疏泄條達,也有助於肝氣升發與春季陽氣升發相統一,從而增強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1]。如《攝生消息論》說:「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攄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郁」。 4 飲食與葯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為什麼違背春季的養生規律就會損傷肝臟之氣呢?春季肝木當令,肝旺於春,食酸則酸味入肝,酸性收斂,不利陽氣升發和肝氣疏泄,過食酸味飲食,則使肝木過旺而剋制脾土,抑制脾胃消化功能。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當春之時,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攝生消息論》中也提出「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所以在春季,應該根據這個季節的特點,在飲食中注意不宜食酸性食物過多,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因為辛甘發散為陽,可助春陽之升發,溫食有助於維護人體陽氣。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陽升發太過而乘克脾土,不利於機體健康[2]。根據我國地域分布的不同,在初春尚偏寒冷的北方可選用桂圓、豬肝、羊肝類食用,而初春多雨潮濕的南方則宜多進食健脾利濕之品,如鯽魚、紅豆湯,豆漿等。《攝生消息》中還指出:「飯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面團餅,多傷脾胃,最難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飢腹多食,以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平日可食用茯苓、山葯、蓮子、苡仁、胡蘿卜、波菜、芹菜、小白菜等。總之,春季養生要注意適應自然,生活起居、運動、情志、飲食等方面要與春天生長升發陽氣相一致,顧護陽氣,使陽氣充盛,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⑸ 春季如何養生
春為草木滋榮季節,在五行中屬木,在五臟中屬肝,在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屬風。故春主肝,而風為春之主氣,又多襲於肝,所以,春季的飲食養生的要點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同時宜食清淡的食物;正確的補養之道是以溫補為佳,忌諱以熱補助長陽氣。
食物溫補陽氣
春天因陽氣生發,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在飲食養生方面應貫徹《黃帝內經》所提出的「春夏養陽」原則,也就是說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
大蒜味辛、溫,有行滯氣、暖脾胃、解毒、殺蟲之功效,可治療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蛇蟲咬傷等。因蒜中含有植物殺菌素,故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對於由細菌引起的感冒、腹瀉、腸胃炎及扁桃腺炎等有明顯的療效,還有促進新陳代謝、增進食慾、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
據研究指出,大蒜可增強維生素B1的作用,這是因為蒜可和維生素B1合成一種名為「蒜氨」的物質,且蒜氨的作用比維生素B1還要強,而維生素B1是參與葡萄糖轉化為腦能量過程的重要輔助物質,故有補腦的作用。另外,大蒜能抵制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以減輕因此帶來的不良後果。
韭菜古代醫家李時珍曾說:「韭葉熱根溫,功用相同,生則辛而散血,熟則甘而補中,乃肝之菜也」,所謂肝菜是指韭菜對肝的功能有益。中醫認為春與人體五臟中的肝相應,而春季人體肝氣運行較為旺盛,易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故在春天多食韭菜,以增強人體脾胃之氣。
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這是因食用過多酸味食物,會助長肝氣的形成,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可補益脾氣的食物有:
山葯味甘性溫,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之功效,可治療脾虛泄瀉、虛勞咳嗽、遺精、帶下、小便頻數、食慾不振、身體虛弱等症。在春天多食山葯其目的有二,一能健脾益氣,以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二能補腎益精,可提升人體陽氣,亦可增強人體之抵抗力。
大棗味甘性溫,尤宜春天食用,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解葯毒、調營衛之功效,可治療脾虛食少、久痢久瀉、氣血津液不足等病。
多食新鮮蔬菜
春天常見人們發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及某些皮膚病等,這是因為經過冬天之後,較普遍出現維生素、無機鹽及多種微量原素嚴重攝取不足的情況,這些都是由於新鮮蔬果吃得少所造成的營養失調所致,故一定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如菠菜、萵苣、芹菜、蘿卜、白菜、姜、蔥等,以補充各種營養素的不足。
依據春季的天時氣候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積極地配合以上所說的養生之道――起居、飲食與疾病防治,才能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確保身體健康。
⑹ 春季如何養生
養生特點: ◆春季多風,而風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發各種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白喉、猩紅熱、麻疹、流腦、水痘、扁桃體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謹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轉換交替的季節,冷暖氣流互相交爭,時寒時暖,乍陰乍晴,天氣變化無常。氣候的不穩定,使對氣候敏感的人有諸多不適應,對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調攝。 ◆春氣內應肝,陽氣升發,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肝氣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緒隨之高昂亢進,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氣的變化而出現激憤、騷動、暴怒、吵鬧等狀態。 ◆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有顯著影響:如天寒時氣血凝滯沉澀,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春天,氣候變暖,氣血活動也隨之加強,人體新陳代謝活躍起來。對此變化,健康的人能夠很快適應,體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和孩子則易產生不適應症,使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