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養生主要是什麼
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生命發生發展規律,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基礎理論、方法的一門實用學科。它的內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緒論,發展簡史,養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等;中篇為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有精神養生,環境與養生,起居作息與養生,睡眠養生,飲食養生,房事與養生,運動養生,浴身保健,娛樂養生,保健針灸按摩,葯物養生等;下篇為審因施養。主要有因人養生,體質養生,部位養生,因時養生和區域養生等。
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養生(又稱攝生、道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並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實用科學。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養生學吸取各學派之精華,提出了一系列養生原則。加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等,使養生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㈡ 中醫養生學的學校有哪些
中國中醫葯大學,應該算是頂級的
㈢ 通過中醫養生學課程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獲和打算。
給你個提綱,你自己寫吧。
1,早睡早起,不熬夜;
2,均衡飲食,注意食物葯性,清淡為宜,避免垃圾食品;
3,保持心性平和,避免極端情緒;
4,做一些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
你可以根據中醫課程,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體健康進行一個自我診斷;然後結合在校的條件,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健身計劃。相信老師會非常喜歡的!
㈣ 湖北中醫葯大學中醫學專業本科學哪些課程
湖北中醫葯大學中醫學專業本科課程如下:
醫古文、英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內經選讀、傷寒論選讀、金匱要略選讀、溫病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葯理學、檢體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等。
《醫古文》是研究古代醫葯文獻語言文化現象的一門課程,是中醫葯各專業七年制及本科生的基礎課程,也是高等中醫葯院校的主幹課程。醫古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古代醫葯文選和古漢語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藉助工具書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中醫葯古籍。
㈤ 中醫養生學的《中醫養生學(高醫教材)》
為了適應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的需要和為中醫葯其他專業學生開設中醫養生康復學選修課程提供教材,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編寫了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系列教材。
這套教材計有《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其中《中醫養生康復學概論》主要是供高等中醫院校非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開設選修課使用,其餘均為中醫本科教育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的專業課教材。各門教材均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按照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系統性的要求進行編寫,既注意充分反映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傳統理論和實踐經驗,突出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特點,又注意吸收國內外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證教材的先進性和時代感。各門教材編寫出初稿後。均經本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及有關專家們根據教材的要求,分別給予了審定。
中醫本科教育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的設置,對培養中醫養生康復專門人才,提高中醫葯適應社會需要和當今醫學模式轉變的能力,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編寫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系列教材,實屬探索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可供借鑒的經驗較少,因而殷切希望各高等中醫院校從事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從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更切合實際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為培養中醫養生康復專門人才,提高中醫葯學術水平作出貢獻。
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
㈥ 本科〈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的課程都有哪些
中西醫結合系現有五個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學專業、中葯學專業、針灸推拿學專業、康復醫療技術專業。
專業設置
1、中西醫結合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於2001年6月由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
主要課程有: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與免疫學、葯理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內科學、中兒學、中婦、中外、婦科學、兒科學、外科學。
全課程按145周安排,其中教學86周,復習考試10周,畢業實習21周,軍訓2周,假期24周,機動2周。
為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水平、檢驗教學效果,逐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除隨時考核成績外,每學科授課完畢,均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嚴格考試紀律,考試成績記入登記表。該成績在畢業時填入學籍表中,其中部分學科定為考查課。
2、中醫學專業:中醫學專業於2002年6月由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
主要課程有: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與免疫學、葯理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內科學、中兒學、中婦、中外、婦科學、兒科學、外科學。
全課程按145周安排,其中教學86周,復習考試10周,畢業實習21周,軍訓2周,假期24周,機動2周。
為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水平、檢驗教學效果,逐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除隨時考核成績外,沒學科授課完畢,均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嚴格考試紀律,考試成績記入登記表。該成績在畢業時填入學籍表中,其中部分學科定為考查課。
3、中葯學專業:中葯學專業於2002年6月由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
主要課程有:中醫學基礎、中葯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中葯鑒定學、葯理學、中葯炮製學、方劑學、葯用植物學中葯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中葯葯理學、中葯葯劑學、中葯制劑分析、儀器分析、分析化學、數理統計。
全課程按146周安排,其中教學68周,復習考試10周,畢業實習21周,軍訓2周,假期42周,機動2周。
為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水平、檢驗教學效果,逐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除隨時考核成績外,沒學科授課完畢,均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嚴格考試紀律,考試成績記入登記表。該成績在畢業時填入學籍表中,其中部分學科定為考查課。
4、針灸推拿學專業:針灸推拿學專業於2002年6月由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准
針灸推拿學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的醫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良好醫德醫風、救死扶傷精神,具有從事基本臨床針灸推拿理療工作針灸推拿師或從事針灸推拿學、教學科研的技術輔導工作。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微生物與免疫學、葯理學、中葯學、方劑學、診斷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內科學、中醫兒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推拿學、推拿手法學、推拿治療學、小兒推拿學、經絡腧穴學、針法灸法學、實驗針灸學。
全課程按146周安排,其中教學68周,復習考試8周,畢業實習42周,軍訓2周,假期24周,機動2周。
為考核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水平、檢驗教學效果,逐步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除隨時考核成績外,每學科授課完畢,均進行一次閉卷考試,嚴格考試紀律,考試成績記入登記表。該成績在畢業時填入學籍表中,其中部分學科定為考查課。
5、康復醫療技術專業:
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一) 主幹學科
中醫基礎醫學、中醫臨床醫學、中醫養生康復醫學、診斷學。
(二) 主要課程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診斷學基礎、西醫內科學、康復治療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
說明一下,以上是大專的課程
你可以參考一下
因為本科和大專有很多課程是相同的
㈦ 請問一些學院里有一項專業是中醫養生保健,這一項的具體課程是什麼,學什麼內容
是說醫學院嗎?一般都醫學院是西醫,有中醫醫學院的,你說的可能是西醫養生保健吧!無非是推拿按摩,針灸拔罐,刮痧等,無葯療法。如果想學建議去中醫學院,更詳細具體
㈧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書籍
《傷寒論》為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與《黃帝內經》、 《難經》 、 《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辨證施治是它的靈魂。全書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葯方112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
書中將病證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並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將外感病演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證候歸納出症狀特點,病變部位、損及臟腑、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辯證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作者自身的臨床經驗,系統闡述了多種外感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另外,《傷寒論》中還包含了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主要表現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重視通過飲食防病、治病;時刻注意保胃氣;重視增強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與《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並稱中國古代中醫學四大經典,是養生家、中醫學者的,必讀之書。書中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載的大量方劑,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為「萬方之祖」;還包含許多寶貴的養生學思想,為後世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為了更全面、更完美地呈現這部醫學經典,《圖解傷寒論》對原著進行了一系列的編輯創新:首先,以明代趙開美刻本為底本,並結合目前流傳的多種版本,准確譯出白話文;其次.製作200多個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復雜的問題條理化;還根據正文葯方配以30多個《傷寒論》中的常用葯物」專題。力圖既保持《傷寒論》厚重的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挖掘其實用養生價值,並賦予它優美的視覺效果;使其不僅成為醫學工作者必備的工具書,更是現代人生活養生的居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