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生有哪些方面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陰陽偏性(指寒性體質或寒病,熱件體質或熱病)的不同,食物的性質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閱此,對食物宜忌也不一樣,了解各種食物的性質及對人的作用,將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體條件不同,對合理化的飲食要求也有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品種多樣化,達到互補;攝入適當,忌暴飲暴食;烹調適當,防止破壞營養;實行定時定量,忌食零食;食物要無毒、無害、無污染,衛生清潔。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怎樣搭配飲食才能有養生保健的作用粗、細糧合理搭配有些粗糧的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比細糧高,並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粗、細糧合理搭配,既可提高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又可增添多種風味。如玉米面和麵粉混合做的二面蜂糕、小豆雜合面窩頭(玉米面、豆面、小米麵、麵粉)、綠豆乾飯、小豆大米粥、大玉米渣粥等,都是我國民間喜食易做的食物。
干、稀合理搭配利用主食的干、稀搭配,是選配谷類蛋白質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饅頭、花捲配玉米粥或小豆粥,窩頭、絲糕配面湯或大米粥等,均能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蔬菜的多品種搭配蔬菜在平衡膳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由於各種蔬菜含營養素的多少和種類不一,在選擇蔬菜時,應特別注意選食含鈣、鐵和維生素B2、C及胡蘿卜素多的食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有一斤蔬菜即可。但是,食用蔬菜的品種應愈多愈好,最好每天能有2~4個品種,而且其中最好能有一半以上是綠葉蔬菜,此外,黃色、橙色和紅色的蔬菜也應盡量食用。在缺菜地區和缺菜季節,多吃些豆芽,特別是綠豆菜,也可以補充維生素。
副食的葷素搭配副食是攝取多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也只有採取多品種搭配的方法,才能保證全面充分地供給人體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葷素搭配,是副食調配上的一個重要原則。例如麵筋、豆製品與動物蛋白質搭配,能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它們再與蔬菜搭配,又使我們獲得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在平衡膳食中,豆類和動物性蛋白質的數量最好能佔全部蛋白質供給量的三分之一。
❷ 養生知識有哪些
養生常識有哪些?
先從頭講起吧。
頭發篇
現在很多人的頭發特別油膩,脫發嚴重,
頭屑多。很多人需要一天一洗,嚴重浪費了時
間、水和化學洗發劑。
小孩子的頭發是不會出油的,
聞起來像小雞身上的味道,
讓人感覺癢癢的,
可是一到青
春期,幾乎各各都成了大油田。這到底咋回事呢?
還有少白頭的問題,這根遺傳有關系,但是很大一方面也決定於自己懂不懂得保養。
先天的發質好,如果不懂得保養,許多年後,也會成為
「
問題頭發
」
先天的發質不好,可以通過後天的注意,讓問題頭發不再困擾你。
發稀疏、提前變白、焦枯無華等表現都
「
腎氣虧虛
」
有密切聯系。
中醫認為
「
腎之華在發
」
,腎的精華都表現在頭發上。腎氣充足的人,頭發通常比較茂密
而且有光澤。
頭發好像小草一樣,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空氣、陽光充足,小草的長勢就好。腎精元
氣就是肥料,合理睡眠就是水分,經常梳頭就是鬆土,三者配合,發質就能好。
頭發有光澤靠的就是油脂的分泌,然而,如果油脂過多,那說明血分的濁熱氣太重。
把血管比作水管的話,
(僅僅是比喻啊)就好像水管裡面流的都是渾濁的臟水,
也就是
老百姓說的
「
血稠
」
,冒出來的頭發也表現為油膩、臟兮兮的,臉上的油也特別大,喜歡起暗
瘡等等,也就是血液不清亮。
其根本在於腎陰不足,
與傷精有著間接地聯系,
淫慾比較重,
全身血液的結晶就會比較
污濁,中醫稱之為相火妄動。
腎氣充足的人,頭發也茂密、整齊、干凈、潤澤,因為
「
腎之華在發
」
,腎氣充足,頭發
就好,而且身上沒有異味,甚至清香。
此外,飲食油膩、喜歡吃肉、魚、海鮮和喝酒的人,血液也會變得污濁,去醫院檢查高
血脂、
高血糖等,
這都是血液裡面的濁氣太大,
濁氣越大的人,
心念越不清凈,
就容易動欲。
只要恢復好身體,腎氣充足,再加上睡眠調整好,頭發就能長出來,這類病例我接觸過
不少,包括嚴重脫發(鬼剃頭)和頭發稀疏的患者都治療過,效果不錯,慢慢頭發都長出來
了。
❸ 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養生這個詞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都很注重養生。而養生確實也是需要的。
記得上學的時候有個女同學,她們家就挺注重養生這方面的。記得那時候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喜歡逛學校的超市買點小零食吃,雖然大家都清楚那些都是垃圾食品,但還是忍不住的每天都要去買一些吃,管不住嘴嘛。那時候的她應該是我們班唯一一個除了買文具什麼的從來不逛學校超市的,從來不買垃圾食品吃的。我們買來東西分給她吃她也從來不吃剛開始我們都對她這種做法挺好奇的,感覺她就像一個另類一樣,在我們這些吃貨中間。後來終於忍不住問了她這個問題,而她的回答說實在話讓我挺意外的。因為我們剛開始都是以為她是因為零花錢太少的原因。
其實就上面的這個例子來說,最普遍的養生方法其實就是在飲食方面的注重,和休息方面的注重。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注重這些。在這里我想說一下,走得太快太累的時候適當的慢一下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不管怎麼樣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沒有一個好身體你做再多,掙再多,最終這些錢也要花在你的身體上。
❹ 養生的類型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范疇之中,如醫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