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的養生方法
中醫學的養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預防疾病、保健益壽為目的。如起居調攝方面,《內經》強調「風雨寒暑」等「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飲食衛生方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專篇強調預防食物中毒;孫思邈在其著作中記載了用動物肝臟來預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和海帶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內經》還提倡用針灸來預防疾病、養生益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未老先養。
中醫學自我鍛煉的方法,包括氣功、導引、按摩等,近代所謂氣功,源於古代的導引、吐納等鍛煉方法,關鍵是調身、調心、調息。它們可使人體排除內外干擾,形神合一地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對整個生命過程實行自身調控,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潛力,祛病防老。
② 中醫養生方案app
什麼也不說了,就給跟你說一個天人中醫,好用
③ 請問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是什麼求
中醫養生方法
養生方法很多,著眼點各異,但殊途同歸。大致分以下幾類: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所以,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就必須知道陰陽氣化的規律。
人的五臟和四季氣化是完全相通的,
具體是:
春 (風) 氣通於肝。
夏 (火) 氣通於心。
長夏 (濕) 氣通於脾。
秋 (燥) 氣通於肺。
冬 (寒) 氣通於腎。
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 《黃帝內經》 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④ 中醫養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方法有多種,可以嘗試艾灸養生。
原因: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功效,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3、行氣活血。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驅邪。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治療。艾灸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艾灸療法對濕寒之證特別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還具有防病保健、強身益壽的功效,體質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別適合做艾灸,這樣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功效。
知識拓展:中醫養生一般還包括食材養生,運動養生、睡眠養生等等。
⑤ 怎麼進行中醫養生調理
中醫講究五行平衡,陰陽調達!
如果需要採用中醫調理的辦法,首先要知道你的體質和現在的症狀。簡單說就是分陰正陽,陰虛陽虛之類的,首先要斷陰陽,然後再根據你的症狀進行調配。所以建議你去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
⑥ 基層醫生怎麼寫中醫養生保健方案
在保健養生方面,不論是以食療為主的,還是以運動為主的,都是忽悠的多,做到根本性的少。
養生保健,最關鍵的是給你灌輸一種理念,使你認識到養生保健是一種個人習慣,而不是把自己交給什麼機構就完事了。只有養成了好的習慣,才能主動地管住嘴,邁動腿,以健康為主旨,抵制住口味的誘惑,改掉懶惰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養生保健的好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你應該從上面的觀點出發寫你的方案。
⑦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⑧ 中醫如何養生的
中醫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 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葯、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綜合和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3、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4、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2、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3、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4、行為養: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等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葯、宗教、民俗、藝術文化等內容。 5、食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 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而不同。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