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五臟養生操演練。
1.敲膽經 雙手握拳 依次敲打大腿外側的 風勢穴 環跳 中瀆 膝陽關!
作用:分泌膽汁,促進吃的食物吸收,驅寒除邪, 長期堅持 延年益壽!
2.壓心包經 大拇指 伸到腋窩下 四指放於肩膀上 用大拇指向上!
作用:保護心臟 有效排除心臟多餘的心包積液! 長期堅持保護心臟 強身健體!
『貳』 中醫經絡養生操的介紹
中醫經絡養生操,是根據傳統中醫學經絡理論編創的養生體操,講究寧神調息,氣沉丹田,活動舒緩,達到強身健體、疏通筋絡而延年益壽的功效。
『叄』 傳統的養生功法,都有哪一些鍛煉方法
養生,原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活動。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好我們自身的五臟六腑,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那麼,傳統的養生功法都有哪一些鍛煉方法呢?
傳統的養生功法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來的,是人類養生智慧結晶,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氣功
氣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養生功法。以集中意念、調節呼吸、柔和運動等方式,誘發人體潛力,促進各系統的機能,增強體質。經過長期的練習,運氣後可得大力,能碎磚破石,承受重壓重擊,或顯輕功,能懸體紙條而紙不斷,人登氣球而球不破,人踩雞蛋而蛋不破等。
太極拳
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將「太極拳」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肆』 中醫那麼多養生功法、養生操,該怎麼選擇
我國有很多養生功法,其中廣為流傳影響較大的有五禽戲、八段錦、太極、太極拳、導向等。這種內功心法能夠全方位、合理地鍛煉,其保健養生功效也是舉世公認的。但這種內功心法對新手而言,有的還是稍難了一些。很多人一開始練了幾日,一定要認真學好,做到自身理想化的實際效果,不要急於求成。
雖然練習的方法不是很復雜,但它只能通過一定的練習時間來實現。例如,你可以先掌握姿勢並練習深呼吸。當你精通深呼吸時,你也可以停止關閉。當你熟練地停止閉上呼吸後,你可以靜靜地背誦單詞和句子,然後把舌頭放在上顎。當你精通這些動作時,你也可以一步一步地保持丹田,這通常會更加流暢。
『伍』 中國有很多傳統的養生方法,哪些方法比較實用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無疾、長命百歲是人們養生保健的目的。養生不是現代才興起的,養生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你知道古人是如何養生的嗎?古代流行的養生法有哪些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些古人推崇的養生法,現代人想延年益壽不妨學著點。
六、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很多疾病都是各種「毒」誘發的,比如傷於飲食而生出的濕、熱、痰濁之毒,外邪入侵之邪毒等。所以,古人提出了「減毒」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等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這6種養生法可以說涵蓋了養生的方方面面,現代的諸多養生方法都是由此發展而來,希望您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在養生之路上對您有所幫助。
『陸』 中醫經絡養生操的做操方法及要領
綠谷五春經絡操分為五節,下面介紹每節運動所對應的經脈位置、動作要領及作用: 腹部運動。分:腹式呼吸和拍小腹兩個動作。
(一)、腹式呼吸。用肚子呼吸,吸氣肚鼓,呼氣肚癟。用鼻呼吸、口呼吸都可以。
1. 要領:雙手上下疊於下腹前,兩眼微閉,意守下丹田,胸不動,不停頓,不憋氣,不提氣。每天早、午、晚3次,每次5-20分鍾,每分鍾呼吸4-6次。睡在床上更好做。
(二)、拍小腹部。拍小腹,九十九。可以幫助燃燒腹部脂肪,達到減肥的效果。
1. 要領:五指並攏、空掌,從腹部左邊順時針方向,圓圈拍打,伴隨向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11個9呼。
2. 作用:人體的腹部有9條重要的經絡經過,還有關元、氣海等重要穴位,可以說腹部是人體元氣的大海、生命動力的寶藏。腹式運動可以培固人體元氣、提高免疫力,對於高血壓、糖尿病、便秘、失眠、免疫力低下等慢性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功效。 下蹲運動。分:高蹲、半蹲、全蹲、直起直蹲,是最好的全身有氧養生運動。
1. 要領:上身直立,雙手向前伸直,雙腿彎曲向下蹲,然後起立。每個動作做2-4個8呼。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20-50下。
2. 作用:下蹲運動是一種全身運動,可以活躍全身所有經絡中的氣血,加強足六經與督脈的活力,可固腎精、強腰力、積蓄生命陽氣,對於冠心病、糖尿病、便秘、免疫力低下等疾病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拍打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褲子的正中線,從腰部直到腳腕部。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腕力空掌用力拍打到腳腕,伴隨下蹲動作。每天做2次,早、晚各做一次,每次6個8呼。
2. 作用:《黃帝內經》中記載: 「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之說,也就是說所有臟腑功能的強弱,都要取決於膽腑。膽經是十二經子午流注的起端,是保證全身氣血運行暢通的關鍵,所以經常拍打膽經可以充盈全身氣血,從而調養全身臟腑,對氣血虧損、長期失眠、體質虛弱者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手抓運動。分4個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數手。連起來做效果更好。
1. 要領:上身直立、不能向前傾,手指用力,伴隨下蹲動作。貓抓、嬰兒抓、鷹抓每個做2-4個8呼;數手每個動作做3次,8-18個9呼。每天2次,早、晚各做一次。
2. 作用:《黃帝內經》指出:「心主神明,主血脈」。常言也道:「十指連心」。手抓運動是通過鍛煉手部六條經絡,增益人體大腦、心腦功能,對預防和調理老年痴呆、心腦血管疾病有極大的功效。此外對肩、肘、關節的各種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拍打六要穴。從人體的十四條經絡的400多個穴位中,選出最重要的六大保健養生穴位。每個穴位每次6-8個8呼。每天拍2次,早、晚各一次。
第1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任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合十向前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感冒、哮喘、氣短、心悸等肺經、心臟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第2穴:大椎穴。位於頸部後面中間的第七節頸椎處、低頭時凸起的部位。督脈上的要穴。
1. 要領:雙手交叉向上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對頸椎病、肩骨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防療作用,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要穴。
第3穴: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下3個手指、兩條筋中間。心包經上的要穴。(以下穴位都是空掌拍打)
1. 要領:沿著手臂內側中線的心包經,一直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增強心肺功能,是自古以來治療心臟疾病的首選要穴。
第4穴:合谷穴。位於大拇指根部和食指根部的中間位置。大腸經上的要穴。
1. 要領:沿手臂外側中線的大腸經拍到肩膀,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腦中風、老人痴呆症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療頭、面部疾病的第一要穴。可防治各種腸胃疾病、大腸炎和大腸癌。
第5穴:腎俞穴。位於腰部最後一根肋骨同高、腰椎旁開兩指。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
1. 要領:雙手向兩側伸直,用大臂帶動小臂的慣性空掌拍打,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防治腎虛、陽痿、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糖尿病、脫發、耳鳴、耳聾等有很好的效果。是調理腎臟的第一要穴。
第6穴: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下四指、脛骨外線旁開一指的位置。胃經上的第一要穴。
1. 要領:沿著小腿外側的胃經一直拍到腳腕部,伴隨下蹲動作;
2. 作用:調理人體後天的脾胃和治療所有脾胃有關的疾病,預防胃炎和胃癌。是兩大長壽穴之一,自古以來的養生要穴。 起跳運動。中醫葯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早、晚各一次,每次4次。
1. 要領:雙腳起跳,雙手在身體兩側從前面往向上揮,同時大聲喊出:「通」的一聲。
2. 作用:結束動作,能起到氣血通暢,五臟調和,陰陽平衡的效果。
『柒』 中醫的養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煙限酒,睡前泡腳,推拿,按摩這些都是中醫的養生方法。
『捌』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