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引養生術在元代取得了哪些成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6
2. 吳京曾經取得了哪些武術成績
吳京6 歲時進入北京武術隊,教練吳彬,主要成績如下:
1981年 加入北京武術隊
1984年 北京武術比賽拳術冠軍
1986年 全國武術比賽拳、槍、刀冠軍
1987年 全國武術比賽拳、槍、刀冠軍
1989年 全國武術比賽拳、槍、刀、對練冠軍
1991年 全國武術比賽槍術、對練冠軍
1994年 全國武術比賽精英賽槍術、對練冠軍
1995年 開始進入演藝圈
3. 求 健身氣功—大舞、五禽戲、六字訣、馬王堆導引術/的口令音樂,要MP3格式帶口令的,請發[email protected]
naybaa
4. 什麼是導引養生術
正確叫法是導引養生功。
導引養生功是在武術的基礎上創編而成的養生功法。
導引養生功的創編者張廣德1955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師從張文廣學習武術,1974年患肺癌,不久又得了血液病,由於他具有過敏性體征,不能用葯,加之前期患的高血壓、心臟病、肝炎等,他的生命處於嚴重危機之中。
為此,他苦於鑽研,終於於七十年代中期創編出具有明顯醫療針對性的導引養生功。不僅治癒了自己的疾病,且普及到世界各地。
(4)元代導引養生術取得了哪些成績擴展閱讀:
張教授以易學的哲理及祖國醫學中的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和氣血理論為指導,以強身健體、防治慢性疾病為目的,創編了導引養生功體系,於1992年獲國家體育科學技術進步獎。
現在導引養生功已進入北京體育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課堂,成為北京體育大學特色課程。1996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全民健身計劃推廣項目,現已在全國各地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普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導引養生功
5. 八段錦,是氣功、拳術、太極、技擊、吐納導引養生術、還是廣播體操長期修練有哪些好處
養生內拳
共八招
簡單易學
強身健體
放鬆身心
6. 導引術哪個好,是馬王堆導引術還是導引養生功十二式。
導引術和吐納術都是神農養生功里的內容,比較簡單易練,一般一天就能學會,得氣快,打通任督二脈也快,身體改善的也快。
7. 導引術與武術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二者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與導引術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你對導引的理解也不全面。
導引是我國古代一種強身健體的方法,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運氣,屈伸俯仰,活動關節。就是現在的氣功動功。最著名的是漢初的導引圖。
導引向來可以作為武術的基本功來應用,它的效果往往比單一的體育訓練有效、強大的多。同時武術作用於健身也可以豐富導引。
8.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
天文:張衡
石申
郭守敬
祖沖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
《史記·天官書》記載,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四家:「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還說各家的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內容,在他們的著作中能夠看到當時戰亂相尋的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占驗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飢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史記正義》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可惜書已失傳。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恆星表。相傳他所測定的恆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恆星的坐標位置(今本《開元占經》中佚失6個星官的記載)。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極度和黃道內、外度等)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中的時代相合。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時,有楊恭懿等來參予共事。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至元十七年編出新歷,經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數學:
劉 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賈 憲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九卷)和《演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與此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這個方法的提出要比歐洲數學家霍納的結論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凡18卷,81題,分為九大類。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一次同餘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一年,便辭官回鄉。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一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一步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天元術的。
朱世傑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餘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術啟蒙》是一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一個標志,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造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一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一位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π<3.1415927,這一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誤差的范圍,是當時世界最傑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π的漸近分數。
祖 暅
祖暅,祖沖之之子,同其父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現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紀可謂祖暅對世界傑出的貢獻。
楊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一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共五種二十一卷。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演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演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演算法》二卷(1275年)。
他在《續古摘奇演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趙 爽
趙爽,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注《周髀算經》,他所作的《周髀算經注》中有一篇《勾股圓方圖注》全文五百餘字,並附有雲幅插圖(已失傳),這篇注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系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系。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注》中推導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注》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系,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為重差術)。
醫學: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代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張仲景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我國古代四大名醫有⑴扁鵲(戰國);⑵華佗(東漢末); ⑶李時珍(明);⑷張仲景(東漢末)。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晉、醫學家。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對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制葯化學的先軀。現存所著《肘後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
魏晉問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錢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字仲陽,山東東平縣人。曾任太醫丞。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兒科造詣最高。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著述多已失傳,謹有《小兒葯證直訣》流傳至今。書中載述的五臟補瀉諸萬為後世醫家廣為採用。
葉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醫學家。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精通內外婦兒各科,並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一些疑難重危病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著《溫熱論》對溫病的理論、診斷、和治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溫病學的奠基人。後人根據葉氏所存醫案整理成冊,還出現了一批託名著作。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誕生於浙江羲與縣赤岸鎮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著有《局方發探》、《格致餘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羲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孔伯華,擅治溫熱病(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
孔伯華(公元1884--1955),是我國近代一位具民族氣節的醫學家,幼承家學,研討古醫籍,解放前(1929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四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1918年曾赴農村開展防疫工作,成績卓著,開我國防疫工作之先河,編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十卷。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蕭龍友,擅治虛勞病;
蕭龍友(1864-1962),為前清拔貢。精通文史,以文為醫,醫文並茂;善讀書,多批校,生前曾將一部《醫方類聚》贈送給北京中醫學院,我們在閱讀中,發現字里行間加批加議,勤求古訓,堪為後學楷模……
不知能不能幫助你
9. 元朝在醫學方面有什麼突出成就
元朝的醫學比較發達,表現在醫院的組織規模大,在傳統的醫學基礎上,還吸收了阿拉伯醫學的長處。我國醫學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說,劉完素、張從正是金代人,李杲、朱震亨是元代人。此外,還有諸如危亦林、滑壽、葛可久、王好古、許國楨等著名醫學家。具體講,元朝醫學成就可以分以下幾個方面:在內科方面,對傷寒的研究成就最大。著名的醫生有李杲、朱震亨、高乾孫、薩德彌實等。李杲在中國醫學史上地位崇高,他特別擅長治療傷寒病。他認為,古方不能救今病,用葯也多有創新。治病多有奇效,著作有《傷寒會要》、《脾胃論》等。朱震亨是金代大醫學家劉完素的再傳弟子,認為以古方來治今病,一定不會十分對症,主張推陳出新。他治病以養陰為主,尤精於傷寒、癆病、婦科等。著作有《格致全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新論》等。《局方發揮》力辟「局方」的濕燥之弊,《本草衍義補遺》對本草學做出了新的貢獻。朱震亨研製的越鞠丸、太補陰丸、瓊玉膏等方劑,至今仍為中醫常用葯方。高乾孫,精於醫治癆病,著作有《十葯神書》,包括止咳、止血、祛痰等十種驗方,對治療勞損吐血有奇效。薩德彌實,是回族人,著有《瑞竹堂經驗方》,書中對著名醫方做了收集考定。
在外科方面,元代醫學也取得了成就。如危亦林、齊德之等。危亦林主要成就在麻醉和骨折方面。他是祖傳醫生,著有《世醫得效方》,書中有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的記載。在治療骨折、脫臼,特別是脊柱骨折方面,運用了懸吊復位法,大桑樹皮固定法與現代的整復手術和石膏固定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齊德之的《外科精義》是一部綜合當時三十多家外科著作成就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元代中醫外科方面的成就。
針灸學在元代也有發展,代表人物是滑壽。他的《十四經發揮》是一部針灸學專門著作。
此外,元代回回醫術因往往有神效而備受人們歡迎。太醫院以及上都、大都都有回回醫葯,並有《回回葯方》行世,有不少關於回葯和回回外科方面神效的記載。回人聶只兒、維吾爾人答里麻都曾在官設回回葯院里任過職。維吾爾人貫雲石、回人丁鶴年等曾在民間行過醫。
元代醫學分科比前代更細。共有十三科,如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婦兼婦人雜病科、眼科、耳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等。而金代只有十科。可見,元代的醫學更發達且趨於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