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是誰
李慶遠 (1677-1933),壽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
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慶遠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後共有24位妻子,180位後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都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於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後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期服用黑豆、馬齒莧、芹菜、金銀花、山楂、綠茶、海藻、菊花等,其命名為「百草長生方」,以保持人體三通,血通、尿通、便通」
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是長壽所必須的。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茶的養生及葯用已載入《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而花枝茶具體出處不詳,史料記載應出自湖北;《本草綱目》記載決明子具有清熱瀉火、明目的功效;荷葉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羅漢果具有潤腸通便、清咽潤肺的功效。
⑵ 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有哪些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⑶ 老子的道家和道教有什麼關系
道教等於道家,道教在古代的稱呼是道家,兩者是同一個概念,理由如下: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一《道教》:「本自黃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稱為黃老之學。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在說道家,但他說的是道教。
蘇軾撰《上清儲祥宮碑》:「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黃帝老子,其道以清靜無為為宗,以虛明應物為用,以慈儉不爭為行,合於《易》何思何慮,《論語》仁者靜壽之說。自秦漢以來,始用方士言,乃有飛仙變化之術,黃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號,天皇太乙紫微北極之祀,下至於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上清儲祥宮碑》碑文(局部)
《上清儲祥宮碑》是蘇軾為道教場所「上清儲祥宮」寫的碑文,然而文中沒有「道教」,只有「道家」,重點是後面那句話:丹葯奇技符籙小數,皆歸於道家。
辛願《大金陝州修靈虛觀記》按:道家源於黃帝、老聃,至列禦寇、莊周氏,擴而大之,乃與孔子之道並立,為教於天下而不廢。同上,這又是一篇為道教場所「靈虛觀」撰寫的碑文,和蘇軾那篇碑文一樣,用的詞語是「道家」,上述文章碑銘,都是為道教所寫,其中所說的道家指的是道教。這表明古人指稱道教所用的語匯,以道家居多,道教居少。
元代劉謐嘗《三教平心論》,稱「嘗觀中國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畫八卦,而儒教始於此。自老子著《道德經》,而道教始於此。自漢明帝夢金人,而佛教始於此。
明代道士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備。天命我道祖軒轅黃帝,承九皇之運,秉六龍以御天,代天立極,以定三才。當是時也,天地尚未昭晰,無有文字,結繩以代政;無有房屋,巢居以穴處;無有衣裳,結草以蔽體;無有器用,汗尊而杯飲。我道祖軒轅黃帝,始創制文字,制衣服,作宮室,制器用,而人事始備。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內,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黃帝之始制,是皆出於吾道家黃帝之教焉……「
綜上所述,古籍文獻中關於道教的論述,多以道家指稱道教。且普遍認為道教始於黃帝老子,從沒說過道教始於張道陵。道教不是道家的說法是現代人的觀點,並非古人的觀點。
⑷ 彭祖活了800歲是真的嗎
是的,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一說有800餘歲),盡管這么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
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託不了,只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從不誇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4)葛洪長壽嗎擴展閱讀
幾千年前,武夷山開山鼻祖———彭祖就在武夷山下繁衍生息,並深得養生之道。彭祖養生術,內容豐富,流傳久遠,有些方法,今天仍有現實的意義。
在傳說中,彭祖養生之道,主要是通過自我修煉以抵禦疾病達到長生,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內容之一。彭祖注重生命本身,講究養生之道,故以長壽而著稱於世。所以諸子百家及史籍中,留下了其方國養生術記載,其精神內涵都是一脈相承的。彭祖養生術中,表現了中國人原始的生命哲學。
不僅有中國古老的氣功健身法,而且彭祖還是懂烹調術的高手,比如「雉羹」,其做法如下,以野雉(今多用家雞)、稷米(今用脫皮麥仁或薏苡米)入水,文火熬煮,待雉骨脫落肉化為細絲,稷米溶化為汁,再以二十四味佐料調味,鮮美噴香可口。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巡視徐州時,喝了此湯連連稱贊:「好湯!不愧是天下第一羹。」相傳,彭祖調制的雉羹,進獻給堯帝,帝堯大悅,封於寶地,名曰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