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人為什麼會駝背,而且越老越駝
人到老年駝背現象比較普遍是很正常的現象,絕大部分並非是疾病所致,而是一種衰老的表現。由於長期彎腰或下蹲,脊椎骨會變形。
人到老年,各種衰老的特徵就會顯現出來,駝背就是其中之一。很多老年人都有駝背的現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老人甚至都不能直立行走了,所以了解駝背的原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雖然駝背不是什麼大病,但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的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以免老年生活因駝背而痛苦。
2. 照顧80歲以上老人應該注意什麼
70—80歲的老人每天宜睡10小時左右,8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應睡11小時左右.,而在生活上則需要細心照顧,合理安排飲食,注意個人衛生
3. 80歲老人女性腰越來越粗是為什麼
後果就是:會留下後遺症
今後蹲下起身就會比以前吃力一些,在者以後更容易被閃到腰,嚴重的需要長期有人照料吃
喝
拉
撒
4. 80歲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
老年人的身體開始走向衰退,第一步就是腿腳不舒服,不過80歲老人腿疼的原因是什麼很多老人家都不清楚。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80歲老年人腿疼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80歲老人腿疼的原因
1.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婦女以及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症。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增強引起骨量丟失所致;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年齡老化,導致激素自身調節失衡,使骨形成低下。
2.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引起的腿痛與氣候變化有關,寒冷受涼時腿痛加重,溫暖時緩解;同時患者膝部步行乏力,上下樓時疼痛明顯加重。
3.間接性跛行:間歇性跛行就是病人在不走路時沒有明顯不適,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會出現酸脹不適感,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休息一段時間後不適感消失,又可以繼續走路。間歇性跛行的原因可以是由於腰部腰椎管內神經受壓迫,也可以是由於下肢的血管病變所引起。
4.下肢動脈硬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肢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動脈搏動消失,肢體組織營養障礙,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疽。
80歲老人腿疼的緩解 方法
1、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 游泳 、 保健操 、 太極拳 、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
2、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
3、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
4、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
5、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6、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7、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鍾,左右交替20次。
8、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鍾,使胸部盡量貼近大腿,反復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9、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10、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11、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壓膝壓髖,用雙手把持住小腿中上段,使大腿分開、合攏,使髖部盡量外展,做10~20次。
12、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13、平卧床上,左腿盡力屈髖屈膝,雙手抱住下肢使膝關節盡量貼近同側肩部,停留3~5秒鍾復原,左右交替,20~30次。
14、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15、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
老年人腿疼的治療方法1、處方
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2、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 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 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猜你喜歡:
1. 老年人腿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2. 70多歲老人腿疼腿腫怎麼回事
3. 老年人腿疼怎麼辦
4. 70多歲老人腿疼怎麼回事
5. 老人腿腫的治療方法
5. 老人蹲下起不來是什麼病
一是蹲的時間過長,腿麻了,一般都是老人的膝關節有問題了,在不就是腰部好
6. 我媽媽的腿不是很好,就是一蹲下或是坐下一會再起來就特別費勁,坐車時也是,請問有什麼辦法能緩解啊`````
含鈣的食物有哪些?
1、牛奶
半斤牛奶,含鈣300毫克,還含有多種氨基酸、乳酸、礦物質及維生素,促進鈣的消化和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鈣質人體更易吸取,因此,牛奶應該作為日常補鈣的主要食品。其他奶類製品如酸奶、乳酪、奶片,都是良好的鈣來源。健康提示:夏季牛奶飲用也要需有選擇
2、海帶和蝦皮
海帶和蝦皮是高鈣海產品,每天吃上25克,就可以補鈣300毫克呢。並且它們還能夠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
海帶與肉類同煮或是煮熟後涼拌,都是不錯的美食。蝦皮中含鈣量更高,25克蝦皮就含有500毫克的鈣,所以,用蝦皮做湯或做餡都是日常補鈣的不錯選擇。
友情提醒:容易對海製品過敏的人們要小心食用喲。
3、豆製品
大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鈣量也很高。500克豆漿含鈣120毫克,150克豆腐含鈣就高達500毫克,其他豆製品也是補鈣的良品。
友情提醒:豆漿需要反復煮開7次,才能夠食用。而豆腐則不可與某些蔬菜同吃,比如菠菜。菠菜中含有草酸,它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草酸鈣結合物,從而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所以豆腐以及其他豆製品均不宜與菠菜一起烹制。但,豆製品若與肉類同烹,則會味道可口,營養豐富。
4、動物骨頭
動物骨頭里80%以上都是鈣,但是不溶於水,難以吸收,因此在製作成食物時可以事先敲碎它,加醋後用文火慢煮。吃時去掉浮油,放些青菜即可做成一道美味鮮湯。
友情提醒:魚骨也能補鈣,但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做法。干炸魚、燜酥魚都能使魚骨酥軟,更方便鈣質吸收,而且可以直接食用。
5、蔬菜
蔬菜中也有許多高鈣的品種。雪裡蕻100克含鈣230毫克;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每100克鈣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友情提醒:這些綠葉蔬菜每天吃上250克就可補鈣400毫克。
6、補鈣葯物
如今市場上的補鈣葯物適合於依靠食物攝入不能滿足鈣需求的兒童、青少年、孕/哺乳期婦女、老人,甚至於工作緊張、壓力大、生活沒有規律的白領女性。它的優點是操作簡單,並且容易控制補充量。
友情提醒:在服用時需要嚴格遵守醫囑,以免服用過量,反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一些復合維生素和鈣質補充劑,因維生素本身可以和鈣質產生協同作用,相對於單純補鈣來說,服用後益處更大。
補鈣還是以食補為佳
給寶寶補鈣非常重要,這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話題。市場上有許多品種的鈣劑,雖然有些廣告中稱其吸收率很高,但實際效果與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一些醫生主張——補鈣還是以食補為佳。
食物的科學烹調能夠增加鈣的攝入。這里介紹幾種多鈣食品的烹調方法:
1、可以把小黃魚製成酥魚。做法是:把鍋燒熱,在鍋內放入蔥、姜鋪底,把10公分左右長的小黃魚排放在上面,加適量醋用慢火燉爛,甚至可以連魚頭、魚刺都變酥了。這樣,整條魚都變成了可以食用的鈣劑。
2、高壓鍋飩雞。可以把雞肉、雞骨盡量飩爛、飩酥,鼓勵寶寶把軟骨嚼碎咽下,也能夠補充鈣質。
當然,以上這兩種食品不太適合於2歲以前的寶寶,2歲半以後,多數寶寶已長出了20顆乳牙,有了咀嚼能力,才可以給寶寶吃這類食物,否則寶寶也不易消化吸收。
還可以做大骨頭湯。將買來的大棒骨洗凈,敲裂或敲斷,涼水下鍋,放入骨頭,燒開後,撇去浮沫,加蔥、姜、料酒,用小火燉煮,時間可長一些。讓寶寶喝湯,吃骨髓。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補鈣食品,適合各年齡的寶寶。該湯還可以加在寶寶的其它食品中,混合喂養。比如用骨頭湯下面條,蒸雞蛋羹等。蝦皮和豆腐中含鈣量較高,也應該經常給寶寶食用。
另外,斷奶以後的寶寶每天也應該保證至少攝入牛奶250毫升,增加鈣的攝入量。
很多人以為,通過飲食可以補鈣,但實際上在日常飲食中,很多不經意、不正確的膳食行為會讓你丟失大量的鈣。
磷多丟失鈣:鈣磷比例失衡是導致人們缺鈣的元兇。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鈣∶磷比例是2∶1,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小麥胚芽、動物肝臟、炸薯條等大量含磷的食物,使鈣∶磷比例高達1∶10~20,這樣,飲食 中過多的磷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
補鈣不補鎂,吃完就後悔:人們補鈣的時候,只注意補充維生素D,卻往往不知道要補充鎂。鈣與鎂似一對雙胞胎兄弟,總是要成雙成對地出現,而且鈣與鎂的比例為2∶1時,是最利於鈣的吸收利用的了。所以,在補鈣的時候,切記不要忘了補充鎂。含鎂較多的食物有:堅果(如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穀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品(金槍魚、鯖魚、小蝦、龍蝦)。
大魚大肉"吃"掉鈣:高蛋白飲食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所在。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A:每天攝入80克的蛋白質,將導致37毫克的鈣流失;B:每天攝入240克的蛋白質,額外另補充1400毫克的鈣,將導致137毫克鈣的流失。額外補充鈣並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鈣流失,過量攝入大魚大肉而不注意酸鹼平衡,將導致鈣的大量流失。那麼,怎樣飲食才能促進鈣吸收?維生素C促進吸收鈣:把含鈣高的食物與維生素C和泡菜汁一起服用,或者每天自己製作臍橙、柚子、橘子、蘆柑、檸檬飲用,其生物利用度要增強12%。顯然是這些水果中大量的維生素C的參與,使得鈣能更好地被小腸吸收。
葷素平衡提高鈣的利用率:比如豆腐燉魚,魚肉中含維生素D,豆腐含鈣豐富。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吸收,使豆腐中鈣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外,主食講究谷豆類混食,不僅能使氨基酸互補達到最理想化,還能促進鈣的吸收。
1.您需要補鈣么?
世界許多專家的調查研究認為:鈣缺乏症是目前威脅人類的一種嚴重疾患,使全球億萬人口遭受精神和肉體的巨大折磨,直接影響著人類素質的提高。專家們呼籲社會各界應予以高度重視!
胎兒從母體得到的鈣,有99%用來製造骨骼,僅剩下1%以離子鈣的形式游離在血液中,叫做"血清鈣"。但資料表明:降生以後,每個人都步入不同程度的缺鈣境地。任何年齡的人都缺鈣,兒童和老年人更為嚴重。科學家發現,自20歲開始,骨骼的總重量以每年1%的速度在遞減,50歲以後,骨總重量已減輕30%——這是一個科學而又驚人的結論。
由於"鈣飢餓",導致了體內的所謂"鈣搬家"。就是說,骨頭的鈣不斷脫逸到血液中去維持血清鈣的正常水平。骨鈣同血清鈣之間的比例,必須長期保持著平衡,否則,就會產生"鈣搬家",這樣的反常鈣代謝失衡。一個人在數天或一二個月內的鈣飢餓暫不影響血清鈣,但若照此下去,就會發生缺鈣疾病了:兒童表現為毛發稀疏、厭食、煩躁夜驚、佝僂病等;青少年的骨骼發育不良,視力障礙等;孕婦的腰腿酸痛,並影響胎兒發育,甚至畸胎等;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骨質退行性增生、結石症、高血壓、糖尿病、痴呆症等等。
顯然,鈣在生命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
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在吃著含鈣的食物,如豆類、乳製品、水產品、殼類、骨類等,身體還會缺鈣呢。原來,食物中含的鈣,多屬於溶解的鈣鹽,不容易被吸收。更因為與谷類、菜餚同進餐時,穀物含有的植酸或肉類含有的脂酸,都會把鈣變成不溶性的鈣鹽而無法被吸收。按現代營養標準的計算是:我國成人需鈣(指"離子鈣")的生物劑量,不得少於800毫克,小兒不得少於1000毫克。可惜長期以來, 醫葯界把鈣鹽錯誤地當成純鈣(即離子鈣)計算了,以致過去許多葯用鈣都起不了真正的補鈣功效。幸好近年來已發現這種謬誤,並加以糾正。一個分子鈣,一個離子鈣,僅一字之差,導致了人類的一場世界性的"鈣革命"!
缺鈣就得補鈣,人人都應提高補鈣的意識,問題是,補什麼樣的鈣,該怎樣補?盡管長期以來,醫界公認補鈣是個難題,但理想的鈣劑應具備的三大條件,即①既含有高數量、又含有高質量的純鈣;②能充分溶解;③服用後易被吸收、利用。目前已研製出許多的、越來越符合科學要求的、新型安全高效鈣營養強化劑。
日常食物中,鈣的來源以牛羊乳及乳製品為最好,不僅含量豐富,且吸收率高。已查明,蝦頭蝦殼中含鈣量很高,達2000毫克/100克,溶解度好,是一種生物蛋白鈣晶體的理想補鈣物,吃蝦取殼肉是不科學的!含鈣豐富的常用食物,除上述外還有豆類(黃豆、青豆、黑豆等及其製品)、核桃、芝麻、發菜、海帶等。
不過,請記住:補鈣最好是在飯前一小時空腹服用。
2.補鈣捷徑——少吃鹽
記得古代兵書上有這樣的話:戰而勝之,非上策;不戰而勝,上上策。把這話用在補鈣問題上就是:如果採用不補鈣的方法,而能達到補鈣的目的,恐懼算是最理想的補鈣方法了。那麼,有這樣不補鈣而達到補鈣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補鈣捷徑——少吃鹽。
少吃鹽補鈣的方法,是英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寡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鈣的排出量也越多,而且鹽的攝入量越多,鈣的吸收越差。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適當減少鹽的攝入對骨質的益處,與增加900毫克的鈣質的作用相當!這就是說,少吃鹽等於補鈣, 少吃鹽對鈣實際起到了"不補之補"的作用。
按照我國居民普遍缺鈣的說法,正常人每日應補鈣800-1200 毫克,最保守的說法,每日應補鈣300-500毫克。但不管哪種說法,少吃鹽等於每日補充900毫克的鈣, 這數量已可滿足人體對鈣的基本需求。即使還有些不足,也因少吃鹽可以增加鈣的吸收。
少吃鹽補鈣的方法,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適用的。比如:快速生長的少女,吃鹽多,鈣的排出量增多、吸收量減少,可導致骨質脫鈣,骨質發育不良。又如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數本來就很高,如果吃鹽多,不僅尿鈣量增加,骨鈣的流失也增加,會加快其骨質疏鬆的發生。在一項研究中,把絕經後婦女的每日鹽攝入量由10.6克減至4.4克,鈣的排出量和血漿鈣的濃度都大大降低。 再是高血壓病人如果繼續高鹽飲食,其尿鈣的排出量要比正常血壓的人高得多,導致骨質脫鈣的潛在危險也比正常血壓者大。反之,少吃鹽,卻可使他們尿鈣減少,骨密度增加。
按照WHO推薦的標准,每日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要超過6克。我們知道,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那麼在食物中每日補充5克鹽,正是失去和補充相當的數字,可以滿足正常需要。而要把每日的吃鹽量限制在5克以內,也不容易。這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飲食習慣才行。因為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居民,吃鹽量普遍偏多,多在每日12克以上,個別地方,有高達20-30克的。要把人們傳統吃鹹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也是相當困難的。但當人們知道了少吃鹽可補鈣,不花錢也可補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適當減少鹽的用量,我想還是可以辦到的。
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含鉀、鎂低鈉的鹽上市,這種鹽的含鈉量只有普通鹽的65%。如果常吃這種鹽,本身已減少鹽量的1/3了。中葯秋石,主要成分是氯化鉀,把它買來研細,與鹽對半混用,也可以起到減鹽1/2的作用。
當然減鹽還能幫助你預防、治療高血壓病,減少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危險,同時使你體重有所下降,達到減肥健美的目的。
3、補鈣多年為何仍缺鈣?
在補鈣治療中,經常會遇到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是有些人連服鈣劑幾年還是缺鈣,在檢查骨密度時醫生還是說骨質疏鬆。這是為什麼?對這一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補鈣劑量偏小 多數學者推薦,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鈣元素攝入量要達到每日1000—1500毫克。目前我國生產的鈣制劑,大多數按照鈣鹽量標明劑量,而鈣鹽量與鈣含量相差很大。例如乳酸鈣每8克只含鈣量1克。補鈣的劑量,必須按鈣含量多少來補。比如常用的蓋天力和活力鈣片,鈣含量均為25毫克,也就是說如飲食補鈣達每天600毫克的話, 至少還需每天服蓋天力和活力鈣片24片(600毫克), 才能滿足老年人和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需要。補充其他鈣劑的原則也是一樣的,就是要根據廠家標明的鈣含量,而不是鈣鹽量,一般每天為600毫克。 如果劑量偏小,當然就收不到補鈣的效果。
鈣磷比例失調 在正常情況下,磷與鈣在骨中的比率為0.6, 即每3毫當量/升鈣就有2毫當量/升磷。鈣磷比例不合適,就會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特別是磷的缺乏,會導致骨量減少。老年人由於攝入減少,加之對魚、肝、肉、蛋等含磷豐富的食物有恐懼心理,攝入不足,盡管補充了足夠的鈣,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磷,鈣沉積並無明顯增加。鮮牛奶之所以對骨質疏鬆症有利,就是牛奶中鈣磷比例適當,能達到鈣、磷雙補的作用。
食物成分不當 如果在補鈣的同時,攝入過多的含植酸、草酸、鞣酸的食物(例如菠菜等)和含脂肪酸食物(主要指豬油和肥肉),就會和鈣相結合而減少鈣的吸收。此外,一些優質蛋白質(如牛肉、魚、海產品、瘦豬肉等),在腸道消化過程中釋放出的氨基酸,可使腸道酸度降低,並與鈣形成不易吸收的鈣鹽,也可減少鈣的吸收。所以在補鈣的同時,要避免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以減少鈣的丟失。
激素的影響 有多種激素可促進腸鈣的吸收,最主要的是活性維生D3。老年人的活性維生素D3水平偏低,影響鈣的吸收和利用。補鈣的同時需補充活性維生素D3。 其他促進腸鈣吸收的激素還有:雌激素、雄激素、生長激素、降鈣素等。婦女絕經後,雌激素減少,腸鈣吸收減少,補充雌激素後可使腸鈣吸收增加,骨量增加。補充雌激素,宜在絕經後盡早開始,至少堅持至75歲。其他激素也可適量補充,以增加補鈣效果。當然,補充激素一定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
戶外運動減少 活動過少可以導致骨質疏鬆或加速骨質疏鬆的發生。如果堅持戶外運動,每天接受陽光照射,甚至可不服活性維生素D3 。在我國,南方人較北方人骨含量高,這是由於南方較北方接受的陽光照射充足的緣故。
4、哪些人群應補鈣?
補鈣,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認為只有小孩和佝僂病患者才需要。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在臨床上有很多病患者,他們都需要補鈣。
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由於滲透性利尿作用,使體內鈣排出增多,由此導致糖尿病性骨病的發生,出現骨質變薄,骨質疏鬆乃至骨盆畸形或病理性骨折。
老年性骨質疏鬆 人過中年,由於內分泌功能減退,活動過少,鈣攝入不足等因素,骨代謝發生障礙,成骨減少,鈣丟失過多,出現骨質疏鬆,骨退行性變,表現腰腿疼痛,彎腰駝背乃至發生病理性骨折現象。
孕婦 有的孕婦腰腿疼痛,小腿抽筋。由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對鈣的需求量增加而導致孕婦缺鈣。此外,低體重兒、早產兒、營養不良兒、慢性腹瀉兒,應注意補鈣。因小兒缺鈣不但會影響生長發育,而且還會因缺鈣繼發多種疾病的發生。
癲癇病人 近年來,科學研究證明,長期應用抗癲癇葯時,體內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低下、骨代謝異常。一旦缺鈣往往癲癇又不易控制,故需長期服用。
"三飲"者 長期大量飲酒或經常喝茶、喝咖啡者應注意補鈣。因飲酒使骨代謝發生障礙,易引起骨質疏鬆症,長期飲茶喝咖啡,由於利尿作用,使鈣排出增加,容易導致體內缺鈣。
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甲旁"功能低下或缺少,可導致腸鈣吸收減少,從而引起血鈣降低。病人出現四肢麻木、刺痛、僵直、痙攣等一系列症狀。
補鈣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盡量從飲食上攝取鈣,多食含鈣豐富食物。②糖尿病骨病者,除積極治療糖尿病外,可選用降鈣素和鈣劑聯合應用,增進骨細胞生成。③老年人,小兒缺鈣應注意增加戶外活動,曬太陽。④補鈣同時注意蛋白質、維生素D的補充,以促進鈣吸收,但補鈣劑量不宜過大,以防引起泌尿系統結石。
5、膳食補鈣要經常化
補鈣是保健的重要課題。老年人腰腿疼痛麻木、抽筋、肥胖、水腫、便秘、高血壓、動脈硬化及骨質疏鬆等多種疾病都與缺鈣有關。老年人每日攝取鈣理應在1000毫克以上,而日常飲食攝入鈣量只有300—500毫克。服用一些高鈣營養品固然重要,而通過日常膳食補鈣則更為經濟實用。
牛奶 半斤牛奶,含鈣300毫克,還含有多種氨基酸、乳酸、 礦物質及維生素,促進鈣的消化吸收,因此,牛奶應作為補鈣的主要來源。
大豆 大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鈣量也很高。500克豆漿含鈣120毫克,150克豆腐含鈣就高達500毫克,其他豆製品也是補鈣良品。
海帶和蝦皮 海帶和蝦皮是高鈣海產品。每天吃上25克就可以補鈣300毫克,還能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硬化。蝦皮含鈣量更高,25 克就有500毫克。
動物骨頭 動物骨頭80%以上都是鈣,但是不溶於水,難以吸收。可以榨碎,加醋文火慢煮,還可加黃豆、姜鹽等。
疏菜 疏菜中也有許多高鈣品種,雪裡蕻100克含鈣230毫克;小白菜、油菜、茴香、芫荽、芹菜等含量也在150毫克左右。 這些綠葉疏菜每天吃上250克就可補鈣400毫克。
芝麻 芝麻是老年保健良品,也是補鈣的來源,可適量服用。芝麻醬含鈣量也很高,稀飯、面湯及涼拌菜都可加點芝麻醬,進行補鈣。
鈣攝入人體後,在體內的吸收利用是一個復雜的難題。就是最易消化吸收的牛奶,鈣的吸收率也只有50%,其他的含鈣食物吸收率更低。維生素D能調節體內鈣、磷代謝,促進鈣的吸收利用。維生素D的來源,一是靠人體接受室外陽光紫外線的照射在體內合成;二是靠食物。除魚肝油外,其他食物含量極低。唯有香菇富含維生素D,每克就含維生素D40國際單位。但是,必須經室外陽光照曬,但因照曬的效果會逐日減退,所以存放一個月後應重復照曬。每天只需服3—5克即可,切碎水煎或沖服,也可加入稀飯、菜湯中食用。多吃點醋和發醇麵食也有助鈣的吸收。
我們現行的膳食結構,含鈣量都很低,必須注意加用一些補鈣食品。由於鈣吸收困難,補鈣效果較慢,要改善症狀需要幾個月甚至一、二年的時間,應當貫徹"多品種、常變換、多攝入、經常化"的思想,堅持不懈,才能獲得補鈣保健的理想效果。
6、結石患者也需補鈣
人體內不論是膽結石、腎結石或其它部位結石,主要成分都是不溶性鈣鹽。過去一種理論認為,發病原因是由於機體攝入了過多的鈣,引起了鈣在體內的沉積。在此理論指導下,提出結石症病人要少吃含鈣多的食品,以利於預防和治療結石。但近年的研究發現,結石症並非是由攝入過多的鈣所致,而是體內鈣代謝紊亂的結果。
我國的營養學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從飲食中攝取的鈣目前尚處在機體需要量的下限以至低於下降,這其中包括那些患有結石症的患者。大多數現代人由於攝入過於精製的飲食,所以導致鈣攝入不足,機體經常處於一種缺鈣的狀態。鈣在體內的代謝平衡是由一個被稱之為鈣代謝穩定系統控制的。這一系統包括甲狀旁腺及甲狀旁腺素、降鈣素、維生素D等,根據攝入及排出的量,調整著鈣在體內各部分的平衡。主要是血漿與骨骼中鈣的平衡。人體缺鈣首先表現在血漿中,由於血漿低鈣,為維持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機體不得不動用骨骼貯存的鈣。當體內經常處於一種缺鈣的環境時,鈣平衡系統既要維持血漿中鈣的正常濃度,又要維持骨骼中的正常含量,往往是顧此失彼,嚴重時就發生了代謝紊亂,醫學上也稱之為"血鈣自穩定系統失調"。這種失調的結果就是異常的"鈣遷徙",即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鈣含量增加的反常現象。
鈣的異常遷徙,可引起一些表面看似乎很矛盾的疾病,骨質疏鬆、骨質增生、結石、動脈硬化等。而且這些疾病往往在一個患者身上就有幾種並存。日本內分泌專家藤田拓指出:"這種鈣質從骨骼向軟組織和血液中遷徙的現象是衰老的典型特徵"。其根治方法只有通過補鈣,刺激血鈣自穩定系統恢復平衡,最終達到降低血鈣與軟組織鈣的的含量,增加骨鈣的目的。因此,結石與骨質增生的患者同樣需要補鈣。
結石病人補鈣,首選活性離子鈣如珍珠鈣、巨能鈣等。同時注意大量飲水,避免攝入含有草酸和磷酸鹽的食品,如荸薺、莧菜、菠菜、茭白及竹筍、筍乾等,如吃上述疏菜也應用開水焯一下,除去草酸和磷酸鹽。適當限制攝入高磷食品,如乳品和肉類。另外注意多食含鎂和維生素B6的食品,前者如海藻、葵花子、黃豆、杏仁等;後者如酒釀、 糙米、蜂王漿、黃豆、黑豆及發酵類麵食等。
7. 50歲後的做深蹲運動多少次合適
深蹲的次數、強度重點是看身體素質、鍛煉習慣、 健康 狀況等,雖然不能說與年齡無關,但與年齡的關系不是很直接,所以說50歲以後做多少次深蹲沒有標准答案。
比如一個長期堅持深蹲鍛煉的人,只要在五年以上,那麼即使到50歲他也能很輕松的做深蹲訓練,50個、80個、100個都沒問題,而且負重深蹲也能很容易的做到幾十個;但是,如果一個人以前從沒練過深蹲,50歲的時候才有了訓練的想法,那麼就要從零開始,每天能做十個也不錯,慢慢的增加數量,一個月之後也許能做二十個,三個月之後到三十個,然後可以多做幾組,循序漸進。
有一點必須要注意的是,深蹲屬於力量訓練的重要形式,雖然動作看似簡單,但對力量、耐力、身體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腰部力量和腿部力量。
如果50歲才開始訓練,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而且要適可而止,不要太強迫自己,否則極易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這個要根據各人體質來定。如果你身體體質強,那就可以多做,身體體質稍差,就可以少做一些。
我本人47,做深蹲10多年了,我最開始是徒手深蹲,每天做50個,剛開始做時,可能動作不太對,所以膝蓋有些疼,後來我在網上查資料,明白了做的時候腰要挺直,向後使勁往下蹲,而不是向下使勁蹲,找到感覺了,所以膝蓋就不疼了。
做一段時間,體能上來了,我就增加個數,增加到100個每次,後來,覺得負重深蹲效果更好,我就練慣用啞鈴負重,不太重,5公斤左右,負重我就是每次做50個,不多做,因為多做容易使膝蓋和腰疼。
直到現在,我幾乎每天堅持深蹲,負重時就做50個,徒手就多做一些。這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適可而止。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得是因人而易,根據情況靈活變化的。 50歲左右,身體各方面機能下降,肯定不能跟年輕人比,這個年齡應以強身健體為主,而不是非要達到什麼要求,所以要順其自然,不要逞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不管每次做多少個,只要長期堅持,都會使臀部肌肉緊致,上翹,使臀形更完美!
我上皮皮三愛健身,希望能幫到您,請多關注,謝謝!
你好,謝邀!
深蹲不但能鍛煉腿部肌肉,還能刺激心臟,對心臟功能和適應能力也有所提高,經常深蹲可以改善中老年骨質疏鬆等症狀,深蹲還可以改善男性那方面的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動作,老少皆宜。
中老年該如何做深蹲?
這一點和年輕人有所不同,中老年人訓練主要是為了增強體質, 健康 生活,對力量和肌肉的要求不是那麼強烈。所以訓練時以輕重量,多次數為主。不宜做負重訓練,應該以提高心肺能力為主要目標。
運動量如何安排 ?
上面說到要輕重量多次數,那麼多少為宜呢?這個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體質不同。
剛開始的話,如果沒有健身或相關方面的基礎的話,建議從簡單開始,每組可以做10-20下,先做3組,組間休息時間以肌肉恢復疲勞為主,組間休息控制在60-120之間,慢慢身體適應了,可以增加組數和次數,循序漸進。
健身貴在堅持,既然選擇健身就應該堅持下去,半途而廢的話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畢竟身體是自己的,有個身體才能安享晚年,祝大家都有個好身體, 健康 快樂!
感謝閱讀!
其實做深蹲,這個和年齡是沒有太大的關系的
主要是看個人的身體狀況,肌肉的含量,以及肌耐力的情況,這個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個數的,有些人是可以做50個的,有的人只能做5個,甚至由於膝蓋等部位出現不同的 健康 狀況,是無法做這個動作的,所以我們還是根據自己自身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年齡段的運動~
深蹲的標准動作~
深蹲是練大腿肌肉的王牌動作。而深蹲恰好是最需要大肺活量和強健心臟的動作。另外堅持做還會起到減肥的作用。在力量練習中,深蹲是個復合的、全身性的練習動作,它可以訓練到大腿、臀部、大腿後肌,同時可以增強骨頭、韌帶和橫貫下半身的肌腱。深蹲被認為是增長腿部和臀部力量和圍度,以及發展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必不可少的練習。
運動部分年齡,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式~
綜上所述, 50歲以上老年人,更適合徒手深蹲,鍛煉時應慢慢增加次數和組數,可以根據個人適當增加輕負荷器械深蹲,但也盡量做到少量多次!
深蹲是適合任何年齡的,只要掌握好重量,姿勢標准,是不可能受傷的。
根據個人身體素質情況而定 一般3組 每組力竭 有個人保護最佳 謝謝!
平時自己去運動,深蹲也做,但是從沒想過別人該做多少合適。
深蹲我是徒手蹲,一次三十個。基本就是一次,沒有固定時間,或者次數。幾乎就是早上起來做。
由我的感受來說,深蹲不是特別難的鍛煉方式,可以根據自己體力來蹲。體力不好,可以幾個一組。循行漸進加多。又或者像我這樣一次做多一點,但是只做一次。分組做較專業,效果也會好。
所以我建議五十後想做深蹲,僅自己體力分組,可以三個五個一組,做上幾組效果也是不錯。運動就是適可而止,不傷身才可以健身。如果超負荷的鍛煉,不僅不鍛煉,還會給自己留下身體疾病。
50歲後做深蹲運動一般是看自己的身體素質,身體好的多做幾次,身體差的少做幾次。
羅馬不是一天健成的,遠動是個長期堅持,連續不斷的過程。不是心血來朝猛做幾下,過後又望記,對己沒有任何好處。
深蹲屬有氧運動,不需要任何場地與器材,適應范圍廣,五十歲的人先從簡單少量做到,逐步增加,每日二至三次,深蹲運動可增加腰腿力量,延緩衰老。
運動因人而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堅持半年,會突飛猛進。因年齡問題應避免高強度運動,運動後適當流汗,過後也覺得很舒服就達到運動目的。
深蹲運動確實是最有效的運動方式,不需要場地和空間大,在家裡即可以做深蹲運動,特別適合上班族青中年和老年人都可以做深蹲運動,如果有心肺功能衰退的人和膝蓋關節麻痹人最適合做深蹲運動,我以前手腳麻痹,走路爬山心跳挺快,肺呼吸很困難傳不過氣來,然後通過做深蹲運動,現在手腳挺輕松走路速度挺快,一般人跟不上我,還有現在心肺功能很正常,跑步和爬山一公里左右心跳正常肺呼吸也正常,這說明每天早晨做深蹲運動真的很有效,我現在力氣也挺大以今六十歲了,肩膀挑擔一百二十斤走兩公裏手腳也沒有感覺麻木,心跳快一點但是也沒什麼感覺人不舒服,我是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然後喝白開水一碗,開始做用四公斤啞鈴,蹲下然後舉起做一百二十六個動作,就在家裡以今練習六年了,以前血壓也挺高,現在血壓正常,肚子也縮小六公分,腰圍八十四公分比我老婆少兩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