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長壽之鄉的地域特點
中國老年學會陸續認證了9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廣西岑溪市、四川彭山、湖北鍾祥、廣東三水、河南寧陵、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據陳冬鋒介紹,研究人員通過對如皋市和寧陵縣的地質背景及土壤、水、大氣的環境質量調查顯示,這些長壽之鄉的奧秘之一在於良好的水土環境。專家對湖北省鍾祥市、江蘇省如皋市長壽地區白蒲鎮、河南省寧陵縣的四個鄉的土壤進行了1000多樣點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地區每千克土壤中,碘、鋅、硒的平均含量分別達3.3毫克、57.3毫克、0.47毫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專家表示,元素硒、鋅、碘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由這些元素特有的生理功能決定的。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起到抗衰老防癌變的作用。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體參與生命活動多種蛋白質所必需的元素。碘是被人類發現的人體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雖然碘在人體內含量較少,但對人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更加重要是,雖這些地區元素的含量較高,但又不太高,正好適合人體需要。」陳冬鋒說。
調查還顯示,如皋地區沉降物中重金屬含量處於江蘇全省最低水平,特別是砷、汞、鎘、鉛等毒性比較大的重金屬含量明顯偏低。專家認為,如皋長壽地區有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其表層、深層土壤中有害金屬含量均處於較低水平,這種優良的水土氣生態環境綜合作用,加之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得這個地區居民體質逐步增強,形成世界聞名的長壽地區。
當然,如果當地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異常,也會引起地方病,主要包括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病和食道癌、肝癌等。比如大骨節病與克山病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淋溶土帶,由於淋溶作用,土壤中硒較缺乏。而大家熟悉的甲狀腺腫主要是飲水中碘缺乏。
人的健康長壽不僅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也與文化、生活習慣、膳食營養等相關,但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更加直接,當地的氣候、土壤、水、空氣、植被等是影響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 國際上對長壽地區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地區百歲老人的多少,10萬人口裡面有7個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地區就是長壽地區。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六大顯著特徵:一是均處於北緯38°線以下的南方地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中國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大部分)地區是長壽「盲區」,沒有發現長壽區。二是多沿江河流域分布,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和近海地區。從氣候條件來說,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益健康,利於長壽。三是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四是多呈現聚集性,而不是孤立存在。主要分布於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四川都江堰—彭山、雲南潞西—勐海—景洪、廣東三水—佛山、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5個長壽帶。五是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洪積平原地區,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六是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調查發現,長壽區的土壤和食物中富含微量營養元素,尤其是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而硒是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如:湖北、河南、河北等長壽區。
㈡ 中國最長壽地區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百歲老人多分布在南方,沿江河流域分布,主要聚集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川渝和中原等五個地區,且多分布於中、低山丘陵及沖積、洪積平原地區。據中科院統計,海南是全國百歲老人密度最大的省份,達到1300餘人,也就是說,在海南每10萬人中就有13個人活到百歲以上,據全國之首。
長壽老人有區域聚集性,這提示我們,長壽與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1)氣候溫和怡人
長壽區氣溫大多溫暖,年降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區河網密布,空氣濕度較高,日照充足,空氣清新。
2)山區植被茂密、空氣好
長壽老人多集中分布於丘陵山區,那裡工業、雜訊等污染較少,加上植被茂密,空氣富氧離子含量高。
3)水系發達
很多疾病是由於水攝入不足引起的。水多的地方,人也容易長壽。
4)氣候寒冷,影響壽命
東北和西北地區冬天寒冷漫長,氣候變化劇烈,空氣乾燥,因此長壽老人偏少。迄今為止,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認定的「中國長壽之鄉」有60多個(以縣、市為行政單元),但沒有一個在東北。
長壽老人四大特徵
1)良好的睡眠
一項老人睡眠狀況的研究表明,隨著入睡時間的延長(超過30分鍾)和睡眠效率的下降,死亡率會增加。本次調查顯示,百歲以上老人平均睡眠時間為9.6小時,80~99歲老人睡眠時間為8.33小時,而60至79歲低齡老人睡眠時間只有7.64小時。
2)患病次數少
統計表明,老年人口患病及住院的高發年齡在60~79歲,隨年齡增加,患病次數及住院次數減少,百歲老人平均兩年患病不到一次。所以,在80歲之前,即便身體狀況不理想,也別對長壽悲觀失望。
3)積極的心態
老人積極心態是指遇事總能想得開,並感覺與年輕時同樣快樂;消極心態包括緊張、害怕和孤獨等。心態積極的長壽老人所佔的比例遠遠高於消極心態,一半以上的長壽老人困境時總能想得開。
4)膳食清淡、蔬菜比例高
五個長壽之鄉的老人,飲食整體上以清淡為主,多以大米和麵粉為主食。蔬菜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90%的長壽老人每天食用蔬菜。
㈢ 中國最長壽的地區是那裡
其實相對而言南方應該長壽些五大長壽地帶 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 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 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 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 今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等學者勾畫出了中國五大長壽帶的分布圖,從這張圖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長壽之鄉都在什麼地方,中國的百歲老人都生活在哪裡。王五一告訴記者,中國的長壽區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主要沿江河流域分布,但是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而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卻是長壽「盲區」,這和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廣西:中國長壽之鄉的No.1 50年,中國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多 專家告訴記者,漢武帝時代的人口預期壽命是22歲,而1949年,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是35歲。如今我國的人口預期壽命是72歲。 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結束,中國的百歲老人依次為3373、4900、3851、6681、17877位。可以看出50年間,中國的百歲老人增加了5倍之多。根據資料顯示,2002年的《世界人口展望》中,研究機構就為中國人描繪出了2005年和205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這兩座金字塔的塔尖延伸到了100+,不過和中國總人口的巨大基數相比,「百歲比例」依然微乎其微,塔尖依然孤獨。 5個長壽帶,8個長壽之鄉 如何判斷這個地區是否是「長壽之鄉」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黃標研究員告訴記者,國際上對長壽地區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地區百歲老人的多少。國際上認為,10萬人口裡面有7個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地區就是長壽地區。 從2007年開始,中國老年學學會就已經陸續認證了8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中國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湖北鍾祥、廣東三水、河南夏邑、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 專門從地理環境角度研究長壽的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王五一研究員,在論文《地理環境與健康長壽》中發表了《全國百歲老人2/10萬的縣域分布圖》。王五一告訴記者,研究以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為基礎,縣人口大於10萬、百歲老人比例達到2/10萬為標准。在這張地圖上,能看到五個長壽帶:廣西巴馬—都安—東蘭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 王五一說,通過分析,得出了中國長壽區域的一些空間分布特徵和環境共性:特別集中於西南部。廣西無論從哪個指標來看都是全國長壽人口最為密集、比例最大的省區,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 東北、西北是長壽「盲區」 王五一告訴記者,廣西當之無愧排在中國長壽區的No.1,其長壽老人比例達到國際公認的長壽地區標准,其次就是海南、廣東和新疆等地。而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則是長壽「盲區」,東三省的百歲老人比例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一半以上。 為什麼西南地區的長壽老人要遠遠多於東北地區呢?王五一分析說,從氣候條件來說,中國的長壽區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植被為人類造就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有益健康,利於長壽。 同時專家們在調查中發現,凡是長壽區的土壤和食物中還富含微量營養元素。王五一說,從全國的分析數據表明,凡是長壽區,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 而中國的西北和東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就差多了,氣候偏干,而且氣候變化劇烈,不如亞熱帶氣候溫和,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風險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新疆算不算長壽區? 在黃標的演講PPT里,記者看到中國的「長壽帶」中,新疆克拉瑪依赫然在列;王五一的中國五大長壽帶地圖上,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長壽帶也包含其中。這也讓許多人產生疑問:這個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的地區,早晚溫差極大,乾旱少雨,又有滾滾黃沙吹過,為什麼還是長壽之鄉呢? 對此,學術界也存在著爭議。黃標告訴記者新疆的長壽區內小環境還是算得上「綠洲」,地表水充足,樹木眾多,田園風光迥異,可能和這里的水土有關,但是目前並沒有具體的研究數據。 2008年10月6日在如皋揭曉的「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中,分列男女最年長壽星的都是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男壽星是喀什的薩迪克·薩伍提,今年121歲。女壽星是烏魯木齊的買合甫·孜汗,今年118歲。
㈣ 關於地理的新聞
一、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還將比2000年上升13至22厘米……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了近期海洋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
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20厘米,上海次之,為12厘米,遼寧、山東、浙江都超過了10厘米,福建、廣東較低,為5到6厘米。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上升較快,福建和廣東沿岸上升較緩。根據預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與2000年相比,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13到22厘米。
此外,我國近海海冰也呈逐漸消融的趨勢: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渤海海冰等級平均為3級,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氣候變化,渤海海冰冰情偏輕,冰級變為年均2級,並且結冰面積減少了20%。1990年以後,渤海冰期從120天縮短為80天,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初步分析,渤海海冰減少與中國近海海溫升高的趨勢是一致的。
研究顯示,根據我國沿海16個海洋台站的海溫資料分析表明,在最近43年(1963至2006年),我國沿海年平均海溫大約上升了0.7°C。冬季增暖更顯著,升幅達1.0°C。沿海增暖明顯高於全球的平均增暖。
3.新華網快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學家28日在洛杉磯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級達到里氏8.7級,是近一個世紀來最強的地震之一。目前地震引起海嘯的可能性已經排除,但還有餘震。
二、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國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當地的氣候、土壤、水、空氣、植被等是影響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不僅受生活環境(包括氣候、岩石、土壤、水、空氣、植被)等的影響,也與文化、生活習慣、膳食營養(包括多種生命元素、維生素)等相關,但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更加直接,與土壤、植被、飲食、飲水等環境因素的關系更加密切。
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六大顯著特徵:
一是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
二是長壽區多沿江河流域分布。百歲老人比例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
三是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
四是長壽區多呈聚集性。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於5個條帶,即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的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長壽帶。
五是長壽區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平原地區。
六是長壽區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中國大骨節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低硒帶上,土壤、飲水、植物、糧食、蔬菜及人發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三、長江源區冰川急劇退縮消融速度令人堪憂
http://www.dili360.com2009-02-0413:28新華網
近日,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實施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通過初審評定。項目調查發現,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青海省長江源區冰川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項目負責人、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從2005年6月起至2008年10月,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組對長江源區冰川、湖泊、沼澤濕地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目前,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
長江源區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侖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爾肯烏拉山。在冰川持續大規模消融中,昆侖山玉珠峰冰川與1971年相比,冰舌退縮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縮達42.86米。唐古拉山口東側冰川側向最大退縮量為125米,正面退縮265米,與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縮量為7.57米,退縮速度驚人。
辛元紅解釋說,最近幾十年,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來自西南部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重重阻隔而不能長驅直入到達源區,致使高原內部氣候日趨乾燥。加之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特別是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長江源區冰川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
辛元紅說,冰川大規模持續消融,雖然在一定時間內使靠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漲,但從長遠角度考慮,一旦號稱「固體水庫」的冰川面積持續減少,其消融量也會隨之減少,長江下游來水量也將相應減少,湖泊將大面積萎縮,直至乾涸,導致長江源區荒漠化加劇。(錢榮陳國洲)
四、中國南極昆侖站開站
中山站時間2日9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新華社發
裡面有許多(中國國家地理網)
http://www.dili360.com/
㈤ 西雙版納這個地方好嗎適合長期居住么
西雙版納十分適合長期居住的,這里氣候宜人,風景好,空氣新鮮,人也非常的隨和。此外消費水平也不是很高,這里的生活節奏也比較慢,是非常適合人長期居住。
㈥ 西雙版納適合養老居住嗎
適合。
西雙版復納被公認為最適宜制人類居住和活動的地方,人口不到一萬的景洪市嘎灑鎮就有著80歲以上老人幾百人以上,是世界長壽標準的4倍,比「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還高。在「中國最適合養老居住的十大城市」,西雙版納位列第一名。西雙版納被公認為中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富含著10萬個負氧離子,是首都北京的100倍。這是因為西雙版納有著高達78.4%的森林覆蓋率。作為旅遊勝地,好玩的景點自然是數不勝數。不僅風景美,文化內涵也是棒棒的。另外,這里少數民族聚集,很有當地特色。西雙版納十分適合養老居住的,這里氣候宜人,風景好,空氣新鮮,人也非常的隨和。此外消費水平也不是很高,這里的生活節奏也比較慢,是非常適合人養老居住的。
冬季溫暖。即使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時,西雙版納依舊暖風和煦,春色依舊,年平均攝氏度21℃的氣溫讓西雙版納成為一個不受嚴寒侵襲的避寒聖地。吃貨天堂。西雙版納美食一傣味為主,兼顧其他少數民族的特色風味,取材生態,善用香料,口味偏酸辣,最關鍵是吃了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