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兩個人吃餃子需要多少餡兒
兩個人吃餃子的話,我覺得你說多少這個餡兒的話,一般來說,就是這個餃子就可以了,你們倆個的這個喜好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是這個樣子的。下面是關於餡兒的(1)南陽長壽擴展閱讀。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古老的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1]。是我國東漢時期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葯用。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2]
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雞蛋步或米粉製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
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西安的酸湯水餃、衡水的豬肉白菜餃,上海的鍋貼煎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沈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鍾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南北朝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陝西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
宋代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四水潛夫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與交子同音,即舊年與新年相交之時。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那麼每天開始呢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那麼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那麼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這個界限,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有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那麼在這個時候吃餃子,餃子和這個「交子」正好是諧音,而且餃子還有那麼豐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所以才慢慢形成,在春節、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么個習俗。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內燈光暖人,鍋里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覺得有滋味,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同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貳』 三國演義中的所有人物
1、司馬懿
在《三國》中司馬懿被評為「忍者之王」。司馬懿,是輔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視為不安於人臣的隱患,晚年又被曹叡臨終託孤,委以重任。他「隱忍」五十年來證明自己是個忠臣,最後卻在到七十多歲才執掌大權,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
他集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曹操的雄霸天下之志、周瑜的不死不休、王朗的厚顏無恥、魯肅的大智若愚等等於一身,真正的王霸之術集大成者,是《三國》中唯一的一個最成功的人物。
2、曹操
《三國》中曹操給大多數的印象,都是暴戾、多疑。其實曹操能夠成為三國最大的強者,擁除了他的超強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還因為他具有忍耐之心和愛才之心。
《三國演義》中禰衡罵曹操,罵得曹操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但曹操冷靜地容忍了禰衡的放肆,把他安全「送」到荊州劉表那裡。袁紹進攻曹操時,陳琳曾幫袁紹寫了三篇檄文,罵到曹操祖宗三代。
3、孫權
他少年大志,十五歲臨危受命, 穩固江東、 龍圖霸業、縱橫捭闔、 以赤壁大戰、 三分天下, 又智勝關羽,謀奪荊州、彝陵之戰、力挽狂瀾。
220年,曹操已死,孫權已奪得荊州,曹魏實力已經下降的情況下,孫權還是為了保全吳地,牽制劉備。在東吳百姓都掩面覺得丟人的情況下,孫權依然拉下老臉,繼續向曹丕稱臣。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遷都建業。孫權也成為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4、劉備
在三國未定時,最沒實力、最沒背景的劉備就憑著一頂「漢室宗親」的破帽子,和關羽、張飛、諸葛亮,一路跌跌撞撞而三分天下,不得不讓人佩服。劉備投靠過劉焉,盧植,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到處寄人籬下,忍辱負重。
劉備在去江東提親時,明知是騙局,在到處遭遇埋伏的情況,卻不動神色,隱忍大度處之,最終還抱得美人歸。
5、漢獻帝
漢獻帝是《三國》中最無奈、最辛酸的忍者。他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漢室,足足忍了三十六年。忍了何進,忍了董卓,忍了曹操,失了貴妃和丈人,也失了皇後和國舅,最後還是被曹丕逼死,可以說漢獻帝是最辛酸的忍者。
6、賈詡
賈詡,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也是曹魏的開國功臣。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他輔佐曹操、支持曹丕、位列三公,77歲高齡壽終,謚肅侯,長子賈穆繼嗣。多年後,賈詡還與王朗、曹真、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7、諸葛亮
鳳雛龐統,早早死於非命,沒有顯出真本事,而諸葛亮顯出經天緯地的才學,幫助前半生一直狼狽不堪的劉備三分天下,建立了西蜀的江山。
劉備白帝託孤,留下的是收復中原的遺命,還有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劉禪。這是一對矛盾,因為有劉禪在,諸葛亮就不可能收復中原。諸葛亮六齣祁山,打的勝仗不少,卻未能奪取一寸土地,除去失街亭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其他幾次都是因為後方的問題,不得不退兵還巢。
到了第六次出兵,諸葛亮已經積勞成疾,可仍然事無巨細,都要自己處理,不用魏兵來打,自己就把自己打倒了,最後將星隕落五丈原。諸葛亮一身的本領,戰場指揮,從未輸過半點便宜,但是一代智慧之神,還是敵不過一個昏庸的年代。
8、曹植
曹操原本最喜歡最看中的就是三兒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說肯定曹操是非常滿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軍事上給予開導和啟發。
比如曹操南征孫權的時候,就讓年僅23歲的曹植駐守剛剛平定的袁紹的老窩鄴郡,曹植接手鄴郡後做事兢兢業業,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經驗豐富的鮮於輔等人,把鄴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滿意,這個時候就已經動了立他為世子的念頭。後來建安24年,關羽帶兵殲滅了於禁等人,威震華夏。
9、周瑜
赤壁之戰勝後,周瑜順勢進攻荊州,與曹仁數番大戰,自己還受了箭傷,然後又上演了苦肉計,才取得優勢,可是諸葛亮卻順勢不費吹灰之力取了荊州,氣的周瑜箭傷復發,金瘡迸裂,這就是著名的三期周瑜的第一氣,是曰後周瑜之死的預兆。
後來,周瑜幾次三番的和諸葛亮鬥志,都處於下風,其中還引出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三氣周瑜後,周瑜自知死期將近,卻也沒有辦法,只是在臨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10、龐統
龐統因為相貌的原因和脾氣個性,先後與孫權、曹操、劉備三巨頭謀面,都不被賞識。最後,在諸葛亮的力主下,龐統才可以成為劉備的二號軍師,劉備入川以後的策略基本是龐統所定,在劉備入川以後,劉彰和劉備之間的微妙關系一天一個變化,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應變策略。
龐統駕著的盧來到落鳳坡,中了川軍的埋伏,川軍指著這騎白馬的人道:「騎白馬者必是劉備」,於是萬箭齊發,連人代馬一起射死。此時,龐統年僅36歲。伏龍、鳳雛,一個趕出了驚天動地大事業,一個卻在剛剛獲得主公信任時就死於亂軍之中。
『叄』 南陽市長壽長樂醫葯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南陽市長壽長樂醫葯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05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中成葯、中葯飲片、化學葯制劑、抗生素、生化葯品、生物製品(除疫苗)、預包裝食品、乳製品(含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上述事項,憑有效許可證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閃會玲
成立時間:2014-03-05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139100001623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南陽市人民路文化宮東北角小三樓
『肆』 保護長壽桃花河的作文
俗語說,有河就有城,河流往往能夠孕育一座城市。每一個生機勃勃的古城,都會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在古城青州,也有這么一條穿城而過的河——南陽河。
說起南陽河,不得不提她的文化和歷史。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井塘古村的南陽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為彌河的一條支流,全長15.3公里,總面積7.65平方千米。
南陽河,不但是青州市的母親河,還是一條人文景觀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可以說,是南陽河澆灌了青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文化。2013年,她還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濕地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南陽河的淵源
南陽河發源於青州西南玲瓏山下的井塘村,井塘古村始建於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坐落於青州西南15公里處。井塘村因東南紗帽山下有一片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將塘砌石築高為井,村名便由此而來。此泉便是南陽河的源頭,豐水季節可以追溯到玲瓏山白駒谷的「龍王鼻子」處。
南陽河北源發源於青州市大陰山,二水相匯後由南向北流經駝山西麓,一路接納山泉水,在樓樓山北面,接納她的一條重要支流瀑水澗。後西南東北流向,經過青州南陽城西門岱宗門外的永濟橋,接納由「醴泉」之水匯集而成的洋溪,流經南陽城與東陽城之間,穿過萬年橋,到達滾水橋,接納南陽城東護城河(荷花灣)之水,此河由「黑虎泉」、「劉家泉」、「大泉」、「小泉」等泉匯集而成。再向下流經曹家園、高家園,此處形成一灣,稱「龍灣」,再向北轉,東流過丁家店、草廟等村,在張家河村調頭向東南流去,轉彎處為南陽河最北端,俗名「南壩梃子」,再流經魏家河、崔家河、紀家河、李家河,此五村統稱「一綹五河」。經壩溝,在小貫店村接納其第二大支流陰陽河,過大吳、小吳二村中間,在尚家莊接納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稱七里河),在東陽河村注入彌河。
南陽河從源頭到瀑水澗入河口為上游,瀑水澗入河口至東護城河入河口滾水橋處為中游,滾水橋至入彌河口為下游。
沿岸曾有的歷史古城
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稱南陽河為「陽水」,後稱為「長沙水」。其原來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北轉,與北陽河交匯,北流注入巨淀湖。
南陽河水急溝深,是建造城池的理想場所,青州歷史上的四座古城都是在南陽河附近建造的。
漢高祖劉邦在公元前204年,派將軍韓信擊敗齊王田橫,青州歸西漢管轄,設置廣縣城,這是青州的第一座州城,原址在今天王府街道辦事處下圈村一帶,西瀕南陽河,東臨瀑水澗,南到樓樓山,南北約400米,東西約500米,佔地約20萬平方米。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派王彌的部將曹嶷攻打青州,破城後曹嶷為青州刺史。因廣縣城遭到嚴重的破壞,曹嶷在堯王山南1.5公里處建新城,史稱廣固城。廣縣城遺址1990年成為青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固城位於南陽城西北4公里,堯王山南1.5公里處,西臨北陽河,東南臨南陽河,四周有絕澗環繞,岨水深隍,城址南北寬約600米,東西長約800米。從面積上看,應為廣固城之內城,即小城。《元和郡縣志》載:「有澗甚廣,因以為固,易守難攻,故曰廣固」。
曹嶷建成廣固城後,他把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都移來廣固城。據《益都縣圖志·金石志》載:歷史上曾出土過「三印」,即晉殿中司馬印、晉安北將軍長史印、晉別屯司馬印。據考證,「以上三印並於郇、杜二村出土」。「二村」為原普通鎮的大郇、小郇村和杜家莊,三村莊皆坐落於北陽水西岸。在全國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位於大郇村附近的磚窯廠出土過兩晉時期的銅器,因此確定此處為廣固城舊址。
太寧元年,後趙石勒派石虎領兵出擊廣固城時,一次就坑殺廣固城軍民三萬余眾,僅留男女700人。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萬,攻打廣固城,辟閭渾驅趕士民8000餘家入廣固城固守。慕容德殺死東晉守將,佔領廣固城後,建立了南燕國,即位當了皇帝。他廣農積糧,富國強兵,發展並建立起步兵37萬、車1700乘、鐵騎5.3萬匹的強大軍隊。所以從僅存的50萬平方米的城址來看,是很難容得下這么多的軍隊,因此斷定,外城一定要比內城大的多。
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東晉大將劉裕統兵攻擊南燕廣固城,血戰10月有餘。因久攻不下,遍求良策,後河間人元文向劉裕獻策。劉裕破城後,將廣固城夷為平地。殺鮮卑貴族以下3000餘人,留1萬多名婦女兒童,當做戰利品賞給軍士。讓羊穆之任青州刺史,羊穆之在南陽河北另築新城,稱東陽城。
東陽城在今北關一帶,東起今市立醫院東側的曉東門,西至北西關東側岱宗門,全長2500米,南瀕南陽河北關街南端的南天門,北到西大街北端的車轅門(又名武曲門)外的東店,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250萬平方米。另外西北設鎮青門(馬驛門),門外接西店街。
東陽城曾於神宗熙寧十年,修州城,建樓櫓,南岸置吊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陷州城,殺代理知州魏某,焚城而去,在南宋與金、元及農民起義不斷交戰中,東陽城頻遭戰火。因南陽城在修建應戰中不斷完善,至明洪武三年,南陽城經過大規模的修築後,州府的統治中心遷入南陽城井塘古村,東陽城至清代逐漸被廢棄。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在東陽城故址修復土城,不久被廢,僅西北有城門殘存,殘牆高20米,長27米,門洞寬14米,夯築而成。
東陽城北城牆設城門兩處,東曰武曲門(車轅門),西曰鎮青門(馬驛門);西城牆設泰山門,東城牆設曉東門。今僅存鎮青門,地上保留部分門洞及洞兩側的城牆。此處為明清兩代的官吏驛站,換乘車馬的地方,所以又叫馬驛門。1990年被公布為青州市級保護單位。
南陽城以在陽水之南而得名,因城內某些地物似牛首、牛角、牛耳、牛涎、牛眼、牛腹、牛臍、牛溺、牛背、牛蹄等名,廣為流傳,所以俗稱「卧牛城」。
河上有座千年古橋
在南陽河上,有一座千年的古橋,它叫萬年橋,是一座七孔石橋,位於古南陽城北門外,始建於宋仁宗明道年間。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迄今已有980多年的歷史。
萬年橋俗名北大橋,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結構獨特的無柱單拱木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為防水患,幾經籌措,壘巨石固河兩岸,用數十根大木相貫,無柱,架為飛橋,造就了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就是以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為藍本的。
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改建成為石質聯拱結構的七孔橋,「石崖天設」,「鐵柱釘連」,改稱「萬年橋」。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被沖毀,繼而重修,至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完善。橋長86米,寬9.4米,高9米。
現為七孔石橋,長65.3米,面寬8米,高7.9米,拱跨度寬5.4米。橋兩端各有較寬的引橋面,東西兩面有欄桿,並襯有石獅、寶瓶各16對。欄桿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圖》和纏枝牡丹。西面應水的六個橋墩上端,刻有一米見方大的龍頭,人們叫它龍吞口。
壽光縣安致遠在修橋碑記中說:「北門鎖匙,晨關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錯,河橋成市……」可見當時橋上交通暢達,行人熙攘的繁華景象。青州萬年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它雄偉壯觀,堅固耐久。
萬年橋歷經風雨,飽嘗滄桑。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過它;國民黨的軍用飛機轟炸過它……近年來,青州市經過整修、加固,給這座千年古橋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南陽河上,橋還有很多座,但其中有一座與眾不同,它是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沈星橋」。2012年5月13日,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士官技術教育學院副營職參謀、第二炮兵指揮學院在讀研究生沈星在青州南陽河勇救落水少年,不幸犧牲。當年6月15日,青州市將南陽河上的一座橋命名為「沈星橋」,以緬懷救人英雄沈星。
南陽河,這條古老的河流600多年來就一直這樣靜靜地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人們。如今,它一切如故,卻因為救人英雄沈星的壯舉再次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南陽河邊,英雄沈星的銅像高高佇立在他救人犧牲的地方,已與青州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