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80歲老人面對死亡

80歲老人面對死亡

發布時間:2022-09-05 15:47:06

Ⅰ 老人臨終前為什麼會流眼淚

這個問題讓我看了好久,一行一行看了底下所有的留言,看得我眼淚一波一波地湧出來,擦都擦不幹凈。我從留言里看到了善良和慈悲,看到了人性的軟弱,親情的溫暖和堅強,看到了面對死亡的無助和失去親人後那永生永世的痛。這里每一個人說的親人的離去,都觸動著我的淚點,讓我為陌生人的真情所感動和震撼。

我的老父親是2009年五月去世的,我從美國趕回去看他,他還能掙扎著和我拉手,點頭,我給他講他愛聽的笑話,他一邊咳嗽一邊裝出笑的樣子,好像特意讓我看到他很好,很開心,但是當他看到我要離開房間的時候,老爸的眼角突然湧出一大顆眼淚。那一瞬間我再說什麼都沒用了,他那雙含著淚的眼睛大大地瞅著我,一動也不動,恨不能用神光將我永遠地罩進去,永遠地裝進他的記憶和靈魂里。

第二天,我的老父親去了。直到今天,在美國,我所有電腦的密碼,所有門鎖的密碼,所有網站的手機的密碼,都有我老爸的名字。我每天第一個觸碰的就是他的名字,看到的都是他那張熟悉的愛我的臉出現在我的電腦屏幕上。我是想用我的一切努力把老爸留在我的生活里,留在我的記憶里,我是那麼捨不得他走,,,,,

(謝謝提問題的朋友,給我個表露感情的機會,也謝謝各位和我分享你們的真情,讓我。很感動)

善良和孝順是人類最後的光輝,有這兩種光輝,人不會太壞。男人挑女人時,必須看看這妹子是否善良和孝順,如果不是,那麼未來你們不可能好,你們的後代也不大可能好。百善孝為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每每去公墓給老人掃墓,都會在墓碑都叢林里流連忘返,感嘆生命的短暫和逝去,感嘆活著的美好,感嘆死後的寧靜。每一個墓碑底下似乎都是活著的故事,都是脫口秀和人的聲音。

亡是每個人都會走到的一步,而臨終前的徵兆常常讓人無法把握。老人臨終前其實是有徵兆的,那麼老人臨終前都有哪些徵兆呢?怎麼判斷老人是否走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呢?最近,在金華市第二醫院的老人康復住院病房,醫生講述了老人臨終前出現的一些徵兆,他們建議家人在病人臨終前應時刻陪伴在身邊,給病人以最大的安慰,以最大限度減少病人的痛苦,不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金華市第二醫院護士吳珍說,所謂臨終是指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判定已到終末,活不過三個月的這段時間。她已護理過多位臨終病人。據她觀察,臨終病人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腦子清楚的,另一種是大腦已昏迷或腦子不清楚的。對於臨終期間大腦已昏迷不清的病人,雖然看不出其表情,但從心電圖等儀器的監測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情緒起伏。這類病人在臨終前一般生命跡象比較平穩,沒有什麼大的波動,其原因是他們的大腦早已失去思維能力,意識不到死亡的來臨。但也有一些病人例外,曾經有位病人,得病以後因為記憶力減退,一直記不起家裡的親人。然而有一天他的腦子突然間清醒了過來,准確地叫出了大家的名字,家人很高興,並沒有意識到這意味著病人快不行了,還以為是他的病情好轉了,結果他當晚就離開了人世。如果是有經驗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病情的「好轉」是向親人發出的訣別信號。而腦子清楚的病人就不一樣了,病人雖然接受了死亡的事實,有的還能夠和家人交流,告訴家人自己的感覺,但從病人的眼神、眼淚等一些肢體語言能看出其驚恐和留戀。像上述的那位80歲老人所表達的語言及抓住家人的手緊緊不放的舉動,就表現出其對死亡的驚恐及對人間的留戀。其家人感人肺腑的語言讓病人平靜地度過了最後一刻。還有那位40歲的女士,其丈夫表示他很愛她,並會照顧好兒子,讓她放心地離開了人世。在病人臨終這段時間,家人的關懷和安慰非常重要,家人合適的表態會讓病人覺得無比安慰。吳珍表示,每次看到病人臨死前對生活的那種留戀,對她都是一種震撼,讓她更深刻地感到身體 健康 的重要。吳珍曾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因為腦溢血變成了植物人,在老人臨終前,老人的女兒雖然工作很忙,但她還是每天抽空到醫院為母親擦身,換衣服,風雨無阻。如果女兒實在沒有時間,其女婿就代替妻子照顧丈母娘,幫她擦身。這件事至今回想起來都讓吳珍感動。吳珍說,幾乎所有的病人臨死前都希望那個時候對自己最重要的人能夠陪在身邊,幫助自己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或是解決擔心的事。害怕、不放心是大部分病人臨死前的心理反應。所以很多時候,作為病人家屬要做的,除了趕到病床前送親人最後一程外,告訴病人你是多麼愛他、感謝他,活著的人會相親相愛,這對逝者來說是最好的鼓勵。而且這樣做的話,家人也不會因為沒有表露心聲,讓病人帶著遺憾去世而一輩子感到自責。

深有體會!就在前幾天,我奶奶在病床里也去世了,也是含著淚末離開!我親身經歷講述一下我自己的觀點。奶奶因為一次肺部感染導致蔓延很難控制,在ICU病房裡度過了4天。我那個有點傻的父親居然去問還有幾天!醫生的一句話,讓奶奶從icu接回家中最後的3天!奶奶嘴裡很難出話,但我大概知道他講什麼!每次一句話的背後,都能看到奶奶眼眶裡的淚珠在游動。那種淚珠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出的樣子。一滴淚水,從我自身角度來看,是一種「思愛」,還有一種「惋惜」。

一種「思愛」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這樣的畫面,每當自己回到家中,老人都會為自己打水?每當你出門的時候,即使你離家門有那麼丁點遠,但你彷彿都能看見奶奶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早點回來兒),每當你對著手機笑時,家裡老人就會湊過來看著你開心的樣子。那你知道嗎?這些都是老的「思愛」,每個動作,情緒,都影響著老人心中那顆大大的「心」大多數老人不追求自己過的有多好,但都有一種「自私」讓兒女陪在身邊,即使不說話,看著你們開心,老人家心裡就開心。 一種「惋惜」 我18歲時還跟奶奶擠在一張床睡覺,時不時都能聽她說:「小時候你看著別人吃泡泡糖,嘴裡像他們有模有樣的嚼,都怪奶奶不好,沒錢買泡泡糖,拿著自家的花生給你吃!」奶奶帶點淚水的話語中,帶著惋惜自責,沒讓孫子吃好過好。我都記不起來的事,奶奶卻記著清清楚楚。這些事都能證明老人常常會回憶成年往事,特別是讓心裡記憶猶新的。

老人臨終前為什麼會流眼淚?流不流淚,取決於你是否曾經有沒有孝敬老人,孝敬分為多種,我認為有一種孝是最真誠最幸福的孝,那就是陪伴!多去老人那嘮嘮嗑,吃吃飯,吹吹牛,讓老人覺得現在每一分每秒都是幸福開心的!而不是去懷念成年往事!

(不喜勿噴 )(下發評論各自看法)

老人臨終流淚確實是常見現象,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臨終時,各種器官退化,衰老,淚腺無法控制,一旦液體產生,就容易流淚。

第二,臨終時,腦部是最後死亡的器官,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些法律判斷死亡與否是以腦死亡為標準的原因。

腦部在臨終前,會回憶一生重要的節點,其中無非是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些情緒都會流淚。

第三,人類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流著淚離開這個世界,一個輪回走完。

所以,不論時間長短,大家珍惜每人只有一次機會的旅行。

我看了佛教的許多經文,老人臨終前為什麼會流眼淚,是靈魂出竅,捨不得離開親人留下的最後眼淚,經文中還介紹。人死了,靈魂在靈堂中游離,看到人間悲悲慘慘,哭哭啼啼,有話難講有口難張不忍心的悲慘場面,留下最後告別眼淚,三天後,離開人間,有進入天堂,有進入地獄,有轉入人世,這就是從善,從惡的區別,俗話說:頭上三尺有神明。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多積陰德,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這就是從善積德的因果報應。現在好了,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祖國富強了,共產黨是大救星,所以我們的老百姓也要學會感恩。扶貧,是最好的善舉,修橋修路與人方便是最好的功德,一生盡做好事,一生無憒憾,百年之後,不會留下無悔眼淚,讓子孫們過上更好的幸祜生活。

老人臨終前為什麼會流眼淚?並不是只有老人才流眼淚,凡是臨死的人不管年齡大小,都要流淚。只不過有的從眼角滾落出來,有的則停留在眼眶內沒注意而也。這點醫生最清楚。

按科學的解釋,人斷氣後眼睛的瞳孔迅速放大,里層蘊藏的眼淚趁機溢出的原因。

按唯心的解釋,道家的說法,人的眼淚是最齷鹺,最陰暗,最凄苦的象徵。人死後都要去陰朝地府等待下一輪投胎轉世。轉世是真的,至於投胎,投什麼胎就不好說了。總之沒有一個願意投胎做人的。都覺得變成人最不值錢,赤條條的來,辛苦勞作幾十年,走時只穿得一身衣服走。每次被閻王點到投胎做人的一個都不動。這令閻王很惱火,下令不去打也要打去。不然大家都不投胎做人,人類就會滅絕,人類一滅絕,閻王府還設來何用?於是凡是不願投胎做人的都捆綁起來用板子打。結果凡是投胎做人的一下地就哇哇大哭。屁股上青一塊紫一塊,都是閻王手下打的痕跡。手腕處同樣留下被純子綁過的純子印。

閻王還規定投胎做人的人,為了不給地府造成寧死不投胎做人的思想,凡是哭著而來的,必須笑著而去。否則死後回不了地府。因此凡是臨近死亡的人,都不得不把眼淚擠出來,留下一副微笑的面孔,裝出一副人間多美好的假象。

所以,臨死的人都要流眼淚。活著的人還千萬不能把眼淚滴落在死人的衣服上。否則只要一過賴河橋,被陰間發現有流過眼淚的痕跡,死去的人立即送去下油鍋,用鋸條剁成肉醬,從此永不操生。所以死人流眼淚是被閻王逼的。

想起老媽臨終前的眼淚,我就想大哭一場。

老媽是13年離開我們的,最後三個月老媽是忍受巨大的痛苦在病床上都沒流過眼淚,看到全身插滿管子的老媽,我都哭了,可老媽卻還叫我不要哭。

老媽臨終前半個月,我一直在醫院守護老媽,因為有幾次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親友們都紛紛趕來了,但一次次又搶救過來了,最後老爸接受親友們意見,放棄搶救,我知道親愛的老媽這次真的會離我而去了。

先天晚上,老媽見我衣服穿得少,使出最後的力氣叫我多穿衣服,那時老媽己經在說糊話了,我知道是那個世界的人在招喚她了,但老媽卻還記得讓我多穿衣服,而且還是她臨終前最後說過的話,每每想到這兒,我的淚都奔涌而出。

臨終那天下午,一貫盛氣凌人的姐竟跟我和老爸吵架,我看到老媽眼角流出了眼淚,我給老媽擦了眼淚,後來醫生把我和老爸叫出來,讓我們准備後事,爸出去以後,我也給老媽要燒的錢紙等東西准備好,然後去買點東西,誰知我剛出醫院沒多久,我姐電話我說老媽不行了,我立即急速往醫院趕,也真是奇怪,那麼大的醫院平時幾台電梯都要等好久。可那天下午六點多應該是人最多的時候,那台離我最近的主電梯竟空無一人,好象在專門等我一樣,我急速趕到到18層老媽的病床前才幾秒鍾,老媽就永遠離我而去了。看來是老媽臨終前顯靈了,是想她兒子給她送終。

老媽走了,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那個最愛我的人永遠離我而去了,想到這里,淚水已模糊了雙眼。

奶奶離開我們一個月了,今年二月二她去燒香時禱告說,自己走時要一覺睡過去,不要躺床上受罪,給兒孫後代添麻煩。農歷二月三十,她真的自己坐在床頭的姿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當我回去時,她已經躺在了地上的"冷鋪上"了,標準的中國傳統式老太太,干凈整潔明事理。我們後輩都很內疚,沒人在跟前"送老",享年八十三歲。她修積的善讓她按自己的心願離開。平時身體很好,走的前一天還在菜園里栽蔥。

1984年,父親去世時才46歲,一場手術的意外讓做縣一中教師的他英年早逝,他是帶著對妻兒的牽掛去的,眼裡含著淚水,去世前,他幾次從昏迷醒來時對媽媽說:我看見你和三個孩子變成小人人模樣,在自己頭頂上圍成一圈,轉啊轉,我擔心你們,我不能離開你們。但父親最後還含著不舍的眼淚離我們而去。

從此,我家失了頂樑柱,母親是個農民,三個孩子正在上學,家裡生活一落千丈。我正上大學二年級,為了自籌學費,我和另外一個來自農村的同學承包了學生宿舍樓1一5樓的廁所,不顧臟臭,不懼白眼,每天打掃一次,每月才能掙30元錢。父親的去世,給我家帶來生活的囧迫,這陰影直到我和弟弟都大學畢業後的十幾年裡也一直抹不去。而現實也讓我和弟弟更加自立,堅強,出息。

現在我已是年過半百的人,而且當了爺爺,家庭生活很美滿,母親七十多歲了,身體康健,弟弟妹妹生活都很幸福。快清明節了,以此告慰父親,在天堂里安好

Ⅱ 80多歲的老人總是懼怕死亡,怎樣緩解這種焦慮

回想你的戀愛情人,你的老伴,還有和愛人在一起甜美的往事。這樣想的多了,你就會思念她,你就會有一種迫不及待,要與她相見的感覺,而她正在那邊等著你。想啊想啊想啊,您說懼怕死亡,我不是您,也沒有到老年,所以無法體會那種感受,不敢妄評。我想您的話大概是真的,因為坊間流行一種說法: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我不知道幾十年後

人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是阻擋不了,也是無法倖免不死的。所以說,人生死亡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什麼值得可怕的!我有一位大爺,今年九十一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身體還可以。之所以能活這大年紀,我看主要還是心態好,樂觀豁達,從不把生死放在眼裡,他常說:「這輩子我已經夠本了,同齡人都上了天堂

老年人正確面對死亡應該怎樣做

「人生七十抄古來稀」這是舊中襲國貧窮落後的結果,現在我國的平均壽命已達70多歲,耄耋老年人多得很,百歲老年人也不少。但人到「古稀」總是「隔天遠,隔地近」,死亡總會不期而至,或遲或早無法預料,所以我們要能夠正確面對死亡。具體可以參照一下做法:

一是正確地對待疾病,疾病是人類的敵人,它危及我們老年人的生存。和疾病作斗爭,某種意義上是和死亡作斗爭。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利於強化人的免疫功能,樂觀的態度、充足的信心是戰勝疾病的良葯。

二是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我們老年人應該明白,任何人都不是為了等待死亡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此,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個人心理活動的關鍵。生活、學習、工作、娛樂才構成了人生的意義。

三是要過開放性的生活,人老了不要封閉在自我的圈子裡生活,要多融入社會,走走親戚,會會朋友,街坊鄰居串串門,打打麻將,下下棋,談古論今,聊聊天。這對陶冶心性,開闊胸懷,調整心態很有好處。

Ⅳ 人為啥到了老年年齡 就不再害怕死亡了

生老病死是人發展的自然規律。隨著年紀的增長,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老年性痴呆、震顫麻痹、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接踵而至,但即便如此,老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仍然充滿恐懼。

中國人談死色變,面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感覺死亡離每個人都很遙遠。變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感知著身心機能的日漸流逝,恐懼著生命終點的到來。體力在消逝,身體變得大不如前。

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老人該如何擺脫死亡恐懼。

(1)生老病死,是一個需要不斷面對過程

無論醫學在延緩衰老方面的研究有多麼大的突破,生理的衰老依舊是無法避免的。從三十歲開始,我們的心臟泵血功能逐年下降 ;四十歲左右,肌肉的力量開始走下坡路,骨密度以每年 1% 的速度流失;到了八十歲時,我們會丟失將近25% -50% 的肌肉;

同樣,大腦的處理速度從四十歲左右開始降低,到八十五歲40% 的人都可能患上老年痴呆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到老年,死亡的幾率開始不斷上升。對死亡充滿未知,是人們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

(2)親友逐漸離去,帶來更多的是孤獨

人也許可以不怕死,但是對於孤單和寂寞,相信沒有人會喜歡。

也許自己的身體還算健康,但是每當同學聚會、去公司參加慶典、或者與周圍同伴聊天的時候,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夥伴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

眼看著身邊的親友一個個離去,感同身受著他們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中年人健身泡枸杞,老年人跳廣場舞、聽保健講座,都一樣是希望生命可以延續得長一些

從老人自己的角度來看,死亡意味著和最親近的人訣別,如果家庭關系和睦的話,對彼此都念念不舍的,對死亡的恐懼會更深。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這容易帶來的孤寂感。

Ⅳ 老年人應怎樣平靜地面對死亡

平靜地面對死亡,是一種痛苦的、悲傷的、無可奈何的接受,但這不是一種放棄,而是一種積極、勇敢的表現,那麼,怎樣才使自己從容地走向死亡呢?』(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但是我們並不是消極地等待死亡,而是通過生活、學習、工作和娛樂等活動,與死亡作斗爭.使人生更加美麗。(2)從心理上對死亡作好充分准備。老年人一般都能預感到自己生存的時間不多了。此時應該有計劃地安排好自己剩餘的時間,使生活過得充實而富有意義,從容不迫地面對死神。(3)克服懦弱思想。生比死更有意義,任何人沒有任何理由輕生。輕生是懦弱的表現,雖然有生就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應該輕易地去死。而應緊張地生活下去,這可以使自己平靜地對待死亡。(4)正確對待疾病。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利於提高人體的生理活動,加強人的免疫力和防禦能力,幫助治癒和緩解疾病。因此,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正確對待疾病,是強者的表現。當然,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安樂死」也未嘗不可。老年人正確地對待死亡.戰勝死亡,還需要有成熟的個性.良好的適應能力,堅強的意志力和穩定的情緒等等心理品質,它們對於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延伸閱讀什麼是疑病性抑鬱症如何自測心理衰老為什麼要重視心理年齡

Ⅵ 人老了越來越害怕死亡是有原因的,這個80歲的老人說出了實話

人有很多種活法,但是到頭來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人老了,都要面對死亡。

有人說人總歸要一死,坦然面對就是,話雖如此,但是真的要面臨死亡了,就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感。

由於以前在醫院工作,見過太多悲歡離合,對這方面深有體會。

《百年孤獨》里說:「一個幸福的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我們終其一生,為的就是體面的晚年,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的幸運,更多的是活得越來越艱辛。

林伯80歲了,是我們科室的常客,倒也不是什麼大病,但是老人一旦生病,就很容易發生並發症,林伯來醫院的次數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林伯的孩子不是這么認為的,兒子認為老人沒事找事,女兒覺得老人做,孫子們都有各自的事情,每次來的時候,兒子都很不耐煩,覺得老人在浪費他的時間。

有一次我問老人的兒子,老人怎麼動不動就要來醫院?老人的兒子說:「怕死唄」。這不是氣話,而是真的,老人是真的怕死,每次來醫院都是小問題,但是就要上一趟醫院才放心。

後來接觸多了,對老人的事情也有所了解。

老人80歲了,已經體驗過人生百味,照理來說,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也經歷過許多事,見過許多人,面對死亡,心態應該很平穩才是,怎會因為一點點小事都表現如此慌張,老人的兒子坦言,其實以前還好,老人心態挺好的,可是自從母親去世以後,老人就越來越怕死。

妻子去世那天,老人沒哭,沒鬧,一直沉默著,沒有人知道他想什麼,後來老人就格外注意身體,動不動就說哪裡不舒服,要上醫院。

他記得以前父親可是很抗拒上醫院的,總說自己沒什麼問題,就一點小毛病。

不得不承認,以前我也認為人越老的話,對世間萬物往往看得越通透,心態也會豁達和從容一些。

但後來我發現很多人老了以後,都會越來越害怕死亡,這位老人就曾經跟我說過他很怕自己哪天就走了,自己也不知道怕什麼,但就是怕。

雖說人老了,就應該看透了,但是真正能夠看透的又有幾個。

人老了,免不了一場兵荒馬亂。

但是再害怕,人終歸有走的一天,後來老人走了,那天,隨著老人的最後一下心跳停止,我看到家屬臉上的竟然不是悲傷,而是解脫。

很真實,也很現實。

人老了,越來越害怕死亡,不料身邊的人卻越來越不耐煩,彷彿都盼著解脫的一天早點到來,人到老了就會發現,活得越久,承受的折磨越多。

一方面你無力阻止死亡的到來,另一方面,沒有人能夠理解你的恐懼。

後來,我跟我媽說起這件事,我媽說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年輕的時候,經歷得再多,擁有得再多,失去得再多,都不覺得有什麼,畢竟來日方長,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生也開始慢慢地進入人生的下半程,曾經那些在身邊吵吵鬧鬧的人,以為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的人,也開始逐漸地離去,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也會有一天離開。

是啊,人都是在感覺到事情無法掌控的時候,才開始反思。

人老了,就會越來越喜歡回憶往事。

這位老人的兒子就跟我說自從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就愛跟他們嘮叨,回憶過去的事,可他們哪有那個閑情逸致聽他說,只能敷衍他,那時候他不懂,他總覺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再說也無益。

他當然不懂,因為他還有時間,但老人沒有時間了,過去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是想要說故事,他是想回到過去,他是遺憾沒有好好珍惜過去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老了,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了,而人一旦死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未來,都與他無關了。

現實生活里,人面對死亡更多的是恐懼,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豁達,那人越老了,為什麼會越來越害怕死亡?

01.對過去的遺憾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得過且過的生活,總想著來日方長,等等再說往往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拖延的底氣來源於時間,而年輕是他們放肆的資本。

殊不知,時間就這樣在他們的指縫間一點一點地溜走,等他們意識到時間不多的時候,人生已經走入了下半場,有些事年輕的時候不做,老了想做也來不及了。

人老了,身體會變差,身邊的人也會離去,你本來打算老了再來彌補過去的遺憾,才發現自己早已失去了彌補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過去,你只能無奈地跟時間妥協,別人以為你看透了,其實你是無能為力,只能選擇跟時間妥協,但內心的遺憾還是有的。

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也不夠關心妻子,後來也習慣依賴妻子生活,直到妻子去世以後,他才發現妻子對自己的重要性。也才知道妻子的好跟苦。

他想要彌補,可妻子早已不在了,好好活著,時常念著妻子也算是對過去的彌補。但一旦走了,就連彌補和懷念的資格都沒有了。

人老了,就會越來越愛回憶過去,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回憶能抓住過去的尾巴,能夠讓時間走得慢一些,殊不知人老了,就意味著離過去越來越遠。

2:對未知的恐懼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愛誇誇其談,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遠,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反倒害怕了,不是懼怕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對未知的恐懼。

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邊總會有人陪伴著,即使面對未知,也能充滿信心,但是人老了,身邊的人呢開始慢慢地離自己而去,而年輕的後輩們也有各自的生活,沒有人有時間聽你說話,更不會有多餘的時間陪伴你。

這時候的你,就會陷入一種極大的孤寂裡面,你抓不住過去,對未來也一無所知,彷彿掉進了一個絕大的黑洞,沒有出口,只有無盡的深淵。

而病痛就好像一座大山一樣壓過來,讓你的恐懼加倍,彷彿會加速你的死亡。

人面對不確定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胡思亂想中,安全感的缺失會放大一個人的悲觀。

你不是不知道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你還是無法避免地害怕。

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往往需要一個人獨自面對,沒有人能體會你的恐懼,也沒有人能夠幫你戰勝恐懼,彷彿偌大的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

老人說他之所以要來醫院,是因為醫院有同樣的人,也有醫生護士,能夠減輕他的恐懼感,但是在家裡,沒有人能夠理解他,也許哪天沒了也沒人知道。

03:害怕被遺忘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總有退出人生舞台的一刻,也會有被遺忘的時候,但是人還是會害怕被遺忘,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得那麼灑脫。

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產生了眷戀,對一個人有了念想,就會害怕被遺忘,遺忘意味著抹去來過這個世界的一切痕跡,等於否定一個人的存在。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逝去的人是無所畏懼的,只有活著的人,才會害怕遺忘」,人活著最讓人焦慮的時刻,是離死亡越來越近的時刻,生命旺盛的時候,還有很多機會去綻放生命,去陪伴自己想陪伴的人,但是人老了,便意味著離死亡越來越近,就會越來越害怕被遺忘。

人來這個世界一趟,無論結局好壞,總會有所懷念,但是老去,會把人跟張哥世界隔絕,會讓一個人被這個世界遺忘。

我曾經因為工作的原因,去過一趟老人院,那裡是離死亡最接近的地方,他們都被外面的世界遺忘了,慢慢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沒有人願意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人老了,身體會慢慢被摧毀,尊嚴也會被一點點地撕碎,人連最後直面死亡的勇氣都會失去。

小結:

求生是一個人的本能,人老了,面對死亡的坦然是對無能為力的屈服,而害怕是最後的倔強。

當你明白了這點,你就能明白為什麼人老了,就會變得作,不是他想折磨你,他只是恐懼,想要理解和陪伴。

人生很長,也很短,珍惜當下,老了才會少一點遺憾,才能盡量保留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珍惜眼前,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備。當老了,面對死亡,能夠盡量保持坦然。

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沒准備好,就已經老了。

希望我們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走好每一步。



Ⅶ 老人怎麼面對死亡的恐懼

1、老人來要正確認識到,死亡是源自然規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無不遵循這個自然規律。世上沒有長生不老葯,正確地面對死亡,順其自然,晚年生活才會過的得愉快而有意義。

2、從恐懼心理中解脫出來,認識到死亡是自然規律,那就應該泰然處之,一個老人只要自認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會產生什麼恐懼心理。

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視心理、運動、飲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現代社會長壽老人很多,他們無一不是保持著愉快的心情,想得開,放得下,樂觀開朗,無憂慮,無怨氣,善於調節情緒,以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面對死亡。

Ⅷ 怎樣安慰老人面對死亡的心情

Ⅸ 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有恐懼感

老人面對死亡會經歷五個階段,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國著名的心理分析醫生伊麗沙白.庫伯勒.羅斯通過對大量晚期患者的訪談及研究患者臨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動,將瀕臨死亡的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
第一階段:否認與隔絕

大多數患者無論是在一開始就被明確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隨後意識到自己患有絕症時,第一反應往往經歷否認這一階段,產生不同程度的否認情緒,會在心裡想:不,這不可能。否認是暫時的自我防禦機制,它的意義在於抗擊痛苦,幫助重拾自我,激發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禦機制,不久就轉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態度。
第二階段:憤怒

當最初的否認無濟於事,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開始出現,會自然而然的想:為什麼會是我。憤怒的根源是由於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無法充分享受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等。常常把怨氣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階段:交涉

這個階段其實即是與殘酷的事實討價還價、做交涉和拖延時間,自我設定一個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實現一樁心願、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諾。
第四階段:抑鬱

當晚期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再也無法否認,當他出現越來越多的徵兆、變得越來越虛弱時,他無法做到一笑了之、無動於衷,也無法做到怨氣沖天時,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焦慮,這種焦慮來自對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慮,也來自病人在等待與這個世界永別的過程中產生的悲傷。
第五階段:接受

經歷了前面的幾個階段,最終進入到對死亡即不感沮喪又不感憤怒的階段,這時候,不再惋惜自己將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開始默默守候離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是病痛折磨間隙的短暫休息,這一階段的睡眠變得象嬰兒一樣單純,對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興趣,重新找到了安寧。

Ⅹ 是不是死亡只有80歲老年人才需要面對

你好,不是只有80歲老年人才需要面對死亡。

面對死亡有兩種,一種是面對自己的死亡,一種是面對別人的死亡。

面對自己的死亡可能在心態上需要調整,所以,一般是年紀越大的人越看得開。當然,肯定會有一些極少數,因為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死亡的年輕人。他們有的是做好了心理准備,有的是還沒有做好准備,就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總之一般情況來說,面對自己的死亡的話就是在生病的人或者是年紀越來越大的人,可能越來越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那面對別人的死亡是在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有的經歷。讓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面對自己親屬的死亡,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親屬。而就算不是自己的親屬,那麼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自己認識的人或者是新聞中的人的死亡,這應該也算是面對死亡,只不過死亡的人分遠近而已。不管死亡的人是誰,可能都會給人帶來一些感觸,而這些感觸有的深有的淺。

閱讀全文

與80歲老人面對死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輕軌建在哪裡 瀏覽:690
深圳工廠養老金扣多少錢 瀏覽:427
居家養老護理師證有什麼用 瀏覽:388
重陽節離開家 瀏覽:650
朋克養生為什麼叫 瀏覽:586
葫蘆島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年齡 瀏覽:663
70歲還能不能開車 瀏覽:699
移民後還能拿退休金嗎 瀏覽:942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194字 瀏覽:305
養老金繳滿15年退休能領多少 瀏覽:980
肺結核的體檢多少錢 瀏覽:533
2017年70歲是那年出生 瀏覽:565
四中全會女法官退休年齡是否延長 瀏覽:724
上海養老勝地有哪些項目 瀏覽:828
什麼鳥又長壽又好養還干凈 瀏覽:898
灌陽縣觀音閣文明村委敬老院 瀏覽:110
孝順傳美德 瀏覽:440
端午節東北該怎麼養生 瀏覽:483
含有父母字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336
1周歲穿80cm的衣服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