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壽字篆體圖片
「壽」字的篆來體書法如源下:
文言版《說文解字》:壽,久也。從老省,𠷎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壽,活得長久。字形採用有所省略的「老」字作邊旁,採用「𠷎」作聲旁。
詞語解釋
1、壽命 [ shòu mìng ]
釋義:人的生存的年限。也比喻一切事物存在或使用的期限。
2、壽面 [ shòu miàn ]
釋義:祝壽時吃的面條。
3、祝壽 [ zhù shòu ]
釋義:在老年人過生日時向他祝賀。
4、壽星 [ shòu xing ]
釋義:指老人星,自古以來用作長壽的象徵,稱為壽星,民間常把它畫成老人的樣子,額部長而隆起。也叫壽星老兒。亦指長壽的老人或被祝壽的人。
5、壽禮 [ shòu lǐ ]
釋義:祝壽的禮品。
⑵ 表示長壽的字
百齡眉壽
眉壽:長壽。祝人高壽的頌辭。
長命百歲
壽命很長,能活到一百歲。常用作祝福長壽之詞。
長命富貴
既長壽又富裕顯貴。
長生久視
久視: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長壽。
龜鶴遐壽
遐:長久。祝人長壽的頌辭。
黃發兒齒
比喻人長壽。
海屋添籌
海屋:寓言中堆存記錄滄桑變化籌碼的房間;籌:籌碼。舊時用於祝人長壽。
美意延年
對一切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
祛病延年
祛:除去。除去疾病,延長壽命。
人壽年豐
人長壽,年成也好。形容太平興旺的景象。
壽山福海
壽象山那樣久,福象海那樣大。舊時用於祝人長壽多福。
壽元無量
壽元:壽命;無量:沒有限度。祝人長壽的頌辭。
松柏之壽
比喻長壽。
萬壽無疆
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延年益壽
增加歲數,延長壽命。
壽比南山
壽命象終南山那樣長久。用於祝人長壽。
福壽康寧
祝頌語。謂幸福、長壽、健康、安寧諸福齊備。
龜鶴遐齡
遐:長久。遐齡:高壽。傳說龜、鶴都能活一千年。比喻長壽。亦作「龜齡鶴算」。
龜年鶴壽
相傳龜、鶴壽有千百之數,因以「龜年鶴壽」比喻人之長壽。或用作祝壽之詞。
海屋籌添
宋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河清人壽
古時傳說黃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壽」極言人之長壽。
黃發台背
指長壽的老人。後亦泛指老年人。黃發,指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台,通「鮐」。
黃發鮐背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後常指老年人。鮐背;鮐魚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常借指老人。指長壽老人,也泛指老年人。亦作「黃發台背」、「黃耈台背」、「鮐背蒼耈」。
卻病延年
謂消除病痛,延長壽命。
益壽延年
指延長壽命,增加歲數。同「延年益壽」。
駐顏益壽
保持容顏不衰老而增長壽命。
喬松之壽
〖解釋〗喬、松:古代傳說中的仙人王喬和赤松子。指像仙人那樣的長壽。
⑶ 印章有長壽兩字。是篆書
如圖:
⑷ 「壽」的繁體字怎麼寫
「壽」的繁體字壽。
[拼音] [shò]
[釋義] 1.年歲,生命。 2.活得長久。 3.生日。 4.祝人長壽。 5.婉辭,指為死後作準備,或死後才用的。 6.姓。
壽的組詞和造句:
壽星:
造句:如果情況屬實,卡泰米將打破由法國老太讓娜?卡爾門保持的世界頭號壽星紀錄,卡爾門1875年出生,1997年去世,紀錄為122歲。
解釋:<輕>(1)指老人星,自古以來用做長壽的象徵,稱為壽星,民間常把它畫成老人的樣子,頭部長而隆起。也叫壽星老兒。(2)舊稱被祝壽的人。
長壽:
造句:由於我們至少每周要花四十個小時在工作上,因此為了您的健康和長壽,讓您的工作場盡可能有利於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解釋:壽命長:~老人。
壽命:
造句:但是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的身上,以及能延長多少壽命呢?一些科學家認為,至少人類活到100歲可以成為家常便飯。
解釋:生存的年限,比喻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延長機車的~。
壽數:
造句:他聽了希西家的呼求,派以賽亞回去傳另一個信息:「我會讓你的壽數多加15年。」
解釋:<輕>迷信的人指命中註定的歲數。
壽誕:
造句:本周我們慶祝我們這個時代備受尊崇的一個人的八十壽誕,她所具有的使命感和所做出的貢獻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共和國以及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解釋:壽辰。
⑸ 富貴長壽篆體字怎麼寫用說文解字查一下就知道了... 富貴長壽篆體字怎麼寫 201
富貴長壽
===========================================
柳浪聞鶯各位芝麻竭誠為您解答
您的採納是我們堅持網路的動力
⑹ 長壽篆子怎麼寫
長壽
金文大篆
⑺ 壽的起源和演變,簡單
壽字起源
中國漢字是沿著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六書"造字規范創用的,壽字也是一樣,最初的壽字也是以象形的字態,出現在漢字的寶庫中的,象形字源自於對實物的寫意,但壽字沒有具體形態,所 以很難造出象形字來,壽字的象形是從遠古的傳說中演變而來的。
伏羲氏時期,根據"龍馬馱書出於黃河",而演八卦,創造了"龍書";新石器時期的神農氏創造了"穗書";黃帝時期倉頡創造"鳥跡書";堯帝時期的"龜書";高陽氏時期的"蝌蚪文"等等,雖然都是取其實物形態,用以表達壽的含義,但它只是作為一個吉祥的圖案出現,還沒有六書造字的規范特點,只是壽字的雛形。
據考證,壽字的運用,是從商代開始的,但那時還沒有合乎規范的象形字出現,所以,人們便從甲骨文中借來一個"疇"字作為壽字,因為"疇"就是田壟的意思,當時種莊稼都是隨形就勢,田壟是彎彎曲曲的很長,它又有長久長生的意思,於是大家便約定俗成,把"疇"作為壽字的標記,壽字就統一起來了。後來 人們認為壟是在地里邊,人們就給它加了一個田字旁,一邊取意,一邊取聲,所以又帶有形聲字的意思。因此甲骨文中的壽字,便以"疇"字假借,在此基礎上變化出現了千變萬化的體態。
借用"疇"字畢竟是一字兩意,用起來不便區別,於是又借來一個"老"字會意,古寫的"老"字,從形體上看像一個手扶拐杖的老人,從字意上說老人意味著長壽,於是便取老字頭,再覆蓋在壽字之上,把它倆結合到 一起,上邊形意"老",下邊形聲"疇",組成了一個形聲字。
到了周代,形聲字的"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到春秋戰國,諸侯各自為政,出現了"百里不同風"的文字混雜局面,但壽字的寫法依然大同小異,直到秦統一中國,統一文字,改大篆為小篆,才統一了壽字的寫法,但這時還沒有壽字的讀音,到了兩漢,文字發生了變革,由用筆圓轉為方折,字形也由長變方,逐漸出現 了隸書、楷書等字體。
由此,壽字的發展基本上是按照象形、假借、形聲、轉注的造字順序演化而成的。而且形聲居多,但也不排除少數指示字和會意字。比如畫一圓圈,長四爪,長一頭一尾,就是一個龜的樣子,用這種東西指定它 為壽。還有一種是會意,,比如一個"千"字一個"秋"字組合在一起也是壽的意義。
壽字雖然不是漢字中最早出現的文字,但由於運用廣泛,在它的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成為多變的字體,可 以說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漢字,更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⑻ 富貴長壽圖大篆怎麼寫
富貴長壽圖
富貴,發音:[fù guì],富,富裕,富有;貴,顯貴,貴氣,地位高;舊指有錢財、有地位,現指富裕而又有顯貴的地位。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葯,以求長生。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百歲以上老人有一種共同的基因突變,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找到減緩人類老化的方法。
⑼ 壽字的篆書怎麼寫
壽字的篆體有上萬種寫法,上圖列舉出了最常用的十種寫法。
【篆體】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篆體分類】
大篆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雞市鳳翔縣,鳳翔縣古稱雍城,是先秦時期四百多年的都城,有大量的先秦文物)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