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㈡ 神醫孫思邈真的活了141歲嗎
關於神醫孫思邈的年齡從古到今都是存在爭議的,其實側面也表現出了他的醫術高明,大家都希望孫思邈還活著,也因此,有了很多的說法。
馬伯英等均持此說,主要觀點是:過去史家認為辛酉實為辛丑之誤,以及將照鄰《病梨樹賦序》中「今年孫思邈像九十二」改為「今年九十三」等論據不足且不夠可靠,並指出以《北史》、《周書》中無獨孤信任洛州總管記載,而否定隱居太白山,被贊為神童,楊堅徵召等三條史料難以信服。孫氏自雲「開皇辛酉歲生」是其閃爍之詞,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541年)生,恰為辛酉,以開皇年號謔代帝諱,其全句可理解為「我是與開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541年)出生的。」他們認為以此推論,則獨孤信贊「聖童」(可能在550年-556年間回長安期間),楊堅徵召、魏徵修史請教於孫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釋。郭靄春亦主541年之說。[19]
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獨孤信贊稱孫思邈為「神童」,應為獨孤信受命入關撫岳(賀拔岳)余眾的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此時孫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孫氏生年則當在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永淳元年(682年)卒,享年168歲。於此觀點相近者為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據其推算,獨孤信評品孫氏的時間為梁大同三年(537年)至大同四年(538年)之間,當時孫適滿20歲,自此上溯20年,當生於北魏神黽元年至二年之內(518年-519年),如此,孫氏享年為164-165歲。[19]
㈢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孫思邈深知雖然五石散在醫學上有著積極作用,可以作為麻醉葯使用,減輕患者的疼痛,但是孫思邈也看到了五石散的消極作用,這種葯物如果長期服用,會讓人產生幻覺,對人的身體起到負面作用,是一種危害很大得罪葯物,實踐也證明孫思邈的想法是正確的。
興起於魏晉時期的服用丹葯的風氣是當時人的時尚,服用完之後便要穿寬松衣服,敞開肚皮以散熱。正是因為五石散本身的怪異屬性和可怖的發作表現,使得後代醫家對它有很多批評。思邈指出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並提出「寧食野葛(一種劇毒草葯),不服五石」,把野葛這另一種劇毒葯與五石散並論,而葯性尚不如五石散。
㈣ 古代神醫有哪些,中國古代十大神醫排行
中國古代神醫有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和朱震亨。
1、扁鵲
朱震亨元代金華人,人稱丹溪翁,又稱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早年學習理學,後改為習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
羅氏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杲諸家之學盡傳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諸家之說,結合個人見解和臨床所得,加以發揮,提出人身之中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
㈤ 中國歷史上哪一個「神醫」,活了165歲,死後受世人香火不斷
中國歷史上的這一位神醫就是孫思邈,他曾經在如今陝西的五台山生活過,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還修建了許多的祠堂,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去祭拜他。但是這一位神醫的年齡卻是很神秘,後人對孫思邈的年齡有很多的猜測,在這些猜測中他的年齡都是超過了一百歲的,最高的更是達到了一百六十五歲。
李世民也很希望孫思邈能夠在皇宮中做官,他為了留住孫思邈,答應給孫思邈非常優越的條件,但孫思邈還是拒絕了。在唐高宗時期,孫思邈也拒絕過入朝為官,就連皇上送給孫思邈的禮物和房子他都沒有接受。因此他的氣節也被人們所記住。
㈥ 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要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古代人大多壽命都比較短,而神醫孫思邈絕對是一個例外。這個人活了141歲,這種壽命就算放在現代,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長壽的人了。孫思邈一生共經歷了四個朝代,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和唐,他是一位神醫,擅長使用中葯材,同時還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獻!提及此人,大家會有一個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孫思邈非常痛恨一種東西,此物名為「五石散」,他去世之前還對自己的徒弟說,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那麼神醫孫思邈究竟為何如此痛恨五石散呢?
人們越來越依賴五石散了,並且把它當成了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東西!很多人都會在家裡面備上一些五石散,沒事的時候就服上一些,當家裡來了客人,人們還會把它拿出來招待別人。若是家裡面拿不出五石散的話,客人來到家中,主人甚至會覺得招待不周並且很丟面子。因此,服用五石散成為了魏晉時期社會上的一種奇怪現象,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五石散產生了依賴性。
若是五石散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倒也就罷了,但殊不知,五石散所產生的副作用是致命的,而且副作用非常的明顯。其中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服用五石散會讓人越來越戒不掉它,就像是抽煙吸毒一樣。過量食用還會直接致人的死亡。不僅普通人會吸食它,就連一些王公大臣,宰相,諸侯都被五石散深深的吸引了,甚至包括帝王。這些人逐漸變得暴躁,而且殺人無數,慢慢的失去了人性,而社會也開始變得動盪不安。
㈦ 神醫孫思邈活了100多歲,臨死前為何叮囑一定要毀了「玉石散」
神醫孫思邈相信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陌生,孫思邈是古代著名的中醫,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沉迷於鑽研中醫當中,而且還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很多第一個,第一個發明導尿管的人,第一個提倡關注婦科兒科的人。不僅如此,孫思邈還為世人貢獻了中國的中醫精粹,《千金要方》以及《唐新本草》,作為一個大夫,他還活了一百四十多歲,可以說是非常長壽了。
正是因為清楚地知道五石散的危害之大,所以神醫孫思邈才會這么勒令弟子去毀掉它。這是完全正確的選擇,想想毒品曾經給人民和國家帶來的傷害就知道五石散如果不毀掉,那麼將會出現很多隱患。
㈧ 孫思邈為什麼可以這么長壽
宣律法師聽後,對他說:「龍王不必擔心,終南山有一高士叫孫思邈,是我的好朋友,你去找他,他有妙法可以救你,記得說是我介紹的。」於是龍王又去了終南山找到了孫思邈。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又和孫思邈說了一遍,孫思邈聽後對龍王說:「這件事我知道了,你回龍宮吧,這件事交給我了,三日之後,胡僧必回西域,昆明池水如初。」
龍王心裡還有些不踏實,但既然孫思邈已經說了他能解決,就先回去了。孫思邈隨即下山入皇宮見到了西域胡僧,對他說:「你來的目的我知道,你要什麼我也知道,我這里有一味葯,正是你需要的,我送給你,希望你放過昆明池龍王。」胡僧接過孫思邈遞來的小瓶,打開一聞,香氣直入腦髓,大驚,問孫思邈此為何物。孫思邈說:「此為龍腦,產自南方瘴氣之地,你將此入葯,葯性與龍王之腦相同。」
胡僧謝過孫思邈之後就做法離去了,果真,三日之後昆明池水暴漲,恢復到原來的水位,並且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
多年之後,一次孫思邈在終南山采葯,遇到一青衣少年,少年見到孫思邈之後就跪下行禮,說道長多年以前救過他的父親,今日是特意來山上尋道長報恩的。孫思邈救人無數,一時想不起這少年的父親是自己什麼時候救的,就說了幾句客套話,打發他下山就算了。
誰知少年執意請自己下山,說自己家的宅院就在山下,一定要去家裡做客,父母要親自表示感謝。無奈,只好隨少年下山,到了山下,見到一灰瓦白牆的宅院,進去之後,一白衣老者熱情的迎接了孫思邈。
所以孫思邈只好取出一條紅線,讓宮女把線系在皇後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隔著羅帳,捏著這條線為娘娘「引線切脈」。根據絲線細微的抖動,孫思邈即對皇後的疾病作出了診斷。
然後,他向太宗說:皇後的病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需在中指上扎一針就可治癒。唐太宗欣然同意為皇後施針,宮女們遵從孫思邈的吩咐將娘娘的左手扶出帳外。孫思邈手持銀針,在皇後的中指(中沖穴)上迅速刺拔,皇後疼痛,渾身一陣顫抖,但不一會,竟順利產下皇子。
過了一個多月,孫思邈出門的時候碰到一個騎馬的白衣少年,少年身邊還跟著很多隨從,見到他以後,就趕緊上前來拜謝,並說:「小弟承蒙道長相救,家中父母都想見見您。」原來這個少年就是那條小蛇。他本想不去的,因為自己經常救人,做善事,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但是在少年的再三懇求下,孫思邈還是去了,而且沒多久就到了少年所說的住處庄園。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礙於情面就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高宗就應允後立即安排劉神威進了太醫院。
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高宗特賜他良駒等物,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孫思邈,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年)五台山(葯王山年)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扎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
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歷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紀念孫思邈為中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懸絲診脈的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卧不寧。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後,留大臣徐茂公問道:"皇後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葯全無效果。
卿可知哪裡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葯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症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葯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後治療才好!"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後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
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後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後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孫思邈先生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反對醫生利用治病的方式謀取私利。他為了協助廣大的群眾,普及醫學知識,於是他四處行醫,為百姓醫治病痛,同時遍查歷代醫學典籍,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參照民間配方,於公元625年寫成了他的第一部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
到了公元681年,孫思邈先生以百歲高齡,又完成了第二部醫葯學著--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比翼齊飛,成為中醫學史上極有實用價值的醫學手冊。在他的醫學著作中,特別強調卓越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
有一天,孫思邈山中采葯歸來,發現屋外一隻猛虎正向屋內沖來但不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著大嘴向屋裡哀嚎。孫思邈看了一會兒,覺得這虎無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搖頭呻吟的樣子,孫思邈認為它是口裡的問題。
孫思邈便來到門口,向虎嘴裡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上。他順手拿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制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後來鈴醫們都把串鈴叫做「虎撐」)。骨刺拿出來後,老虎就地向孫思邈磕了三下頭,走進了山林。從此孫思邈進山采葯,那虎就常來陪伴孫思邈,有時還讓孫思邈騎在它身上。
㈨ 孫思邈活了141歲是真的嗎
孫思邈的年齡一直十分有爭議,不過比較普遍的說話就是541-682年,也就是說他活了142歲。奇人總是有奇特的行事作風,因為孫思邈幼年多疾,為了治病幾乎散盡家財,因此孫思邈長大後就開始鑽研中醫,學習練氣養生之類的知識,學習道家老莊內容,並且一直隱居在終南山,很有高人的作風,這個經歷可能也是他長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