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蠡散盡家財後,他的老婆和孩子都過著怎樣的生活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名人,他不僅在當時做到一品大官,而且還是當時的巨富。更重要是它還很長壽,活到了88歲,他的每一個階段都處於人生的巔峰之上。每到一地,他都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變得富裕起來,同時他又很不吝嗇自己的經驗,將自己的經驗與當時的普通的人民百姓來分享,自己帶領當時的許多人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三次成功,三次都會散盡家財,每次散盡家財之後,都會重新開始。
其實,范蠡每一次在散盡家財的時候,他都會留下一部分錢財來給自己的妻子跟孩子所用,並不是每次都將自己的錢財散得一干二凈。如果他散的一干二凈的話,他後期如何來積攢自己的財富呢。
2. 千古第一懸案,究竟是歷史巧合,還是命中註定
一,千古遺恨《蘭亭序》《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 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 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 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二,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 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 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 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 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三,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 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 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 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四,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 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游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 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五,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 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 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並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 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 清楚。六,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 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 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眾所周 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 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七,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古墓「長明燈」,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 是天宮之火,是普羅木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歷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掛著「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 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 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只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八,《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 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為歷史懸疑。九,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 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 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乾脆「一字不名」,讓 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十,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回答人的補充 2011-03-23 17:03 中國歷史悠久,人物眾多。既有英雄壯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將相的傳奇經歷。而有些故事,就象謎一樣牽動史學家和大家的興趣,至今仍有很多人為此廢寢忘食的進行考證和研究。現在本人經過認真篩選,特列出七大謎一樣的懸案。也請各位歷史愛好者和網友給予補充和指正。有史實記載,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台「飛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國第一位女間諜。而做為越之功臣,吳之罪人的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則眾說紛紜。有人說被勾踐沉江,《墨子·親士》篇就說:「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覽》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中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在後人的詩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隱的《景陽井》詩雲:「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館娃宮懷古》詩:「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灣灣欲效顰。」這說明在唐代,人們是認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說法的。這與上述記載相同。而民間傳說較多的是被越國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絕書》卻如此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說被仇恨的吳國人民亂棍打死,至今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結論。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全國後,位高權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長生長壽,後來聽人說東海上有蓬萊仙鳥,那裡有服後可以長生的靈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東渡大海,後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裡呢?有人說那時航海技術差,碰到大風浪,全部覆沒。而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楊貴妃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 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 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於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鑒》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兇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後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後」,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後的禮儀治喪?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有關惠帝已經出逃的傳聞頗多,明成祖對此總是不放心,這件事也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 死」說和「逃亡」說兩種。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 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 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李自成,陝西米脂人。他家境貧寒,但有勇有謀,大仁大義。他當過驛卒,當過邊兵,最後加入了反明的農民起義軍,南征北戰,不斷壯大,幾十萬大軍所向披靡,終於推翻了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但因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軍入關,李自成領兵退出北京,轉戰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最後不知所終。 有人說李自成在九宮山遇難。 《明史》的結論是, 自成已死,屍朽莫辨。它的根據是,當時追擊李自成的清朝靖遠大將軍阿濟格給朝廷的報告說,李自成兵盡力盡,僅帶親信20人,竄入九宮山中,被村民圍困,無法脫逃,自縊而死。他派人前去驗屍,而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認了。還有一個根據是,南明王朝駐湘將領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報告稱,他的部眾已將李自成斬於九宮山下,只是丟了首級。 但是,這個「遇難」說卻難以令人相信。因為李自成雄才大略,驍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敵。無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絕對是當時的重大事件。而阿濟格報告中說是「屍朽莫辨」,純屬浮誇不實,清王朝怎能相信?何騰蛟的報告簡直就是馬後一炮,謊報戰功,南明王朝也不會相信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時,他的手下還有40餘萬兵馬,駐九宮山一帶至少也有數萬人,說他僅帶20名親信與事實明顯不符。況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殺,他的幾十萬大軍豈能善罷甘休?九宮山能平靜嗎?然而,事實上,當時九宮山很平靜,那幾十萬大軍也很平靜。 那麼,為什麼有「遇難」說,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推測,這是李自成與其部下放的煙幕彈,一個緩兵之計。一方面,揚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對這支大軍的敵意,下一步可能聯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為,心腹之患已除,放鬆警惕,一旦時機成熟,李自成可東山再起。 也有人說李自成在夾山寺隱居。 據說,清朝初年,即將上任的雲南同知張瓊伯在赴任途中,游訪石門夾山寺,與寺中方丈談古論今,頗為投緣,相見恨晚,視為知己。幾年後,他又重訪夾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訴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闖王李自成。在九宮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將孫某。 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親赴夾山寺調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親眼見過一幅李自成的畫像,據稱,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門夾山寺發現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據考查,在一個瓷壇中盛的遺骨,與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與李自成家鄉陝西米脂縣的習俗相同。 但這一說法仍有不同意見。有人說,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發現,只能說明石門夾山寺確實有奉天玉大和尚這個人,並不能證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說,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傷失明,但李自成畫像卻雙目炯炯有神,以此證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隱居於夾山寺一說,也成不了定論。李自成的生死之謎至今仍成為史學家探討不休的事。
3. 范蠡真的是老子的學生嗎
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越國大夫范蠡是師生關系。
首先,從年代上講,世所公認,老子長於孔子約二十歲,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老子約生於公元前571年。范蠡助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了吳國,這是公元前473年的事。這年,老子九十八歲。范蠡約三十歲從越王,二十三年報越,因此這年范蠡約五十三歲,老子長范蠡約四十五歲。所以,他們都是春秋末年同時代的人。老子長壽,古者上壽一百二十歲,老子應有這個壽數,司馬遷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據我看老子至少應是上壽之人。范蠡從越國「功成身退」,十九年三致千金,最後卒於陶,去世年紀約七十四歲,可以說,老子在范蠡去世後,還健在。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史記·越世家》、《史記·貨殖列傳》、《國語·越語下》、《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對范蠡思想的了解、比較,特別是近年出土的《黃帝四經》中的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范蠡,他的言語、行為,無不繼承、運用和發展了了老子的思想。如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1章)范蠡剛出道,即諫越王說:「臣聞兵者凶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凶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記·越世家》)等等。特別是老子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章)「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34章)「聖人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也。」(77章)等論述,可以說,范蠡是老子的這一思想的最好的實踐者。從思想線索上看,范蠡非常完美地繼承和實踐了老子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傳播是需要時間差的。而對於同時代,年歲僅差老子四十多歲的范蠡來講,除了他曾親自師從過老子以外,是很難解釋的。
第三,古籍有明確的記載,「文子,老子弟子」,在漢及漢以前的文獻中都是明確確認的。如王充的《論衡·自然》篇:「以孔子為君,顏淵為臣,尚不能遣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然而范蠡的老師恰恰又是文子。《史記集解》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裴駰案:《范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於越,范蠡師事之。」這是個連環師生關系:老子――文子――范蠡。但是,我們仔細地研究這段歷史,可以知道,他們不是一線單傳。在那個時代,當然也不可能一線單傳。文子和范蠡同時師從老子是極其可能的: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周朝的王子朝之亂時,正當56歲,退休返鄉,這時范蠡十一二歲,文子與孔子年歲相當,為36歲左右。因此,從年歲上講,這三人在老子退休後於老子故里相會,成了師生。范蠡是文子的學生,但同時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是極其可能的。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弟子中,少孔子40歲以上有名姓可查的有十多人,父子同時師從孔子的有顏回、曾參父子。那麼,文子與范蠡師生同時師從老子,也是不奇怪的。
第四,老子故里在安徽渦陽,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渦陽。這是使我想到老子與范蠡是師生關系的最重要的提示。
范蠡晚年稱陶朱公,在陶地經營,最終卒於陶,當葬於陶,這應無疑義。但是,史載陶朱公冢有三四處之多,最有爭議的是今之山東省定陶和山東肥城陶山。史家稱定陶的多,今人稱陶山的多。但據我考證,安徽省渦陽的范蠡冢才是真正的陶朱公墓。司馬遷所說的的陶,「據天下之中」,應該是個水、陸皆能四通諸侯各國的地方。對於今安徽渦陽來說,歷史上的東、西、北方,都是古代中原地區,南方正是剛剛壯大起來的吳、楚、越地。它固有的陸路交通和美麗而寬闊的渦水,都符「據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渦水西北通黃河,東南通淮河達長江。這渦水直到三國時代,還是曹操操練水軍的地方。陶若在山東陶山,實在算不上「天下之中」。而只能說是「齊國腹中」了。陶朱公離開齊國到陶,他搞的是「國際貿易」,那當然陶必不在齊國,而陶山實在是齊國的腹地了。
憑什麼說安徽渦陽的范蠡墓所在地是當時的陶呢?
當地人世代相傳,說范蠡墳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為人工壘起,佔地很廣,土丘甚高。今天,當地地名為范蠡村,渦河的一條支流叫西河,沿墓而過,集鎮叫西陽集,古時叫西陶。指西施與陶朱公合葬於此。
明清史料上也有種種記載,《中國名勝詞典》上也確認是范蠡冢。但使我確認不疑的卻是兩本書:《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中晚期,秦國有一位有名人物,秦昭襄王時期的相國,封穰侯的魏冉,他在公元前291年被秦國封穰侯後,又益封於陶。至公元前265年,穰侯出關就封邑,並在陶去世。這個陶,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陶朱公的陶與秦穰侯的陶用同一個「陶」字為地名,當是指同一個地方。且魏冉離陶朱公范蠡的年代不遠。司馬遷《史記》中寫「定陶」時從不省掉「定」字。所以,史家認「定陶」為「陶」是不確的。《戰國策》中多處提到一個地名叫「陰」,這個戰國時的「陰」就是後來的「定陶」,這個「陰」在齊、魏、趙間動盪不定,戰國末年也不曾被秦國佔有過。所以定陶在戰國時稱「陰」不稱「陶」。
《戰國縱橫家書》(1973年出土)中有《見田兵於梁南章》明明白白地說,秦國在東侵的過程中越不過梁國的防線,而陰(定陶)卻在防線的後面。這一章說的是秦統一中國前的梁國的防線,當是魏(梁)亡前不久。所以說,終魏冉之一生,並未封到山東定陶去過,《史記》說他將平時的聚斂送到「陶」去,去相位後,出關就封邑,並死於陶。如果是定陶,必無可能,秦國的勢力當時還不能到達定陶,更不用說齊之腹地陶山了。
那麼,又怎麼可以確認「陶」是安徽省渦陽的西陽集鎮呢?
《戰國策·秦三》中有一段秦「客卿造」對穣侯說的話。客卿造對穣侯魏冉說,秦國封你「陶」地,你必須攻打齊國,「陶」可以存在;而攻齊不成「陶」地也就不能存在了。燕國曾經下齊七十餘城,你可以利用燕國攻齊,可派人去對燕國相國說,攻齊國,你若能滅亡齊國,就可以「封君於河南,達途於中國,南與陶為鄰,世世無患。」這段話點明了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國於河南,南與陶為鄰。這河南之南,必為淮北之地了。河南之南,「南與陶為鄰」,這地方正當今之范蠡墓所在地的歷史地理范圍。所以這個「陶」,我認定它正是今之安徽省渦陽縣西陽集。因此也認定今渦陽縣的范蠡墓是真正的范蠡墓。
《越絕書》在交待范蠡的結局時說他「老身西陶」,也是一個佐證。
在我的《老子與范蠡》一書中,對「陶」有詳細的考證。
現簡介於此。
我們認定了老子故里在渦陽,范蠡與西施的合葬墓也在渦陽,那麼,同時代的老子與范蠡在同一地相處不是順理成章的么?老子與范蠡的師生關系不是很明確的么?從時間排比上看,老子退休以後,文子與范蠡在老子故里從師約有二十年之久,范蠡學成之後才去越國任相國;二十多年滅吳以後范蠡先到齊國,二三年後即赴陶與老子再次相會。這我考定約於公元前471年正當老子百歲之時。我相信這三代人又有十多年的相處。
老子故里在渦陽,我相信是在范蠡、西施同沉於渦水後,老子才西出關重遊周都的。時當公元前453年,老子119歲,范蠡74歲,西施49歲。(詳見《老子范蠡年表》)
4. 在求財方面土地公與范蠡哪個更靈驗
向范蠡學習和求財。
中國大陸供財神,現在我看很多地方做生意的人大概都供財神,保佑你發財,其實這觀念都是錯誤的,迷信。中國大陸上供財神供什麼人?供范蠡作財神。現在我看許多地方把關公當作財神,我們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供范蠡作財神有道理,為什麼?他是一個會賺錢、會用錢的模範,我們要向他學習。
范蠡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有智慧又有福報。他生於春秋戰國時代,是越國人。越王勾踐被吳滅了之後,越王勾踐有兩個幫手,一個范蠡,一個文種,這兩個人幫助他,二十年之後,真正復興,再把吳國打敗,把吳國消滅,這是雪恥、中興,了不起的一位大人物。他對於國王勾踐認識得很清楚,這個國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國家多事的時候,有災難的時候,他需要用我們,他會對我們很好;國家太平沒事了,用不著了,恐怕要把我們這些人都收拾掉了,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就改名換姓跑掉了,而且還留一封信給文種,勸文種也跑,文種不相信,沒過幾天,果然越王勾踐賜他一把寶劍讓他自殺,所以這個人真有智慧。
改名換姓之後,他叫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去做生意,做小生意,做了沒多久發大財,發了很大的財,發財之後,他把這些財產全部布施救濟一些苦難的貧民,散掉之後,從頭再做起,做了沒幾年又發了,發了他又散,這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三聚三散」。他能夠賺錢,他能夠散財,所以中國以後供他作財神,告訴你做生意賺錢要學他。這個人是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報。所以供關公作財神很沒有道理,講不通的,關公是重義氣。供范蠡作財神很有道理。
這是說明人是有命運的,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里有的決定是有,命里沒有的也不要強求,為什麼?求不到的。命裡面有的丟也丟不掉,所以你布施,它會再來,而且來的時候總會來得多一點,好像還有點利息一樣,它不會來得少,會來得多一點,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你才有膽量放心大膽去布施,布施掉的時候,你也不要害怕,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不能存僥幸的心,「這個生意好做,一本萬利,我就試試看」,一試就沒有了,一去不回頭了,那就錯了。不可以用僥幸心,要用真誠的心修布施供養,這是修福。僥幸的心,"希望我布施掉了,下一次會更多",范蠡當年布施沒有存這個心,沒有存再發的心,哪裡曉得自然再發,證明命里的財富丟都丟不掉。(摘自凈空法師講《普賢行願品的啟示》,
5. 初5為什麼要迎財神
初五這天是財神爺生日,華夏大地有迎財神習俗。
財神, 俗稱財神菩薩, 是掌管天下錢財的。農歷年初五是迎財神, 這天早晨, 雄雞報曉的時候, 鞭炮聲就響徹雲霄, 黎明即起的人們相互作躬,說上幾句「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的話.據說, 在舊銀錢行業, 更為隆重, 他們每逢舊歷正月初四深夜, 就有迎財神儀式,商店全體人員都要向中堂張貼的財神像頂禮膜拜, 祝禱新的一年利市。
財神是掌管天下財富的神祗;倘若得到他的保佑眷顧,便肯定可以財源廣進,家肥屋闊。做生意供奉財神是一種傳統習俗,在中國是歷代相傳。因此很多人會擺放財神的像在家裡或單位里,希望求取好兆頭。而有些人更是朝夕上香供奉。
民間流傳的財神雖然很多,但大致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種。
(一)、財神分為「正財神」及「邪財神」
財神像大致上可分為「正財神」及「邪財神」二類:
1、正財神可分為二種:文財神;武財神
2、邪財神如四面佛、車公元帥等之類。
(二)、正財神種類
1、文財神種類
文財神有四,分為財帛星君、福祿壽三星以及公正無私的比干以及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大多數人都喜歡供奉此類財神,因若能放置在財位上,財源立刻滾滾而來。
(1) 財帛星君:
也稱「增福財神」,他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他的外形很富態,是一個面白長髭的長者,身穿錦衣系玉帶,左手捧著一隻金元寶,右手拿著寫上「招財進寶」的卷軸,相貌厚重,讓人一看就知是富貴之相。相傳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屬於金神,他在天上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有求必應,最樂於助人;所以,很多求財的人,對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有正常生意的人士,可以供奉這一位財神。
(2) 福祿壽三星:
「福星」 手抱嬰兒,象徵子女昌盛一團和氣、福澤綿綿;「祿星」身穿華貴朝服、腰圍玉帶,手抱玉如意,一臉富貴容相。為人間信男信女加官進爵,添財進祿有求皆遂意。「壽星」手捧壽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皺紋可以看出他壽與天齊,象徵長壽無病無災;象徵安康長壽。
福祿壽三星中,本來只有「祿星」才是財神;但因為三星通常是三位一體,故此福、壽二星也因而被人一起視為財神供奉了。倘若把福、祿、壽三星擺放在財位內,有這三星拱照,滿堂吉慶,撇開風水不談,單是視覺上及心理上也會覺得十分舒服的。
(3)文財神比干:
傳說比干為商朝忠臣,天帝憐其忠貞,因無心而不偏私,故封為「財神」。又因為比干是一位文臣,所以也被稱為文財神。
(4) 生財有道的智慧財神范蠢:
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於經營,善於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所以稱其為文財神就理所應當了。
2、武財神種類
武財神在民間常供奉的有兩位:一是黑口黑面的趙公明,一是紅面長髯的關帝聖君。
(1)趙公明:
這位財神黑口黑面、又被人稱為趙玄。這位財神法力很大,可以降龍伏虎、驅邪斬妖、群摩懾伏、招財利市。趙公明這位武財神,民間相傳他能夠伏妖降魔,而且又可招財利市,即招財化煞而保屋宅平安,所以北方很多商戶均喜歡把它供奉在商鋪中;而在南方的商戶則大多供奉關公。
(2)關公:
紅面長髯的關公原名關羽,字雲長,是三國時代的名將,與劉備及張飛結義兄弟,形象威武,正忠義膽,可鎮宅平安,招財進寶。形象威武,他不但忠勇感人,而且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形狀威武,講信用、重義氣、能招財進寶,護財避邪,小人橫事不敢來犯,生意便可以興隆、財源廣進,故為商家所崇祀,是人們經常供奉的武財神。
關公像可分為二種:
紅衣關公像--可安放在家中,保屋宅平安。
綵衣關公像--可安放在商鋪之內以招財。
南方人特別喜歡供奉關帝聖君在屋宅或商鋪內。
(三)、邪財神
邪財神主要有一種:他就是四面佛。四面佛是婆羅門教的一位神,又稱為四面神。四面佛掌管人間的一切事務,其四面所求各不相同。一說是:四面分別代表事業、愛情、健康與財運。正面求生意興隆,左面求姻緣美滿,右面求平安健康,後面求招財進寶。
另一說是:代表慈、悲、喜、舍...凡是祈求升天者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他不宜置放在神翕內,因為四面佛應該環視四方才能產生效應。倘若供奉在神櫃上便變成了三面壁,效力便大打折扣,極不應該。
通常四面佛是置放在花園內,用玻璃架蓋上而供奉,或者露天供奉也無問題,這樣他便能四面兼顧,以收制煞招財之效。鄭博士提醒朋友們:正月初五要請好請對財神,否則,適得其反。因此朋友們了解了財神的種類,還需要更多了解相關知識,否則,你恭請財神可能會不按規矩,那樣,效果就會一般,甚至請錯了財神,陷入「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尷尬境地。請參看鄭博士已經推出的相關文章,供大家了解和恭請財神,鄭博士希望朋友們財到福到,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朋友們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6. 中國著名長壽人物有哪些
周文王姬昌(前1148-前1051),西周滅商的奠基者,97歲。
周穆王姬滿(約前1054年—前949年),西周第五位君主,傳說享壽105歲。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享年89歲。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相傳姜子牙72歲時遇周文王,確切生平不可考。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89歲。
張蒼(前256-前152),漢歷算家,105 歲。
孫思邈(581年—682年),唐代著名醫葯學家,102歲(又說生於541年,142歲)。
7. 我最崇拜的人 500-600字
我最崇拜的人—母親
有人崇拜電影明星,有人崇拜革命先烈,有人崇拜自己的老師、同學。可是,我崇拜的人卻是她——我平凡的母親。她沒有上過電視,不是家喻戶曉;她沒有像革命先烈一樣沖上前線,保衛祖國;她沒有當過老師,教學生知識。可是,她卻是我最敬愛的母親!是誰,在下雨時為你撐起大傘?是母親;是誰,在你冷的時候為你加衣?是母親;是誰,在你生病時照顧你?是母親。
記得有一次,是一個下雨天,我發燒了,家裡沒人,母親得知我發燒了,就冒著大雨從工作單位趕回來,一道道閃電在她的頭頂上空劃過,可她還是不顧自己的身體奔跑在大馬路上,回到家裡,身上都濕透了,她顧不得換衣服,就來照顧我。我的病好了,母親卻感冒了,我端了一碗水給母親,她開心地笑了。
另一次,在吃飯時,我挑食,只吃一種菜,母親就把每一種菜都夾給我吃,母親這樣對我,但是我知道,母親是為我好,為了餓的營養平衡才這樣做的。我雖然表現得不服氣,可心理還是想:「媽媽你真好!」
母親經常教育我尊老愛幼,對別人要有禮貌,做一個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的人。我母親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喜歡的人,我永遠愛您,媽媽!
8. 請問:文財神是誰,武財神叫什麼
文財神是范蠡,武財神是趙公明。
范蠡因為善於聚財致富而又樂於施財濟眾,所以被世人奉為財神。文財神多見於民間雕塑和木版年畫,大多是錦衣玉帶,冠冕朝靴,臉色白凈,面帶笑容,適合新春喜慶,堂室張掛。
范蠡輔佐越王成就霸業後,舍棄高官厚祿,不辭而別,到齊國的海邊更名換姓開荒種地,同時經營商業。由於善於經營,幾年後便聚財數千萬,發了大財,范蠡獲得了經濟活動中的第一次成功,成為當地最大的富豪,美名不脛而走,齊國上下一致誇贊鴟夷子皮(范蠡經商時取的名字)。
人們敬佩范蠡的為人,尊為財神,香火很旺,范蠡是民間最受人敬拜的文財神。范蠡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這種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這也就是「文財神范蠡」文化的內涵。
在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身跨黑虎,右手執鐵鞭,左手托元寶,全副戎裝,威風凜凜,完全是一副武將打扮,神像周圍還繪有金銀珠寶、聚寶盆等,頗有財源滾滾的氣象。這種財神像就是武財神趙公明。
民間財神年畫《財神賜福》等,除繪趙公元帥外,還繪有他的四位部下。一般是趙公明位居中,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分兩邊站立,或圍繞其前後。趙公明依然是戎裝騎虎,一手執鞭、一手持寶;招寶手捧元寶;納珍則捧一盛滿奇珍的缽子。
招財則手托一條青龍,或手舉成青龍狀的一串銅錢;利市則舉一小令旗,上書「宜利和合」,取買賣求財、公平合理之意,也有和氣生財之意。
9. 美女也有愛恨情仇,西施和范蠡有怎樣的愛情故事
西施的愛情故事
這個西施是東施家的鄰家姐姐。那年東施的母親十八歲結婚,很早就要當媽媽了,那種喜悅自不必說,把孩子的名字想了又想,起了又起,結果想不出好名字了,隔壁張家姆媽的獨生女兒叫西施,於是父母就把自己的女兒起了個名字叫東施。
西施姐姐的父親是上海電車公司工作,棒的是金飯碗 家裡條件很好,打開窗戶就是靜安公園的孩子們的游樂場,西施的母親是家庭婦女,和所有的上海家庭主婦一樣是有潔癖的,成天把家中的短凳反過來四腳朝天的拖地板把家中的地板拖得發白。西施是個很秀氣的的女孩,家裡條件好的孩子不長肉,西施一付很是瘦弱的樣子。
西施美麗而活潑的,喜歡跳午唱歌,是上海市少年宮的少兒表演隊的,應該是與喬臻那一代人吧,我在夜報上看到喬也在那時那裡參加市少年宮的少兒組織的。
西施的媽媽總把西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西施到處表演:一條大河波浪翻,風吹稻香兩岸........最後一隻八字開不要開的太好哦,東施好小,才有記憶吧,那時也風清氣高,沒什麼騙子,壞人,就拖著鼻涕梳了個洋蔥頭像只小尾巴到處跟在屁股後面看野眼,覺得西施姐姐好了不起哦。
後來東施的家因為父親工作關系搬走了,有次東施的母親遇到了老房子的人,說起西施,說西施現在更標致了,很講究,每件衣服都要用熨斗燙熨過,說她戀愛了不過受到了挫折,對她打擊很大,母親回來很是擔憂。
這天,東施家的門被敲的」硼、硼「響,東施打開一看,是一位美麗的姑娘,竟是西施,她說「你媽呢?」就一頭沖進了東施的家。東施還小,對她們講的也不感興趣,但至今還記得當初西施那雙哀怨的眸子,她穿著一件燙熨的很好的高令的深藏青的罩衫襯著她那瘡白的臉,顯得更是嫵媚。我只知道西施在東施的媽面前大哭了一場,很傷心很傷心,悲痛欲絕。
原來西施與一位解放軍軍官談戀愛了,那位軍人長的很高大很英俊,西施也很纖巧美麗,他們倆很是相愛。他們一起談普西金、一起講馬雅可夫斯基,他們的身影漫步在幽靜的華山路的梧桐樹下,徜祥在常德路的路燈下,卿卿我我的說著今生今世不變的諾言....
誰知天庭的王母已經舉起了她的利劍要將他們的情絲斬斷。那時很講成份論,軍隊到西施父親的單位一查,西施的父親在解放前有點問題的,軍隊就不許那位軍人與西施戀愛,說要麼你去與她戀愛,那就部隊轉業不可再幹了,要麼就與西施斷掉!繼續你的革命事業!一位革命軍人怎麼可以與西施談戀愛啊,那是階級敵人派到革命隊伍中的間諜啊!
於是這一對戀人陷入了痛苦之中,他們多麼相愛啊!在激烈的思想斗爭中,那位軍人終於以國家利益為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那是一位好軍人,不為美色所動,他揮淚斬斷了自己與西施的情緣,西施掉進了悲傷的淚海中,一切都離去,一切不再回來,今生今世再也不能相遇,西施的戀人,西施的刻骨銘心的今生永世難忘的初戀情人,西施大哭了一場,西施大病了一場。
西施單位一直有一位默默愛著她的男孩,西施不愛他,他長的太矮小,在最困難的時候,那個男孩一直默默的在上下班時護送她,陪伴她,人在無助的時候很需要幫助與心靈的安慰,終於感動了西施,與他定下了終身。
鄰居們很不開心,說那個男孩真是老鼠掉進了白米缸,找到西施這樣好的人家,這樣好的女孩。後來西施與老公抱著孩子走過那條當時她與那位軍人曾經快樂的小路時,還曾看到過那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獃獃的站在那裡,西施心裡一陣劇痛....
又過了很多年,母親到老房子去看了一下,說西施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已經退休,母親對父親說,西施怎麼那麼像她的媽媽,長的也是一個大塊頭了,笑咪咪的,可見她的老公待她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