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延禧宮究竟是誰住的真是令妃的住處嗎
自《甄嬛傳》熱播之後,清宮劇著實的火上了幾年,先《延禧攻略》後有《如懿傳》都掀起了一波清宮劇的收視狂潮,這幾部劇除了帶火了劇中主角之外,延禧宮也隨之大火。那麼在我國的歷史上延禧宮究竟是誰住的?真的是令妃的住處嗎?其實在清朝延禧宮中一般居住的是一些不太受寵的嬪妃,而令妃也確實曾經居住過延禧宮,也是延禧宮中走出去的唯一受寵的嬪妃了。
延禧宮中最著名的宮主應當屬令妃了,雖然令妃是宮女出身,但是卻造就了當時後宮的神話,榮寵一生。在令妃還是貴人的時候,曾經就被賜暫居延禧宮,既然提到了暫居,很快令妃就母憑子貴升了位份而遷居他宮。
但是也有說,歷史上是沒有令妃這個人物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令妃是否居住過延禧宮一說,無論延禧宮曾經居住過哪一位嬪妃,也無論是否有令妃居住過,都已經成為過往的歷史,為延禧宮增添了一抹歷史所獨有的色彩與神秘。
B. 清朝妃嬪住的宮殿
嬪妃住的宮殿有坤寧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永和宮、延禧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等。
1、坤寧宮
在古代皇後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後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後是坤,皇後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後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
坤寧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朝真正在坤寧宮里住過的皇後並不多,只有清朝初年幾位皇後住在這里,即順治帝廢後、孝惠章皇後,康熙帝孝誠仁皇後、孝昭仁皇後。
2、景仁宮
景仁宮是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清順治年間,這里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當時為佟妃)的居所。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光緒帝的寵妃珍妃他他拉氏也在此宮居住過。
3、承乾宮
承乾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4、鍾粹宮
鍾粹宮,北京故宮內廷東路建築,東六宮之一;位於景陽宮之西,承乾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䜣之母(時為)靜貴妃(孝靜成皇後)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
咸豐帝孝貞顯皇後(即東太後慈安)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5、永和宮
永和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
其後乾隆帝愉貴妃珂里葉特氏,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的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
延禧宮,明清中國宮殿建築,屬於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東南下角。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另乾隆帝婉貴妃曾在此居住。
7、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後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並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
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後,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後,即孝聖憲皇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據史料記載,順治帝廢後博爾濟吉特氏廢為靜妃後居住此宮及康熙帝良妃及嘉慶帝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如妃曾在此居住。
8、翊坤宮
翊坤宮是明清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曾是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
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9、咸福宮
咸福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後妃所居,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
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雖為後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間,便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乾隆駕崩後,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11、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居於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坤寧宮
網路——東六宮
網路——西六宮
C. 電視劇《甄嬛傳》中的「六宮」是哪六宮分別是誰住
六宮指:景仁宮,長春宮,咸福宮、永壽宮,延禧宮,翊坤宮。
1、皇後: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
2、齊妃:長春宮
長春宮和儲秀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並未有任何一堵宮牆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
3、敬妃、沈眉庄:咸福宮
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咸福宮為兩進院,正門咸福門為琉璃門,內有4扇木屏門影壁。
4、安陵容: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5、華妃: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6、熹貴妃:永壽宮
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3)長壽宮是誰住的擴展閱讀:
1、西六宮是清代後宮妃嬪的住處,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啟祥宮(太極殿)。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
2、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六宮分別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D. 古代妃子住的宮叫什麼名字
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
1、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
3、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4、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5、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E. 紫禁城裡的東六宮、西六宮分別指哪些宮殿
東六宮指的是:
1、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2、承乾宮
「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宮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順承皇帝,不能於皇帝不敬。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3、鍾粹宮
鍾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咸豐帝孝貞顯皇後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去世。光緒大婚後,隆裕皇後也曾在此居住。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後也曾在此宮住過。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4、景陽宮
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後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琅器文物的展示。
5、永和宮
永和宮,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清沿明舊,光緒十六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居此。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6、延禧宮
內廷里,有一座不倫不類的「西洋爛尾樓」,就是俗稱「水晶宮」的延禧宮。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在宣統元年端康太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可惜,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西六宮指的是:
1、永壽宮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乾隆三十七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2、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為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慈禧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並將後殿定名為麗景軒。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
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後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居住長春宮,死後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慈禧太後一直在此宮居住。
6、啟祥宮
啟祥宮(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光緒十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F. 故宮的東西六宮分別叫什麼名字
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
東六宮:
1、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永和宮,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3、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4、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5、景陽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鍾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6、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西六宮:
1、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2、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3、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儲秀宮是慈禧太後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後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隔開兩宮的宮牆和宮門後,又於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
4、咸福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5、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長春宮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但在體和殿兩側,仍各有一道宮牆,與左右兩側原本的宮牆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6、啟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慈禧太後居住在長春宮時,將長春宮和此宮前面的啟祥宮打通,拆除了兩宮之間的宮牆和宮門,並在原地新建一座體元殿,又將啟祥宮改稱為太極殿,和體元殿一般作為長春宮的前殿。
(6)長壽宮是誰住的擴展閱讀:
東六宮位於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6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鍾表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鍾表館的人數最多。鍾表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東北角的樂壽堂。
西六宮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西六宮因為是慈禧太後在主政時所居住的宮區,因此為了配合她個人的需要,西六宮區在體制上,並未和與之相對應的東六宮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宮區依慈禧太後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西六宮
G. 歷史上的延禧宮到底是誰住的真的是令妃住的嗎
前年的宮斗爽劇《延禧攻略》或者是悲情宮斗劇《如懿傳》的人,一定對延禧宮並不陌生。不管是《延禧攻略》還是《如懿傳》都是作者以清朝為基礎原型,自己通過自己的想像進行撰寫的,而不是真正的歷史。所以,對於延禧宮裡面是不是真的住過令妃這個人抱有很大的疑問。那麼延禧宮裡面到底住的誰呢?
在《如懿傳》再次推遲播出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延禧攻略》是於正為了與之對打的電視劇。所以,兩部電視劇都是以乾隆皇帝為背景進行展開的。只不過是《如懿傳》是以如懿為女主人公,與乾隆皇帝從年少相愛到中年相離的故事。而《延禧攻略》講述的則是宮女魏瓔珞在富察皇後的幫助下,成為一名堅強的女官,並且成為乾隆令貴妃的故事。正好,兩個電視劇中的正派人物,在彼此的電視劇中是反派。而且,在《如懿傳》中延禧宮住的是如懿,而《延禧攻略》中延禧宮住的則是魏瓔珞。
H. 請問清代紫禁城中東西十二宮分別是哪十二宮
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西六宮是清代後宮妃嬪的住處,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啟祥宮(太極殿)。因整齊有致的坐落於紫禁城的子午線西側,因而被統一稱作西六宮,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子午線東側的東六宮。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築。六宮分別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8)長壽宮是誰住的擴展閱讀:
後三宮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是皇帝及嬪妃生活娛樂的地方。前朝與內廷宮殿的分界線乾清門,乾清門以南為前朝,以北為內廷。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門聽政」的所在地。太和門和乾清門都是殿的形式,雖然名字上是門,在明代皇帝上朝處理政事都是在太和門,清代的時候皇帝上朝處理政事才改到乾清門。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
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後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
I. 康乾雍時期的東西十二宮的主位分別是誰
一、康熙時期坤寧宮主位是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和孝昭仁皇後;景仁宮主位不明;承乾宮主位是孝懿仁皇後佟佳氏;鍾粹宮主位是榮妃或惠妃;延禧宮主位是良妃衛氏;永和宮主位是德妃;
永壽宮主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翊坤宮主位是:宜妃郭絡羅氏;儲秀宮主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長春宮主位是僖嬪赫舍里氏。
二、雍正時期體順堂主位是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景仁宮主位是熹貴妃鈕祜祿氏;永壽宮主位是孝聖憲皇後;翊坤宮主位是敦肅皇貴妃年氏;長春宮主位是謙妃劉氏。
三、乾隆時期體順堂主位是純帝(乾隆)繼皇後烏喇那拉氏;延禧宮主位是令懿皇貴妃;永和宮主位是愉貴妃;翊坤宮其他是敦妃汪氏;長春宮主位是孝賢純皇後富察氏。
(9)長壽宮是誰住的擴展閱讀: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後妃設皇後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咸福宮、儲秀宮。
皇後、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這里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發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後上徽號,冊立後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後萬壽節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後、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J. 孝儀純皇後生前的寢宮是什麼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乾隆皇帝之孝儀純皇後曾在此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