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老年人做到知足常樂有什麼建議
古代先賢老子的話說得好:「禍莫大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樂,才能胸懷開朗,與世無爭,才能不易動怒,才能感到生活很充實、滿足。對於孤獨、寂寞的老年人來說,應該選擇知足常樂的生活方式。
(1)戒除過高期望
過高的期望是導致不愉快的原因。老年人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生理、心理都趨於衰退的事實,給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必然會因欲求不得而不滿,生活的幸福感就會降低。
所以,我們到了老年,應該更加現實一些,根據自己的精力和體力調整自己的事業、家庭的期望目標,用降低標准換取生活的快樂,別讓寶貴的每一天都在怨恨中消磨掉,把每一天都過得踏踏實實。
(2)現在很幸福
看一個人一生過得是否幸福,不是看他在平步青雲、春風得意時的微笑,而是看他在忍辱負重、逆風逆境時的眉宇。幸福感表現在將每一天都當成節日來度過,幸福感的標準是「我是生活的主人」。
但這種體驗是一般人所缺少的。一般老年人的感受是:閑靜中總感到缺了些什麼,覺得生活缺少應有的燦爛,有一種失落感,但對這些缺乏的東西又講不確切,更覺得無法填補。
幸福感來源於對生活的常新體驗,能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品嘗到激動、歡躍的情緒,這需要有積極的價值觀和生活的洞察力。有些人總希望明天會更幸福,而忽視今天的幸福。
很明顯,每個人能把握的只有今天。應當學會利用現在的每一瞬間,使自己的今天充實和幸福,這樣,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要體驗現在的幸福就不要留戀過去。總是回憶過去的不愉快事件,會破壞現在的良好情緒,給現在的心情蒙上一層憂郁陰影;常提當年之勇,會看不到現在的美好,必然會對現實處境產生不滿。這樣的人是難以感受到現在的生活樂趣的。」
(3)寬容對己對人
對己寬容就是要能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包括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不對自己提出苛刻的過分的要求。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失誤,如果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抱著內疚、自卑、自責的心理,結果只能是自己折騰自己,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對別人寬容就是不要過分挑剔。過分挑剔的人總是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認為妻子、子女、鄰居總有不足,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這是一種消極的干涉人格。我們對己要寬容,對人也要寬容一些,不要求全責備,否則,註定是一個心懷不滿、沒有快樂的人。
(4)不要相互攀比
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同他人比較,由此產生嫉妒、羨慕,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終日鬱郁寡歡,自尋煩惱,老年人也不例外。日子畢竟是自己過的,不會因為比較而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況且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完全取決於物質生活,還取決於精神生活,更取決於自我評價和自我感受。只有克服了「人比人」的習慣心理,才能不會遭受「氣死人』的磨難。
(5)有淡泊之心
要知足,就要有一個平和淡泊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現在我們已經離退休了,作為社會一分子,我們對於個人地位的高低,榮譽的大小,報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處之,怡然自得,則對健康十分有益。
俗話說得好:「知足賽過長生葯,不是神仙勝神仙。」知足使人幸福,知足使人健康,知足使人長壽。所以我們每一個老年人都應該學會並且做到知足常樂。
㈡ 長壽的十二條標准
長壽最好的秘訣就是健康的習慣。
你看身邊那些身體依然硬朗的老人家,他們都養成了合理的作息、飲食規律,最主要的是心態樂觀。
杯小茶為大家整理出這些長壽老人都有的17種特徵,您可以邊看邊自測,看看自己中了幾條呢?
對照之後,還能看看自己屬於什麼水平哦!
15
有一雙強健的腿
背靠牆站立,腳慢慢往前走,然後再退回來直到你保持一個平穩狀態,但是背的下半部要始終緊貼著牆壁。盡最大可能保持這種姿勢,每天做一次,並且每次增加幾秒鍾的時間。
16
愛吃紫色食物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紫葡萄、藍莓和紅葡萄酒富含多酚,多酚能使血管保持韌性,有助預防心臟病和老年痴呆症,對腦血管也很有幫助。
對動物的初步研究表明,在飲食中增加黑葡萄能幫助改善大腦功能。另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一杯藍莓果汁有助提升腦細胞功能,增加記憶力。
17
不打呼嚕
有人認為打呼嚕是「睡得香」的表現,實際上打呼嚕是一種病。一項歷時18年的研究發現,睡覺不打呼嚕的人壽命更長。
嚴重打呼嚕造成的呼吸反復停止,成為高血壓、糖尿病的幫凶。一旦打呼嚕明顯,建議到醫院檢查原因,並獲取醫生專業的治療方法。
如果你中了0-6條,那說明你還要繼續努力,好好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才能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哦。
如果你中了7-12條,那你還不錯,你看上去比一般的同齡人要年輕一些,也有長壽的潛質。
如果你中了13條以上,那恭喜你,你的心態和面貌都十分年輕,而且健康長壽的幾率也非常大哦。
快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測試,一起養成這些健康好習慣吧!
㈢ 白居易知足常樂的詩句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詩人,虔誠的佛教信徒。祖籍太原。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後期閑適、感傷的詩漸多。他說自己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他升任忠州刺史。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844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
作為唐代著名的詩人、虔誠的佛教信徒,白居易深受佛教知足常樂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他在中晚年之後,看淡了世事,過著悠閑舒適的半官半隱生活,經常在作詩與參禪學道中度過快樂的時光。
白居易這種知足常樂思想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有描述。在《白居易集》卷六十一《銘志贊序祭文記辭》中,他曾對他的妻子和侄兒說:
「吾之幸也,壽過七十,官至二品,有名於世,無益幹人,褒優之禮,宜自貶損。我歿,當斂以衣一襲,送以車一乘,無用鹵簿葬,無以血食祭,無請太常謚,無建神道碑;但於墓前立一石,刻吾《醉吟先生傳》一本可矣。」語訖命筆,自銘其墓雲:
樂天樂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雲然,其死也委蛻然。來何因?去何緣?吾性不動,吾形屢遷。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厭戀乎其間?
從這段白居易對妻子和侄兒的談話及他所撰寫的墓誌銘中,我們能夠很真切地感覺到白居易對自己的官位與壽命還是比較滿意的,他雖然在每屆任地方官時都為百姓做了許多貢獻,但卻很謙虛地稱自己「無益於人」,應當被貶官。這表現出他對自己生活和事業的知足與反省。在知足常樂的生活中,白居易還非常節儉惜福。他在向他妻子交代後事時要求妻子在他死後,節儉辦喪事,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醉吟先生傳》是記述白居易晚年隱居生活樂趣的一篇文章。文中,白居易自述了他悠閑常樂的生活,將自己的知足常樂思想更表現得淋漓盡致。
「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游。游之外,棲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與嵩山僧如滿為空門友,平泉客韋楚為山水友,彭城劉夢得力詩友,安定皇甫朗之為酒友。每一相見,欣然忘歸。洛城內外六七十里間,凡觀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有圖書、歌舞者,靡不觀。自居守洛川及泊布衣家,以宴遊召者,亦時時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過,必為之先拂酒罍,次開詩篋。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若興發,命家僮調法部絲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歡甚,又命小妓歌《楊柳枝》新詞十數章。放杯自娛,酩酊而後已。」
白居易還常在飲酒之餘,對生活發出種種感慨。他還通過與別人的對比,表達對自己生活非常知足的感情:
吾生天地間,才與行不逮於古人遠矣;而富於黔婁,壽於顏回,飽於伯夷,樂於榮啟期,健干衛叔寶,幸甚幸甚!餘何求哉?
這段話是詩人知足思想的中心。作為唐代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很謙卑地稱自己的才華遠不及古人。他分別從富貴、壽命、溫飽、快樂、健康等幾個方面與歷史上不同的人作比較。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都比他們要好。他首先從富貴方面與黔婁作比,認為自己比黔婁富裕多了。黔婁是春秋時齊國的賢士和道學家,他的道家學術理論受到齊侯的重視,齊侯備下重金,請黔婁到朝廷做官,聘他為卿,他卻堅辭不受。後來魯國國君聽說了,就派人去請他出任魯國的相國,並給他賜粟三千鍾的俸祿,黔婁仍不為高官厚祿所動。
黔婁死後,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參前往弔祭,看到黔婁停屍在破窗之下,身著舊長袍,墊著爛草席,用白布覆蓋著。由於這塊白布短小,蓋頭就露出腳來,蓋上腳就露出頭來。不禁為之心酸,就說:「把布斜過來蓋,就可以蓋住黔婁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婁夫人卻答道:「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這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願的。」曾參認為黔婁夫人說得很有道理,深感慚愧,於是哭得更為悲傷。
白居易認為,黔婁家貧如洗,甚至在死後連一條完整遮蓋遺體的白布也沒有,他認為自己與黔婁相比,就是一個最富裕的人了。
其次,白居易認為自己如果與顏淵相比,就是一個長壽的人了。顏淵,名回,字子淵,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歲。史記載:「回年二十九,發盡白。」約四十歲左右卒,人稱復聖。顏淵天資非常聰穎。能聞一知十,連才智過人的子貢也不敢和他比。而在生活上,顏淵卻過得很簡陋。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住皆十分簡陋。在韓詩外傳上記載,孔子曾問他何以不出來做官,顏淵曰:「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餿粥,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於夫子足以自樂,回不願仕也,回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貧如富,表示知足而無欲;賤如貴,表示謙讓而好禮;無勇而威,表恭敬而不失於人。而且說話能有選擇,終身無患難。顏淵就是這樣安貧樂道。
顏淵是孔子弟子中最為安貧樂道和勤奮好學的人,他為人謙恭禮讓,深得孔子的器重,被認為是孔子的繼承人,卻不幸在四十歲時早死了。
再次,白居易還與伯夷比溫飽,認為自己至少沒有溫飽的憂慮。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統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滿周武王的革命,拒絕出仕,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下。他們是古代有名的高潔之士,最後卻因沒有飲食果腹,導致被餓死,與他們比,白居易感覺自己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快樂人了。
第四,白居易還與榮啟期比快樂,認為自己是比他更快樂的人。榮啟期是春秋時最快樂的人,一次,孔子看見榮啟期在鄘邑郊外行走,身穿鹿皮襖,腰扎繩索帶,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孔子問道:「先生如此快樂,為什麼呢?」榮啟期回答說:「我快樂的事情很多:自然化育萬物,只有人最尊貴,我能夠生而為人,這是第一件值得快樂的事情:男女的差別,在於男尊女卑,所以世人都以男人為尊貴,我身為男人,這是第二件值得快樂的事情:人的一生,有的未出生便胎死腹中,有的死在襁褓中,我已經活到九十歲了,這是第三件值得快樂的事情。」孔子說:「好啊!真是一個能自我寬慰的人啊!」
白居易認為榮啟期所具有的快樂他都有,而且自己比他有更多的樂趣,飲酒、作詩、參禪,經常能從與詩友往來中享受人生之樂,自己要比他快樂多了。
衛叔寶是晉代名士,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關於他的美,《晉書》里用「明珠」,「玉潤」等詞語宋形容他,他為人喜怒不表於形,總之是個面無表情的玉人。衛叔寶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洛陽居民傾城而出,夾道觀看小璧人。成年後的衛叔寶長相更為英俊灑脫,他每到一處,都有很多人跟蹤圍觀,想一睹他的風采。但是,他年紀輕輕卻經常被疾病纏身,痛苦不堪。以至於病得形容枯槁,引人,冷憫。
白居易不與他比別的,就與他比健康。他認為自己與衛叔寶比起來真正是健康之人了。
白居易就是通過與不如自己的人在多方面進行比較,以顯示出自己在很多方面比別人優越,從而使自己對擁有的生活感到知足常樂。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傳》中,還作有一首《詠懷》詩,表達那種「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思想。詩石:
抱琴榮啟樂,縱酒劉伶達。
放眼看青山,任頭生白發。
不知天地內,更得幾年活?
從此到終身,盡為閑日月。
這首詩歌是白居易人生態度的表白,詩人認為,歲月似箭,人生苦空無常。人應當在有限的人生中,盡可能讓自己過得輕松悠閑一點。這並不是說白居易的思想十分消極,而是勸人要知足常樂,不要辜負短暫的人生時光。
自居易還作有《達哉樂天行》一詩,表達自己知足常樂的生活。詩雲:
達哉達哉白樂天,分司東都十三年。
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祿半及車先懸。
或伴遊客春行樂,或隨山僧夜坐禪。
二年忘卻問家事,門庭多草廚少煙。
庖童朝告鹽米盡,侍婢暮訴衣裳穿。
妻孥不悅甥侄悶,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來與爾畫生計,薄產處置有後先。
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
然後兼賣所居宅,彷彿獲緡二三千。
半與爾充衣食費,半與吾供酒肉錢。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須白頭風眩。
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
未歸且住亦不惡,飢餐樂飲安穩眠。
死生無可無不可,達哉達哉白樂天。
白居易在這首詩歌中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分司東都洛陽十三年,到七十歲不再為官,但還能有俸祿收入。在這種隱居生活中,自己可以與遊客一起游春玩賞,還可隨意與山僧探討佛法。沉醉於這種閑適快樂的生活中,竟然有很長時間忘了過問家中的事情,院子中都長了草,廚房甚至很少生火做飯了。經常有廚師告訴他沒有鹽和米了,丫鬟和傭人向他訴說穿的衣服都破了。妻子、傭人、外甥、侄子都對自己不問家事的做法感到不高興,而詩人自己卻陶然於酒醉當中。
盡管家人都為生計感到憂慮,但白居易卻對未來早就作奸了籌劃。因為他有很多家產,他准備先賣十畝園子,再賣五傾田地,然後賣掉家中所住的宅子。將這些家產變賣之後,足夠供養家人和自己將來的生活了。白居易認為自己已經七十一歲了,老眼昏花,可能這些錢還沒有用完便與世長辭了。所以,根本用不著為生計發愁,盡享「飢餐樂飲安穩眠」。
從這首詩歌中,我們能夠看出白居易對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知足常樂,盡管家人已經在為衣食發愁,但他仍然不為生活困窘而發愁。
總之,知足常樂思想是白居易中晚年時期的主要思想。這種思想不僅使他在經歷宦海浮沉之後,仍能夠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而且還使他能夠在那個朝政黑暗的年代全身遠禍,從而平安悠閑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㈣ 長壽秘訣有哪些
長壽的秘訣是養德、養性、親情、規律生活、體力和腦力的活動。
一、養德
德是指道德、品德及修養。長壽者無不品德高尚,對社會、工作、家庭等有責任感,盡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生活在社會上,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心理上趨於平靜穩定就能夠做到心胸開闊,樂觀豁達,不計貧富,不懷恩怨,甘於淡泊,修身養性。
二、養性
養性就是培養良好的性格、性情。百歲老人大多性格開朗,性情平和,很少生氣,不發脾氣,遇事心胸豁達,極少與人發生爭執,為人厚道,不在小事上計較。有調查數據顯示,90%長壽老人的秘訣就是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不計較一時一事的榮辱得失。
三、親情
老賢子孝,親情濃濃,夫妻和睦。尊老愛老,使老人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許多事實證明,家庭內部由血緣建立起來的代際關系、親情關系越來越重要,可使老人感到物質上有依靠,生活上有關照,精神上有寄託。由親情關系促成老人心理、生理、精神上的愉悅、幸福和滿足感是老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
四、規律生活
飲食起居保持一定的節奏。在對全國百歲老人的調查中發現,除極個別老人吸煙外,其他人都從不飲酒、吸煙。事實說明,規律的生活、良好的習慣,對健康長壽大有益處。
五、體力和腦力的活動
腦要用,體要動,人的健康與活動密切相關,從小養成勤勞的習慣,一生受益。在對百歲老人的調查中發現,他們都具有鎮靜幽默的性情,節制飲食的習慣,經常忙碌的狀態和足夠的休息。
專家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忙碌、最緊張的名人們,要比普通人的壽命高出29%。忙忙碌碌的人則往往是最快活的人。許多愛事業並有成就的人常常會覺得最快樂的時光是在工作、辛勤勞動時。
人體的新陳代謝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強,而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的高低與勞動、鍛煉密切相關。因此,勤奮、肯於思索、動腦筋可以促進人的健康長壽。
㈤ 為什麼知足長樂可延緩衰老
為什麼知足常樂可延緩衰老?
中老年人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而知足常樂卻是最重要的一條。樹立起知足常樂的信念,保持良好的情緒,就能使機體分泌有益的激素,把血液流量,神經細胞的活動以及臟器的代謝活動調節到最佳,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生活實踐說明:少些貪念多知足,少些煩惱多快樂;貪無止境總計較,心毋寧日多疾病。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科學道理。因此,願你瀟灑知足度人生,少貪少妒養性情,這樣你才會健康長壽延緩衰老。
所以說知足常樂可延緩衰老。
㈥ 十二句長壽口訣是什麼
十二句長壽口訣:
1、糊里糊塗者—長壽。
2、自然入睡者—長壽。
3、腹中食少者—長壽。
4、心中事少者—長壽。
5、浪漫樂觀者—長壽。
6、老來微瘦者—長壽。
7、饒人百忍者—長壽。
8、胸懷寬闊者—長壽。
9、順其自然者—長壽。
10、知足常樂者—長壽。
11、少思寡慾者—長壽。
12、凡腰帶短者—長壽。
決定人的壽命因素有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建築環境,七情六慾等因素。同時人也可以通過長生不老技術來不斷延長人類的壽命的。基因很難改變,平常所說的基因改變大多是基因表達的改變。精神與物質身體是相互作用的一種關系,精神可以影響物質,身體也可以影響精神。
所以說生命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因素,我也一直說長生不老是一件復雜的生命系統工程,而且是一點一滴緩慢改變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同樣人的身體損壞也是一點一滴改變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對於我們的身體,我們一定要愛惜,盡量不要熬夜,抽煙喝酒,保持良好的心態。
㈦ 知足常樂的寓言詩
知足常樂
人生原無病 不少因自作 想想病疾苦 無病即是福
想想飢寒苦 溫飽即是福 想想生活苦 達觀即是福
想想世亂苦 平安即是福 想想牢獄苦 安分即是福
本是長壽人 自使命短促 奉勸世間人 知足便常樂
羨慕人家生活好 還有人家比我孬 莫嘆自己命運薄 還有他人比我惡
為非作歹內疚苦 多愁多慮病來磨 行善積德福澤多 吉人自有天相協
為人在世一生中 無病無災應知足 煩惱都因想不開 憂愁皆為看不破
人家騎馬我騎驢 比上不足下有餘 別人笑我忒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