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0歲才中進士長安人韋庄為何把江南作為第二故鄉
文/可聞桃杏香
【作者簡介】可聞桃杏香,在方寸之間馳騁天涯,在詩書影畫中種杏栽桃,擬聞其香。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1)韋庄夢中的神秘女子
一個夜半,韋庄再次從夢中醒來。已愈古稀的他,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
他走到窗前,外面仍是夜色未明,樹影婆娑。已是早春時節,蜀地的風寒氣襲人,韋庄哆嗦了一下,回到桌前,掌起了燈,坐下來茫然發呆。
他想起了剛才做的夢,又是那個夢,很真切的夢。許是年紀大了,近來時常做那個夢。
在夢里,他又回到了江南。也是早春的季節,可是江南已是草長鶯飛,楊柳垂岸。年輕的自己坐在畫舫之中正和幾位朋友一起笑著、說著。他時不時側頭看一下,那個她,還在身邊,粉面香腮,正含羞帶笑地看著自己。
這時,突然下起了雨,緊接著,畫舫也搖晃得厲害起來,一會左一會右,所有人都翻倒在地上。慌亂中,他記得他還緊緊拉著她的手。
最後,畫舫沉了,他們跌入了黑暗的海底,他不知什麼時候松開了她的手,她向自己伸開雙手,張口呼救,身體卻向黑暗的深處一點點沉下去,離自己越來越遠。他想大聲呼喊,他想抓住她,他奮力掙扎??翻騰中,他驚醒了。
咦,不對啊,韋庄不就是那個和溫庭筠並稱「溫韋」的晚唐著名花間派詞人嗎?唐朝滅亡後,他不是做了前蜀國的宰相嗎?
照理說,一個國家滅亡以後還能飛黃騰達的文人,也算功成名就、人生圓滿了,還有什麼睡不踏實的,那個夢中的神秘女子又是誰?
(2)客居江南十年,江南卻成為了韋庄的第二故鄉
其實文人士大夫誰不想建功立業實現抱負,只是韋庄這人大器晚成,六十歲才中進士,結果他自己也沒想到,最後讓他走向事業巔峰的,竟然不是故國唐朝。
但其實韋庄的前半生是個不走運的人。
他是中唐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的四世孫,可是家族到他這代已經衰落。
他想科舉應第,卻遭逢黃巢軍攻入長安,未及脫身,困在長安戰亂之中。
三年後輾轉到了洛陽,誰想戰火很快又燒到了洛陽。
兩京陷落,該何去何從呢?唐皇帝僖宗已經逃往了四川,很多人也跟著往那跑。可是韋庄卻想到了江南,那是他早年「平生志業匡堯舜」時曾經游歷的地方。
「扣角干名計已疏,劍歌休恨食無魚。辭家柳絮三春半,臨路槐花七月初。江上欲尋漁父醉,日邊時得故人書。青雲不識楊生面,天子何由問子虛。」(《東游歸記》)
那段東游經歷中,江南的美景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加上聽說那裡沒有戰事。
「仍聞汴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野宿徒銷戰士魂,河津半是冤人血。適聞有客金陵至,見說江南風景異。自從大寇犯中原,戎馬不曾生四鄙,??避難徒為闕下人,懷安卻羨江南鬼。願君舉棹東復東,詠此長歌獻相公。」(《秦婦吟》)
去開封的路斷了,彭城又內亂,死屍遍布郊外與河邊。可是聽從金陵來的人說江南那邊風景大不同,四效無戰事。我本是京城人,現在卻在異鄉逃難。我渴盼人身安全,現在倒羨慕能做江南的鬼啊。
就這樣,韋庄舉家從關中來到了越中,在金陵、潤州、婺州等地流浪輾轉。只是沒想到,江南這一呆,就是十年之久。
客居江南的這十年,成為了韋庄人生中重要的歷程,也改變了他的詞風。
雖然也有「避地移家遠,天涯歲已周」、「萬里逢歸雁,鄉書忍淚封」的鄉愁,但是十年的時光,江南的溫柔鄉,足以撫慰一顆滄桑的心靈。
一個人,年輕時如果去過江南呆過,那他的後半生,註定永遠要成為江南的俘虜。
――江南
對於唐朝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江南永遠都是他們嚮往的春夢。
韋庄本是長安杜陵人,從戰火紛飛的關中一路顛沛流離,看夠了滿目蒼夷與民間疾苦,所以江南這片風景獨好的樂土簡直就是天堂,他從此淪陷其中。
這里風光如詩如畫,山水清麗旖旎;這里有吳娃勸酒,「越女天下白」;有舞榭樓台,十里揚州路。所謂景美、人美、酒亦美。
本來身在異鄉為異客,但是江南卻成為了韋庄的第二故鄉,所以當他日後遠在蜀地輔助王建上位成立了蜀國,再也回不去大唐王朝時,讓他魂牽夢繞的,竟然是江南。
韋庄有五首《菩薩蠻》,前四首都是回憶他的這段江南縱情歲月。
回憶中,江南青樓歌妓的閨房仍歷歷在目。紅樓、香燈、流蘇賬,和彈著琵琶的美人。還記得琵琶上裝飾著金翡翠的羽毛,琴弦間拔出黃鶯般的樂聲。那位善解人意的美人,盡管與我戀戀不舍,還要勸我回家,勿讓家人窗前等候。
聲、影、畫,所有的細節描繪得越真切,想要重歸那一刻的心就越迫切。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回憶中,江南的春日,碧水藍過天,躺在遊船畫舫中,聽著春雨滴落聲漸入夢鄉。酒家的賣酒女面如皎月,倒酒撩袖時露出的手臂肌膚勝雪。還是在這呆到了暮年再回家鄉吧,否則看到的離亂景象一定讓人肝腸寸斷。
江南越好,越反襯出有鄉不能歸、有家不能回的憂愁,這是他鄉避亂之人永遠擺不平的思鄉之情。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回憶中,在江南曾有許多樂事,例如著春衫、騎大馬、倚斜橋,好不風流瀟灑,引得滿樓的女子都向我紅袖相招。穿過那曲折通幽的屏障深處,閨房就是我醉宿花叢的所在。能再度遇到這些樂事,我就是呆到了白頭也不離開了。
赴江南避亂時,韋庄想起了早年第一次東游江南的風流情事,要不為什麼只對江南情有獨鍾,而不赴四川呢?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回憶中,時常在江南的酒樓喝酒。說給客人的勸酒話,其實是說給自己聽的。今夜就喝個一醉方休,別管明天會怎樣,我的誠意都在酒里,酒深情就深。你應該擔心的是春宵苦短,而不是酒杯斟得太滿。有酒喝就要開心嘛,人生能有多少開懷暢飲的時候啊!
這背後有沒有讀出滿滿的悲涼?身處離亂之世,連及時行樂都浸透著感傷、逃避與無奈。
「勸君今夜須沉醉,樽前莫話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江南的安定繁華,讓漂泊的韋庄找到了一點安定感,只有在這里,才能讓他暫時忘卻目睹亂世的慘況。所以江南十年,可以說是韋庄人生中一段比較快樂縱情的時光。
當他晚年寓居蜀地,稱相蜀國時,大唐王朝已經土崩瓦解了,歷史開始滑入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
而韋庄回憶中的江南,仍是唐朝的江南,是故國的江南。只有在那時的江南,還能找回一點點繁華熱鬧的大唐舊影。
可是現在,江南回不去了,故國也回不去了。與其說韋庄懷念的是江南,不如說是故國。
――煙雨
韋庄的足跡踏遍整個長江以南,從浙西到姑蘇、湖州、杭州,從桐廬到睦州、江西、婺州,在漂泊游歷中兼探訪友人、瀏覽名勝。
江南有著許多六朝遺跡,是昔日古都的所在。當韋庄來到金陵,站在台城上,看到這個曾經豪華壯麗的六朝帝王皇宮與享樂所在,如今卻只是一個破敗荒涼的遺跡,隱藏在江雨霏霏、如茵碧草之中。
從三國東吳到東晉,再到南朝的宋齊梁陳,三百年間,六個王朝匆匆如歷史過客,轉逝如夢,可是那不解滄桑的鳥兒還在歡快地鳴叫。
台城的奢華已經不再,可是十里長堤的楊柳堆煙卻依然繁茂,形成了鮮明對比。物換星移,往事如煙,草木無情。
用江南煙雨襯托六朝如夢,把歷史的興衰、人世的滄桑帶來的迷惘惆悵都融入到了煙霧籠罩的春雨中。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台城》)
歷史長河的變換更換,也如同這江南的煙雨迷霧,真切發生了,卻又如夢如幻。當韋庄身處末世,站在歷史更替的邊緣,前逢黃巢農民軍起義,後遇藩鎮割據混戰,目睹如此山河破碎,他已預感到大廈將傾,但是他無力回天。
這種無力的憂患意識,帶進了詩中,就是揮之不去的沉痛。
他在衢州偶遇故友李秀才,他鄉遇故知的悲涼更多過欣喜,因知動盪之世相見定是無期。兩人坐在江邊持酒對飲,遠望萬山紅葉,唱離歌,流熱淚,從白天坐到黃昏,不舍離別。
「千山紅樹萬山紅,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離歌兩行淚,不知何地再逢君?」(《江上別李秀才》)
明明前年大家離別時還灞凌折柳,談笑間意氣風發,沒想到今日竟都變成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難民,各自淪落天涯。既是如此,咱也別怕喝多喝醉了,反正沒有了國,沒有了家,在哪咱都是異鄉人。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莫向樽前惜沉醉,與君俱是異鄉人。」(《江上別李秀才》)
江南雖是樂土,帶來安慰,但也不能讓憂國傷時的文人士大夫忘記外面的戰火紛飛、大唐王朝的分崩離析。亡國之殤、故土之思始終縈繞在韋庄心頭,就像這江南的煙雨,讓人傷心斷腸。
――夢
好在,無論是樂與愁,韋庄的江南都有愛情作伴。
他在江南時就有一位寵姬。這位寵姬「資質艷美,兼工詞翰」,與韋庄琴瑟和諧,詩書作伴,好似鴛鴦眷侶,在江南渡過了許多年的相愛時光。
後來韋庄中了進士,開始踏上仕途。他被皇帝封了判官入蜀,被四川節度使王建賞識,從此留在了蜀地,步步高升,唐亡後還輔助王建稱帝建國。而那位寵姬自然也帶去了蜀地。
但是寵姬的美名被王建聽說了。王建這人有好色享樂之癖,便以請這位寵姬到宮里教自己內人寫詞為由,將韋庄的寵姬奪了去。自此以後,韋庄與寵姬再也沒能相見。
失去了這位在江南相伴多年的愛人,成為晚年韋庄心中的痛。
他想起與美姬相識的情景。那年花下池邊初見,便相互鍾情,偷偷拉手,暗自相許。殘月將近,晨鳥鳴叫,離別後,便沒了消息。如今大家都遠離故土,更沒機會再相見。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畫簾垂,攜手暗相期。惘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荷葉杯》)
愛人被硬生生奪走,韋庄的詞中句句滲著纏綿凄惻。
自你走後,夜夜相思不眠到漏殘,只能憑欄桿,望天上的明月,,獨自傷心。想必此刻你肯定也在思念著我,被窩冷得睡不著吧。雖然相隔不遠,你就在畫堂里,可是深宮似海,我卻無法穿越。
每當憶起你,我只好翻翻我們一起看過的書,不知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攜手去長安呢?
當上了宰相又如何?與愛人生離,故鄉難返,韋庄此刻的心境就是立馬帶著愛人回老家,什麼都不要了!
「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欄干。想君思我錦衾寒。咫尺畫堂深似海,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浣溪沙》)
韋庄又寫了兩首《女冠子》,分別從愛姬和自己的角度寫相思,皆感人至深。
還記得去年與你相別的時候,我低頭忍淚,含羞皺眉。自別後,我魂銷腸斷,只能夢里相見,我對你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又有誰能了解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女冠子》)
昨晚夢見你,我們一起說了好多好多的話,你還是和從前一樣,面若桃花,眼瞼低垂,柳葉彎眉,又羞又喜,離去時依依不捨。可是我醒來才發現這只是夢,心中好是悲哀。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女冠子》)
韋庄這些憶姬之作,幽怨感人,不久便傳遍了蜀宮,愛姬看到後非常悲慟,便絕食而死。
所以韋庄的愛情就和江南一樣,雖刻骨銘心,最後也只能在夢中重溫。
(3)韋庄詩詞,回不去的故國
韋庄詩詞的江南煙雨情,讀到深處,其實都是回不去的故國,回不去的青春,和回不去的愛情,回不去的大唐盛世。江南,其實就是韋庄的精神故土。
他在精神故土中追尋舊夢,追尋江南山水的秀麗、江南美人的多情、江南故國的往昔。就像他在《含山店夢覺作》中所說:「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其實「江南」作為一種意象,古往今來都是文人墨客心中朝拜的聖地,只不過對於盛唐、中唐的詩人來說,江南是夢想,是對隱逸生活和山明水秀的嚮往,而對於晚唐「南漂」詩人而言,江南則是避風港,是亂世中給予的庇護與歸屬。
「國家不幸詩家幸」,江南的經歷與文化都深深烙進了韋庄後期的詞風創作中,成為了他的豐富養料。
同是花間派代表詞人,如果說溫庭筠的詞像一個濃妝美艷的青樓女子,韋庄的詞則更像一個淡妝清麗的鄰家女孩,很清秀,很真摯。
顧憲融在《詞論》評價韋詞是「如初日芙蓉,曉風楊柳」,是不是很「江南」?因為江南早已深深地融進了韋庄的氣質中。
所以年輕時千萬別去江南,你會戒不掉。
㈡ 元朝進士有誰
臨朐科舉進士,宋以前尚未查到有關史料,可考者自元至清末共39人,其中,
元朝2人,明朝23,清朝14人,內有武進士3人。
李延熏 先世乃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子李玢,居山西臨汾。至金代,後裔永
貴遷居臨朐縣辛山社(今柳山鎮)李家桑行村,其玄孫延熏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1284年)中舉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中己丑科進士,授湖廣重州推官,後升
雲南順寧府知府,誥授資政大夫。其生卒不詳。
李明實 系李延熏三子,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次年中乙丑科張益榜
進士,歷官西安府府尹、禮部右侍郎,誥授資政大夫,其後世散居柳山、七賢一
帶,其他及生卒不詳。
張憲 臨朐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鄉試中舉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中戊辰科任亨泰榜3甲第51名進士,未授官而卒,詩文俱佚散,他事不詳。
馬愉 字性和,號澹軒,明代臨朐縣朱位村人,生於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年),2 0歲中秀才,永樂十八年(1420年)中山東鄉試第3名舉人,宣德二年(1427
年) 參加會試、殿試,魁中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正統五年(1440年)入閣參與
機務,正統十年(1445年)被任命為禮部右侍郎(正三品)兼侍講學士。正統十二年
(1447年)卒,皇帝特贈翰林院學士、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襄敏,賜御葬。
一生著述頗豐,有《澹軒文集》(後改名《馬學士文集》)入《四庫全書》存目中。
馮裕 字伯順,號閭山,祖居臨朐縣盤羊(今作盤陽) 。明成化十五年(1479
年) 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鄉試中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會試、殿試連捷,
中呂楠榜3甲第151名進士。授華亭知縣,後遷升南京戶部郎中(正五品)、貴州省
按察司副使(正四品)等,仕宦26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於故鄉。詩作合輯
為《海岱會集》。
馮惟重字汝威, 號芹泉,馮裕次子。5歲即隨父仕宦漂泊,10歲能詩文。嘉
靖六年(1527年)隨父赴任轉道臨朐,並改入臨朐籍。嘉靖十三年(1534年)秋與弟
惟訥雙雙中舉。十七年(1538年)春,進京會試,又與弟惟訥雙雙中進士,惟重即
授行人司行人(正八品)。十八年(1539年)古歷10月病卒,年僅36歲。他自幼為文
不俗,有《大行集》傳世。
馮惟訥 字汝言,號少洲,馮裕第五子,明正德八年(1513年)生於江南蕭縣。
6歲入塾讀書,22歲(1534年) 鄉試中舉,嘉靖十七年(1538年)赴京會試與次兄惟
重雙雙中進士,得茅瓚榜3甲第186名,時26歲。中進士後,即授宜興縣知縣,任
滿升蒲州知州後調任揚州府同知(正五品)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548~1551
年) ,由南京戶部郎中補兵部車駕郎中,出為陝西按察僉事,備兵隴右道,駐秦
州,使邊境清謐,四民安業。三十八年(1559年)升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嘉靖末
年(1566年)升山西按察使。隆慶三年(1569年)調江西左布政使(從二品),58歲加
光祿卿致仕還鄉。隆慶六年(1572年)去世,終年60歲。其著作頗豐,《光祿集》
等在《四庫全書》中有載。
遲鳳翔 字德征,號朐岡,臨朐縣西朱堡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鄉
試中舉人,二十三年(1544年) 中甲辰科秦鳴雷榜2甲第76名進士。得中後即被授
予戶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卒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左右,終年約
80歲,朝廷賜御葬。其墓在臨朐城東隅遲家莊(後名東莊子村)。著有《四書說》、
《易經說》、《朐岡集》等行於世,惜皆失傳。
張邦彥 字元洲,先祖浙江人,曾任青州同知,占籍臨朐,住澇窪庄,始為
朐人。邦彥生於明弘治晚期(1500~1505年),嘉靖十年(1531年)鄉試中舉人,二
十六年(15 47年)中丁未科李春芳榜2甲第21名進士,授工部主事,至陝西延安府
知府(正四品)、易州兵備道等,後歸故里,卒於嘉靖、隆慶之際,當70歲左右。
著有《二十一史錄》等。與縣內馮惟訥、遲鳳翔、傅應兆齊名,時稱「臨朐四傑」。
2
魏勛 號後山,臨朐城北教場村人,約生於嘉靖元年(1522年)。嘉靖三十七
年(15 58年)鄉試中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範應期榜3甲第281名進士,
授河南省項城縣知縣,官至通議司參議(正五品),病逝於任,歸葬故里。著述失
存。
馮子履 字禮甫,號仰芹,馮裕之孫,惟重之子,生於明嘉靖十八年 (1539
年)。1 3歲中秀才,18歲得廩生,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人,二年(1568年)中隆
慶戊辰科羅萬化榜3甲第70名進士。 授固安知縣,至山西按察司副使,後棄官侍
母。萬曆十三年(1585年)韃靼侵邊,起復知州,至禮部右侍郎(正三品)兼翰林院
侍讀學士。卒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享年58歲。亦能詩,惜不傳。
呂三才 字位吾,號子參,臨朐呂家廟人,生於明嘉靖中期(約1548年)。隆
慶四年(1570年) 庚午科舉人,辛未年(1571年)會試、殿試連捷,中張元忭榜2甲
第52名進士,初任南京戶部江西司主事,終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冀北道
兼按察司僉事(從三品),擬起為左布政使,適病卒,年約50歲。能詩文,惜不傳。
馮琦 字用韞,號朐南,臨朐冶源人,叔祖惟敏,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出生,萬曆四年(1576年) 鄉試中舉,年19歲。次年會試,中沈懋學榜2甲第32名
進士,曾祖父裕,祖父惟重,父子履,至琦乃四世進士。中進士後,即入翰林院
為庶吉士, 22歲授翰林院編修, 官至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 萬曆三十一年
(1603年)卒於京師寓所,時年46歲。皇帝贈太子少保,賜謚號文敏。一生著述不
輟,留有《宗伯集》、《兩朝大政記》等,其中《海岱會集》等被收入《四庫全
書》中。
常裕 字順甫,號震峰,明代臨朐人,約生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14歲
中秀才,萬曆十年(1582年) 鄉試中舉人,十七年(1589年)中己丑科焦竑榜2甲第
22名進士,官歷刑部主事郎中、湖廣承天府知府、山西按察司副使,50歲辭歸故
里。鄉居20年,天啟(1621~1627年)年間去世,約70歲。著述不少,惜皆失存。
張敦善 約生於明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左右,乃張邦彥之侄。萬曆十九年
(1591年)鄉試中舉人,次年中壬辰科翁正春榜3甲第122名進士,授行人司司副,
惜不久病逝。餘事無考。
馮瑗 字德韞,號栗庵,自號谷泉老人,祖父惟敏。生於明隆慶六年 (1572
年) ,2 3歲中舉人,24歲中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朱之蕃榜2甲第20名進
士,遂授湖廣茶陵知州,曾授山西參政,改任開原兵備道,後辭官回鄉。天啟四
年(1624年)卒於冶源,終年53歲。著有《黃龍紀事》等。
王佐才 字志伊,號鑒衡,生於明隆慶三年(1569年)。先祖由河北省河間縣
遷臨朐柳山西翠飛。佐才20歲中秀才,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中山東鄉試第3名
舉人,又過4年中丁未科黃士俊榜2甲第41名進士,時39歲。遂授戶部雲南司主事,
後任陝西右布政使(從二品)。天啟五年(1625年)歿於西寧,歸葬故里,卒年57歲。
著述頗豐,惜皆失傳。
傅國 字鼎卿,號丹水、雲黃山人,臨朐縣貓林溝村人。明萬曆四年 (1576
年) 出生,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鄉試中第二名舉人,時年22歲。萬曆四十一年
(1613年),經多年發憤,終中癸丑科周延儒榜3甲第238名進士,時38歲。萬曆四
十三年 (1615年) 授河南通許縣知縣。因其廉潔勤政,治理有方,萬曆四十七年
(1619年)升為戶部主事(正六品),三個月後即被命以戶部郎中銜(正五品)督餉遼
東,後因明軍敗於後金,隻身逃歸老家。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
傅國與萬卷書稿俱焚,是年6 9歲。一生所著頗豐,最負盛名者當屬《雲黃集》、
《昌國艅艎》等。
張東光 字海陽,臨朐城北五里庄人。弱冠中秀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鄉試中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中癸丑科周延懦榜3甲第252名進士,遂授河南彰
德府推官,任職五月即回鄉侍母,後擬升而不就。卒年無考。
張印立 字參我,臨朐縣仁壽鄉郝庄社(今卧龍鎮大郝庄村)人。明萬曆三十
--------------------------------------------------------------------------------
3
七年(1609年)生,20餘歲中秀才,崇禎六年(1633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
得中丁丑科劉同升榜3甲第186名進士,即授直隸藁城縣知縣,轉升南京戶部浙江
司主事,再轉陝西司郎中,後至杭州知府(正四品)。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
下,張印立棄官回故里。康熙初年,朝相勸其至京出仕,印立以年老有病為由,
婉言謝絕。一生著述極多,曾總裁《康熙臨朐縣志》,世存《程朱理學析注》、
《寶瓶文集》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時年91歲。
來儀 字爻先,臨朐縣五井來家莊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幼參
加童子試,即中秀才,崇禎三年(1630年)鄉試中第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直至
崇禎十三年(1640年),得中魏藻德榜3甲第156名進士,授蘭陽縣知縣。清順治三
年(1646年)遭匪禍不幸遇害,時年38歲。平生著作甚豐,惜多散失,傳世有《一
斗詩鈔》、《山房小錄》等稿。
馮士標 字端明,號宗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生,高祖馮裕。標少年中
秀才,24歲中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中庚辰科魏藻德榜3甲第182名進士,時
年31歲。得中後侍父病,未授官,至清順治二年(1645年)選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月余,又升陝西按察司僉事分巡關內道,駐西安。為官之初,即四品大員。順治
十二年(1655年)遷福建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時病重,強以行,卒於路,年46歲。
詩文俱佳,惜皆佚散。
王啟祚 字承先,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生,世居柳山西翠飛村。幼每試
冠群童,崇禎十二年(1639年) 中舉人,十六年(1643年)中癸未科楊廷鑒榜3甲第
68名進士,乃明最後一次科考,授山西省盂縣知縣,明亡回鄉。清順治初年選授
吏科給事中,轉遷戶科右給事、禮科左給事(正七品)。後因病辭官歸家。康熙十
年(1671年)病逝,時年62歲。
張初旭 字熹若,約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世居臨朐廟山,明崇禎
九年(1636年) 中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中丙戌科傅以漸榜3甲第58名進士,
次年選授湖廣辰州府推官,因戰事路阻未能按期赴任,被免職,後投洪承疇幕下,
授其為長沙司理(正六品),後以病為由,力辭回鄉。晚年患病卧床數年,卒於康
熙十年(1671年)。一生著作不菲,計有《大易心鏡》、《心法》、《四書集解》
等,惜未付梓,皆已失傳。
馮溥 字孔博,號易齋,又號雲海,臨朐冶源人,馮裕之後。生於明萬曆三
十七年(1609年) ,18歲中秀才,崇禎十二年(1639年)中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
年)中呂宮榜2甲第11名進士。即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為秘書院侍讀學士,十
六年(1659年)升為吏部右侍郎,後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兼理刑部,康熙
二十一年(1682年)致仕,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朝廷加馮溥為太子太傅,康熙
三十年(1691年)卒於益都,終年83歲。朝廷謚為「文毅」並賜御葬。一生喜作詩,
有《佳山堂詩集》傳世,並入《四庫全書》。
張基 臨朐人,流寓外地,中舉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以山西洪洞縣教
諭官籍應試,中壬辰科鄒忠倚榜3甲第144名進士。宦跡及生卒年不詳,約生於明
末清初,卒於清康熙中期,他事無考。
陳緯 字天襄,明清時臨朐縣趙疃人,約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清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入順天鄉試中舉人,十五年(1658年)會殿連捷,中戊戌科孫
承恩榜3甲第99名進士,十六年(1659年) 授廣西蒼梧縣知縣,蒼梧地僻民貧,緯
恪盡職守,勞累過度加水土不服,僅蒞任二年即病逝,年40餘歲。其家鬻田售產,
還柩故里歸葬。所著詩文,皆散失無傳。
馬嗣光 名騉,字嗣光,先祖馬愉,嗣光隨先人入儀封(今河南省民權縣),
當兵吃皇糧,入軍籍。後參加河南鄉試中舉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參加辛丑科
會試、殿試,中馬世俊榜3甲第258名進士,官至吏部郎中(正五品),致仕後,歸
睢州居住,卒葬睢州。其他事跡不詳。
陳恪 字肅揆, 明末臨朐縣趙疃社人, 後遷臨朐城北關。 清順治十七年
--------------------------------------------------------------------------------
4
(1660年) 鄉試中舉人,康熙三年 (1664年) 中甲辰科嚴我斯榜3甲第92名進士,
1665年授兵部主事。恪篤學力行,少懷濟世之志,入仕本欲一展抱負,然剛入仕
途即患急症而逝,時論惜之。所著詩文皆散失無存。
倪長犀 臨朐人,流寓南京,參加江南鄉試中舉人,康熙九年(1670年)會試,
中庚戌科蔡啟尊榜2甲第19名進士。宦跡生卒皆無考。
王日升 字柘村,清臨朐城北王家老莊(今屬青州市)人。18歲中秀才;康熙
二十九年(1690年) 鄉試中舉人;三十三年(1694年)中甲戌科胡任輿榜3甲第45名
進士,未等放官即患重病,次年去世,時人極為痛惜。一生著述不少,皆失傳。
劉正遠 字端生, 臨朐鎮平安庄人, 十七、 八歲中秀才, 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中舉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壬辰科王世琛榜3甲第102名進士,已
年近60歲。先後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宿遷縣知縣,廣東肇慶知府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卒於雷州知府任上,年近70歲,康熙帝御書「直朴端方」贈
之。
王紹先 字揆一,號大樽,臨朐縣柳山西翠飛人,清順治七年(1650年)生,
24歲隨父遷居城南丁家路口。 20歲中秀才, 後屢試落第,仍發憤,康熙五十年
(1711年) 入順天辛卯科鄉試中舉人,五十二年(1713年)終得王敬銘榜3甲第45名
進士,時已64歲,授濟南府學教授。其生性朴誠,故為官十年,而家無長物。雍
正元年(1723年)病卒於任上,年74歲。
尹廷相 字仲伊,號莘野,臨朐宣教坊(今縣城內)人,後徙紙坊徐家圈。自
幼力學,乾隆三十年(1765年)鄉試中舉人,三十一年(1766年)中丙戌科張書勛榜
3甲第94名進士,授福建省長樂縣知縣,其他宦跡及生卒不詳。
劉清源 字星橋,清嘉慶二年(1797年)生,祖上明清時屢徙,後至五井橋頭
村。1 9歲中秀才,道光二年(1822年) 鄉試中舉人,次年中林召棠榜3甲第116名
進士,是年27歲,以即用知縣擬發西南某省,但因侍父母未就,改授登州府府學
教授,後改授武定府府學教授。道光十六年(1836年)任滿歸家。家居40餘年,後
遷居垛庄,光緒六年(1880年)去世,終年84歲,葬於垛庄南邊鳳凰山下。清源詩
文、書法俱佳,著有《四書海函》、《巧奇冤全傳》等,惜多散失。
魏雲貴又作魏雲桂,字香岩,號屏山,臨朐縣楊善玉皇廟村人,生於嘉慶二
十四年(1819年),20歲為邑庠生,後為廩生,同治七年(1868年)為拔貢生,後赴
濟鄉試,屢次落第,直至同治九年 (1870年) 始中舉人,時已52歲。同治十三年
(1874年) ,時5 6歲,經會、殿連試,終中甲戌科陸潤庠榜3甲第199名進士,即
被分發山東以候補府學教授待用。光緒六年(1880年)任沂州府府學教授,為官不
滿一任而病逝,卒年64歲。詩文手稿俱散失。
張潭 臨朐人,明前期武進士,曾官至通州守備,生卒宦跡不詳。
史同升 明清之際臨朐人,先祖明初自山西遷居臨朐南關,後遷城西南史家
莊子(屬今臨朐鎮李家莊村)。同升約生於明萬曆中後期,自幼習文練武,20餘歲
為武庠生,崇禎中期中武舉人,末期中武進士,時年約30歲,授為候選都衛,未
等上任,明朝即亡,同升於是家居。約在清康熙年間病逝,終年約60歲。
馮虎臣 字孔武,臨朐冶源人,馮裕後五世。生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習書
之暇,兼習武藝,得武庠生,康熙二年(1663年)中武舉人,次年參加武會試,中
甲辰科吳三畏榜武進士。宦跡不詳
㈢ 古代成為進士有多難,中舉對於寒門子弟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寒門子弟能擺脫自己的身份,從而有機會走上社會的上層,這對自己和後代都是有好處的。
㈣ 歸有光一生的簡歷!~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跡,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范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項脊軒志》是他的名篇。
回答者:加菲貓8888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10 21:37
歸有光(1506~1571) 字熙首,一字開甫,號震川,江蘇崑山人。9歲能文,弱冠通五經、三史。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舉。嘉靖二十一年徙居安亭「四美堂」,讀書論道13年,從游者甚眾,時稱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舉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令,遷順德通判。進南京太僕寺丞,掌管內閣的詔書起草,修撰《世宗實錄》。
歸有光擅散文,樸素簡潔,感情自然動人。王錫爵稱其作品「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於語言之外」。姚鼐謂其作品「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
歸有光講學安亭,對嘉定的文化發展影響極大。閻百詩謂:「隆慶以後,天下文章萃於嘉定,得有光之真傳也」。
歸有光對嘉定一帶水利民生亦深為關切,在《三吳水利錄》、《論三吳賦役水利書》、《與嘉定諸友書》、《與縣令書》等文中,對吳淞江的治理和賦役直抒己見,得到應天巡撫海瑞的重視和採納。著有《震川文集》30卷、《別集》10卷、《易經淵旨》、《諸子匯函》、《文章指南》等行於世。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873973.html?si=2
回答者: 226688999 - 狀元 十四級 3-10 21:40
明代散文家。宇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
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
卒年六十六歲,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索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范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項脊軒志》是他的名篇。
回答者:彌拉和YY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3-10 21:41
歸有光(1507~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崑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弟。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有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跡,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許多方面均採用了歸有光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他60歲才中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來又任順德府通判。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在文學上,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著述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諸子匯函》、《震川文集》等。
㈤ 明月照我還,打一歷史人物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朴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㈥ 進士是什麼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6)60歲進士擴展閱讀
隋朝於605年首次開的進士科,被視為科舉的開端。隋、唐時,「進士科」只是科舉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詩賦。因為進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難,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通過在尚書省舉行的「省試」。
在明朝和清朝,殿試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時一般為七人),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 進士是功名的盡頭,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從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算起,到1905年廢除科舉,近1300年的時間里,進士都是中國政治的主角。僅僅靠接受正統的儒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士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進士
㈦ 歸有光簡介
歸有光(1507~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崑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弟。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有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跡,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許多方面均採用了歸有光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他60歲才中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來又任順德府通判。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在文學上,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著述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諸子匯函》、《震川文集》等。
㈧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
秀才的學術能力基本相當於大學博士,是縣試,府試,院(省)試三場考試的優勝者
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占人口的1/15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占人口的1/2000。所以秀才的社會地位與博士相當是沒有問題
在古代成為秀才,就已經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擁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每次考核的最高一級廩膳生員,還可以享受國家補助,為地方上的童生作保
秀才通常可以輕松的在各級學校,私塾擔任講師,也可以在縣級衙門擔任如收稅,治安等非正式實權職務,如果能力突出或者後台過硬,還可擔任教渝(正八品,相當於縣教育局局長)等正式官職。不過除非有特殊貢獻或關系,很難升任從七品以上官職。
舉人相當於博士畢業後,考中副處級(或處級)選調生,或者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生中的優秀者
明朝276年,共錄取舉人11萬名,約合每年400人。舉人大多在30歲上下中舉,在60歲左右病故或退休。再拋去因為准備考進士正在復習的,因貪墨無能被免職的,因重病、丁憂、個人興趣等等不願出仕的,全國在職和准備出仕的舉人不足萬人。
一般來說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擔任修撰,前途十分光明,一般可以坐到侍郎,巡撫,御史等較高的官位,這就是古人所謂的「無災無難到公卿」;明代二甲進士,清代庭試(在殿試之後)成績優秀者,可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三年後再進行考試,依據成績依次可以留在翰林院擔任修撰,進入六部學習或擔任地方官。三甲進士一般可以進入翰林院學習或直接放外任,但需要從知縣做起
㈨ 60歲才中進士長安人韋庄為何把江南作為第二故鄉呢
一個夜半,韋庄再次從夢中醒來。已愈古稀的他,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
他走到窗前,外面仍是夜色未明,樹影婆娑。已是早春時節,蜀地的風寒氣襲人,韋庄哆嗦了一下,回到桌前,掌起了燈,坐下來茫然發呆。
他想起了剛才做的夢,又是那個夢,很真切的夢。許是年紀大了,近來時常做那個夢。
韋庄又寫了兩首《女冠子》,分別從愛姬和自己的角度寫相思,皆感人至深。
還記得去年與你相別的時候,我低頭忍淚,含羞皺眉。自別後,我魂銷腸斷,只能夢里相見,我對你的相思之情,除了天邊的月亮,又有誰能了解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女冠子》)
昨晚夢見你,我們一起說了好多好多的話,你還是和從前一樣,面若桃花,眼瞼低垂,柳葉彎眉,又羞又喜,離去時依依不捨。可是我醒來才發現這只是夢,心中好是悲哀。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女冠子》)
韋庄這些憶姬之作,幽怨感人,不久便傳遍了蜀宮,愛姬看到後非常悲慟,便絕食而死。
所以韋庄的愛情就和江南一樣,雖刻骨銘心,最後也只能在夢中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