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思邈是如何養生長壽的呢
在中國歷史上的神醫貌似不少,有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不過放在五千年歷史來言,神醫其實還是太少。因為能配得上神醫稱號的,除醫術精湛,醫德無雙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長壽。(華佗是被曹操所殺,屬例外)
這一條就把許多有潛質的神醫,擋在門外了。孫思邈號稱葯王,主要事跡都出自《新唐書》、《舊唐書》等,至於具體活了多大?沒有定論,但公認的卻是一百歲以上。這在古代時期已經稱為奇跡了。
總的來說,這五難關,都是在講究一個“節制”,要求不可走極端。其實這便是養生長壽的關鍵吧,等於又繞回到咱的“中庸之道”上了。
天下事,即人事,養生長壽也是如此,其實從孫思邈談養生長壽來看,還是一個做人的問題。
⑵ 本經陰符七術的養生思想
養生之道,「得養生焉」中國古代養生學的思想主要根源於《老子》、《莊子》的養生理論,注重養性修德、養氣、主靜、制欲,再經道教人士吸收,發展為注重生命、追求長生的養生思想,並包含豐富多彩的養生實踐活動。鬼穀子養生學說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養生理論之一,《東周列國志》指出世傳鬼穀子的四門學問之一就是「出世學」,即「修真養性,服食引導,祛病延年,沖舉可侯。」[a]但這些僅是傳說,真正能代表鬼谷學派養生理論的,主要在《本經陰符七術》篇中,講求修道養德,調神養氣,並提出仿生導引、動靜相宜的養生方法,包含著濃厚的道家養生理念,並對後世道教養生思想起著重大影響,下面簡要歸納其中的養生方法 。 養生之道,首在養德。古代養生歷來重視德行修養功夫,《老子》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3],認為「道」與「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莊子·天地》篇說:「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4]同樣重視內在德性修養。東晉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長生也」[5],唐孫思邀也曾說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6]。鬼穀子在修道養德方面亦有不少精闢論述 。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一段指出:「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五氣」指五臟的精氣,陶弘景注曰:「五氣,五臟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為之長;心能舍容,故為之舍;德能制邪,故為之人;然養事之宜,歸之於道」f}]。這里認為氣是生命之本源,神是氣之總帥,心靈是五氣之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體現。在情志修煉中,養心是養神之根基,養德養氣之關鍵。「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也,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用道德涵養五氣,心才能得一 (即「道」),才能掌握道術 。
《本經陰符七術》中「聖人」和「真人」處在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真人慾養生,需同天合道,對眾生懷有慈愛悲憫之心,修道養德。「同天而合道」與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轍,都是要遵循事物的自然屬性,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說到「道法自然」,上文中有提到《中經》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一段,與《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按春夏秋冬四氣養生思想和方法一致 。 養生家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三者之中,神是主導。五臟養護的關鍵在於調神,心神安定,才能養氣,養氣才能五臟平和。養生貴在養神,清名醫張隱庵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一句時,說:「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f}l足以說明中醫及養生家對調神養氣的看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2l,只要保持平淡安定,排除心內雜念,做到精神內守,疾病就不會出現 。
調神養氣方法有二:一是虛靜安己,心氣合一。養神之法在於虛靜,虛靜之要在於養心,攝養心神是養生的根本方法。上文為闡述《鬼穀子》「虛靜觀」曾引《本經陰符七術》「養志法靈龜」一段,此段也闡明了虛靜養心的方法:「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故心氣一,則欲不徨,欲不徨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胸中。故內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就是要淡泊名利,排除私慾雜念,沒有了思想枷鎖,人心就會坦然安詳,自然心氣合一,身心健康 。
二是無為安靜,臟腑和通。「實意法騰蛇」一段有雲:「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閉,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腑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n (2]。意思是「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rr [3]。所以調神養氣的另一方法在於無為,因循萬事萬物的自然屬性,順其自然自然,就能臟腑和通,達到養生的目的 。 仿生導引在養生學中的運用,最著名的是「華佗五禽戲」。《莊子·刻意》亦有「吹峋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n [4]的說法。葛洪《抱朴子·別旨》中記載了仿生導引的具體做法:「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5]0《本經陰符七術》也是一種仿生導引的養生方法,每個段首都提綱掣領地進行總結,如「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散勢法鴛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著」。現簡要闡述如下 :
「盛神法五龍」—陶弘景注:「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陰陽不測,故盛神法五龍。」[6]故「五龍」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之變化。而文中所提「五氣」乃五臟之氣。古代中醫,將人體五臟與五行之氣相對應,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此段意思就是養神需使得五臟之氣,與五行之氣相合,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才能身體強健 。
「養志法靈龜」—《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已三千歲矣」,古人認為龜一種壽命長而又有靈性的動物,道家養生修煉也有一種「龜息」的方法。《抱朴子·對俗》日:「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年」(2l,李時珍認為「龜以春夏出蟄脫甲,秋冬藏穴導引,故靈而多壽,能通任脈。」[3]。所以此段意思就是養志就要效法烏龜:調勻呼吸,穩重緩行,凝神守一。此外,古代又常常將龜甲作為占卜工具,所以龜又有預知吉凶,明察是非的意義,效法烏龜,亦有這一層含義 。
「實意法膛蛇」—陶弘景注:「意有委屈,蛇能屈伸,故實意者,法騰蛇也」[4],靈蛇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龍的一種,可以興雲駕霧,《爾雅》郭璞注:「龍類也,能興雲霧而游其中」[5]。實意就是充實、堅定思想意志。「實意法騰蛇」就是效法騰蛇,能屈能伸,思想堅定,能夠自由遊走,精神泰然 。
「分威法伏熊」—:「伏熊」就是趴著隱藏起來准備伏擊的熊。李時珍日:「熊如大泵而豎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時,皮濃筋弩,每升木引氣,或墮快,俗呼跌膘,即《莊子》所謂熊經鳥申也」[6],熊在偷襲獵物之前,會先趴在地上,深藏不露、養精蓄銳、查看形勢,時機一到,就會採取行動,撲向獵物。因此「分威」,就是發揮威力要效法熊,韜光養晦、一擊即中,威勢更是十分兇猛 。
「散勢法鴛鳥」—「鶩鳥」是既兇猛又出擊迅速的鳥,比如鷹、雕。陶弘景注:「勢散而後物服,猶鳥擊禽獲」[7l,王逸注《楚辭》曰:「鶩,執也。謂能執伏眾鳥,鷹雕之類」。「散勢」即散發勢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勢而採取行動[8]所以這段意思就是效法鶩鳥捕獵時兇猛、迅速,運用體內的真氣向體外散發以養生 。
「轉圓法猛獸」—關於「轉圓」,陶弘景注:「言聖智不窮,若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窮」[9],就是像圓球一樣活動自如,從容地應對各種情況。此段指「通過外在身體的鍛煉增加人內在的聰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氣在體內還者復,復者往,宛轉滑利,運轉無窮,就像猛獸一樣,精力充沛,威猛雄壯」 。
「損兌法靈著」—「損兌」的含義在上文有詳細解釋,即減損雜念。著草是古代占卜常用工具之一,《說文》有解釋「著,篙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天子,著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21。此段意思是去除慾望雜念,就要效法靈薔,心神專一,順應自然之道 。
⑶ 中國古人的起居養生觀是什麼
我國古人認為「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把起居有常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
例如,古人把早起梳頭當作一件養生要事,發需常梳,因為常梳頭發既可以梳去灰塵頭屑,保持頭發的干凈和發根空氣的通暢,還可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防止脫發和延緩白發的過程。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認為,每天梳發一次,可以疏通血脈,散風濕。謝肇《五雜俎》卷十二還就養生家的話提出,梳發的次數是每天一千下,古代養生家稱木梳為「木齒丹」,說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這里值得回味的是,養生家把木梳稱作「木齒丹」,可見雖是木梳一把,卻著實有著靈丹妙葯的效用。由於梳發的神奇作用,還有人把它喚作「神仙洗頭法」。清朝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朝人之說:「周天岉言冬至子夜時,梳頭一千二百,以贊陽出滯,使五臟之氣終歲流通,謂之神仙洗頭法。」
頭和腳是人體頂天立地的上下兩個極端,臨睡前既梳頭又洗腳,可以增進健康,夜睡安穩。宋朝時,甚至有人把這兩件事稱為養生的大要。宋朝人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郭尚賢耽書落魄,自陽翟尉致事,嘗雲服餌導引之餘,有二事乃養生之要,梳頭浴腳是也。尚賢雲:『梳頭浴腳長生事,臨睡之時小太平。』」從詩中可以看出,梳頭浴腳不僅有益長生,還著實是人生臨睡之時的一項享受呢!
古人常把「洗」、「漱」放在一起。「漱」是漱口,目的是清潔口腔,防止口齒之疾。《千金要方》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老老恆言》也說:「食後微渣留齒隙,最為齒累。」「如食甘甜物,更當漱。每見年未及邁,齒即落者,乃甘甜留齒,漸至生蟲作慝。」食後漱口,尤其更要注意食甜食後漱口。再則,古代養生術還認為,早起和入睡之前都要漱口,其中入睡前漱口的作用,更遠勝於早起漱口。「夜漱卻勝朝漱」,就是《瑣碎錄》所說的。至於漱口用的水,以不溫不冷較為理想,但如果能習慣用冷水漱口,則效果更好,「可以永除齒患,即當欲落時,亦免作痛。」
小便、大便之事提到紙面上來雖有傷大雅,但在生活中卻是難以避免的事。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的小便大約每隔1至4小時一次,入晚則因新陳代謝減慢而減少。大便最好每天一次,形成習慣。為了不違背正常的生理功能,除了特殊情況,平時千萬不要強忍小便和憋大便。明朝人沈仕《攝生要錄》告誡:「忍尿不便成五淋,膝冷成痹;忍大便成五痔,努(用力)小便足膝冷;呼氣,努大便,腰疼目澀。」可見「忍」和「努」的後果,都是十分嚴重的。古人認為如能在大小便時用力咬緊牙關,持之以恆,可以免除牙齒疼痛動搖的憂慮。
⑷ 怎樣修煉氣功
這話說得太籠統了,無從下手。
氣功是我國特有的強身健體的技術,源自古代,屬於道家。所謂佛家氣功也是改變道家氣功的宗教含義而成的,本質上差別不大。
所以練功要動(導引)靜(吐納)相合、陰陽相成,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這才是正道。
「道法自然」啊!
如果想學氣功,想出功夫,第一步必須清除身體內部的病濁之氣,不會清除病濁之氣,想通小周天,出功都是不可能,就是通了,也會壞事。所以建議氣功愛好者,一定要學《頂天立地》,本派《頂天立地》是真正的「排毒養顏膠囊」。我常到公園,大學去玩,看到許多專家教授,有人是極力反對氣功的(反對很正常,氣功流弊多,而他本人又以為氣功就是書上學的那麼回事,煉不出成就,當然就反對了),也煉氣功,煉的很辛苦。心裡嘆息,煉什麼功呢,治病都難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改一下:書上得來終膚淺,絕知此事要師傳!
⑸ 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了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卧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煉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⑹ 急求:中國古代自我養生按摩成就
理療理念:
本按摩中心以空間醫學理論為根據、以傳統按摩手法為基礎、以疏通細胞與細胞的空間場為主旨,促使細胞與細胞的能量正常運轉,從而達到平衡臟腑陰陽、激活病變細胞、增強肌體活力、祛病強身之功效。
主要針對:頭痛、失眠、感冒、落枕、中風後遺症、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腳扭傷、風濕性關節炎、腸胃病、婦科疾病、腎病、亞健康等人群有獨到的理療效果,其對重症患者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服務項目:電腦舌診、純中葯火灸、純中葯熏頭、刮痧、全身保健按摩、局部調理按摩、足療、理療、拔罐。
按摩: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抵抗力,調整神經系統。
按摩又稱「推拿」,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按摩的分類
1.什麼是保健按摩?
保健按摩是指醫者運用按摩手法,在人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操作所產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反射方式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整功能施以影響,從而達到消除疲勞,調節體內信息,增強體質,健美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術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頸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動作輕柔,運用靈活,便於操作,使用范圍甚廣,不論男女老幼、體質強弱、有無病症,均可採用不同的施術手法,進行保健按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們的健康的需要,各種保健按摩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如國內的保健按摩、小兒保健按摩、運動按摩、美容按摩、減肥按摩、國外還有旅遊按摩、情景按摩、寵物按摩等。
2.什麼是運動按摩?
體育與衛生相結合,兩者必將相互促進和發展,按摩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也就隨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運動按摩。
運動按摩是以調整和保護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增進和發展運動鞋員潛在體能,達到運動成績為其目的。
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實踐表明,它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已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根據地運動員在各項運動中比賽,對他們在臨場前後所出現的各種變化,我們採用按摩幫助他們克服賽前發生的一些機能失調,消除賽後出現的疲勞,加速體能恢復,以利再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現將運動按摩分為自我按摩,運動前按摩和運動後按摩,分別敘述於後:
(1) 運動前按摩
體育運動一般分為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在這些活動之前進行的按摩,稱為運動前按摩。它能促使人體的神經、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和心理情緒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面對的運動的和心理的負擔,從而預防傷病菌,提高體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2) 訓練前按摩
運動訓練前的按摩,要求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作業的能力;幫助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得於預防疾病,促進人體各系統的器官都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參加的運動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必須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以及運動員的個體特點進行。一些能量消耗較多的運動項目,中長跑、游泳、自行車、籃球、足球、排球等,如採用按摩的方法,來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准備活動,這就為運動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賽前按摩
運動競賽前的按摩,名賽前按摩。通常在起賽前 15 — 30 分鍾完成。有時,當運動員在接到競賽的通知時,就出現了賽前狀態,有的人會出現不良情況,需要進行醫學處理,這就是說,需要在競賽前若干天就進行按摩。例如,競賽前,運動員過分緊張,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後多夢易醒,或惡夢不安等,影響運動員的睡眠休息。由於夜不得眠,出現白晝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食慾不佳等症狀。這將影響運動員參加競賽時所必須的良好競技狀態。出現這種情況時,就應該進行鎮靜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時間較長,症狀更劇的運動員,在用上法按摩之外,還要按摩氣沖穴,掐、揉神門穴,掐行間穴等。所有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過重,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度。通常要進行 20 分鍾,或更長的時間。 起賽前狀態,運動員在起賽前過度興奮,坐立不安,情緒激動,脈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現多尿,動作的准確性和協調性也受到不良影響,其結果是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充分發揮。
(4)運動後按摩
激烈的運動訓練或競賽之後,運動員的神經、體液、循環、呼吸、消化、代謝和酸鹼平衡等方面,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時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達到新的平衡,這個新的平衡,通常都標志著機體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內環境各機能系統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有時出現遲緩環節,一般的表現有:精神過度緊張,失眠,肌肉緊張,疲勞等。運動後的按摩,可以促使這些現象消除,加速內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對運動負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對後面運動負荷的准備。
運動後按摩所採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均應根據運動員的體質、性別、運動項目的特點,特別是要求根據運動後反應出來的情況(如頭昏脹、欲嘔、四肢乏力、肌緊張、失眠等)來決定。需要遵守個別對待的原則,不可千篇一律。我們通常採用的手法,有撫摩、揉捏、推壓、振動和抖動等。對體質強壯,肌肉戚豐滿者,按摩力量應當重些,時間應當長些;反之,用力則要輕些,時間應當短些。運動員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常採用經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壓、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氣血,內外通達,平衡陰陽,使運動能力得到較快的恢復,並有所提高。
運動後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周一次的進行。在訓練後休息 1 — 2 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後進行。最好是在溫水浴後,在溫暖、清靜的室內進行。運動員舒適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順血液和淋巴迴流的方向進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壓、搖晃、抖動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輕。同時根據各個部位的疲勞情況,循經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調和氣血,更快地消除疲勞。如按摩進行到運動員快要入睡,應停止按摩,給被按摩者輕輕蓋上被子,以防止感冒。運動員睡醒之後,便會精神飽滿,全身舒適。
3.什麼叫做醫療按摩?
又稱推拿療法、傷科按摩,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主要應用按摩以達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療法。
中醫詞典記載
養生與醫療術語。通過按壓或揉摩人的身體以健身或治病的方法。出《靈樞·九針》:「形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唐太醫署始設按摩博士、按摩師。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十輪經·按摩》:「凡人自摩自捏,申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若使別人握搦身體,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明清以來,按摩又被泛稱為推拿。《釐正按摩要術》:「推拿者,即按摩之異名也。」
按摩的作用
按摩不但能令你身心得到放鬆,有效的按摩好能增進各種護膚品的吸收,還你光滑美艷的容顏。堅持每天正確的按摩讓你肌膚年輕每一天,錯誤的按摩手法卻會加重肌膚的受損。
按摩臉部方法
1 – 放鬆抬頭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沿著眉毛,重復運用深度的大挾捏動作。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以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抬頭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2 – 平滑蹙眉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尖,以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蹙眉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3 – 調理魚尾紋
運用大拇指與食指指腹,以輕柔的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魚尾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4 – 強化顴骨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在顴骨部位,運用深度的大挾捏動作,以刺激肌膚的承托組織。
5 – 提拉法令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沿著法令紋,以輕柔的小挾捏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
6 – 重塑面部輪廓
從下巴尖延下頜骨至太陽穴運用深度大挾捏動作。將手指往手心捲曲,運用畫圓的方式按摩。
按摩的方法及要點
由於按摩結束後,臉部皮膚需要休息,所以,按摩最好是在睡前進行。洗臉或出浴後,臉部皮膚清潔而濕潤,是按摩的最佳時機。此時一定要先塗上一層按摩霜(一般知名化妝品牌都有專門的按摩霜),也可以塗一些化妝專用的橄欖油。按摩霜或橄欖油的作用是使臉部皮膚光滑,從而使手指和手掌動作順利。如果不塗任何東西,會很容易拉傷面部皮下纖維,使皮膚粗糙。因此,不能「干搓」。
按摩的基本動作是「搓」、「敲」、「捏」,要把這三種動作協調起來進行按摩。
精油按摩
精油具有平復神經的作用,可以鎮定精神,消除神經緊張及壓力感,緩和焦躁不安情緒。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一款適合的精油並且搭配正確的穴位點擊,可以疏通經絡,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肌體疲勞的情況。
肩井穴:位於後頸根部與肩膀的中央。
點擊方法:拇指指面按壓,或用食指、中指做圈狀按摩。
功效:舒緩頸肩部酸痛、背部疼痛、上肢酸麻等症狀。
按摩操「拯救」你的睡眠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空調病、電腦病的侵襲,越來越多的辦公室美眉正在為得不到安心的睡眠而發愁。下面我們便為美眉們介紹一套可以拯救睡眠的按摩操,你們可要看仔細了哦! 1.抹額
兩手指曲成弓狀,第二指節的內側緊貼著印堂,從眉間開始向前額兩側抹壓,約做40次左右。
2.搓手浴面
先將兩手搓熱,如手掌過於粗糙可塗抹適量護膚霜。隨後掌心緊貼前額,用力向下摩擦直到下頜,連續做10次左右
3.按揉腦後
以兩手拇指羅紋面,緊按風池部位,用力旋轉按揉幾下,隨後按揉腦後,約30次左右,有酸脹感為宜。
4.按摩耳廓
人體軀乾和內臟在耳廓均有一定反應部位,按摩耳廓有助於調節全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健康。
5.拍打足三里穴
該穴位在膝蓋骨外側10厘米處,輕輕拍打至有酸麻脹感即可。
6.泡足踏石
取一些小鵝卵石鋪在水盆底,倒入溫水,泡足踏石20分鍾。
12種經穴按摩葆青春
通過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經絡穴位按摩,可使各經經脈相通,增強機體免疫力,強健身體,益壽延年。 一、十指梳搔頭皮法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之海,乃諸陽經氣的匯聚處。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後梳搔前額發際至枕後發際各60次。
本法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腦血管病變等。
二、搓掌揉臉法
人們到了老年經脈氣血不足,面色少華。每天早晚雙手搓掌至發熱,揉面部各60次,激發面部氣血,使面部充盈紅潤,面肌富有彈性,有防老祛皺、精神煥發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為腎之竅」,腎開竅於耳,耳為六條陽經經脈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發熱有燒灼感為宜。本法有防治耳聾、耳鳴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膿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齒彈舌法
齒屬腎,「腎主骨,腎氣虛,齒不健,八八則齒發去」。老年者常扣齒則健齒,齒健則福。每日早晚扣齒各60次,可健齒防牙病和牙齒脫落等。
「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每日早晚彈舌各60次,彈舌是對腦的良性按摩,有健腦護腦之功。
五、頸項部按摩法
頸項部是人體經脈通往頭部和肢體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頸椎病、血管性頭痛、腦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頸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為「手三陰手三陽之脈」的要道,是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從上內側腋下(極泉穴)至腕部內側(內關穴);從外側腕部(外關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經脈、調和氣血之功能,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脅肋部按摩法
脅肋部位為肝膽經脈(期門、章門)所交會,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氣、清肝利膽之效。對治療肝膽疾病和岔氣、肋間神經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法
腹為任脈經過之處,每日早晚雙手重疊放在臍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順時針方向按揉60次,然後再以同樣手法逆時針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統、生殖泌尿系統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法
「腰者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腰部(腎俞穴、命門穴等),使腰部發熱,則能強腎壯腰,對治療腎虛腰痛、風濕腰痛、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法
骶尾部為人體「大樹之根」,按摩骶尾部八骨?穴和長強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療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療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法
下肢部位為「足三陰足三陽」之脈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陰交穴—懸中穴)向上(足三里—陰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風市、環跳穴),如此反復拍打60次,對活血理氣、舒筋通絡、調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溫水泡腳30分鍾(冬季水溫42~45℃),兩足稍晾乾後反復搓推足心(湧泉穴)60次,湧泉穴為腎經之源,對溫腎補腎健腦、改善血液循環有效。
八步按摩撫平肌膚皺紋
按摩可以增加皮膚與肌肉的彈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皮膚光澤,使皺紋平展,非常簡單。「歲月不留痕」需要每一天的堅持。按摩時一般使用無名指,只有在施行重點刺激時,才可以運用中指。
第一步:力壓明凈額
額頭是最易出現皺紋的部位。
按摩時先由下往上,然後由內側向外側,最後手指由發際滑至太陽穴,用力按壓太陽穴的美容點。按壓此點時一般會感到輕微的疼痛,可據此尋找它。
第二步:輕撫盈盈目
眼睛周圍的皮膚最容易出現皺紋和水腫,而且此處的皮膚一旦鬆弛,就很難恢復原來的狀態。
眼睛周圍小皺紋的預防:用中指的指肚沿下眼瞼的內側向外側,稍微用力進行滑動按摩,返回時在肌膚上輕輕地滑動,這樣反復做3次。上眼瞼亦是同樣要領。
眼角周圍小皺紋的預防:從外眼角向太陽穴方向,左右同時按壓10回,按壓時向斜上方提一提。
第三步:逆揉尖尖鼻
鼻子與兩眼之間是最容易產生橫皺紋的部位。為了伸展鼻樑,按摩時要由下往上進行,最後以手指夾住鼻子兩側,做壓迫動作。還有,一定要下決心改掉皺鼻子的壞習慣哦!
第四步:圈劃桃花頰
將手指由下往上如畫圓般移動。首先按摩下頜到耳下的部分,然後由嘴角到耳中央,接下來是鼻的周圍到太陽穴,然後再依次按摩臉頰的下方,即眼睛正下方3厘米處、鼻子兩側1厘米處及下頜部分。
第五步:笑翹櫻桃唇
由於經常咀嚼、說話、大笑,所以嘴角也是容易乾燥、產生皺紋的部位,必須時時注意預防嘴角下垂。
按摩時做上抬嘴角的動作,以中指按壓人中部位,其他手指垂下來按壓嘴角兩側及下頜外側。
第六步:柔按清秀頜
臉型同樣是年齡的外在表現,要緊縮下頜,預防雙下巴的出現。
下頜處的按摩方法是:以手掌反復做揉搓上抬的動作,最後用中指輕輕按壓耳朵下方後停止。此處有下頜神經,千萬不可施力過重。
第七步:輕搓天鵝頸
頸部往往是自己不易覺察到、而別人卻能一目瞭然的部位。頸部的皮膚很薄,活動次數又多,且經常受到衣服的摩擦,所以很易產生皺紋或泛黑等老化現象,所以平日應多加保養。常在頸部擦上化妝水及乳液,同時順著肌紋按摩。 頸部的按摩用全部手指,由下往上揉搓。注意,頸部兩側有頸動脈,按壓時力量要輕。這樣不僅可以預防皺紋的產生,還可改善頭部及肩部的血液循環呢!
第八步:乾洗玉狐面
用兩手掌向頜部用力乾洗臉20次,每天最少做2遍。這個辦法能有效地預防皺紋的過早出現,對已經形成的皺紋,也能讓它變淺、變小。伊能靜、張曼玉都是有名的狐面美人,如果你按照這個辦法堅持下去,也能擁有一張光潔嫵媚的狐狸臉。
舒緩肌膚6步按摩法
壓力導致的肌膚問題不是以單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讓我們對它了解更多,沉著應對這些相伴而生的困擾。 第一步:減緩壓力
用拇指指尖輕輕按壓眉頭上方,持續3秒鍾後釋放,而後對眉毛至發際線間區域反復進行自下而上的按摩動作。
第二步:消除緊張
用食指輕輕按壓太陽穴,持續3秒鍾後釋放。
第三步:完全放鬆
用食指輕輕按壓內眼角區域,持續3秒鍾後釋放。
第四步:促進微循環
從下頜兩邊開始,用食指和中指,以畫圓圈的動作,輕輕按摩整個面頰,直至太陽穴處,以促進面部的血液運行,增強肌膚的彈性,可按摩60秒鍾左右。
第五步:增強肌膚彈性
將手指並攏,用手掌輕輕拍打面部,從上而下,從下而上,使皮膚受到輕微的震動,可拍打數十次。此法可保持皮膚的紅潤光澤,增加其彈性。
第六步:增強舒適感
掌心輕輕按壓臉頰,逐步向外按揉至耳部。耳垂後的凹陷處被稱為「耳下腺」,這里最容易堆積老舊廢物,用中指按壓,然後捋著脖子的筋向下按摩。
中風的按摩治療處方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腦血管痙攣;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中風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當中。在發病前患者常有頭暈、身體乏力、手腳麻痹等症狀,或者有多年的頸椎病、高血壓病等。
缺血性中風患者在發病時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體抽搐或軟癱,當日或數日後出現一側手腳癱瘓——即偏癱症狀。
按摩治療中風具有雙向調節(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頸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等。許多人在為中風患者按摩時重點只是放在手腳上,故收效較差。以下介紹中風的按摩方法——
按摩步驟:先按摩患者肩頸部和頭臉部,再按背腰部,最後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輕後重,循序漸進。
按摩次數: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時。
按摩方法:發病1個星期內患者取仰卧位進行按摩,頭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後可取仰卧、側卧、坐位。
按摩頭頸部時,1、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等;2、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啞門、風池、肩井、廉泉等穴;3、用手指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囟會、印堂、太陽、人中等穴。
按摩背腰部時,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豎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等。
按摩上肢時,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澤、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等穴。
按摩下肢時,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湧泉等穴。
按摩胸部時,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華蓋、玉堂、膻中、中脘、天樞、氣海等穴。
按摩腳心祛病良方
按摩腳心能增強血脈運行,調理臟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強身健體,祛除病邪。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堅持按摩腳心。 人的腳掌密布許多血管,故科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臟」,腳心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
按摩這個穴位,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經常按摩腳心,能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有利於健康長壽。老年人常按摩腳心,還能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按摩腳心時,還要多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腳趾是肝、肺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腳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慾,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可防便秘、肋骨痛。常按摩腳心、腳趾,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精神性陽痿、失眠、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按摩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腳心歪向內側,按摩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右腳心時用左手,轉圈按摩,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
哪些人不宜做按摩
按摩主要用於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所以最常用於傷科疾病和各種痛證。 但也有一些情況不能採用此法,否則會影響病人的身體康復,貽誤治療時機。
下面介紹幾種不能按摩的病人:
1、流感、乙腦、腦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傳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症的病人,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急性闌尾炎、蜂窩組織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關節結核、脊椎結核、骨髓炎。
4、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及肺病的人。
5、惡性腫瘤、惡性貧血、久病體弱而極度消瘦虛弱的人。
6、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的病人。
7、大面積的皮膚病人或患潰瘍性皮炎的病人。
按摩並非越痛越有效
一般的保健按摩正常的感覺是有一定的酸脹感,如果令人出現刺痛或疼痛到難以忍受甚至大叫出來,都是不正常的,極有可能已經造成軟組織的挫傷以及皮下出血,當時可能看不到症狀,可是第二天症狀就會顯示出來。
不正規的按摩所產生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所謂的放鬆按摩。在經過衛生部門審批發牌的醫療機構里,按摩屬於中醫科的治療項目。患者筋骨方面出現了問題,首先要經過醫生的診斷,配合照 X光片確定發病部位後才會加以按摩治療,正規醫生絕不會在沒有精確診斷的情況下就胡亂為患者按摩。
⑺ 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有哪些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⑻ 古代養生體育有哪些
中國古代沒有「體育」或「運動」的概念,對生命,健康和保健的方法等的知識,都屬於「養生」或「修養」(修身養性)的范疇。古代中國對生命、健康的本質和方法,對身體活動價值等問題的認識,反映出古人對今天有關體育問題的認識。中國古人認為人是天地的產物,保持與天地之間的和諧一致,是保持人體健康的基本前提。中國古代各種養生思想、方法和有關的知識,大體上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夏商西周時期,養生思想的出現,與醫學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人們在長期的都爭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知識。據《尚書-洪範》記載:「無福,一曰壽,二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的「壽」、「康寧」、「考終命」都是關於健康長壽的內容。商周的養生思想,在原始導引的基礎上,又促進了養生術的逐步形成法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導引是一種流行的養生方法。其內容包括呼吸運動和肢體運動。戰國時期,無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形成了粗略的體系。導引是中國獨居特色的醫療保健操和養生術,是養生方法的集中體現,狹義的導引一般只「屈伸執法」、「俯仰之術」,系指人的肢體活動;廣義的導引出肢體活動外,還包括呼吸吐納和自我按摩。導引養生是古代人的一個新創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為世代人民所喜愛,至今流行更為廣泛。秦漢三國時期,引導養生術日趨規范。在這段時期產生了《淮南子》的養生觀和恆譚、王充的養生觀, 導引是一種專門學問,在西漢已有專著出現。華佗與五禽戲,他精於醫術,擅長外科手術。在養生方面,「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華佗在前人又管導引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某些醫理,闡明了運動對健康長壽和導引養生方面的作用。這種具體的導引理論,是對先秦「動以養生」思想的發展。五禽戲的產生,標志著導引已由單個術式向成套動作的方向發展,它對以後的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在某些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兩晉南北朝是導引養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他的發展與玄學、道教和佛教的盛行有密切聯系,都不同程度地對養生領域產生了影響,使養生帶有神秘色彩。在養生方法上,偏重精神修養或服「神丹妙葯」,鄙視身體活動。去代表人物有嵇康、葛洪、陶弘景玉顏之推等。隋唐五代時期導引養生的健康發展,唐代帝王篤信道教,在他們的扶持下,道教的長生術較前普及。但是,由於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生命疾病的認識前進了一步,並採取了一些有效的科學手段,使養生得以健康的發展。但是之得注意的是隋唐時期盡管醫學發展較快,一些著名的養生家如孫思邈、司馬承禎等人,撰寫了不少養生專著,自稱一家之言。在養生思想上講求實效,在養生方法上自成體系,但由於統治者多篤信道教、追求長生,有的帝王因父產生要先後死去。宋代的科學文化特別是醫學的發展,為養生術的繼承和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文人和道家對導引衍生的匯集和研習,以及「八段錦」的出現,都反映了當時導引養生的進展。八段錦流傳於我們民間,它是一種八節連貫的防病健身操。這種導引術包塊身體各個部分,簡便易行,並分別提出各段對身體某部位所其的功效,較其他導引術廣為流傳。明清時期,八段錦又有很大發展,並且形成多種流派。明清時期,導引術在前代的基礎上又取得明顯成績。一是導引理論專著接連出版問世;二是諸多的養生家搜集、整理、創編了大量有價值的導引術文字資料,並有配圖說明。其中比較著名的時間上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說明了導引術日趨成熟和完善。因為導引術的使用價值較高,所以在國內外長期流傳。
華夏民族長期形成的清靜淡泊、順乎自然的性格與和諧共處、融合化一、貫通一體的理想及注重個人修身養性的務實精神,導致導引術等養生保健術的產生,並被納入古代體育中,顯示了中國古代體育的特點之一: 保健特色。作為一種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行為, 養生保健術的理論核心就是「生命整體優化觀」, 它源於中國最早的哲學思想———陰陽學說, 與人類思想文化同步演化、發展。可以說, 養生保健術在古代傳統體育活動中與古代思想文化的結合最為密切,是東方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數千年來, 中華傳統的養生保健理論,一直成為人們從事體育活動以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之目的的指導思想。這也是中國古代傳統體育異於古代西方體育形式的一個顯著特色。
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道教是建立在古代樸素哲學基礎上,道家對大自然的思考與探索,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中國主要有古為物主義「元氣倫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體自然觀以及「形神合一」,「精氣神合一」等人體生命理論。道家的內丹修煉的理論思想是中國養生的精髓。道家的內丹運化是修煉的核心,是經絡血氣津液暢通為目的,以運動鍛煉性內分泌腺為重點,通過練精化氣,連氣化神,以達精、氣、神三寶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已達到長生的目的。相信中國養生體育作為體育和另一分支會與大眾體育一樣,在世界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⑼ 道家養生的當代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進入西方現代實驗科學加東方古代經驗科學、進行綜合研究促進現代科學新發展的新時代,作為中國傳統養生科學精華的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日益受到當今世界中、西方有緣的大科學家的學習與推薦,諸如舉世聞名的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其科學巨著《中國科技史》一書中精闢地指出:「中國的內丹成為人類早期生物化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指出:「道家思想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國家沒有這方面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中國當代著名大科學家錢學森,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高文化素養的基礎之上:深知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為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和中國傳統人天科學精華,因此,對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十分推崇,他在《論人體科學》講話中精闢地指出:「結合科學的觀點,煉功、煉內丹」。錢學森同時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道學名家胡孚琛確立完善:「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科。」經過胡孚琛博士長年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地努力,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得以完成。走進了本應早走進的現代科學殿堂。成為一門古老而嶄新的生命科學學科。此舉,對弘揚中國傳統生命科學,對於全人類身心健康、事業成功,無疑是千古一大幸事。
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因科學研究工作日繁導致身心狀況日衰,又因求中、西醫而苦無良策,效果不佳。故於1979年,他來中國北京,向中國道家華山道功名家邊智中道長,(俗名邊治中)修學了屬於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動功的中國道家秘傳養生長壽術後、身心短時間回春。故他以大科學家的嚴謹態度,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後,確認本功是:「細胞長壽術,返老還童術,系生命科學」。四年之後的1982年牛滿江博士並深有感觸地向全人類推薦道:「我學煉這種功法已經四年受益匪淺,真誠地希望此術能在世界開花,使全人類受益」。(本文修訂之際,適逢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牛滿江博士於2007年11月8日以95歲高齡辭世,此足見道家內丹養生之道養生長壽效果真實不虛。)
為使天下有緣善士學習到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世界著名老壽星、當代內丹傳師吳雲青、邊治中二位高師,曾經親自在中國西安、北京和新加坡等地對海內外有緣善士辦班推廣,同時委託其入室弟子,世界傳統養生文化學會的主要創辦人之一的蘇華仁等人,隨緣將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的道家內丹養生之道,傳授給了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有緣學員。
⑽ 回春功的傳人介紹
男,助理研究員。1928年3月出生,浙江上虞人。
全真華山派長壽養生術回春功第二十代傳人
上海徐匯區生命自我管理研究所所長
上海國際氣功康復研修學院副院長和氣功養生教授
上海市氣功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
上海市氣功康復協會副理事長兼功理功法學術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健身氣功辦公室健身氣功評審委員和新功法創編委員會副主任
世界醫學氣功學會會員
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特約會員
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和台灣地區的氣功社團的顧問、首席指導員等職。
沈新炎老師從事氣功養生研究近50餘年,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學練養生功夫,後相繼師承全真華山派第十九代傳人邊治中(道號智中)是道家全真華山派第十九代代傳人,在1980年首先將秘傳多年的回春功公諸於世的大師,他的崇高理想是「願天下人皆健康長壽!」和閔智亭道長(道號智亭),是道家全真華山派第十九代代宗師,曾任我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道教學院院長,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長。2000年8月28日,應聯合國宗教與精神領袖世界和千年大會之邀,帶團我國五個合法宗教領袖(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該千年大會上代表中國講話(講話稿復印件存檔於沈新炎老師家中)。
80年代初以來,沈對兩位師父傳授給他的有800多年歷史的華山派養生長壽術,潛心鑽研,予以再創造,成為功理更完備,功法更巧妙,功效更確實,更易於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合乎現代人科學養生的優秀保健功法。
沈新炎老師傳授的回春功,是動靜相兼,精、氣、神、形融匯一體,性命雙修的科學養生功法。它的主要優點和特色是通過科學而巧妙的操作姿勢和 意念,調節心神、健運脊柱、巧練心肺、妙練內分泌腺體、柔和肢體、協調臟腑、疏通經絡;因而對於提高心肺功能,活血化瘀,調理內分泌,增進免疫功能,包括解除便秘、失眠、性功能障礙、減肥、滋潤皮膚等有顯著功效。對於克服亞健康狀態更有十分顯著的功效。成為上海有關體育和教育方面正式向全市社區推薦的科學養生的功法,曾於1997-2000年,由上海教育電視台列入「空中老年大學」課程,連續四年滾動播放,有組織的收視者248681人。
關於養生方面已出版《中國古代養生長壽術》(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出版)、《回春功》上下冊、《回春功與抗衰老》(科學出版社)、《迎接新世紀——科學健身回 春功》(上海市體委和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主編《康復氣功精選》(科學出版社)等著作。並發表過《適應時代,推陳出新》等10餘篇論文,還發明了「動靜 養生服」(獲國家發明專利權證書:ZL97106275.7號,國際專利主分類號:A41D13/00)。他離休以後已十餘次赴海外講學傳功,他的學生遍 布全國和海外日本、東南亞、歐美和香港、台灣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註:本稿來源——《輝煌中國60年·突出貢獻人物篇》之「沈新炎」條目,編 號:HHZG-07-1254) 全真華山派十九代宗師閩智亭
閩智亭,漢族,1924年5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南召縣,號玉溪道人,18歲時,因日寇侵華,人民流亡而綴學出家,為華山派黃冠,拜師劉禮仙(華山派第十八代)道長。1992年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長;1998年至今,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中國宗教與和平委員會副主席。閩智亭道長有大量的著作,包括主編了278萬字的道教文化權威著作《道教大辭典》。
玉溪道人(全真教華山派19代宗師閔智亭)這樣描述回春功的:全真華山派養生回春功法乃返老還壯之自我調理復其青春壯健術 人之生理機能完全能夠自我掌握故曰我命在我不屬於天地(轉自《回春功》) 邊治中,道號邊智中,原名福生,祖籍山東,幼年喪父,家境清寒,從小身體羸弱。是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華山派十九代傳人,中國古代養生長壽術研究學會會長。邊治中先生所傳授的養生長壽術是中國古代道家健身、防病治病的寶貴文化遺產之一,其功效有獨特之處,尤其對性機能衰弱的療效是醫葯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1982年2月,世界著名生物遺傳科學家美籍華人牛滿江博士特意從美國來到中國北京拜邊治中道長為師,習煉中國道家內丹養生學華山派道功。因牛滿江博士習煉內丹道功後身心短時間回春,故而他以大科學家高文化水平,經過科學研究後,於1982年4月4日在香港《明報》上發表文章:確認內丹道功是「從增加生命之源入手,是細胞長壽術,人體生命科學……」而後,牛滿江博士又向全人類推薦該功法道:「我習練這種功法受益匪淺,真誠希望此術在世界開花,使全人類受益。」
邊治中的養生論著有《中國古代養生長壽術道家秘傳回春功》等。該書是古代道家厲行的全身性柔性長壽術。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尤適合中、老年和體弱者。此種功法不分季節和天氣變化,不需特定場所的設備和條件,隨時隨地可練,且練之有效,確系廣大人們治療疾病、健身長壽的良好功法。此功法在世界各地亦有很大聲譽。
十分惋惜的是邊治中先生於80年代末因故過早的離開的人間,但他將珍貴的回春功毅然貢獻給人民、傳授給後輩的巨大歷史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