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壽秩什麼意思
有些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一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乾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一般要成雙,以求吉祥。近年來時興送蛋糕。 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一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一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❷ 七秩的意思是什麼
七十大壽。
無錫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
一、字詞分析:
拼音:zhì
釋義:
1.次序:~序。
2.俸祿,也指官的品級:厚~。加官進~。
3.姓。
4.十年:七~大慶。
二、相關組詞:
1、秩序
[zhì xù]
(名)次序井然,有條不紊的情況。
2、秩序井然
[zhì xù jǐng rán]
形容有次序,條理分明的樣子。
3、秩滿
[zhì mǎn]
舊制官員任職屆滿。
❸ 江蘇的風俗是怎樣的
其實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江蘇那麼大,風俗也很多了,各種風俗也不盡相同。下面主要說幾種: 婚嫁一、定 親
舊社會,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時等「八字」寫在紅帖(庚帖)上,外套大紅封套,封內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各2顆,取成雙成對、早(棗)生(花生)貴(桂圓)子(蓮子)的吉祥之意。還用紅綠絲線繫上太平錢、福宇錢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緣的美意。封套面上寫「天作之合」4字。庚帖請回後,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後,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定婚約,舊稱「定親」。建國後,定親習俗已逐步被自由戀愛所替代。
二、婚 嫁
舊時,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納聘帖,送禮金、飾品,俗稱「茶禮」。女方接帖後回以答聘帖和禮品。然後男方選定成婚日期,請媒妁通知女方,俗稱「送日腳」。佳期那天,先行迎鸞禮,由媒妁領人將新娘禮服(俗稱「七事衣」)和魚、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妝由媒妁領人送到男家。嫁妝到達男家後,新郎坐轎出發去女家迎親。迎親彩轎有兩頂,一頂由新郎坐著到女方迎娶,一頂空著准備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後,岳父母設筵招待,稱「請女婿」。筵後新女婿辭別岳父母上轎。女兒上轎時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轎中,俗稱「抱上轎」。彩轎到了男家,停在廳前,由一對兒孫滿堂的老夫妻揭開轎門,新郎、新娘雙雙出轎,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禮。禮畢,由儐相攙入洞房。進房時,由一人用兩只布袋輪流鋪在地上讓新人踏著走,稱「代代相傳」。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紅氈。接著新郎、新娘出房拜見父母,並向賓客行禮,然後再回洞房,吃合歡宴,飲交杯酒。此時洞房中紅燭高燃。合歡宴的每樣食物必須有剩餘,取「有吃有餘」之意。同時宴請賓客。宴後,賓客進洞房鬧新房。最後新夫婦安寢。建國後,婚嫁禮儀大為簡化,有的由單位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實行旅遊結婚。
三、婚後余禮
吉期後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後,先拜見公婆,公婆賞給飾品或銀錢,稱「見面錢」。接著挨次拜見族內尊長和賓客。與平輩、小輩見面則作揖,並互贈禮品,稱「行團圓禮」。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婦朝北坐,家人東西陪席,同桌吃飯,稱「吃團圓晝飯」。午後,新郎帶著新娘至女方拜見岳父母及女方尊長,隨送糖、茶葉、蓮心、桂圓等乾果,俗稱「雙回門」。女方父母和尊長將見面錢賞給新女婿。接著岳父母設筵請新女婿。返家時,岳父母也送糕點果品,稱「送榮歸」。吉期後第三天,女方的父親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親親自出門迎接,進屋後由新娘出來拜見,然後設筵招待,稱「會親」。至此婚嫁禮儀方告全部結束。新婦出嫁後l個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贈送物品作賀,稱「做滿月」或「做生日」。新夫婦結婚後第一年的端午節,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並將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稱「送夏幛」。新婚當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節令,如清明、端陽、中秋、冬至、春節等,新女婿都以應時禮品送往岳父母家,稱「四時八節禮」。
壽慶
無錫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一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乾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一般要成雙,以求吉祥。近年來時興送蛋糕。
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一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一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喪葬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後再大殮,全家舉哀,大殮後即闔棺,釘上喪門釘,由漆匠在棺蓋合縫處用生漆調和的石膏,填補縫隙。再在靈柩前設靈
老人死後,子女即向親朋好友發出訃告或哀啟,親友即前往弔唁。出殯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數在七朝、九朝。出殯之日先行祭奠,親友鄰里對著棺材跪拜。孝男、孝婦跪在棺旁,遇長輩祭奠行禮時要回拜。祭奠後靈柩起行,靈位由長孫捧持。出殯回來時,常由親戚或族中年長而夫婦雙全、兒孫滿堂的人穿吉服先行進門,稱紅綠進門。此時在門外點燃芝麻萁、豆萁、朴樹枝,取節節高、「朴朴」長之意。送殯回來的人都要跨火而過,稱跨火。進門後吃糖圓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後吃喪筵。
建國後,棺木土葬逐步改為火化殯葬,繁文縟節的喪葬禮儀被簡化。單位幹部、職工去世後常開追悼會。
生育
孩子生下後,首先要向娘家報生。第二天,舊法要給嬰兒服三黃湯(用大黃、黃連、黃芪煎湯),用以瀉瘀積、祛腸熱、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這一天要把衣服、鞋帽、飾品,連同魚、肉、饅頭、面等食品送到女兒家祝賀,叫「做三朝」。三朝這天辦面筵,宴請鄰里、親友,稱「三朝面」。從三朝至滿月,產婦坐月子。期間親友向產婦送雞、魚、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給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時間不能超過滿月。滿月時又要做滿月,辦面筵,第一次為孩子剃頭,親友賞給孩子押歲錢。孩子滿100天或周歲時,有的也辦面筵宴請親友。舊俗:給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為名字。舊時孩子生下後還有寄名的風俗。找寄爺寄娘一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農 業 習 俗
一、燒 田 財
夏歷年初一,無錫農家不掃地,認為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開始掃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稱「聚財」。至正月半傍晚,把積存的垃圾挑到田頭燒掉,作為肥料,稱「燒田財」、「灼田畝」。
二、懷 蠶 種
蠶農在清明時節,用棉衣裹著蠶種,或放在懷里孵化。有些蠶農在夏歷三月初三懷抱蠶種登山,預祝蠶繭豐收。
三、抬 猛 將
俗傳猛將神姓劉,能驅蝗蟲,農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將廟奉把。夏歷七月間,水稻吐穗時節,農民搶著猛將神像在田間巡視,稱「抬猛將」。在神像經過處,插上小紅旗,以示受到猛將神保佑,蝗蟲不敢為害。
商業習俗
無錫的商業歷來繁榮,百業俱全,其習俗大同小異。
一、商店開張
舊時商店開張,先擇吉日,拜財神,祈求發財。規模較大、實力較雄厚的商店,開張時放鞭炮,掛招牌,宴請賓客,拉攏關系,打折扣銷售商品,以招攬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張貼寫有店號的紅紙,放一陣鞭炮,即開張營業。
二、糧食交易
無錫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進行糧食交易的傳統形式是茶會。無錫有米稻茶會、黃豆雜糧茶會、小麥茶會、麵粉茶會,買賣雙方每天上午都到定點茶館,一面飲茶,一面看樣、論價、成交。同行之間為了探聽或交流行情,或為了欺騙顧客,進行投機活動,常常使用暗語、「切口」。糧食業的暗語,如白粳稱撇日,秈米稱尖嘴,糯米稱捻糍,蠶豆稱天蟲,赤豆、綠豆、黃豆稱滾菜,稻稱木梅,小麥稱縮蟹,元麥稱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稱「唐翻」)和「燕切」(或稱「燕翻」)之分。
廟 會
舊時無錫城區的廟會與迎神賽會、節場同時進行。以十廟最著名,即夏歷二月初八祠山廟會(祠山廟全稱為祠山廣惠行廟,俗稱張王廟、張大帝廟),三月初九清名橋松滋王侯廟會,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岳廟會,四月十五北門外府城隍廟會,五月十八北門外梨花庄延聖殿廟會,五月二十八舊城隍廟會,六月十一西門外太保墩劉侯廟(俗稱西水仙廟)會,七月二十五惠山張中丞廟會,八月十八東門外延壽司殿廟會,九月十九新城隍廟會。在這些廟會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張大老爺」不出會外,其他各廟的「大老爺」都出會。出會時,把「大老爺」抬出,前有旗傘儀仗為導,並有執事隸役簇擁,隨後有高蹺、臂鑼、大刀、馬叉、茶擔、輪車和扮演各種戲文的隊伍。無錫城區的廟會,盛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日軍侵佔無錫期間,僅民國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爺」出過一次會;抗日戰爭勝利後,僅民國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岳廟「東岳大帝」出過一次會,以後廟會停止。無錫農村的廟會,從夏歷正月初九泰伯廟會開始,接著是三月香汛,各地廟會不斷,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廟會結束,故有「落魄泰伯廟,收魂抵陀寺」之說。建國後,無錫縣未舉行過迎神賽會。
❹ 七秩開大慶是什麼意思
意思:七十大壽,進行慶祝。
秩:有條理;古代官吏的俸祿;古代官職級別;一秩等於10歲。年齡數量單位。
在這里,「秩」是十年的意思,在古文中,可看到「七秩壽辰」一詞 ,就是七十大壽的意思。
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
(4)60歲初慶擴展閱讀
秩 zhì 形聲。字從禾,從失,失亦聲。「失」為「軼」省。「軼」意為「後車超前車」,引申為「(車輛的)動態排序」。「禾」指「五穀」,引申為「俸祿」。「禾」與「軼」省聯合起來表示「動態的俸祿排序」。本義: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
引申義:根據功過評定的官員品級。再引申義:次序。說明:古代官員的俸祿並非鐵飯碗,而是根據年終考評確定。有功者俸祿增加,有罪者俸祿減少乃至取消。這就像官員的座車組成的車隊,有的車可以超上去,提升自己在車隊行列中的位置,有的會拉下來,落在後面,這就有了動態排序的概念。
❺ 快樂寒假,你我共享——民風民俗調查 【這篇作文,你懂得】
這次去無錫收獲最大的是游覽了無錫博物館,體驗了一下無錫民俗文化。
新開館每月客流量已經達到12萬人次,但也是由於新開館,裡面的展品不是很多,給人一種空盪盪的感覺。無錫民俗文化展品被陳列在一樓很醒目的位置,這個博物館感覺上很具有當地特色,但缺少了點國際化的氣息。
我不是要在此枉加評論,只是談點我自己的感受,畢竟是新館,還未形成規模,人氣和財資欠缺,導致自有國寶級的展品不多,也成為不能吸引國外優秀展品的原因吧。
今天上親子博客,看到新浪徵文活動,躍躍欲試。正好這次去無錫博物館拍了一組照片,貌似和這個「尋根.民風民俗」主題很貼切,本人雖從呱呱墜地就一直生活在上海但家鄉不能忘,從「尋根」這點上說我的籍貫是江蘇無錫,我應該是半個上海人半個無錫人。
最近幾年無錫迅猛發展,無錫的親戚生活條件都能趕超咱們上海,我更是為身為一個無錫人感到自豪和驕傲。記得我在上初中時就寫過一篇得獎的文章,題為《無錫柏庄在騰飛》,還獲得區第三名呢,由此可見我對無錫濃濃的情誼。
小時候對無錫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吃,最著名的當屬無錫肉骨頭和小籠包。現在仍然喜歡吃無錫的小籠包,但不同的是,小時候只知道好吃,現在懂得從吃中體會無錫人的生活習慣了---就是無錫人吃東西的口味偏甜。每次吃無錫小籠都很享受它的甜甜的口感,不像上海的小籠包,吃上去的口感是咸鹹的,形狀上無錫的小籠更大些,吃兩三個就能填飽肚子,色澤上則偏紅,這和上海的小籠也有很大區別。
無錫人喜歡逛廟會,在此我簡單介紹下無錫廟會。無錫的廟會,絕大多數在春季舉行,從初春到盛春,幾乎接連不斷,尤以農歷三月為多。無錫城鄉的廟會,當以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岳廟廟會最盛。其時,無錫城裡有八處寺廟都要出會。一齊到惠山朝拜。出會那天,各路隊伍齊集,排列有序,掮旗打傘,敲鑼擊鼓,道子行牌齊全,有樂隊吹拉彈奏,江南絲竹,樂聲悠揚,有扮演戲文的,有走高蹺的,有玩雜耍的,有舞飛叉的,有拖毛竹爿的,有年輕婦女挑茶擔的,有扮三百六十行的,有扛大鑼,抬百寶箱的,有拜香唱和的,有挺著大肚子手執鋼刀扮劊子手的,且不同的行當,有不同的服裝,披紅掛綠,邊表演邊行進,煞是好看。出會隊伍往往相沿數里,一次行會也需要幾個小時,很受歡迎,可謂觀者如潮。舊城的廟會,既是一次盛大的集活動,又是一次群眾性的民間文藝民間體育的大會演,有的地方甚至還請專業戲班子做幾場大戲,城鄉居民利用廟會,在春暖花開時節,游覽購物,走親戚,當地人家則一般都要備上幾桌飯菜迎客。無錫農村的廟會,從夏歷正月初九泰伯廟會開始,接著是三月香汛,各地廟會不斷,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廟會結束,故有「落魄泰伯廟,收魂抵陀寺」之說。
我小時候曾經親歷過一次。我的大伯一家住在東亭鎮,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就當地會舉行廟會,現在只記得長長的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有很多民間藝人在表演節目,孩子們在那裡盡情的玩耍,但其他的都已經記憶模糊了。最近逛的一次無錫廟會則給我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記得是四年前參加表姐的婚禮,她是嫁到江陰的上海媳婦,就在吃完中午的喜筵,准備吃晚宴的空檔,眾人閑來無事逛了江陰的廟會。給我的感覺是完全變質了,徹頭徹尾得變成了一場低俗的展銷會,耳邊充斥著攤販的叫賣聲,滿眼都是一些劣質商品,無錫的特色和民情風俗徹底的消失了,不免有些許失望,估計將來再逛無錫廟會也不可能尋回當年的感覺了。
記得有一次在柏庄姑奶奶家過年,他們自己家做年糕,很多人,老的少的,一起動手,我一個上海去得孩子如何看過這個場面,覺得很稀奇也插上一手幫著一起揉啊搓啊,做的很熱鬧!聽說無錫農村的老百姓都自家做年糕,每次都做很大很大的一塊,切開了,足足能放上幾十個蒸籠,蒸了過年吃的,口感也是甜甜的,熱氣騰騰的,很爽口,和上海的年糕又是天差地別,這種年糕更像上海人吃的條頭糕,通常放在粥里和粥一起熬,然後一口熱氣騰騰的粥一口香噴噴的年糕,吃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份年味。
無錫還有一個民俗,就是「請路頭」,舊俗在春節或有婚嫁喜慶時,都要接「路頭」、請「路頭」。春節的接路頭、請路頭都在正月初五舉行。相傳這一天是路頭神的誕辰,目的是希望受到財神爺的保佑,發財致富。正月初五從五更開始,人們就敲鑼放爆仗接路頭了,以爭先得到利市。以後越提越早,擔心遲了「路頭財神」被別人接去。所以到後來竟有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頭接來供起的。有人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描述人們的此種心情:「五日財神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初五早晨的早餐一般都只吃薺菜炒年糕和面條,叫做路頭糕和路頭面。
我也有幸經歷了一次,初五凌晨開始,不絕於耳的爆竹聲讓你無法入眠,你不得不融入這熱鬧的氣氛中,我當時只知道這和上海人說的初五迎財神差不多,現在才知道無錫人對這還有個說法叫「請路頭」。
說到無錫民俗文化,不得不提惠山泥人。惠山泥人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名間藝術,已有400多年歷史,起源於無錫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小時候去惠山玩,也曾買過一套大阿福,但現在早已經不知去向。今年九月初也曾去惠山遊玩,駐足在賣泥人的攤販前欣賞,覺得現在的惠山泥人做工上較粗糙,造型依然是胖乎乎的,但已經不局限於傳統的大阿福了,形象和顏色更富有時代感。怕買回去最終的命運和過去買的大阿福一樣不知去向,決定還是不買了。
無錫的民俗文化很多歷史很悠久,我今天談及的只是一部分,也是我所知道和親身經歷的全部,在此奉獻給大家。
❻ 江蘇的民族風俗
婚嫁
一、定 親
舊社會,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時等「八字」寫在紅帖(庚帖)上,外套大紅封套,封內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各2顆,取成雙成對、早(棗)生(花生)貴(桂圓)子(蓮子)的吉祥之意。還用紅綠絲線繫上太平錢、福宇錢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緣的美意。封套面上寫「天作之合」4字。庚帖請回後,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後,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定婚約,舊稱「定親」。建國後,定親習俗已逐步被自由戀愛所替代。
二、婚 嫁
舊時,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納聘帖,送禮金、飾品,俗稱「茶禮」。女方接帖後回以答聘帖和禮品。然後男方選定成婚日期,請媒妁通知女方,俗稱「送日腳」。佳期那天,先行迎鸞禮,由媒妁領人將新娘禮服(俗稱「七事衣」)和魚、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妝由媒妁領人送到男家。嫁妝到達男家後,新郎坐轎出發去女家迎親。迎親彩轎有兩頂,一頂由新郎坐著到女方迎娶,一頂空著准備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後,岳父母設筵招待,稱「請女婿」。筵後新女婿辭別岳父母上轎。女兒上轎時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轎中,俗稱「抱上轎」。彩轎到了男家,停在廳前,由一對兒孫滿堂的老夫妻揭開轎門,新郎、新娘雙雙出轎,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禮。禮畢,由儐相攙入洞房。進房時,由一人用兩只布袋輪流鋪在地上讓新人踏著走,稱「代代相傳」。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紅氈。接著新郎、新娘出房拜見父母,並向賓客行禮,然後再回洞房,吃合歡宴,飲交杯酒。此時洞房中紅燭高燃。合歡宴的每樣食物必須有剩餘,取「有吃有餘」之意。同時宴請賓客。宴後,賓客進洞房鬧新房。最後新夫婦安寢。建國後,婚嫁禮儀大為簡化,有的由單位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實行旅遊結婚。
三、婚後余禮
吉期後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後,先拜見公婆,公婆賞給飾品或銀錢,稱「見面錢」。接著挨次拜見族內尊長和賓客。與平輩、小輩見面則作揖,並互贈禮品,稱「行團圓禮」。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婦朝北坐,家人東西陪席,同桌吃飯,稱「吃團圓晝飯」。午後,新郎帶著新娘至女方拜見岳父母及女方尊長,隨送糖、茶葉、蓮心、桂圓等乾果,俗稱「雙回門」。女方父母和尊長將見面錢賞給新女婿。接著岳父母設筵請新女婿。返家時,岳父母也送糕點果品,稱「送榮歸」。吉期後第三天,女方的父親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親親自出門迎接,進屋後由新娘出來拜見,然後設筵招待,稱「會親」。至此婚嫁禮儀方告全部結束。新婦出嫁後l個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贈送物品作賀,稱「做滿月」或「做生日」。新夫婦結婚後第一年的端午節,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並將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稱「送夏幛」。新婚當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節令,如清明、端陽、中秋、冬至、春節等,新女婿都以應時禮品送往岳父母家,稱「四時八節禮」。
壽慶
無錫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一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乾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一般要成雙,以求吉祥。近年來時興送蛋糕。
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一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一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喪葬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後再大殮,全家舉哀,大殮後即闔棺,釘上喪門釘,由漆匠在棺蓋合縫處用生漆調和的石膏,填補縫隙。再在靈柩前設靈
老人死後,子女即向親朋好友發出訃告或哀啟,親友即前往弔唁。出殯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數在七朝、九朝。出殯之日先行祭奠,親友鄰里對著棺材跪拜。孝男、孝婦跪在棺旁,遇長輩祭奠行禮時要回拜。祭奠後靈柩起行,靈位由長孫捧持。出殯回來時,常由親戚或族中年長而夫婦雙全、兒孫滿堂的人穿吉服先行進門,稱紅綠進門。此時在門外點燃芝麻萁、豆萁、朴樹枝,取節節高、「朴朴」長之意。送殯回來的人都要跨火而過,稱跨火。進門後吃糖圓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後吃喪筵。
建國後,棺木土葬逐步改為火化殯葬,繁文縟節的喪葬禮儀被簡化。單位幹部、職工去世後常開追悼會。
生育
孩子生下後,首先要向娘家報生。第二天,舊法要給嬰兒服三黃湯(用大黃、黃連、黃芪煎湯),用以瀉瘀積、祛腸熱、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這一天要把衣服、鞋帽、飾品,連同魚、肉、饅頭、面等食品送到女兒家祝賀,叫「做三朝」。三朝這天辦面筵,宴請鄰里、親友,稱「三朝面」。從三朝至滿月,產婦坐月子。期間親友向產婦送雞、魚、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給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時間不能超過滿月。滿月時又要做滿月,辦面筵,第一次為孩子剃頭,親友賞給孩子押歲錢。孩子滿100天或周歲時,有的也辦面筵宴請親友。舊俗:給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為名字。舊時孩子生下後還有寄名的風俗。找寄爺寄娘一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農 業 習 俗
一、燒 田 財
夏歷年初一,無錫農家不掃地,認為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開始掃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稱「聚財」。至正月半傍晚,把積存的垃圾挑到田頭燒掉,作為肥料,稱「燒田財」、「灼田畝」。
二、懷 蠶 種
蠶農在清明時節,用棉衣裹著蠶種,或放在懷里孵化。有些蠶農在夏歷三月初三懷抱蠶種登山,預祝蠶繭豐收。
三、抬 猛 將
俗傳猛將神姓劉,能驅蝗蟲,農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將廟奉把。夏歷七月間,水稻吐穗時節,農民搶著猛將神像在田間巡視,稱「抬猛將」。在神像經過處,插上小紅旗,以示受到猛將神保佑,蝗蟲不敢為害。
商業習俗
無錫的商業歷來繁榮,百業俱全,其習俗大同小異。
一、商店開張
舊時商店開張,先擇吉日,拜財神,祈求發財。規模較大、實力較雄厚的商店,開張時放鞭炮,掛招牌,宴請賓客,拉攏關系,打折扣銷售商品,以招攬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張貼寫有店號的紅紙,放一陣鞭炮,即開張營業。
二、糧食交易
無錫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進行糧食交易的傳統形式是茶會。無錫有米稻茶會、黃豆雜糧茶會、小麥茶會、麵粉茶會,買賣雙方每天上午都到定點茶館,一面飲茶,一面看樣、論價、成交。同行之間為了探聽或交流行情,或為了欺騙顧客,進行投機活動,常常使用暗語、「切口」。糧食業的暗語,如白粳稱撇日,秈米稱尖嘴,糯米稱捻糍,蠶豆稱天蟲,赤豆、綠豆、黃豆稱滾菜,稻稱木梅,小麥稱縮蟹,元麥稱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稱「唐翻」)和「燕切」(或稱「燕翻」)之分。
廟 會
舊時無錫城區的廟會與迎神賽會、節場同時進行。以十廟最著名,即夏歷二月初八祠山廟會(祠山廟全稱為祠山廣惠行廟,俗稱張王廟、張大帝廟),三月初九清名橋松滋王侯廟會,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岳廟會,四月十五北門外府城隍廟會,五月十八北門外梨花庄延聖殿廟會,五月二十八舊城隍廟會,六月十一西門外太保墩劉侯廟(俗稱西水仙廟)會,七月二十五惠山張中丞廟會,八月十八東門外延壽司殿廟會,九月十九新城隍廟會。在這些廟會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張大老爺」不出會外,其他各廟的「大老爺」都出會。出會時,把「大老爺」抬出,前有旗傘儀仗為導,並有執事隸役簇擁,隨後有高蹺、臂鑼、大刀、馬叉、茶擔、輪車和扮演各種戲文的隊伍。無錫城區的廟會,盛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日軍侵佔無錫期間,僅民國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爺」出過一次會;抗日戰爭勝利後,僅民國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岳廟「東岳大帝」出過一次會,以後廟會停止。無錫農村的廟會,從夏歷正月初九泰伯廟會開始,接著是三月香汛,各地廟會不斷,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廟會結束,故有「落魄泰伯廟,收魂抵陀寺」之說。建國後,無錫縣未舉行過迎神賽會。
❼ 七秩是指什麼
七十大壽。
無錫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
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一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乾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一般要成雙,以求吉祥。
(7)60歲初慶擴展閱讀
近年來時興送蛋糕。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一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
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一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
❽ 七秩時光是什麼意思
七秩時光意思是,已經七十多歲了。有些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
壽慶:
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秩本義,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引申義,根據功過評定的官員品級。再引申義,次序。秩的常用片語是秩序。
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❾ 嘉禾縣的歷史文化
嘉禾民歌品種繁多,內容豐富。有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伴嫁歌;有曲調清新明快,高亢激昂的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有抑惡揚善、鼓舞革命鬥志的時政歌,歷史傳說歌;有風趣幽默、熱情歡快的小調,花燈調;有熱烈喜慶、深沉哀怨的喜慶曲牌,儀式歌等等。截止2013年末,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但最具特色的是嘉禾伴嫁歌。
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種惜別活動,它最突出的是圍繞新娘出嫁,傾瀉出她們的離情別緒,其中又以表現她們對封建婚姻制度,倫理道德的怨恨,憤怒與抗爭為主。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不僅歷史悠久,數量多,個性風格獨特,而且,還蘊藏著深刻的歷史內涵,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據不完全統計,嘉禾伴嫁歌至今仍在口耳相傳的歌曲大約有 1300多首,占已搜集整理民歌、民謠總數的近60%。
1993年,嘉禾縣被湖南省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歌之鄉」。如今,嘉禾民歌已經成為了展示嘉禾獨特的地域文化中一張不可或缺的名片。 祝壽風俗 嘉禾人慶壽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 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一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乾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一般要成雙,以求吉祥。現時興送蛋糕。
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一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一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一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麵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婚嫁風俗 過去,嘉禾山村村姑出嫁,看得最重的是出嫁鞋。誰家的姑娘出嫁鞋做得多,做得好,就受到大家的稱贊。姑娘小夥子訂婚了,婚期將近,姑娘就忙著做出嫁鞋。姑娘初做出嫁鞋害羞,做鞋躲著人。躲在閣樓上,一邊做鞋一邊唱情歌:「情哥家住陡石壁,山高路遠兩分開。翻山越嶺來看妹,草坡走出大路來。我為情哥做雙鞋,針兒細,線兒長,線線連在郎身上。」那幸福的情景寫在眉梢,寫在臉上。後來風俗變了,不僅為新郎做,郎家父母兄弟姐妹都要做,甚至連侄兒女也做。出嫁鞋多了,一人做不了,於是請來了幫工。女伴們來了,大家團團圍坐在一起,三個女人當面鑼,你一句她一句,話與線兒長。不用說,戲謔的對象自然是出嫁娘。新娘嗔怪這個,「罵」著那個,可心裡比喝了山蜜還甜。那氣氛不知有多歡快,朗朗的笑聲彌漫了一屋,彌漫了整個農家山寨。 元宵風俗 在嘉禾農村,每逢元宵節,人們有舞草龍和耍蘿卜燈的習俗。草龍,又稱禾草龍,是用禾草編織而成;蘿卜龍燈,就是將大蘿卜貼上色紙,並插上幾根點燃的線香的龍燈。人們把舞草龍和耍蘿卜燈當作好兆頭。元宵節草龍、蘿卜龍燈光臨的人家,主人便放鞭炮歡迎,燒線香祈禱。據說,蘿卜龍燈光臨過的人家,新年定會五穀豐登;草龍磕過頭的人家,新年必然六畜興旺。 嘉禾飲食文化獨具特色,有著「全國吃在廣州,湖南吃在嘉禾」的美譽。子姜血鴨、血灌腸、油炸肉、水煮肉、全豬宴,一大批經典嘉禾菜享譽省內外。
嘉禾土特產久負盛譽。以「嘴甜、身辣、蒂香」聞名的嘉禾「三味辣椒」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項目,已形成產業化經營。縣內生產的「剁辣椒」、「腐乳王」分獲第二屆、第三屆國際農博會銀獎、金獎;以「清、香、純」著稱的嘉津牌茶油飄香中南諸省;作為國家級商品瘦肉型生豬生產基地縣,瘦肉型豬暢銷港澳市場,綜合飼養技術獲國家農業部農業豐收項目獎;「神農牌」優質煙葉品牌,榮獲國家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頒發的「黃金葉」獎牌。
❿ 慶賀六十歲高齡的古詩詞急!
中秋月明思故鄉,
隔海遊子念重陽,
菊月十三姥祖壽,
耋耄自古為仙相。
當年颯專爽英才郎,屬
砥柱中流一棟梁,
齊家育子勤操勞,
不道辛苦恩情長。
滄桑變幻人不老,
福蔭後輩永安康,
人間天倫闔家興,
只願年年擺壽堂。
外孫難盡膝下孝,
彼岸壽詩祝無疆,
松鶴難表吾輩心,
面東而跪拜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