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皇後年齡怎麼叫
比喻稱謂(皆指虛歲)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垂髫
8歲(男)——齠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發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台,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㈡ 富察皇後死後,乾隆封閉長春宮40年,80歲做了什麼
在乾隆八十歲的時候還去富察皇後的陵墓前告白,告訴富察皇後自己很快就要來和她團聚了,可見乾隆君王對富察皇後的情深義重。自古以來,乾隆是清朝歷史上公認的風流君王,他一生妃嬪無數,但在他的內心中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結發妻子富察皇後,曾經寫了八十多首詩來傾訴自己的思念,對富察皇後一生都念念不忘。
但唯一遺憾的是富察皇後的兩個兒子先後早夭,這嚴重的打擊了富察皇後的身體健康,最後撒手人寰。富察皇後的離世讓乾隆帝悲痛欲絕,不但為她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還將富察皇後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保持原樣,吩咐人按時打掃,每逢重大節慶乾隆帝都會去那裡做一做,可謂用情至深。
㈢ 清朝皇後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八旬老翁,會失傳嗎
應該不會的,雖然這門技藝並不好做,但是在眾多的人中,總有一個合適的人適合去學習,大家應該去嘗試一下。這樣,這個工藝人們也就慢慢的不知道了,早些會做這門技藝的人也就慢慢地離世了,年輕人也不願意學習這個的技藝,這門項目也面臨著失傳,現在全國也是只剩下兩人會做通草花了,而且兩個人都已經到達了80歲的高齡,揚州的手工業發達,當時學習製作這些也是比較正常的,通草花的製作看到很簡單,但是工序特別的復雜,學習的時候需要特別有耐心,一對普通的話是需要經過12道工序,而且還不還得全部用手工,對人的技術也要求特別高。
㈣ 乾隆為其封閉長春宮40年,80歲還去她墓前告白,她是誰
個人以為題目中所說的女子為富察皇後,也是乾隆帝這一輩子最愛的女子,沒有之一。乾隆對她的深情眾所周知,而且之前的一部《延禧攻略》也是讓很多人都看到了富察皇後的善良和賢淑。私以為這部電視劇對於富察皇後的刻畫還是蠻符合歷史原型的,因為我在翻閱歷史資料的時候,所熟知的富察皇後比此更為賢良淑德。
都說乾隆喜歡作詩,但是說實話,他作詩的水平確實不理想,可是在翻看他的詩集的時候,會發現,他寫的最好的詩,無疑是為富察皇後做的詩。而且他年過八十,還去富察皇後的墓前悼念,足可見他的用心和深情了。
㈤ 富察皇後死後,乾隆封閉長春宮40年,80歲還去她墓前做了什麼事情呢
乾隆80歲的時候,他來到了富察皇後的墓前,他對著富察皇後的墓碑喃喃自語:「我年紀越來越大了,現在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早點看到你,我不想自己活到100歲,這樣的話我來看望你最多隻有20年了」,這段話感人肺腑,被後世所稱贊。
乾隆非常傷心,於是他下令要保留富察皇後的寢宮,一草一木都不能移動。每到富察皇後的祭日,乾隆都會親自去祭拜她,在乾隆80歲的時候,他對著富察皇後的墓碑說:「我年紀越來越大了,現在我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早點看到你,我不想自己活到100歲,這樣的話我來看望你最多隻有20年了」,這段話讓下人們都感動了。
㈥ 清朝皇後活的年齡最大是多少歲
㈦ 哪個皇後,被廢也能活到八十歲,死後依然被追封為皇後
汪皇後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帶兵出征瓦剌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讓明朝損失慘重,在北京的所有官員都亂成一鍋粥。一切都是這么猝不及防,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於謙等大臣說服孫太後,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遠方的朱祁鎮成為了太上皇。
朱祁鈺的皇位可以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朱祁鎮是有太子的,就是朱見深,為了避免主少國疑,大臣們覺得成年的朱祁鈺更適合在這個時候成為皇帝。
朱祁鈺登基之後,立王妃汪氏為後。汪皇後是順天府人(今北京),成為王妃以前,其家族世代為金吾左衛指揮使,父親汪瑛。汪皇後生有兩個女兒,無子,這也為她坎坷的一生埋下伏筆。
皇帝與大臣商議祭葬禮,大學士王鏊建議道:“以妃嬪之禮入葬,祭祀以皇後之禮。”,遂合葬汪氏於金山景泰陵。正德二年,明武宗上尊謚曰貞惠安和景皇後。南明弘光帝即位,改上謚號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聖景皇後 。
在封建時代,汪皇後這樣的女子十分難得,她聰明善良,性格剛毅,正是她優秀的品質,使她在波雲詭譎的政治斗爭中得以脫身,死後依然得以被追封為皇後。
㈧ 明明是北宋的妃子,為何卻成了南宋的皇後和太後,最後活到了80歲
這個女子就是宋高宗的母親韋皇後,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非常勵志的一生。她演繹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這位韋皇後最早的時候是端王趙佶王府里的一名侍妾,後來趙佶繼位成為宋徽宗,韋氏也跟著變成了後宮女子。韋氏其實並不受寵,在她為宋徽宗生下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之後,才被封為了婕妤。後來韋氏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後來去了金國做「質子」,宋徽宗很高興自己的兒子有這么大的諒解,於是便封了他的母親韋氏為賢妃。
就這樣宋高宗把岳飛用十二道金牌追回來了,其實宋高宗還有另一個擔心就是如果岳飛真的接回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那自己的位置也不保了,所以這才出此下策,把岳飛殺害。
後倆金國和宋國一起簽訂了《紹興和議》,他的母親韋皇後也回來了,帶著宋徽宗的棺木一起返回了南宋。後來趙構又封自己的母親為太後,韋太後一直活到80歲。
㈨ 如果明朝皇帝朱祁鎮能活到70-80歲,他也會對錢皇後那般情深意重呢
1、只能講應該如此才對得起她。但是賢德而被棄的例子比比皆是,況且錢皇後無子嗣。
2、明英宗朱祁鎮的的第一個皇後是錢氏。
1442年,英宗冊立錢氏為皇後。錢皇後曾謙遜謝絕封錢家為侯。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犯明,英宗親征被俘。錢皇後日夜號哭,睡夢中跌倒在地,以致股骨折斷傷殘。又哭瞎了一隻眼睛。第二年,英宗被釋歸,幽居在南宮。1457年正月,太監曹吉祥勾結武清侯石享,發動政變,迎南宮英宗登基,史稱"南宮復辟"。
錢皇後沒有生育兒女。英宗長子朱見深,是周貴妃所生,見深被立為皇太子,周貴妃母憑子貴,傲慢無禮。英宗擔心將來太子即位後,不尊崇錢皇後地位。所以,在臨終前,遺命大學士李賢:"錢皇後千秋萬歲後,應與朕同葬!"
英宗死後,十六歲的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周貴妃嫉妒錢皇後,想只立她一人為太後。由於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才同意兩宮並尊為太後。錢皇後為慈懿皇太後,周貴妃為皇太後,兩宮地位相等。
在為英宗營建裕陵時,李賢等大臣考慮到一帝二後的特殊情況,提議地宮建三個棺位卻遭到憲宗的反對。1468年六月,錢太後病逝。周太後反對錢後與英宗合葬。百官便跪在文華門外大哭,從巳時哭道申時,才使憲宗勉強同意。
同年九月,錢皇後葬裕陵,謚"孝庄皇後"。錢皇後雖葬裕陵,並沒有與英宗合葬在一處,而是同隧異室,葬在離英宗玄宮數丈遠的左配殿中,並堵塞了兩殿之間的市道。
周太後去世時,孝宗提出埋葬錢皇後不合禮制的事,欲打通而道。欽天監說:「通陵事,歲向不利」。未能改變。
周皇後1504年三月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謚為「孝肅皇後」,同年四月十八日,以皇後禮葬裕陵。
㈩ 中國歷史上,活到80歲以上的有幾個皇帝
超過80歲的皇帝有五位:最長壽的是乾隆帝(89)、梁武帝蕭衍(86)、武則天(82)、宋高宗趙構(81)和元世祖忽必烈(80)。
1、乾隆
乾隆帝名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滿族,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初封和碩寶親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歷禪位於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清聖祖康熙帝)、年壽最高的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公歷2月7日),乾隆帝於養心殿逝世,終年八十九歲。
2、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
蕭衍稱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
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3、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在其統治數十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在經濟上,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大量增加。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但是,武則天一生也殺人無數,在其稱帝前後因大量殺害朝廷上的重要官員,導致一段時期內政局混亂,邊境受擾。
其次其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由於其晚年大興告密之風,重用酷吏周興、來俊臣等,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擁有男嬪妃(稱為「男寵」),所以史書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直斥其陰險、殘忍、善弄權術,與中宗時韋後之專政,合稱為武韋之亂。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4、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
趙構在位期間,迫於形勢民心,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禪位於皇太子趙昚,尊號「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於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謚號「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
5、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
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
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廟號世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孛兒只斤·忽必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