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至大如年是什麼意思 冬至大如年之說來自於周朝
傳統上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的地位要重要得多。民間有「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的稱呼。
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更長的光照時間無疑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這個白天開始變長的日子,無疑就有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古人的觀念里,日照變長,這是天地間的陽氣在努力的「戰勝」陰氣的過程。那麼作為期待著陽氣勝利的生民,自然也會想些辦法為陽氣「加油鼓勁」。在典籍中看到的很多冬至祭祀的禮俗,其實也有這方面的意思在裡面的。
在周歷中,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即是元月,所以在周歷使用的數百年時間里,賀歲與賀冬基本上就是一回事。在今天流傳的《周禮》中,也能看到當時的賀冬習俗,或者叫賀歲習俗。
(1)冬至長壽擴展閱讀
冬至習俗:
1、冬至吃餃子
在北方,餃子是一種很重要的主食,很多重要的節日都離不開餃子。相傳,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為張仲景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告老還鄉的時候,在家鄉看見很多百姓餓肚子,沒有東西吃,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有的人耳朵都凍裂了,張仲景看到後感覺很難受。
於是他讓弟子搭了一個棚子,找來了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葯材,剁碎之後用麵皮包起來,看起來就像耳朵的形狀,煮熟之後送給百姓吃。百姓們吃了之後耳朵慢慢好起來了。後來每到冬至人們就開始包餃子吃。
2、江南米飯
江南水鄉的人們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紅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兒子,在冬至這一天死了,死之後化成惡鬼繼續作惡,人們深受其苦。但是,這個惡鬼怕紅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天吃紅豆糯米飯,用來驅趕惡鬼。
3、台灣糯糕
在我國台灣至今還保留著在冬至這天用九層米糕來祭祀祖先,把糯米粉捏成雞、鴨、牛、豬、羊等象徵著長壽的動物的形狀,然後用蒸籠把他們分層蒸熟用來祭祀祖先,通過這種形式告訴祖先自己沒有忘本,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4、祭祀祖先
中國的很多重大的節日都少不了要祭祀祖先的傳統,在南方,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舉辦大型的祭祀活動,這些活動就是「做冬至」。還會在冬至來臨之前用剪紙做一些衣服,等到了冬至這一天,把它們送到祖先面前焚化,這就是「送寒衣」。
❷ 為什麼冬至是每年的12月22日
冬至日並不是每年的12月22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它一般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之間來臨。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民間俗語有言:「冬至到,吃水餃。」而在南方,冬至則要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有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時節,天地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應當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多「儲蓄」、少「透支」,以求健康長壽。而在冬至後,陽氣開始萌發,此時要潛陽補溫,斂陽護陰,要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羊肉、雞肉、帶魚等禦寒食物。
❸ 冬至養生的介紹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❹ 冬至當天為什麼影子是最長的
我國是北半球的國家,冬至日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回歸線,我國越偏北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我國最北端位於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這里冬至日正午日影最長。
在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最短,日影最長之一日,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冬至之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日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日漸升高,日影逐漸縮短。
(4)冬至長壽擴展閱讀:
古時人們對冬至的理解是: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早在兩千五百多年
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天文科學測定,與夏至日相反,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
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在當代各大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乃唯一設冬至日為全民公眾假期之地區。而中華民國政府所轄的金門縣為了盛大的祭祖儀式,亦實行公假制度,但台灣本島、澎湖群島、馬祖列島並不放假。
❺ 冬至的由來、習俗
冬至節的由來與傳說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的風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
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後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❻ 冬至大如年,如何喝茶養生
冬至大如年,如何喝茶養生?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南懷瑾老先生有「活子時」的說法,冬至一陽生就是「活子時」,它是指一種自然的、生命的春意,過了這個節,天地間陽氣就一點點生發了,春天萬物也會開始由秋冬的衰敗、轉為生長。
不僅如此,自古人們便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養生
冬至是特別需要養一養的,因為「氣始於冬至」。自古節就是「劫」,節氣轉換的點上人要尤其注意,更何況冬至是陰陽轉換的「點」。
冬至吃食
在這個幸福美滿的節日里,在中國的東南西北方,人們會吃不同的食物。
冬天選擇喝白茶,這跟老白茶的功效與作用息息相關。茶性溫熱的白茶沉澱出暖心的茶湯,看著就讓人溫暖,傳統萎凋的制茶工藝去掉了茶的「稜角」,不似綠茶不「扎」胃,溫潤養人,最適合在冬天飲用。
白茶醇香溫潤的口感,彷彿一股熱流直抵體內,在寒氣逼人的數九寒天里,老白痴更有暖身之效,不僅如此,還可以融化單身狗們在冬日的憂郁落寞。
天然古老的靈芽,老白茶的功效與作用漸漸為人所知,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也讓白茶的價值廣為認知起來。
❼ 中老年冬至如何養生
如此重要的節氣,我想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 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於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雲:「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並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的關鍵: 一、
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要求中年人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餘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慾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❽ 重慶一帶 冬至有沒有什麼家鄉習俗
重慶人冬至主要是羊肉等湯鍋。「冬至到羊肉俏」,「冬至吃羊肉,暖和一冬天」,重慶每年羊肉館生意更為火爆,不論湯鍋、燒烤,羊肉、生意爆好,食客排起長隊,羊肉比平時多賣出上倍。
冬至,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在我國,冬至意味著一年之中寒冬的真正來臨,古有「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所以冬至這天也是傳統數九天的開始。
(8)冬至長壽擴展閱讀:
冬至習俗:
一、吃面
「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天我們南方地區就有吃面的習俗。因為從夏至開始就要進入炎熱的三伏天,這個季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疾病,面條是軟化食品容易消化。再說長壽面長壽面有長壽的意思。喜面喜面有喜慶意思。
二、撐夏
撐夏就是撐下巴,說是夏至以後人喜歡打瞌睡,整個人無精打采,身體消瘦,這天吃雞,有雞來撐住下巴,免的打瞌睡。
三、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❾ 冬至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起居養生:順應有然規律,收養好陽氣
冬至過後,晝開始變長,夜逐漸縮短,此時起居應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收養好陽氣。應早睡晚起,注意禦寒保暖,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冬季,空氣乾燥,人體出汗量減少,皮膚自然脫落的角質層和皮膚汗液混合的皮垢不會很多,如果洗澡過勤,會傷害角質層,容易破壞正常的皮膚結構,其保護皮膚的作用就會失去,皮膚細胞內的水分更容易蒸發掉,皮膚就會乾燥。因此,寒冷時節洗澡不宜過勤,應控制好水溫,洗澡的時間也不要過長,並且避免在空腹或飽食的情況下洗澡。
冬至時節,氣候寒冷乾燥,加之暖氣和空調的作用,室內更加乾燥,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以及「暖氣病」等。因此,日常起居應注意保持一定的室內濕度。平時可在上午10點和下午3點以後,酌情開窗,使室內空氣與外界交換,或者在室內放一個加濕器,以增加室內濕度。不過,加濕器要定時清洗,每天要換水,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氣中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精神養生: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態
冬至時節,養生也需注意精神調養。生活中應調整好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以維持精力充沛。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為瑣事勞神。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以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於中年人而言,還要做到節欲保精,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匾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老年人常常出現孤獨垂暮、憂郁多疑等心態,晚輩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料,同時採取防寒保暖措施,以防老年人低體溫。
❿ 冬至已至,怎麼養生更能長壽
借鑒下日式養生方法啦!他們的健康法則,該學!
1、尊重食材本真味道
日本人偏愛蔬菜,烹調少油,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而在中國,烹炸煎炒,是中國較傳統的烹飪方式,但高溫狀態下容易流失食用油的營養成分,甚至產生高危致癌物。
2、偏愛綠茶
科學家認為,綠茶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之一。綠茶有許多保健作用,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抑制膽固醇的吸收,減少壞膽固醇,殺菌消炎,緩解或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加速體內脂肪燃燒,綠茶富含鞣酸,有助於延緩衰老,其中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E的18倍。兒茶素、茶多酚是強氧化劑,可抑制細胞突變、癌變。
3、愛干凈
不管在東京這種大城市還是在鄉村小鎮,日本的街道永遠是乾乾凈凈的,沒有人聲喧囂的嘈雜。櫻花飄落時,漫天粉白的花雨,路邊長凳上坐著安安靜靜的老人與貓。這種生活環境讓人心態平和,遠離浮躁。已經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噪音污染和環境污染會導致血壓升高,甚至直接對心血管造成損害。
4、少吃鹽
日本人吃鹽也很少,每天的鹽攝入量還不到中國人的一半。這點非常關鍵,目前鹽與高血壓的關系已經非常明確,它會引發心臟肥大和動脈粥樣硬化。
日本政府早在1975年就開始重視國民減鹽問題,並發起了一系列減鹽運動。而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督促下,日本人現在非常注意從飲食的方方面面控鹽。比如,不喝太多味增湯,吃拉麵時別喝湯;炒菜、燉菜時最後再放鹽,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鹽的攝入量。
5、每天要吃30種食材
日本厚生勞動省早在1985年就制定了《為了健康的飲食生活指南》,倡導民眾一天盡量吃30種食材(包括烹調油和調味品),營養才全面。此後,很多人將其當作每日飲食准則,比如五色壽司飯會以米飯為主料,加入甜蝦、貝肉、烏賊肉、魚籽、金槍魚、糖薑片等;做菜時,用多種食材做成一道菜;味噌湯里有豆製品、海鮮、蔬菜等。
即便在外就餐,飯館也會盡可能提供多種搭配。為了防止熱量超標,每道菜的量都很少。飲食多樣化尤其是果蔬攝入多有利於攝入足夠的營養,起到保護心血管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
6、多吃海產品
日本人從小的飲食就離不開魚。很多研究證明,長期吃魚,特別是深海魚類,如鮭魚、鮪魚等,不僅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膽固醇,還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達5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