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調查一位你熟悉的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寫一篇歷史傳記,體現歷史特色
寫傳記,是寫歷史,是寫傳主一生的歷史,寫歷史中的傳主的一生,寫傳主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影響。
如實地寫作者對傳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寫、所說、所作、所為,並把這些擺到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及變化中。就是說,需要跟隨傳主的步履,不虛構,不誇張,不迴避,不掩飾。實事求是,寫傳記的科學基礎就在這里。
事跡材料是寫傳記的必要依託。傳記作者的手頭都得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有個人觀察所得、或經過鑒別核實的材料。這種材料來之不易,但只要你付出努力,終有所得。搜集材料的過程,也是認識傳主的過程。作者對所搜集擁有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揣摩,日子一久,一個完整鮮活的形象,便漸趨在頭腦中形成,把這個自己感受並認識的生動形象寫出來,傳達給讀者,是會讓讀者產生共鳴的。
寫傳,要精於對歷史人物事跡的發掘,在發掘後的材料中恰當地裁剪出歷史人物一生中最能表現其思想性格特點的材料,在寫作前搞清這個人物一生中值得注意的事跡,判斷出他的主要傾向,而給予客觀公正的評述。
有了豐富的史料,還要力求使它生動,賦予其故事性。傳記作者的功夫是發現蛛絲馬跡,順藤摸瓜,有機銜接,從銜接中提煉出藏匿其中的故事並將之合理地放大。並且通過對已搜集到的資料反復推敲,找出主人公思想和生命歷程的端緒,想辦法把筆觸伸進其內心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你也將發現很多生動傳神的故事。
還有一點,就是需要大量的深入細致的采訪,盡可能采訪到與傳主長期在一起的人。他們在與傳主在交往中,自然都會有一些生動情節。寫傳記,得大面積地采訪相關人員,如同沙裡淘金,一串串被歷史遺忘的珍珠便從他們的口中重現出來。
一本傳里,如果不少生動的故事,反映傳主在彼時的所作所為,不愁立不起傳主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所說的故事,當然不是為了取悅讀者而瞎編亂造的,件件樁樁都要取材於事實。故事也有大小,有精彩與一般之別。有時用幾個小故事可以湊成一個大故事。
歷史、後人、傳記作者對傳主的評價,是傳記中所不可缺少的,雖然這種評價可以展開地寫在傳記中,也可以隱約地含在傳記中。
總之,堅持真實性、准確性和可信性,寫成准確的可靠的人物傳記類信史,是傳記寫作應定下的要求和目標。保持傳記的真實性,既是對傳主和歷史負責和尊重,也是對傳記作者自身負責。在嚴格遵守歷史真實這一原則的前提下,一切可用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都可以適當地吸收到人物傳記的寫作中來。替傳主向讀者打開一扇既是史實又是心靈的窗口,讓讀者從他們已經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再度獲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審美
Ⅱ 如何用編年體的形式記錄70歲老人的一生
以老人年代為線索安排事件,(以時間為中心)
Ⅲ 70歲老人的一生作文100字
還是我剛上抄一年級的時襲候,咱家又換了個鄰居。他瘦高瘦高的個頭,長著一副古銅色的臉孔,一雙銅鈴般的眼睛,鼻樑上架著一副又黃又小的破舊眼鏡,尖尖的下巴上,飄著一縷山羊鬍須。
這人真奇特啊!
看慣了鄉下七老八十還在勞動的老人,現在周圍的都是有閑情搓麻將聊天的老人,媽媽總是很感慨人的差距太大,大到她覺得不公平。我要說的這位老人,一樣生活在七彎八拐的街巷裡,去每天忙忙碌碌
Ⅳ 為什麼有些老人到了70歲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呢
從表面上來看,當人們到了70歲的年齡,他們的心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他們以前對生活的熱愛,從充滿憤怒到缺乏力量時候,這可以說是他們精神世界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感知能力迅速下降的情況下,身體會影響心理,「年齡越大越沒用」的心理暗示會自發產生。與此同時,你周圍的人正在改變他們的稱謂,不管他們是家人還是朋友。再加上家庭地位的急劇變化,朋友和老人相繼去世,以及生活節奏的逐漸放緩,各種因素給老年人帶來了沉重的衰老感。
從心理上講,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僅要實現自己的價值,還要通過給予獲得幸福。這時,老人只能麻煩別人。除了得到相應的幫助,他可能只有在打擾別人後才會有罪惡感和悔恨。
Ⅳ 70歲的老人經歷了哪些歷史
今年是2014年。從現在倒推70年,是1944年。
也就是說,出生沒多久,適逢日本鬼子投降。
緊接著,國共兩黨大戰四年。最後以共產黨1949年底勝利結束。這個老人這時5歲。
這個時候,所有的這些記憶,老人可能並不太清楚。他的父母會印象比較深刻。
49年到55年。中國改造封建主義。沒收地主啦,資本家的工廠,財產啥的。如果老人家是地主,可能會比較郁悶。如果是農民,會比較高興,因為分到了土地。
55年,是10歲左右。緊接著,碰到了三年自然災害(姑且按國家的說法這樣來說),應該是有三年的挨餓時期。這段時間,記憶會比較深刻。當然了,這三年之前的一年,吃大鍋飯,倒是一段讓人難忘的美好。
60-66年,老人15-20歲,這幾年比較平靜,全國人民在努力為前幾年吃空的國庫補充糧食。
66年-76,十年文革,這個的經歷,所有人都難忘記。老人應該是20-30之間。可能已經結婚。可能憑著自己的本事,混個文革主任啥的,也有可能家裡成分不好,被批鬥。
76年-80年。這一段時間的大事主要有:結束文革,打倒4人幫,農民土地承包等等。全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78年土地承包到90年這十幾年間,是中國農民最幸福的一段時光。物價穩定,收入雖然不,但通過努力的種地,也漸漸積累。
對於城裡人來說,小商販開始興起。中間有過一次嚴打,例如遲志強被判刑。
中間還有鄧小平要收回香港,收回澳門的談判等。
90年-2000年,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農民的次幸福時間,無數的農民蓋瓦房,也有一部分農民開始走向城裡。城裡的工人的漸漸拉開的農民的距離。
2000年。老人55歲。孫子,外孫應該是有了,或快有了。
當然了,2000年以後的變化,你也知道了。
Ⅵ 七十歲老人應該怎樣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70歲的老人要做到以下5點:
1.心態平和
心態平和就是遇事冷靜、不生氣、不著急、不上火、不發脾氣、不與人吵架、不攀比、心情平靜。
2.不管閑事兒
歲數大了,兒女的事就不要去管了,都交給他們自己去處理,至於處理到什麼程度,都是他們自己的事兒,有時候看見了,也不用去理會,畢竟一輩子不管兩輩子事兒。
70歲的老人要“入鄉隨俗”,如果去子女家養老,要把自己收拾的干凈利落,不要把屋裡弄得到處是垃圾,不要在屋子裡抽煙,不要往家裡帶朋友……
70歲的子女已經進入了中年,子女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大,也很累的,70歲的老人,要懂得體諒子女,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去做,盡可能的少給子女添麻煩,和睦的家庭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祝老年朋友健康長壽!
Ⅶ 怎麼寫老人的生命歷程
把他/她的人生重大事項,還有人生轉折點,怎麼的坎坷換來了怎樣的幸福啊....等.串起來.就是一個人生歷程咯.
Ⅷ 什麼叫老年人生命歷程回顧
就是把老人一生的主要經歷像放電影一樣回顧一遍
Ⅸ 70多歲的老人都經歷過哪些艱苦歲月
抗日時期 中國解放時期 國共對戰時期 吃大鍋飯時期 文革時期 一國兩制時期等等。
最好按順序問。。。
Ⅹ 為什麼現在許多老人到了70歲,不過幾年就去世
心理學上認為衰老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它主要與三個方面有關:身心狀態的改變、能力的改變、社會和家庭地位的改變。
從表面上進行分析,人到七十歲,心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從熱情高漲到平淡如水,從滿腔熱血到無能為力,所以,七十歲階段是精神世界的重大轉折點。在感知力迅速下降的情況下,心理隨著身體發生改變,「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總是在腦海回盪。
此外,周圍人對自己稱謂也在發生變化。再加上家庭地位的改變,朋友、長輩的相繼離去,種種因素帶給老人的是沉重的衰老感,以及「我已經老了」的心理暗示。
有些名句延續至今,經時代的沉澱,它有其自身的道理。譬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去自然因素造成的老人離世,老人們最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大腦和思想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要重要的多,如果老人的心理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平均壽命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