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區文化館

長壽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2021-02-17 02:23:16

1. 我們的祖先是湖北麻城孝感鄉張家牽到四川的我們現在全體張家人想知道當年的祖先地現在那裡有知道請告訴

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有幾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詳細的譜系資料嗎,麻城張姓太多了,麻城中驛鎮也個古地名叫張家集
當前位置: 首頁>>五彩麻城>>麻城孝感鄉>>正文

走進精神家園麻城孝感鄉
2010-04-20 15:50

11000萬四川、重慶人當中,十有六七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湖廣麻城孝感鄉。他們的族譜里,出現最多的是孝感鄉一個叫高岸河的地方。他們渴望著,能夠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勝利

移民聖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鄰水縣廣播電視局原局長熊心儒和重慶市長壽區文化館館長熊海泉受眾相親的囑托,從重慶出發尋找熊氏先祖發源地,一路風塵僕僕,跋山涉水,輾轉荊州、孝感、秭歸等10多個市、縣、鎮後,終於在麻城市如願以償,認祖歸宗。
麻城地處大別山中段南麓,奔騰不息的舉水沖積出肥沃廣闊的平原地帶,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的足跡。麻城夏商時屬方國「舉」,西周為黃國屬地,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地,秦屬南郡,漢為西陵,隋開皇十八年(598)設縣,稱為麻城。
中國移民史上,麻城孝感鄉與山西洪洞大槐樹、廣東南雄珠璣港、福建寧化石壁村等一起被並譽為中國的八大移民發源地。在元末明初農民起義、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農民起義、清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中,從這里源源不斷遷出的人眾,幾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個角落。
2007年4月,中華熊氏宗親會在麻城召開。安徽省熊連可先生持一「麻城四鄉壇域圖」的印模參加會議。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鄉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證,孝感鄉的范圍包括現在的白果鎮、鐵門崗鄉、歧亭鎮、宋埠鎮、中館驛鎮、順河鎮南部、南湖接到辦事處、龍池橋接到辦事處南部、鼓樓接到辦事處南部,以及紅安縣倒水河以東、葉河鄉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舉水河中段的舉水沖積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兩代,因孝感鄉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歷次移民都以孝感鄉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縣志》記載:(明)初分四鄉,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麻城縣,(黃州)東北一百七十里。舊四鄉,今六鄉。清宣統元年《石柱廳鄉土志》記載:有陳氏於宋高宗時由楚北麻城孝感鄉同馬氏同來。由此可見,麻城四鄉設置和孝感鄉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長增至六鄉外,至明初並無變化。麻城孝感鄉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鄉因戶口消耗並入仙居鄉。孝感鄉因為移民太多,最終從麻城的地圖上消失。又由於歷史上戰亂頻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鳳韶創修的《麻城志略》於明末失傳,明以前孝感鄉移民狀況無法詳細得知。倒是從孝感鄉遷出的移民們,在自己的族譜中,牢牢記住了這個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鄉,代代相傳,直到今天。
移民現象
是什麼原因導致麻城孝感鄉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廣填四川現象」研究專家、政協主席凌禮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譜資料為基礎,經過多年研究後得出四類結論:一是農民起義。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鄉(湖北應山縣)舉旗反元,後在重慶稱帝,國號「夏」。元末隨明玉珍入川的軍人及其家屬約有40萬人,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稱帝後,又遣使招撫各地軍士家屬及親屬入川。明崇禎十六年(1627年)4月,張獻忠攻進麻城,一次在麻城徵兵五萬七千餘人,別立「新營」入川征戰,後大部軍籍改民籍,兵敗後,其將士也隱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後代。二是逃避賦稅自發移民,如明初江西賦稅過重,農民不堪其苦,向鄰省賦稅相對較輕的麻城孝感遷移,此後又向無賦稅的四川遷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遷,麻城孝感鄉因新遷移民勢力壯大,當地土著屢受欺壓,被迫遷移;四是政府組織、鼓勵動遷。
四川重慶兩地現有11000萬人口,保守估計,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為湖廣,也有6600萬人眾。這其中,又有半數以上來自麻城。
那麼,麻城縣以及麻城孝感鄉的巨大人口來源又有著怎樣的奧秘呢?
凌禮潮先生認為:一種情況是麻城其它鄉的移民冒籍孝感鄉,另一種情況是,成化八年孝感鄉撤並以後,來自原孝感鄉轄區的移民仍自稱祖籍孝感鄉。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鄉。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麻城孝感鄉相對於其它地方,入川較早且數量較大,在各地的勢力都很大,為優化自己的生存環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鄉。民國《南溪縣志》就有記載:麻城孝感鄉人多勢眾,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護。
當初麻城孝感鄉人入川的線路,一是由水路經武昌到荊州再到夔州至重慶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陸路從麻城到黃陂再到孝感縣,經雲夢至巴東,再由巴東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許多地方還殘留有碼頭和驛道的遺跡。當年孝感鄉移民,就是從那裡出發,爬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四川的。他們不管是「奉旨入川」,還是被迫遷徙,懷想家鄉的熱土,沒有不留下思親情,拋灑思鄉淚的!

移民產物
麻城大批遷徙農戶遠離故土,思鄉心切,每年推選不負眾望者回鄉探望,往返帶送家信和兩地土特產,以至於年年如此,相約成習,被世人稱之為「麻鄉約」。
「麻鄉約總行」設在重慶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懸,三開間的大門面,兩邊各為黑漆紅面櫃台,十分醒目氣派。至清代咸豐中期(1855年左右),麻鄉約逐漸衍變為專業客運、貨運、送信的民間幫派組織,經營客運的招牌叫「麻鄉約轎行」,經營貨運的招牌叫「麻鄉約貨運行」,經營送信的叫「麻鄉約民信局」,三者合稱「麻鄉約大幫信轎行」。當時最大的「麻鄉約大幫信轎行」,在重慶、昆明等地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其業務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窮鄉僻壤,還遠至漢、滬、津、京、滇緬、滇越等地。
「麻鄉約大幫信轎行」延續到1949年結束,但它帶動的鄉情傳遞,至今綿綿不絕,還成為我國通信史上的一大創舉,開創了中國郵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後代定居四川,對家鄉的思念卻綿綿不絕。據統計,川渝兩地還保存有504座湖廣會館。會館多為移民中佼佼者發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孫後代們祭祀先祖、慶祝集會的文化活動場所。移民們被巴山蜀水阻斷的親情,在這里可以得到釋放。
眾多來麻城尋根的移民後裔提供的地名,雖然有不少讀音和個別文字上的變化,但越過700多年的滄桑,仍然可以在現如今的地命中找到當年的影子。有的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如青山、鎖口河等。從這些地名可以看出,當年麻城孝感鄉的地域清晰可現。
此外,川渝兩地和麻城的鄉風民俗與方言俚語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喪嫁娶,還是一些特別方言的寓含意義,兩地人都相互認同,聽起來也格外親切。
麻城市五腦山帝主廟供奉的是紫薇侯張瑞,據說系三國時西蜀車騎將軍張飛轉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慶,同樣可以見到類似的廟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見,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中,來川的不僅是人口的遷徙,更是文化、信仰的遷徙與傳承。
移民開發
長期以來,川渝兩地尋根問祖者走了不少彎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來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臉茫然,無法告之當年孝感鄉移民的具體情況。
無獨有偶,距離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卻有個孝感縣。但前往尋找孝感鄉的移民卻都是滿懷希望而去,失望而歸。原因是族譜上清楚的記載著,孝感鄉是麻城孝感鄉,孝感縣雖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們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鄉。時至今日,還有不少老人把睡覺說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尋找麻城孝感鄉的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周有蘇的倡議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設置了《和諧共生——四川人文生態環境「麻城孝感鄉現象」考察》的研究課題,由四川社科院資深研究員、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世松教授擔任課題組組長,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專家、政協主席凌禮潮為副組長,聘請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及四川省社科院有關專家教授為課題組成員作出課題規劃,實施考察調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專家、麻城市政協主席凌禮潮的組織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設湖廣填四川麻城孝感鄉現象專門研究機構,專門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發揚光大,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光緒十年《黃州府志》記載,麻城境內沿舉水河畔有渡口52處,其中官渡11處,義渡26處,民渡15處。在孝感鄉境內由北向南依次是朝聖門、五里墩、湛家園、十里鋪、月亮岩、張家咀、上夾洲、下夾洲、四季門、新店河、馮家涼亭、螺殼潭、陶家園、新河坎、張家洲前河、張家洲後河等近20個渡口。這些碼頭,平時可供上百隻船隻同時停泊,汛期可停10噸級木船。
在眾多渡口中,一處名為高岸河(一說為高安河或高桿河又高桿堰)的地名在湖廣遷川的家譜中屢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縣志》上,清晰地記載著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縣南十里鋪,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為紀念明清兩朝「湖廣填四川」這一中國移民史上的重大時間,同時也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來麻城尋根的川渝兩地遊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加大孝感鄉移民文化資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鄉移民文化宣傳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遺址保護力度,加大高岸河尋根源融資建設力度,規劃籌建《尋根園》,恢復當年的碼頭、驛站、店鋪、寺廟等建築再現當年先民的壯舉與城鎮的繁華,方便後人在舉水河畔緬懷仙人的精神,寄託濃濃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期間,高岸河「孝感鄉移民始發處」紀念碑幾經醞釀後正式揭碑,前來憑吊瞻仰的移民後裔和麻城當地人絡繹不絕。
站在麻城市南湖辦事處十里鋪村高岸河碼頭上,眼前的舉水河奔涌不息。放眼遠眺,依然可以想像出當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碼頭集結,告別父老鄉親,登船沿舉水河與長江相匯後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盪盪的壯觀景象。

2. 長壽聚佳街舞在哪裡 或者說聚佳街舞的電話

你說,我們在協信老文化館
6樓,中國電信營業廳旁邊

3. 長壽有沒有街舞班

長壽新城世紀廣場二樓,橫店電影院樓下就是聚佳街舞,環境好,教學好,很不錯

4. 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可以用長壽文化館的續建項目嗎

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一般應該不可以用長壽文化館的續建項目。

5. 韶興文化館有一位120多歲叼的長壽老人現在還健在嗎

你說的那個長壽老人現在還健在。

6. 重慶藝佳人演藝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重慶藝佳人演藝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01月07日。
法定代表人:趙廣輝
成立時間:2010-01-07
注冊專資本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0022100001530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重慶市長壽區文化館417室

7. 祖籍在重慶長壽的名人

赤膽忠心楊應春

鳳鄉之地歷來出厚愛赤誠之人,明朝時,長壽就出了一個深得百姓敬重的愛戴忠臣,叫楊應春。
楊應春舉人出身,學識膽識兼俱。明英宗時,任太僕寺卿。當時北萬的蒙古瓦刺族經常發動騷亂,與朝庭為敵,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朝內有個宦官名叫王振,是個奸惡之徒,卻因為善於阿諛奉承,深得明英宗寵信。1449年,瓦刺族再次發動騷擾,王振鼓動好大喜功的英宗御駕親征,英宗競用不懂兵法,且從未打過仗的王振統領三軍,結果在蒙古的土木堡—戰中,明朝三十萬大軍全軍覆滅,英宗成了俘虜,蒙塵塞外。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之變」。
當時楊應春跟隨英宗被俘後,進入蒙古瓦刺族的軍營中,但他處處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瓦刺人羞辱英宗時,他總是挺身而出,厲聲喝止。瓦刺人曾威脅他:你—個奴才,不怕死嗎?楊應春嚴厲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死有何懼?爾等不過猖狂一時,如果識時務,趁早把我們送回京城,不然後悔的是你們。」瓦刺人竟拿他無可奈何。
明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政府多方想法營救,楊應春與明朝官員一道,多次與瓦刺人談判周旋,最終讓英宗還朝。但英宗還朝後,皇位已被其弟所得,楊應春再助英宗,「奪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英宗帝位復得。英宗念其功高,封他為太子少保。
楊應春為官清正,名聲很好,又擅長文學,赤膽忠心,深為後人稱道,是我們長壽人的驕傲。

一代鴻儒譙天授
長壽富饒美麗,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名人輩出。
兩宋時期,長壽出了個大儒,姓譙名定字天授。少年時就鑽研易經,青年時赴河南,師從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和理學家程頤,學業精進。後來程頤被貶謫到涪陵,譙定就與他同往,在北山定居,研討易經,成為一代名家。北宋朝庭聞其名,兩次召他入朝為官,他都不去。後來宋高宗再次召他到揚州做官,在赴任途中遇金兵未能到達目的地。此後就歸隱在成都青城山,當地人知道他學識淵博,都尊稱他為譙夫子。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與譙定交往深厚,並佩服他的才學。在他-百三十歲生日曾寫詩相賀:寄謝譙夫子,今年一出無?萬緣隨夢斷,百念與形枯。雲護巢松谷,神呵煅葯爐。憑高應念我,百首學征祖。
譙定高壽,一生為人謙讓豁達,博學多才。但晚年卻不知所終,人們認為是他成了神仙雲游四方去了。其實他就隱居在長壽的焦家今鄰割鎮境內,曾在但渡一帶為人講學。一生著述頗多,最有名的是《易傳》,可惜未能流傳下來。宋代的史書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史海鉤沉 墾荒縣令李希賢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塗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共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陳新甲替君代罪
明朝崇禎時,有一名臣,深通兵法韜略,忠於朝庭,力挽明朝於敗亡,卻因奸臣嫉限,屢遭彈劾,最後替君代罪,捨身成仁。
此人名叫陳新甲,長壽沙石新灘村人。陳新甲進士出身,通曉軍事。但生逢明代崇禎年間,大明王朝腐敗沒落,山河破碎,風雨飄搖。陳新甲與盧象升、楊嗣昌等一幫明臣竭力挽救大明於危亡,陳新甲在遼、沈一帶多次指揮作戰,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時有奸臣彈劾,但崇禎皇帝對新甲十分信任,並委以兵部尚書重任。
然而,當時的大明王朝已到無力回天的地步,陳新甲與農民起義軍多次作戰,雖然打了不少勝仗,但無法挽救整個敗局,一些奸臣總是抓住機會就大加彈劾,讓陳新甲舉步維艱,曾要求辭官返鄉,但崇禎堅決不同意。
明王朝面對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夾擊,不堪重壓。清朝趁機派人來議和,欲以不戰而獲利。陳新甲認為朝庭年年征戰,需要緩和,積蓄力量,向皇帝上書准予議和,得到崇禎私下認可。雙方派人進行密談之後,使臣將議和條款和密件送到陳新甲住處,陳當時忙於政事,隨手放在辦公案桌上,下面的人以為是朝庭用的快報,就傳抄後送出去,一時輿論大嘩,崇禎皇帝狼狽不堪,推罪於陳新甲,朝中奸臣趁機再次彈劾,崇禎無奈,只好以〃通敵〃罪揮淚斬忠臣。
陳新甲替君代罪被斬之後,仍有奸臣進讒言大肆詆毀。崇禎心裡再明白不過了,怒斥:如果讓你們處在陳新甲的位置,恐怕更不如。並不準再追究「通敵」之事,將陳新甲送回長壽原藉厚葬。

讓生活充滿詩意——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
本月底,我區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活動將正式啟動。24日,記者就相關問題(以下簡稱「記」)采訪了鳳鳴詩詞學會會長譚連興(以下簡稱「譚」)。
記:請簡要介紹什麼是「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由中華詩詞學會發起和評選的,是一項全國性的文體創建活動。能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標志著一個地區有著較繁榮的文化事業、文化氛圍濃郁,精神文明建設比較優秀。
記:我們為什麼要提出創建全國詩詞之鄉?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和諧社會的需要。區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啟動創建全國詩詞之鄉緣於三個原因,一是近年我區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化建設、文藝創作相對滯後,創建詩詞之鄉將為繁榮文藝創作搭建起一個有形平台;二是目前全區提出建設人文長壽,建設文化強區,創建詩詞之鄉、繁榮長壽文化旨在為此搭建有形平台。
記:據我所知,目前全國創建「詩詞之鄉」成功者只有近10個城市和地區,長壽開展這項活動時機成熟嗎?
譚:在今年提出啟動全國詩詞之鄉創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是長壽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豐富多彩,這為詩詞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區委區府關心和重視此事,為我們創建詩詞之鄉提供了堅持的組織保障;三是長壽區已有來自工廠、農村、機關和學校等各行各業的詩詞會員250多名,詩詞創作有了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
記:成功創建全國詩詞之鄉,有哪些具體要求?
譚:創建全國詩詞之鄉與創建文明城區一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具體包括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會員規模1000人以上、詩詞教育活動廣泛深入等六項要求。

著名國畫家施乃揚:胸有萬千情意 畫有萬千神韻
長壽的女婿、著名國畫家施乃揚將攜平生數百件力作,來長舉辦個人畫展。記者日前走近施乃揚,對這位當代中國畫壇奇傑進行了專訪。
施乃揚,祖籍天津,字仲魯,號紫雲軒主。畢業於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師從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作品筆力蒼勁,墨彩酣暢,注重神情表現,工小品、善巨幅,1997年被中國美協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
「溪山為寫真,水墨見精神」。在多元格局的當代畫壇,施乃揚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工寫結合並能出新。他的山水畫歸於在傳統基礎上寫意的一路,蒼勁、渾厚,骨法用筆,以「寫」抒中國畫之「最」, 在中國畫壇享有很高聲譽。
據稱施乃揚早年頗是喜愛京劇。那時,他的一個鄰居是當地有名的京劇演員,且畫得一手好畫。受其影響,施乃揚結實了不少當地書畫界朋友,隨後一起到天津文化館學畫,王學仲、孫奇峰等先後成為他的導師,他也因之打下非常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後因崇尚海派繪畫風格,施乃揚考入浙江美院,成為著名國畫大師吳弗之先生的高足,學畫七年,得到嚴格的教誨,博眾家之長,釀造出了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底。
清人笪重光曾說「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施乃揚十分崇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道,故在施乃揚的山水畫里,既能感到吳弗之等繪畫大家的風韻,又不失施乃揚自己的構思和運筆特點。
藝術創作原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筆墨當隨時代」,這既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藝術家觀察力、思想性和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施先生多次游歷灕江、新疆、西藏等名川大山寫生,年輕時又有過在綿陽地區當知青的經歷,與山川朝夕相伴。這使他對大自然的原生之美、天籟之美、地貌之美;對山水畫的皴法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更有一層特殊的情思和感悟,在創作中十分講究天人合一,很注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對應統一。他的畫中,畫理與哲理、藝術與科學是相融相通的,給觀眾以可行、可游、可局之感。在其作品《湘西歸來看人間仙境》中,注重氣韻、神情的表現,但見湘江東去、波濤翻滾,巨浪在山崖下猛烈沖刷,捲起千堆雪,而流峰波谷間,一葉飛舟正借風而下,整個作品充盈著積極、大無畏的氣概,令人自然而然聯想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類的句子。
筆墨和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施乃揚強調筆墨的發揮和心象的展示,他說,山水畫藝術不是對大自然簡單的復制和發揮照相機的功能,而是通過畫家的"心領神會"、構思、取捨、筆墨等技法,創作出物我相融、天然宛成、超越自然詩一般的藝術境界。其墨寶最大氣的是山水畫卷,壯觀恢宏,墨彩酣暢,大氣磅礴。他一幅346×92公分的巨幅山水《浮雲游之意》和《青山無古今》等寫意山水畫作,山峰疊嶂,層次分明,巧妙地將彌漫的山嵐、雲海、近峰遠山演繹成虛實變幻、雲蒸霞蔚、層林盡染的人間仙境,令人嘆為觀止。《陽氣動林梢》一畫中,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 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是耐人玩味。
近些年,施乃揚開始更加註重控微索微,博古創新,在「匠心獨具」與「灑脫大氣」間找到了統一之道,運筆更具匠心,作品筆力更加蒼勁大方和形神飛揚。他的《陽氣動林梢》一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而又充分地運用現代繪畫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多種元素,氣韻生動、氣勢磅礴,更耐人尋味。
生宣紙上的工筆是國畫中的至難,可施乃揚卻能舉重若輕,觀他的花鳥魚蟲之畫作,便可知其大家功力。如《九龍戲月》、工筆寫意合一的《荷花圖》和《相親》、《相伴》等佳作,寥寥幾筆,就將魚蟲或花鳥各種最優美的瞬間動態,用最經濟的筆墨和亮麗的色彩出神入化地表現出來,讀之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不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還數他一幅長18米的《大吉圖》,群雞薈萃,雄姿英發,情態各異,生趣盎然,充滿了形態和動態之美感,濃墨重彩間,用宣紙特有的渲染效果,濃淡干濕的幾筆就將雄雞之神氣躍然於紙上,筆墨之間又互為浸染,讓"墨生五色"既自成肌理又渾然一體,恰到好處,令人不得不為其高超的藝術靈氣拍手叫好。
鴛鴦戲水,恩愛和諧;寫意山水,氣象萬千。在施乃揚筆下,一切都可以成畫,萬物都可以出意境:駿馬威武、牡丹華麗、蘭花清幽。不過最喜愛的還是觀賞施乃揚畫竹:鋪紙、提筆、蘸墨,運筆時或輕或重、或快或慢,紙上的墨跡或濃或淡、或粗或細……騰落跌宕、筆起筆落之間,但見墨竹幾桿、竹葉幾片立即躍然紙上,錯落有致,布局精巧,虛實之間意境無限……
施乃揚與長壽是有緣分的。今年四月他首次來長,美麗的長壽水山和熱愛文化的長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此後不久,他便決定來長舉辦個人畫展,為促進長壽與區外文化的文化交流注入自己的一個因子。施乃揚對長壽也是深情的,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祝願長壽明天更美好,祝願長壽人民人人長壽!」

中國老一輩報業巨子——陳銘德
提起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晚報——上海《新民晚報》,我們大家都不會陌生。它的前身為《新民報》,其創始人之一便是我們長壽人——陳銘德。
陳銘德1897年出生在長壽,青年時代深受"五四"思想影響,後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1923年應約到北平《國民日報》當編輯,5年後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任編輯,在此期間,陳銘德對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言論專制深感憤怒,萌發創辦民間報紙、讓民眾自由抒發心聲的想法。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剛過而立之年的陳銘德與另外兩名中央通訊社編輯吳竹似、劉正華在南京創立《新民報》,其宗旨為"作育新民"。
辦一切事業,領導人的思想可以決定這個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歷史命運。陳銘德之所以被譽為"中國報業巨子",其偉大就在於他對於中國民主和自由、對振興中華鍥而不舍的追求,在於他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1937年抗戰爆發後,《新民報》的經濟壓力更大,對於如何處理好爭取上流社會支持和充分表達民意之間,陳銘德和其夫人季惺女士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給股東的事業以及當時的社會關系以鼓吹,但同時,也要懂得報紙要在社會上站住腳,不替人民群眾說話是不行的!"
正是因為這著深刻的親民愛民思想,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新民報》總能以切中時弊,以能說真話、言真事而深受各個層次人群的歡迎,成為老百姓的一味"心葯",故當時社會上曾流傳一句話叫"要紓解苦悶,看新民報"。 周總理曾為《新民報》題詞:"全民團結,持久斗爭。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經歷過無數風風雨雨,新民報的坎坷經歷為主線,勾勒了在舊中國驚濤駭浪中新民報篳路藍縷,從一家地方報紙脫穎而出,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紙之創業過程,國民黨統治後期,《新民報》停辦,衍生出《新民晚報》等報系,如今,《新民晚報》已成為中國三大晚報之一,陳銘德開啟的辦報事業隨著社會進步邁進了新時代。
除了親民情結,陳銘德身上還有最難能可貴的一個品質:有用人之心,也有容人之量。"文化相輕"的事從未在他身上發生過,很年輕的時候他就被人們稱作"劉備",贊譽他有容人、惜才之雅量。所以,在為中國報業發展奠基的同時,陳銘德還團結和激勵了一大批進步作家、報人和青年革命知識分子。夏衍曾親自主編過《新民報》晚刊《西鄉夜潭》,後來,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都曾擔任過《新民報》副刊主編,在抗戰八年中,《新民報》所擁有的作者群,幾乎把先後來川的文化界各方知名人士羅致無遺。
可以說,《新民報》既開啟了中國民間報業、文化人士辦大報的先河,也記錄了中國一個時代的變遷,更反映了包括張恨水、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等一代優秀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爭取民主進步,言論自由的滄桑經歷,從而呈現出一幅既鮮明又熟悉的歷史文化圖像。而陳銘德,就是這幅"歷史文化圖像"的主筆。

閱讀全文

與長壽區文化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鼓勵老人有年輕的心態 瀏覽:693
養女如何解除養父母的關系 瀏覽:12
外企退休工資能拿多少錢 瀏覽:55
部隊養老保險能轉社保嗎 瀏覽:647
翻譯在重陽節看望老人 瀏覽:617
絲瓜的養生作用有哪些 瀏覽:16
疫情期間怎麼孝敬父母 瀏覽:474
南京養老保險退休規定 瀏覽:959
老年人腿彎痛怎麼回事 瀏覽:488
60歲在鄭州做什麼工作 瀏覽:366
老年人男可以外穿保暖上衣男 瀏覽:313
北京辦理赴日體檢哪個醫院好 瀏覽:539
2015中國養老金 瀏覽:790
長壽花黑腐後怎麼修剪 瀏覽:315
沒錢孝順父母該怎麼辦 瀏覽:210
醫院體檢抽血流得快是什麼情況 瀏覽:116
東風汽車公司老年大學怎麼樣 瀏覽:201
2018廣東退休年齡 瀏覽:142
石家莊50歲找工作網站 瀏覽:603
內蒙古個人繳納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