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文翻譯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ⅵ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內窮陋的小房中,別人容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論語·雍也第六》
這幾句話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歷練起來,就不簡單了。孔子第一句話就贊嘆顏回,然後說他的生活——「一簞食」,只有一個「便當」。古代的「便當」就是煮好的飯,放在竹子編的器皿里。「一瓢飲」,當時沒有自來水,古代是挑水賣,他也買不起,只有一點點冷水。物質生活是如此艱苦,住在貧民窩里一條陋巷中,破了的違章建築里。任何人處於這種環境,心裡的憂愁、煩惱都吃不消的。可是顏回仍然不改其樂,心裡一樣快樂。
孔子說,智慧的人愛水,仁義的人愛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Ⅱ 長壽是福,為何孔子卻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有句話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但現在幾乎與「老不死」成了同義詞,可能對老人一說是極大的不尊重,而且這句話存在了二千五百多年,但這句話居然還是出自為人師表的孔子之口,那「老而不死是為賊」應該理解為,賊是一個動詞,是禍害的意思。
在現實主義中,大多人會認為:年齡這么大了還不離世,沒有了生活自理能力,沒有了自己賺錢的能力,需要別人的照顧與看護。那這樣,跟賊也就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當然也不能否認是,現代還流行著一句話,說不是壞人變多了,而且壞人變老了。但盡管如此,讓我們始終相信以及堅信,「仁義」永遠在我們心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永遠使我們銘記心中。
Ⅲ 104歲南京棲霞古寺法宗長老圓寂,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圓寂,這個是佛家的說法,是指高僧到了一定的年紀離開人世的解釋。
對於這個名詞其實有著很深的佛學意義,我們也不能去隨意的說,我們對於佛教文化應該尊重,對於他們的傳統一些方式應該表示尊敬。我們要知道,佛教文化自西漢傳入到我國以來,一直在中國的統治思想界占據著一個地位,它是人們的一個信仰,是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苦痛折磨,能夠堅持下去的一個人生理想上面的信念。現在社會中仍然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選擇信仰佛教,他們希望從這個信仰中,能夠找到人生的真諦。同時也想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排解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苦悶及難過。
所以,對於高僧他們長壽的秘訣,不僅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六根清凈,而且還在於他們的飲食以及作息習慣。而這些正是現在的人所缺少的。
Ⅳ 「仁者樂(yào)山」還是「仁者樂(lè)山」怎麼解釋呢
是「仁者樂抄(yào)山」襲。
「仁者樂(yào)山」,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
譯義有多種:
1、孔子說:「智慧的人樂於像水一樣,仁義的人樂於像山一樣;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2、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內涵說的是什麼意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意思是:「聰明的人愛好水,有仁心的人愛好山」,其中內涵是指:
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思維活躍,性格活潑好玩如流水,用水來喻智者,認為智者天性容易親近水並以水為樂。
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厚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像山般沉穩,用山來喻仁者,認為仁者天性自然親近山,並因恬靜自安而得以長壽。
1、出處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愛好水,有仁心的人愛好山;聰明的人好動,有仁心的人喜靜;聰明的人快樂,有仁心的人長壽。」
2、《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Ⅵ 仁義是什麼意思
其本復意為仁愛與正義。制
仁義,總結成一句話: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
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6)仁義長壽擴展閱讀
儒家「五常」的另外三者:
1、禮
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2、智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
3、信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Ⅶ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智慧的人愛水,仁義的人愛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什麼意思
注釋:孔子說:「智慧的人樂於像水一樣,仁義的人樂於像山一樣;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lè),仁者壽。
(8)仁義長壽擴展閱讀:
他說智者的樂是動性的,像水一樣。仁者的樂是靜性的,像山一樣。這不是很明白嗎?硬是斷章取義,說「智者樂水」是喜歡水,「仁者樂山」是喜歡山,這是不對的。
注釋:孔子說:「智慧的人樂於像水一樣,仁義的人樂於像山一樣;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另一理解為 「智者樂,水」 ——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 ——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