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慶長壽所有鄉鎮的資料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喧中,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江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Ⅱ 重慶長壽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呀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喧中,主人察顏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江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Ⅲ 長壽古鎮有什麼好玩的並作介紹
長壽古鎮位於重慶市長壽區長洪路西側的菩提山腳下,佔地2000畝,總投資43億元。距長江約3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東接長壽區桃花新城,南接老城區,西、北緊接菩提山旅遊區。按照國家AAAAA級景區標准打造的長壽古鎮是菩提山·中國長壽文化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以巴渝文化為背景,中國西部(雲、貴、川、渝)建築文化為平台,集中展示幾千年來巴渝的人文文化及中國壽文化。
長壽古鎮主要景點及介紹
1、御龍潭廣場
御龍潭廣場位於長壽古鎮景區東南角,佔地2778平方米。傳說此地乃是秦始皇為追求長生不老煉丹之處,亦是建文帝避難之所,故名為御龍潭。御龍潭是長壽古鎮主要水系萬壽河、青龍溪、蟠桃湖等水系的源頭。景點包括御龍潭、文星拜壽星、八仙祝壽、照壁、雕塑、壽星、何石井、風雨樓、閑亭、連廊、假山、火塘會等,眾多景點散落在廣場之上,千姿百態,各領風騷。潭內「魚龍同戲」, 池塘荷花清麗,而日日酣歌醉舞的火塘會、時時餘音繞梁的風雨樓,更是觸目滿眼風情,到處呈現蓬勃生機。體現了御龍潭廣場「親民、平安、長壽」之意。
2、長壽閣
長壽閣由南北兩閣組成,最高點為29.9米,建築面積約2152平方米,兩閣以廊台相連,構成了鳳凰展翅的格局,宛如玉鳳展翅、凌空欲飛。閣樓最高為6層,而1層則被建成一個大通間,與《易經》之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相對應。整座閣樓錯落有致、空間極富韻律,登樓遠眺,可見菩提夕煙,令人心曠神怡,悠然意遠。
3、萬壽公園
萬壽公園佔地35畝,是以巴渝傳統的村落建築文化、人文文化、生活場景文化及福壽文化來打造的主題公園,園內有山、有水、有村莊,是具有傳統原生態文化的世外桃源,無論家庭休閑或朋友聚會,均可以滿足功能需求。園內輔以互動游樂設備而建的綜合型主題公園。園內設有巴渝村落、三星觀、吊腳樓、蜀道懸棺、摩崖石刻、神仙洞、等景點,古樸的自然村落無處不體現著濃郁的巴渝民族特色和悠久的長壽文化精粹,猶如鑲嵌在萬壽廣場旁的一顆璀璨明珠。
4、福壽雙塔
坐落在萬壽廣場北端的東西兩側的福壽雙塔,是兩座高為5層19米,建築面積為315平方米的景觀塔樓,也是萬壽廣場的標志性建築。東為福塔、西為壽塔,雙塔均採用四角兩重檐的形式,登高望遠,憑欄環顧,樂享「四時全有景、八方皆入畫」的美好意境,加之塔內設有的科舉文化精展,把整個萬壽廣場彰顯得墨香四溢。
5、綜藝館
民間綜藝館,建築面積為1947平方米,是古鎮內最大的綜合性文娛表演場所,也是匯聚川渝地區八珍玉食的絕佳之地。在這里,您不僅能享受到來自巴蜀傳統綜藝文化的視覺盛宴,同時也能品味到當地特色的饕餮美食。館內用於綜藝表演的古戲台,寬18米,深13米,堪比慈禧太後看戲的「中國第一古戲台」。
6、三星觀
位於萬壽公園內的三星觀,是供奉道教神仙「福、祿、壽」三星的道觀。觀內從左到右,依次供奉著掌管人間富貴的「福星」、 掌管人間功名利祿的「祿星」及掌管人間壽長的「壽星」。
7、蜀道懸棺
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而在絕壁懸岩之上,也懸藏著迄今難以解讀的千古之謎——懸棺葬,它與蜀道一起,構成一道風景,一派人文奇觀,反映了古代三峽民族一種奇特的葬俗,更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8、衙門
衙門是古代官員辦理公務及其眷屬居住的處所,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前院用來展示古代的衙府文化,後院用作壽文化及民俗博物館。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物有照壁、大門、儀門、月台、大堂、二堂等,在各院兩旁配有排列整齊的廊房、廂房和配樓,充分地展示了巴渝政治文化和長壽人文文化別具一格的特色。
9、福園
福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亭台樓閣,曲廊連接。整座園林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叮咚的流水,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10、壽園
壽園,佔地面積860平方米,借景周圍古色古香的氛圍,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園內亭台、長廊、古戲台、小橋等建築與整個古鎮相融一體,藝術構思巧妙,宛如一幅古樸動人的畫卷。
11、過街樓
過街樓高3層,通高15米,建築面積為380平方米。樓閣由城門、城關的建築形式演變而成,是傳統市井文化與建築文化完美結合的建築形式。門樓高4.2米,樓上供有神像,當人們從門樓通過時,就起到了參拜神靈的作用。
12、廟會廣場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廟會廣場佔地3753平方米,是進行日常節慶活動、宗教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13、文廟
文廟即孔廟、夫子廟,是我國歷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建築面積575平方米。它不但承載了歷代先民對儒家文化和和諧社會的禱願與嚮往,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代表性典範,是我國城池建築中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14、城隍廟
城隍廟,二進院四合院式建築,建築面積780平方米。前院供奉城隍爺、文財神、武財神,後院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南斗星君等眾多道教神仙。
15、長壽塔
長壽塔高4層,通高21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重檐歇山頂式的景觀塔樓。整座塔樓飛檐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雕梁畫棟,藝術價值極高。樓層的四面築有迴廊,可供人憑欄遠眺,登高四望,整個長壽古鎮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16、後海
後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一座座精美的四合院和曲曲折折的老胡同,更為它鋪陳著歷史的無窮韻味。在這里,您不僅能放飛心靈,還能夠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咀嚼那似乎早已遠去的傳統遺韻。
17、城門樓
城門樓,位於長壽古鎮中軸線的最北端,古時用於軍事防禦的高台式建築,現為長壽區地標性建築之一。城樓高4層,通高20米,建築面積2257平方米,結構精巧,氣勢雄偉。
Ⅳ 長壽的簡介(人文地理、風景名勝…)
長壽區(原長壽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縣名的由來,傳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間,有一位狀元及第官拜當朝的宰相,一次下鄉察訪民情,路過雙龍場,(一說是路過新市鄉附近的河石井),突遇大雨滂沱,便在酒店歇息躲雨,得見酒店對面一家庭院張燈結綵,鼓樂齊鳴,笙歌不輟,人來客往,十分熱鬧,正待問個究竟。卻見一位老翁,滿頭白發,銀須齊胸,年約九十有餘,來店沽酒,自稱是給爺爺做壽。這位宰相聽後,興趣油然而生,便向老翁問道:「令祖父高齡幾何?」老翁笑答:「我的祖父正滿一百五十歲」。宰相越發驚奇,正欲細問,又見一個年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來到老翁面前,口稱爺爺,給你送來雨傘。片刻,又有一個兒童蹦蹦跳跳歡天喜地前來,稱送傘者為爺爺,要他回去拜壽行禮。宰相在這里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親赴壽翁家祝賀,賓主動寒暄中,主人察言觀色,深感來人談吐不凡,遂取出文房四寶,請其題詞留念。宰相亦不推諉,接過筆來,龍飛鳳舞地寫下「花眼偶文」四個大字。主人不解其意,向他請教,宰相便以每個字為句首,寫下四句詩: 花甲兩輪半,眼觀七代孫; 偶遇風雨阻,文星拜壽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主賓們才恍然大悟,方知客人是當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師,大家不由肅然起敬。 這位宰相通過察訪,了解到這個古老文明的樂溫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民風淳樸,熱愛勞動,百歲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從是年九月開始,遂改樂溫縣為長壽縣。 這個美妙的傳說,歷經數百年,至今民間還繪聲繪色盛傳不衰。但此事畢竟是傳說,沒有事實根據。 長壽縣名究竟由來如何?要從長壽縣的地理沿革說起。根據重慶簡史記載,在戰國時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以前,四川東部一帶處在氏族部落階段,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無法查證。按長江所經之地,長壽周圍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況判斷,長壽屬於枳。有巴、枳、魚等氏族。巴:其地在今重慶附近;魚:其地在今奉節區;枳:其地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氏族部落時期,長壽屬枳,隸屬巴國梁州。 秦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置三十六郡,長壽縣域屬巴郡的枳縣。《正義》枳:「今涪州城,為秦枳縣,在江南」。《龔志》雲:「枳轄今涪陵,長壽等縣地」。縣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鄉。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以及西晉時期,長壽縣屬枳縣部份,隸屬涪陵郡。東晉(公元347--420年)時期,晉桓溫平蜀,以舊枳縣為涪陵郡治,而遷巴郡之枳於鄰溪口(今渝北區洛磧鎮),長壽區域仍是枳縣一部份,隸屬涪陵郡。南朝、西魏、北周時期,枳區隸屬巴郡,直至隋朝開皇初廢郡止。 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樂溫縣(即今長壽區域),隸屬涪州。「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多長壽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長壽「府東少北,洪武二年置」 縣城仁和場灌灘寺。明天順中,知縣時順始遷縣城於銅鼓坎,下則瀕臨長江,外環以深濠。萬曆年間,不幸中火,知區王來舉重修。崇禎末年,復毀於農民起義軍。清代康熙六年,知縣余鈺復移置於鳳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門:東名「迎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集鳳門」北名「拱辰門」。八年功竣。至此,長壽縣城規模始具,人稱「鳳城」,直到今日。 直至現在,長壽區同樣也不負長壽之名。到2004年末,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4.1萬人,占總人口的12.8%,已超過國際通用人口老齡化起點(7%)的標准線。 假若你來到長壽區的協信廣場上,可以很驚奇的發現,整個廣場上大多數都是老年人,是一道十分讓人感到溫暖的風景線。
Ⅳ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是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的長壽秘密 5月22日,山東省萊州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長壽之鄉」 。據介紹,中國老年學學會從2006年開始進行「中國長壽之鄉」的評審活動,並制定了15項考核標准。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有3項,一是百歲老人數量占總人口數的7/10萬,二是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1.4%以上,三是區域人均預期壽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1.4歲)3歲。目前,中國十大長壽之鄉為廣西巴馬、廣東三水、廣西永福、湖南麻陽、四川彭山、四川都江堰、河南夏邑、湖北鍾祥、江蘇如皋、山東萊州。
廣西巴馬:
巴馬人長壽的主要因素在四個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境內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特高,是一般平原地區的三十多倍;同時無環境污染,是天然的養生好地方。二是具有獨特的長壽食物。巴馬壽星們的食物主要有珍珠黃玉米、大米、小米、紅薯等,常吃的蔬菜主要是南瓜苗、紅薯葉、青菜、苦麻菜、雷公根、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筍等;油類以茶籽油、火麻仁、黃豆粉為主;他們多吃素食,少食葷腥。三是老人們堅持長期生產勞動。四是生活起居有規律,性格樂觀開朗。此外,巴馬的長壽還與飲礦泉水、喝中草葯酒及晚婚晚育之類的養身之道有一定關聯
廣東三水:
三水地處廣東西江和北江交匯處,飲用水源水質常年達到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標准。近年來,三水區大力進行環保整治,先後將17家工藝落後、污染大的立窯式水泥生產線全部關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持續的環境保護措施,使得三水區成為珠三角地區難得的生態綠洲。三水的百歲老人多生活於西江和北江河畔的村鎮中。長壽老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非常樂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及濃厚的愛心。多數百歲老人出身貧寒,自小養成勤勞、好動、豁達的習慣。飲食清淡,喜歡吃粥和喝湯,吃本地生產的糧食、蔬菜、水果、魚、雜食等。
廣西永福:
悠久的人文歷史,山青水秀的居住環境,清新自然的空氣和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為廣西永福人延年益壽奠定了扎實基礎。永福縣積極倡導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關系和美,每年要進行一次「和諧家庭」和「孝星」評選活動,推動和諧社會發展。永福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長,人居環境好。境內河流縱橫,水質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4.1%,空氣清新。老人們能長壽,除了自然條件、民風淳樸、鄰里和諧、心理健康外,還與他們的飲食有關。永福縣專門對各鄉鎮長壽老人起居飲食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了解,共同研究設計了千叟宴菜譜,用料全部產自本地。主要有10道菜,包括金玉湯、壽桃、麻姑獻壽、百汁雞球、佛果釀、馬蹄膠、常安宮丁、板峽竹魚、錦壽面、福敬親人等,整個菜譜色香味俱全,而成本不足百元。
湖南麻陽:
麻陽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長壽老人?專家認為,該縣獨特的自然環境有利於長壽。麻陽地形奇特,西、南、北三面被高山環繞,朝東傾斜開口,海拔高差達1275米,這種特殊的地貌輪廓儼然一個天然「地磁場」。地下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該縣的飲用水水質、大氣和室內空氣達標率均為100%,山河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56.48%。專家還發現,在這偏遠山區,一種被醫學界視為「長壽素」的負離子含量極高。這里歷年的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尤其是丘陵地帶多瀑布、噴泉。民俗專家還認為,麻陽人住山寨則建吊腳樓,住平地則建二層高的房屋,保證了居住環境的通風和乾燥。
四川彭山:
因彭祖而得名的四川彭山是我國彭祖長壽文化的發祥地,具有家庭和睦、孝文化博大的人文背景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由此形成了我國最早也是最完備的長壽文化發祥地。據悉,在彭祖房室養生術的長期熏陶下,彭山人科學地對待性,不視性為神秘,也不視性為洪水猛獸。對此,長壽專家蕭振禹表示,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實現社會和諧、保持健康長壽、不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成為人們普遍的美好理想。彭祖的長壽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人體自身和諧及人與外界相和諧的基礎上,其核心就在於一個「和」字。彭祖的導引行房術、調攝療養術、膳食養生術和房室養生術四大養生術,其「適身、通神、一志、導心」八字要訣,分別從生理和情理方面補益健養人體,從而使人得以健康長壽,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青城鄉是成都市百歲老人最密集的地方。這里為何盛產壽星?生命學專家解釋,成都平原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長壽之鄉。都江堰的長壽現象是一個綜合現象,它得益於都江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習性,比如適宜的溫度、物種的多樣性,以及對中草葯的運用。地理界一般認為,長壽有30%是遺傳因素,另外70%是外部環境影響。西南地區冬暖夏涼的氣候、舒適的生活環境都有利於生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五一研究員認為,岷江流域土壤中豐富的硒元素可能是出現長壽的重要原因。
河南夏邑:
夏邑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冷暖適中。虯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河流橫穿全境,水質優良;空氣清新,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當地物產豐盛,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蘋果、食用菌、各類時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飲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特點突出:一是順其自然。種啥吃啥,四季常新的農作物和蔬菜,調劑製作一日三餐,少葷多素,保證了老人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顯現出良好的養生效果。二是勤勞刻苦。動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歲老人操勞一生,克勤克儉,鍛煉出了過硬的身板,並養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勞作等生活習慣,有效增強了身體的抵抗力。三是性格爽直,開朗豁達,勞動積極,樂於奉獻,一生樂觀、不生氣。「河南夏邑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厚重,經濟發展迅速,生態保護堅決,民眾心態平和,長壽人口顯著,多項指標超過標准,評定為『中國長壽之鄉』名副其實。」
科技博覽----探秘長壽鄉之夏邑尋因1-----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湖北鍾祥: </b>
鍾祥人之所以長壽,主要與四大因素密切相關:一是生態環境因素。鍾祥市境內與人體元素相關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水資源豐富,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在100%。還具有清新可人的大氣環境。二是人文習俗因素。 鍾祥長壽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尊老敬老的好傳統尤為突出,尊老敬老的遺風,一直流傳至今並發揚光大,涌現了很多尊老敬老的動人故事。三是勤勞好動因素。 鍾祥市的長壽老人基本上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漁民),他們從小就下地干農活,勞動磨煉了他們的意志,也鍛煉出他們強健的體魄。四是飲食習慣因素。他們絕大多數堅持一日三餐,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於菜類不挑食,葷素皆可。鍾祥自古以來盛產黃豆,豆腐、豆皮、豆乾、豆筋等一系列的豆製品便成了鍾祥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美味佳餚。鍾祥地處大洪山南脈,這里生長著一種稀有植物叫葛粉。野葛之根加工而成的葛粉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鍾祥的百歲老人還有一特點,就是愛吃「土雞蛋」。
江蘇如皋:
如皋長壽飲食文化的核心,可以用「淡、雜、鮮、野」四個字概而言之。如皋人的飲食習慣是粗茶淡飯,以素為主,拒絕大魚大肉、大油大糖、大吃大喝。青菜、蘿卜、豆腐是如皋人的當家菜、家常菜。吃的雜,什麼都吃,是如皋人飲食文化的又一特色。如皋百歲壽星中有93%的人,既吃大米、麵粉等細糧,又食玉米、大麥、元麥等粗糧。如皋地區田疇平曠,河港交錯,是一座新鮮食品的天然倉庫,使如皋人吃東西有條件講究個「出水鮮」。肉要當天宰的,蝦要當天撈的,魚要現剖的,文蛤要現劈的,青菜要早上拔的,毛豆要早上剝的,豇豆要早上摘的,芋頭要當場刮的,豆腐、茶干絕對要當天做的。如皋濱江臨海,四季分明,氣候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野菜蓬勃生長。如皋人飯桌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碧綠的野菜佐餐。
山東萊州:
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寶華表示,目前中國的長壽地區有三種類型:溫飽型、小康型和富裕型,萊州屬於富裕型。「萊州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厚重,經濟發展迅速,生態保護堅決,民眾心態平和,長壽人口顯著,多項指標超過標准,評定為『中國長壽之鄉』名副其實。」萊州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綠化率高,空氣清新,這些都為萊州百姓提供了長壽的良好條件。萊州有悠久的敬老愛老傳統。長期以來,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愛護。近年來,該市開展了以「愛父母、敬老人」為主題的「孝德工程」。同時,萊州市還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為長壽老人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B>
Ⅵ 重慶市現在長壽區下面有哪幾個鎮呀
截至2015年12月,長壽區轄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菩專提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屬道等7個街道,長壽湖鎮、雲台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雲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等12個鎮。
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桃源大道13號。
(6)長壽縣大盛鎮擴展閱讀
長壽區葛蘭鎮自然資源:鎮域內水資源豐富,桃花河流經全境,盛產鰱魚、草魚、鯉魚、桂魚、黃辣丁、鯰魚等魚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可垂釣或捕撈。河岸地帶,盛產糧食、蔬菜、大葉麻竹等作物和沙田柚、芭蕉、血臍、無核桔、枇杷、桃子、李子、荔枝、桂圓等特色水果。
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白雲岩、鉀礦等11種,其中石灰石儲量達5000萬噸,白雲岩儲量達4000萬噸。森林面積45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2%。
Ⅶ 重慶市渝北區有哪些大鎮
大竹林鎮、禮嘉鎮、悅來鎮、王家鎮、石船鎮、大盛鎮、洛磧鎮、玉峰山鎮、統景鎮、茨竹鎮
我覺得這幾個算渝北的大鎮
Ⅷ 長壽古鎮有什麼好玩的
長壽古鎮主要景點及介紹
1、御龍潭廣場
御龍潭廣場位於長壽古鎮景區東南角,佔地2778平方米。傳說此地乃是秦始皇為追求長生不老煉丹之處,亦是建文帝避難之所,故名為御龍潭。御龍潭是長壽古鎮主要水系萬壽河、青龍溪、蟠桃湖等水系的源頭。景點包括御龍潭、文星拜壽星、八仙祝壽、照壁、雕塑、壽星、何石井、風雨樓、閑亭、連廊、假山、火塘會等,眾多景點散落在廣場之上,千姿百態,各領風騷。潭內「魚龍同戲」, 池塘荷花清麗,而日日酣歌醉舞的火塘會、時時餘音繞梁的風雨樓,更是觸目滿眼風情,到處呈現蓬勃生機。體現了御龍潭廣場「親民、平安、長壽」之意。
2、長壽閣
長壽閣由南北兩閣組成,最高點為29.9米,建築面積約2152平方米,兩閣以廊台相連,構成了鳳凰展翅的格局,宛如玉鳳展翅、凌空欲飛。閣樓最高為6層,而1層則被建成一個大通間,與《易經》之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相對應。整座閣樓錯落有致、空間極富韻律,登樓遠眺,可見菩提夕煙,令人心曠神怡,悠然意遠。
3、萬壽公園
萬壽公園佔地35畝,是以巴渝傳統的村落建築文化、人文文化、生活場景文化及福壽文化來打造的主題公園,園內有山、有水、有村莊,是具有傳統原生態文化的世外桃源,無論家庭休閑或朋友聚會,均可以滿足功能需求。園內輔以互動游樂設備而建的綜合型主題公園。園內設有巴渝村落、三星觀、吊腳樓、蜀道懸棺、摩崖石刻、神仙洞、等景點,古樸的自然村落無處不體現著濃郁的巴渝民族特色和悠久的長壽文化精粹,猶如鑲嵌在萬壽廣場旁的一顆璀璨明珠。
4、福壽雙塔
坐落在萬壽廣場北端的東西兩側的福壽雙塔,是兩座高為5層19米,建築面積為315平方米的景觀塔樓,也是萬壽廣場的標志性建築。東為福塔、西為壽塔,雙塔均採用四角兩重檐的形式,登高望遠,憑欄環顧,樂享「四時全有景、八方皆入畫」的美好意境,加之塔內設有的科舉文化精展,把整個萬壽廣場彰顯得墨香四溢。
5、綜藝館
民間綜藝館,建築面積為1947平方米,是古鎮內最大的綜合性文娛表演場所,也是匯聚川渝地區八珍玉食的絕佳之地。在這里,您不僅能享受到來自巴蜀傳統綜藝文化的視覺盛宴,同時也能品味到當地特色的饕餮美食。館內用於綜藝表演的古戲台,寬18米,深13米,堪比慈禧太後看戲的「中國第一古戲台」。
6、三星觀
位於萬壽公園內的三星觀,是供奉道教神仙「福、祿、壽」三星的道觀。觀內從左到右,依次供奉著掌管人間富貴的「福星」、 掌管人間功名利祿的「祿星」及掌管人間壽長的「壽星」。
7、蜀道懸棺
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而在絕壁懸岩之上,也懸藏著迄今難以解讀的千古之謎——懸棺葬,它與蜀道一起,構成一道風景,一派人文奇觀,反映了古代三峽民族一種奇特的葬俗,更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8、衙門
衙門是古代官員辦理公務及其眷屬居住的處所,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前院用來展示古代的衙府文化,後院用作壽文化及民俗博物館。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物有照壁、大門、儀門、月台、大堂、二堂等,在各院兩旁配有排列整齊的廊房、廂房和配樓,充分地展示了巴渝政治文化和長壽人文文化別具一格的特色。
9、福園
福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亭台樓閣,曲廊連接。整座園林建築布局疏落相宜、構思巧妙,風格清新秀雅、樸素自然。叮咚的流水,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10、壽園
壽園,佔地面積860平方米,借景周圍古色古香的氛圍,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園內亭台、長廊、古戲台、小橋等建築與整個古鎮相融一體,藝術構思巧妙,宛如一幅古樸動人的畫卷。
11、過街樓
過街樓高3層,通高15米,建築面積為380平方米。樓閣由城門、城關的建築形式演變而成,是傳統市井文化與建築文化完美結合的建築形式。門樓高4.2米,樓上供有神像,當人們從門樓通過時,就起到了參拜神靈的作用。
12、廟會廣場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也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廟會廣場佔地3753平方米,是進行日常節慶活動、宗教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13、文廟
文廟即孔廟、夫子廟,是我國歷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廟宇,建築面積575平方米。它不但承載了歷代先民對儒家文化和和諧社會的禱願與嚮往,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代表性典範,是我國城池建築中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14、城隍廟
城隍廟,二進院四合院式建築,建築面積780平方米。前院供奉城隍爺、文財神、武財神,後院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南斗星君等眾多道教神仙。
15、長壽塔
長壽塔高4層,通高21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重檐歇山頂式的景觀塔樓。整座塔樓飛檐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雕梁畫棟,藝術價值極高。樓層的四面築有迴廊,可供人憑欄遠眺,登高四望,整個長壽古鎮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16、後海
後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一座座精美的四合院和曲曲折折的老胡同,更為它鋪陳著歷史的無窮韻味。在這里,您不僅能放飛心靈,還能夠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咀嚼那似乎早已遠去的傳統遺韻。
17、城門樓
城門樓,位於長壽古鎮中軸線的最北端,古時用於軍事防禦的高台式建築,現為長壽區地標性建築之一。城樓高4層,通高20米,建築面積2257平方米,結構精巧,氣勢雄偉。
Ⅸ 問重慶長壽經濟情況
長壽抓住撤縣設區、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重慶大發展的戰略機遇,以建設重慶工業高地、現代農業基地、旅遊休閑勝地和區域物流中心為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8] 2013
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4億元,比2012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2.1%;地方財政收入65.6億元,增長13.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2
億元,增長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8.8億元,增長1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6億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20
元,同口徑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2元,同口徑增長13%。[9]
農業
長壽史稱「天府膏腴之地,川東魚米之鄉」。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油菜、榨菜、茶葉、柑橘、蠶桑、生豬、鮮魚等,是全國的產糧大區、產肉大區、優質水果基地、農村綜合能源試點基地,是重慶市最大的禽蛋基地、西瓜基地和重要的蔬菜基地。
長壽農業生產條件優異,農田水利設施完善,1980年以來,農業連年豐收,糧食連年增產,農牧漁商品量逐年增加,大
大改善了全區人民生活,並為國家提供了較多的糧食和農產品,先後被國家定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區、長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啟動區、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試點區、長江上游優質商品水果生產基地區城、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區、商品魚生產基地區。
2013年,長壽區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的示範作用,「1+5+2」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
49.3億元,增長8.9%。全區漁業和禽蛋產量居全市第一。頒證認定家庭農場105家,新發展各類合作社39家,90家農民合作社與市場建立了穩定的產
銷關系。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15公里,范家橋水庫工程竣工。完成整村脫貧計劃任務。實施三峽後續一期建設項目14個,落實廣西對口支援資金630萬元。[9]
工業
長
壽工業基礎雄厚,特別是天然氣化學工業在西部乃中國有著重要地位,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基地,天然氣化工產品總量居中國國內市場第一位。2004
年,進入重慶工業十強區縣。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5.9億元,同比增長29.9%,工業利稅18.5億元,同比增長41.1%。工業經濟在全區
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達到73.5%。工業增速居重慶市第一位。
早在戰國時期,長壽已有采礦煉丹業。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龍溪河梯級發電站被列為中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至1959年5月,相繼建成獅子灘、回龍寨、下洞電站。電力工業的發展和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發展工業奠定了基礎。"大三線"建設時期,相繼有四川維尼綸
廠、四川染料廠、長風化工廠、川東脫硫總廠、川江船廠等大中型企業在長壽興建,並帶動地區工業的發展,使長壽成為重慶市化學、輕紡工業基地。
2006年長壽區有工業企業731家,基本形成化學工業、機械製造、金屬冶煉、食品加工等產業,其中化學工業已成為
重慶工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四川維尼綸廠、揚子江乙醯公司、長壽化工公司、長風化工廠、重慶天然氣凈化廠等大中型企業集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化工裝置,
可生產26個系列、數百種產品。藉助重慶市實施天然氣資源優勢轉化經濟優勢戰略的機遇,長壽啟動建設了重慶(長壽)化學工業園區和重慶晏家特色工業園區。
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規劃控制面積28平方公里,發展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和石油裂解三大產業,甲醇系列、乙炔系列、丙烯乙列、氯鹼系列、新材料和精細化
工六大產品鏈,吸引了日本三菱瓦斯、香港建滔化工等一批跨國企業相繼落戶,成為重慶市的第二大產業園區。重慶市晏家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以國際復合材料、重慶
鋼鐵集團、淅江環松集團為龍頭的金屬冶煉、機械加工、建築建材、電子電器四大產業集群。2006年,兩大工業園區引進企業92家,協議引資350億元,其
中世界500強企業4家,跨國企業17家,重慶50強企業4家。[10]
2012年末,長壽區擁有工業企業1032家,其中規上企業131家,年產值過億元工業企業為6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50.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46.5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4%。[9]
2013年,以長壽經開區為龍頭,以街鎮工業走廊為配套,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84.4億元,增
長5.3%;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632.8億元,增長13.6%。長壽經開區五大主導產業被列入城市發展新區重點培育的千億、百億級產業集群規劃,完成各
類投資183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50.5億元,佔全區總量的87%;全年新簽約項目21個,利用外資額連續四年列全市國家級開發區之首。街鎮工業
走廊完成投資13.5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1.4億元,成為重慶市知識產權試點園區。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