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十老人還能過性生活嗎
你好:可以呀,因人而異,老年人該怎麼過性生活。
性生活是調節夫妻感情的必需品,那麼人到老年還能過性生活嗎?老年人又該怎麼過性生活呢?這些問題一直深受人們疑惑,其實老人也是有正常的性生活的,尤其是男性,性慾減退的年齡比較晚,下面就來看看老年人該怎麼過性生活。
一、老人性生活可持續到70歲
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老年人的性生活能夠持續到七十歲左右,甚至還有一些人能夠保持到八十多歲,但是到九十歲左右還能有性慾的實屬少數,很多的調查研究和醫學報告都表明,即使到了90
歲,男性的睾丸仍可產生一些精子。江西省對146名城市離退休者的性功能進行調查,在65~70歲老年男性中,沒有性要求者只佔12%。
年過花甲性未老,性功能不會因年齡的增長而很快喪失,喪失的只是生殖功能,而生殖功能與性功能是兩碼事。
二、禁慾保精並不能延年益壽
有些老年人錯誤地認為,禁慾保精可延年益壽。於是,到了60多歲就停止房事。現代醫學認為,老年人長時間禁慾,將會導致性功能的喪失。因為禁慾破壞了機體平衡,降低了性激素的分泌,壓抑了人的性本能,人體聚集的性慾望得不到釋放,反而會給人的精神和肉體帶來損害。
國內外的有關研究均表明:禁慾的人,他們的衰老與死亡率比有正常性生活的人高30%以上。性器官的正常使用,可以延緩性功能衰退的速度,可以保持性激素正常的分泌。長期不用,性器官就會衰退、萎縮,成為無法再用之物。
綜上可知,老年人也是需要正常的性生活的,老年人也不要一味禁慾,但是性生活一定要適度。
B. 一位女生,今年二十歲。每學期放假前後例假正常規律被打破。請問這是否需要看醫生
月經是指有規律的、周期性的子宮出血。又稱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嚴格說來,伴隨著這種出血,卵巢內應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黃體形成,子宮內膜有從增生到分泌的變化。但是在臨床上常有不經過排卵而有子宮出血的現象,叫做無排卵性月經。
月經第一次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大多數在13~15歲之間,但可能早在11~12歲,晚至17~1 8歲。我國各地區初潮年齡相差不大,但體弱或營養不良者初潮可較遲,體質強壯及營養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經到49歲左右則自行閉止,歷時約35年左右。
月經應該有正常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
出血(即經血來潮)的第一天稱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周期,一般為28~30天,和農歷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周期長短因人而異,偶而提前或延後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即月經周期不應少於21天,也不能超過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經會停止。
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正常月經持續2~7天,一般為4~5天。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58ml,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於80ml即為病理狀態。一般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於個人的體質、年齡、氣候、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經量有時略有增減,均屬正常生理范疇。
經色是指月經血的顏色。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開始色較淺,以後逐漸加深,最後又轉為淡紅色而干凈。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也有一些小凝塊。
經質是指月經血的性狀,正常情況下經質不稀不稠,不易凝固,無明顯血塊,無特殊氣味。經質的病理改變,不僅是常見的月經疾病,還是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通過了解經質的改變,可為臨床提供重要的辨證資料。婦女月經來潮,經血濃稠或粘膩者,稱為「經質粘稠」。
月經病泛指與月經或月經周期有關的各種病證。包括經期、經量、經色、經質和月經氣味等的異常,或經期及其經行前後周期性出現的各種較為明顯的證候。如果臨近月經來潮之前或經行初期,伴有輕微的小腹脹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輕微作脹,或情緒不太穩定等現象,但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月經來潮後或干凈後便自然消失者,這是常有的生理現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療。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經初潮後的頭一二年之內,月經不能按時來潮,或提前或延後,甚或停閉數月,這是由於腎氣未能充盛所致,這些女子只要無明顯全身證候,待身體逐漸發育成熟後,自能恢復正常。還有一些絕經期前後的婦女,常會出現月經紊亂,其周期、經期、經量以及經質都不甚正常,情緒也表現得不太穩定,只要是對生活與健康沒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態而論。
此外,有少數婦女,身體無特殊不適,而定期兩個月或三個月,甚至一年,月經來潮一次者,古人分別將定期兩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並月」;三個月月經來潮一次者稱為「居經」;一年一行者稱為「避年」。也有極個別的婦女,終生沒有月經來潮,但又不影響正常生育者,古人稱之為「暗經」。還有的婦女在懷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經來潮,但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古人稱之為「激經」,這都屬於個別現象。
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症狀。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墜感覺,個別可有膀胱刺激症狀如尿頻,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如頭痛、失眠、精神抑制、易於激動,腸胃功能紊亂如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月經來潮並不影響工作和學習。但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應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勞動,禁止性交,注意經期衛生。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有周期性的改變並產生月經。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為以下4期:
(1)增生期:約在月經周期第5~14天,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月經期子宮內膜剝脫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變厚、腺體增多而彎曲;間質逐漸增生變為緻密;內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狀。
(2)分泌期:約為月經周期第15~23天,相當於排卵後黃體成熟階段。黃體產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宮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彎曲,並出現分泌現象。間質疏鬆水腫、血管也急速增長,更加彎曲、內膜松軟,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適宜於受精卵的種植和發育。
(3)月經前期:約在月經周期的第24~28天,相當於黃體退化階段。黃體退化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間質水腫消失而變為緻密,血管受擠壓而彎曲,使血流瘀滯。在來月經前4~24小時,內膜血管呈痙攣性收縮,使內膜缺血壞死,血管收縮後又舒張,以致破裂出血,在內膜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剝脫而出血,即為月經來潮。
(4)月經期:約為月經周期的第1~4天,此時內膜功能層形成分散的小血腫,使內膜成片狀或小塊狀剝脫,隨血液一起排出。在臨床上,一般將月經來潮作為下一周期的開始。
參考資料:
月經是怎樣形成的?如何計算月經周期?
月經是由於卵巢激素周期性變化引起子宮內膜周期性的脫落而導致的陰道出血。青春期後卵巢在下丘腦一垂體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漸發育。在垂體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漸生長,發育成熟,並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呈增殖期變化。在黃體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後卵泡形成黃體,黃體細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殖,並由於其腺體上皮細胞分泌而呈現分泌期變化。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即開始萎縮,一般黃體的壽命平均為14天。黃體萎縮後,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內膜失去支持而萎縮,且由於缺血壞死而脫落,於是出現陰道出血,即通常所說的月經來潮。
月經第1次來潮稱為月經初潮。初潮的年齡大多在13~15歲之間,其遲早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
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周期,因此月經周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婦女只計算月經干凈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周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一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周期為28~35天,周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范圍,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一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經系指此次月經與通常一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一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一般婦女月經期無症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秘或腹瀉、頭痛等不適,一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怎樣才算正常的月經
由於月經可能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故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變化的范圍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就屬於正常月經。正常的月經應具有以下特徵:
(1)月經周期大多數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約有20%的婦女月經周期要長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內,臨床即屬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貫為40天或更長,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沒有受影響,仍可視為正常。
(2)月經天數一般為3-7天。一次月經量出血30-80毫升。多數人來月經的第二三天偏多,相當於每天更換衛生巾3-5次。
(3)經血性質經血與人體內的血液沒有區別,但經血流出時混有子宮內膜碎片和粘液,因而為暗紅色,比較粘稠,不易凝結。
(4)伴隨症狀月經期前後,由於體內激素水平的波動,血管張力的變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現以下反應:1)精神和情緒的改變,如焦慮不安、激動、頭疼等;2)乳房可有輕微的脹痛和觸痛;3)輕微的腰痛、下腹脹痛或下墜感。
婦女為何常有經前期情緒低落
月經是婦女特有的生理現象,月經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變化,也反映出與生殖功能有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變化。月經周期中無論是性激素,還是垂體促性腺激素都將發生一系列變化,它們將通過一定的神經機制影響著婦女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引起一些情緒變化。當然,情緒變化和緊張也能影響生殖激素的水平.並導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亂。
眾所周知,許多婦女在月經周期中存在情緒波動問題,尤其是在月經前和月經期,情緒十分低落,抑鬱或脾氣急躁。主要表現為煩躁、焦慮、易怒、疲勞、頭痛、乳房脹痛、腹脹、浮腫等,她們常常會說:"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婦女對月經的俗稱。統計結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婦女暴力犯罪活動和自殺都發生在經期4天和經期前4天這段時間內。將近半數的工廠女工會認為她們的工作有危險性,將近半數的女精神病患者是這幾天入院的,將近半數的婦女緊急事故也發生在這幾天。就連帶孩子看病也受到這種情緒波動的影響,母親因自身焦慮,哪怕孩子沒多大問題也要往醫院跑一趟。當然,並非所有婦女都存在這種情緒改變,情緒改變也不會全這么嚴重。目前尚未發現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經前期綜合征的治療葯物。
那麼造成情緒波動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生物學角度看,顯然要涉及到月經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動。在經前期、絕經期、產後及服用避孕葯的婦女中常見抑鬱的發生。看來性激素和抑鬱二者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葯控制激素水平時的情緒波動問題,把受試者分為三組。 (1)過去和現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葯。 (2)服用復合口服避孕葯(提供穩定、高劑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貫口服避孕葯(前15天服雌激素,後5天服雌、孕激素復合片,摸擬自然周期,但激素處於高水平)。
然後觀察這些婦女在月經第4,10,16天和經前2天的情緒。結果表明,不服葯組婦女在月經周期中焦慮、易怒和敵對行為有統計學意義的改變;服序貫片的婦女也有類似發現;而服復合避孕葯的婦女的情緒、敵對行為和焦慮則無明顯變化。因此該項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恆定時情緒也是穩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情緒波動與文化修養、社會環境因素有關。由於傳統習俗的長期影響,使婦女認為月經前必然出現焦慮,這是對婦女文化壓迫的結果,她們在經前期總是期待焦慮、情緒低落的發生。實驗研究也提供了類似的證據:告訴預期1周後會來月經的婦女,醫生可以用一套新儀器准確測出她們下次行經的日期。受試者分為3組,第一組:告訴她們月經在 1-2天後發生;第二組:告訴她們至少在 7--10天後才會行經;第三組:什麼也不告訴。然後讓她們報告自己經前的一系列問題。結果表明第一組經前浮腫、乳房脹、頭痛等症狀的發生明顯多於第二組。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證據說明情緒與激素水平的關系。如痛經婦女的心理發展可能不成熟,表現有神經質的性格。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緒障礙和性生活的問題,這都是因為緊張情緒會促進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異常,進而引起血管變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則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後多年未孕的婦女確信自己已懷孕時可見有類似妊娠的閉經、乳房腫脹和早孕反應。這種現象有雌激素的變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懷孕和害怕懷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宮內膜切片或陰道塗片研究發現,經前焦慮病人在經前一周內的雌激素量增高,黃體酮量減少;經前抑鬱病人的黃體酮則略低。
看來,生物學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學因素(文化、社會、環境)都起著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響,它又因文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於是出現一些婦女情緒低落的問題。
月經生理
月經是子宮內膜生理性的脫落出血,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現象。這種變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個月發生一次,所以稱做「月經」。
女孩子大約到十三四歲進入青春期後開始有月經來潮,第一次月經稱為月經初潮。通常以月經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經的前一天為止是一個月經周期。周期的長度長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圍內都屬於正常。每次月經出血持續3—7天,出血總量大約30—50m1。在第2—3天時子宮內膜剝脫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經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脫落的陰道細胞。如果月經出血鮮紅大量,並有血塊,則不是正常現象,應去醫院檢查。
月經來潮一般不影響婦女的生活與工作,但是由於月經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墜,偶爾可有稀便。月經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應注意月經期保健。
為什麼有月經
子宮內膜的脫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內分泌 的周期性變化的影響。每次內膜脫落後,卵巢中卵泡開始發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響下,子宮內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細胞、血管 及腺體開始重新生長增厚,這時的內膜叫做增生期。大約在月經 周期的中期,確切地說是下次月經來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發生排卵(以28天周期為例,第14天為排卵日)。排卵後的卵泡形成黃體,能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這些激素作用在子宮內 膜上,使內膜變得更厚,血管彎曲充血,腺體變粗擴張分泌很多 營養物質,這時的內膜稱為分泌期。這些變化主要是為了供給受 精卵種植在內膜後的營養發育所需。如果這個月排出的卵子沒有 受精,卵巢中黃體就要退化,產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減少,子 宮內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發生萎縮、塌陷,內膜中的 血管痙攣收縮,最後破裂出血,內膜層就從子宮腔剝離脫落,經 陰道排出,這就是月經。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除非受孕,這種變 化周而復始,所以稱為月經周期。也可以這樣理解,月經是每月 一次排卵後未能受精的表現。
卵巢怎樣控制月經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統中至關重要,既擔負人類繁衍後 代的生殖功能,又擔負著產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內分泌功能。兩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協調。
女嬰脫離母時,她的卵巢中就帶有數十萬個小的卯泡,此 後一生中不會再產生新的卵泡。每一個卵泡中間是一個卵母細 胞,周圍被一層扁平的稱為卵泡細胞的小細胞包繞,兩者組成一 個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後卵巢並未發育,一直要等到大約十二三 歲進入青春期後,卵巢里的原始卵泡開始有少數逐漸發育,並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現出女性特徵,有 陰毛、腋毛生長,乳房開始發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當卵巢發育到——定程度時,原始卵泡逐漸向成熟卵泡發育, 產生更多的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生。這時卵巢通過與它的上級 中樞——垂體與下丘腦的協調,垂體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發生排卵。卵子排出後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輸卵管 傘部揀拾,進入輸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後的卵泡在卵巢中 繼續發育形成黃體。黃體是一個黃色花采樣組織,直徑l一2cm, 黃體細胞中含有大量脂類物質,分泌大量雌激素與孕激素,使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變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沒有受精,黃體發 育到一定程度,由於得不到垂體促性腺激素的繼續支持,在排卵 後大約8—9天就要發生萎縮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減 少,不能支持子宮內膜的生長而終於使內膜脫落月經來潮。黃體 本身逐漸被吸收纖維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層的絨毛發育,絨毛能分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後者替代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黃體,使黃體繼續發 育形成妊娠黃體,持續分泌雌激素與孕激素來維持妊娠。
每個月經周期中,卵巢內同時有一批(十幾個)卵泡開始發育, 其中多數都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先後退化閉鎖,其中只有一個卵泡 可以充分發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徑可達2cm,並且發生排卵與黃 體形成。一般兩個卵巢每月輪流排卵,所以婦女一生中只有400個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絕大多數卵泡的命運不濟,十途夭拆。
月經周期由誰調節
月經是子宮內膜的脫落出血,但是子宮內膜僅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與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內分泌功能是受腦垂體前 葉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調控的;而垂 體又是受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調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腦 —垂體—卵巢軸這樣一個三級調控機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級都產 生相應激素管理其下一級,但是下一級產生的激素又能夠反過來 . 作用於其上級,影響上級激素的分泌,這種作用稱為反饋。反饋 可以是加強作用的正反饋,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負反饋。通過這 樣的調控機制,產生了卵巢周期與月經周期。任何一級發生異常 情況,都可以導致月經周期的異常。此外,這個三級調控機制還 受到更高級中樞如大腦皮層的影響,如精神極度緊張激動、營養 狀態改變等都可以影響月經周期。明顯的例子是二戰中大量婦女 閉經,以及三年自然災害營養不良導致大量女學生閉經。
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子宮內膜隨卵巢的周期性變化而發生改變,一般分為四期,簡述如下:
一、增生期
經期後,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開始增生,先是修復剝脫處創面,隨後因繼續增生而變厚,腺體增多、變寬,並漸屈曲。血管也增生,漸呈螺旋狀。間質則增生緻密。
此期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即月經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約為月經周期的15~23天,相當於排卵後黃體成熟階段
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將使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屈曲、出現分泌現象。血管也迅速增長,更加屈曲。間質變疏鬆並有水腫。此時內膜厚且松軟,含有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受精卵著床發育。
三、月經前期
相當於黃體退化階段,約經期的24~28天。黃體退化時,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激素的這一減退,將使內膜間質水腫消退變緻密,致血管受擠壓而使血流郁滯。最後輪番地出現局部血管的痙攣性收縮,造成內膜缺血、壞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經期
為月經周期第1~4天。在內膜功能層(在基底層以上的部分,厚約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腫,將使壞死的內膜剝脫,隨血液排出,稱之為月經。內膜的基底層隨即開始增生,形成新的內膜。故月經期實際上是一個周期的結束,也是下一周期的開始。
月經周期的調節機制及臨床表現
下丘腦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受到興奮即產生Gn-RH,通過丘腦下部與垂體之間的門脈系統進入垂體前葉,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這些垂體激素使卵巢內的卵泡發育成長,並隨著卵泡的逐漸成熟而分泌愈來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宮內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將對下丘腦和垂體產生負反饋作用,使FSH的分泌減少,但促進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顯增多,卵泡生長迅速,終至破裂而釋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後LH急聚下降,而後LH和FSH協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黃體,其中粒層黃素細胞及卵泡細胞將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並隨著黃體發育產生愈來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內膜轉入到分泌期或月經前期。黃體期孕激素與雌激素達到一定濃度時,將協同對下丘腦及垂體起負反饋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黃體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隨之漸減少,導致子宮內膜的退化剝落,月經來潮。下丘腦、垂體因卵巢激素濃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於是一個新的性周期又從此開始。
一、初潮 月經首次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氣候及健康狀況等,一般在13~15歲之間,也有早到10~12歲或遲到17~18歲的。
二、周期 自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續時間和經血量 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可從1~2天到7~8天不等,多數在3~6天之間。經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紙墊及浸透程度來作粗略的估計,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標記紅細胞來測定人的經血量,前者為10~55ml,後者為35~58ml,並認為總失血量超過80ml者為病理狀態。
四、經血特點 為暗紅色,血量過多時為鮮紅。血內含有退變的內膜碎片、宮頸粘液、陰道上皮細胞、細菌及白細胞等。經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塊者。如有較大血塊出現,說明經血量超過正常。經血不凝的主要原因為破壞後的內膜釋放出多量活化物質,將經血內纖溶酶原激活為纖溶酶,使纖維蛋白裂解成流動的分解產物,內膜內還含有破壞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響。
五、經期症狀 一般無特殊症狀,有時可有全身不適、睏乏、乳房脹痛、手足發脹、下腹及背部酸脹下墜等,還可有便秘、腹瀉(前列腺素作用)、尿頻及納差。個別的有頭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鬱或易激動等,多在月經後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