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厲害嗎,要是厲害為什麼過去皇帝都不長壽
可以看看李笠農談中醫,羅永浩談中醫
Ⅱ 醫生都長壽嗎
不是 長壽的還是很少 還是比較注重養生的醫生 長壽 像 孫思邈 神農這些
Ⅲ 為何有「醫不自醫」的說法為何很多中醫卻長壽
有“醫不自醫”的說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醫生並不是全能醫生,不可能什麼都懂,醫生必然也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部分比較厲害罷了,不可能什麼都知道的。而當醫生自己得的病是自己不能診斷的,自然是不可以自醫了。而是因為醫學也是有局限性的,這具體來說是指如果這個醫生得的病以目前來說是沒有治療辦法的,那麼即使他自己是個醫生,他也不能自醫呀。
其實說簡單點,中醫之所以能夠長壽,這和他們的努力是脫離不開的,如果我們也能相中醫做到這種地步,我們一樣可以長壽。因為中醫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注重早睡早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心態放平,堅持鍛煉,偶爾還有用葯膳來調理自己的身體狀況,自然中醫們比普通人會更加容易的長壽。
Ⅳ 如何才能健康長壽 中醫如何養生
1生理健康:這就需要營養均衡、作息時間規律、鍛煉身體。
中醫有飲食養生和運動養生。
2心理健康:心胸豁達、保持每天好心情。
Ⅳ 長壽中醫世家李宗遠壽命有多少歲
中國的一位老中醫,李清雲先生,就活了256歲,而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專
李清雲出生於屬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葯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葯方面的傑出成就,而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的時候,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是長期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常年將枸 煮水當茶飲。
Ⅵ 中醫是否普遍長壽
看到很多中醫,尤其老年的中醫,一般比同齡人年輕,看上去精神奕奕,心態平和。我有一個十多年的中醫領居,叫張文通,是雙城市曾經的名醫。他八十多歲的時候,性生活還很正常,可見中醫的養生有多厲害。他不找年輕的,找和自己歲數相妨的,用自己的耐力熬死了好幾個老伴,後來九十多歲而卒,可見,只要深通中醫術,養生,健康這些都是非常容易實現的。
Ⅶ 中醫認為健康長壽的特徵有哪些
面色紅潤,不失眠,大小便正常,沒有暴喜暴怒,心態平和,有適量的運動,沒有嚴重的慢性病
Ⅷ 一般老中醫能活到多大歲數
你好.凡是腦力勞動的人都很累.老中醫不一定就壽命長.真正健康長壽的人是不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因為他悠閑自在.所以健康長壽.
Ⅸ 名老中醫談養生 教你如何長壽
曾任甘肅省中醫院院長、甘肅省針灸學會會長等職。著名針灸專家、主任醫師,有隴原神針之稱。張老年已八旬,卻鶴發童顏、思維敏捷、耳聰目明、步履穩健,至今仍堅持帶徒傳藝、治病救人。張老曾患過數次重病,並經歷過三次手術創傷,但身心依然健康。張老養生講究調攝心神、運動肢體、生活規律、無病預防、節欲養神,他的養生方法頗值得我們借鑒。 一、調節心神,保養正氣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外界因素的刺激可以導致七情變化而發生疾病。人不可能與世隔絕,關鍵是如何正確對待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我認為只有注重精神調攝,才能保持人體正常協調的生理活動,這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所以心理上保持平衡、精神上保持樂觀,節制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祛除不正常的慾望和名利思想,使真氣充盈內守,就可減少疾病。 遇事不怒,笑口常開,是大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我性格暴躁,對看不慣的事易發火動怒,但多採取節怒的辦法,以免怒而傷肝。為了將往昔的憂愁變得淡漠,擬在早晚做太極氣功,以使意守丹田,排除雜念,保持心神寧靜,真氣內存。茶餘飯後看電視、聽廣播、欣賞音樂、京劇等,以消除精神緊張,驅散愁悶。 二、運動肢體,疏通筋脈 我自幼形瘦體弱多病,14歲拜師學醫,17歲練氣功和拳術。後因體質虛弱,根據老師指點,除堅持練氣功外,主要是練太極拳、太極劍。為保持功力,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早晚各練半至1小時的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這就是我延年益壽的原因。 運動保健就是經常活動,但要保持勞而不倦、動而有節。我的保健格言是勤動身康健,常樂壽自高。我除了早晚堅持鍛煉外,平時經常外出活動,如上街買菜、飯後散步等,就是在病中或手術後體弱眩暈不能戶外活動時,也採用練氣功、室內活動、用手按摩腹部的辦法來促進胃腸的活動,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我一日三餐很有規律,飢而食、渴而飲,進食細嚼慢咽,細心品嘗食物滋味。飯前不生氣,飯時少說話,不暴飲暴食、恣縱口腹。飲茶是我的嗜好,喜歡茉莉花茶。我認為清晨飲茶可醒、提神,飯後飲茶可除油膩助消化。我反對食後睡卧的不良習慣,飯後當漱口、散步,用手按摩腹部。 四、無病預防,有病早治 我主張安不忘危、無病先治、患病早治。初生小病當及時治療,切勿存在僥幸心理,一旦發生大病更應積極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不可思前想後、顧慮重重而增加思想負擔,加重病情。有病早治要合用葯,切勿無病用葯、小病大治和濫用補葯。素日無病,只要注意養生保健就可以了,不必妄用葯物。 五、節制性慾,養精益壽 性慾無度是養生之大戒。只有節欲遠房幃,才能保精固腎,利於健康長壽。節欲並非違背生理需要而獨房。夫妻恩愛,和睦相處,相互關照,少生優育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老年喪偶,生活不便而孤獨,再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益於精神上的寄託,又有益於健康長壽。
Ⅹ 中醫里長壽的人為什麼非常的多
許多中醫享有長壽的關鍵在於養生。《冷廬醫話》稱名醫長壽為「醫范」,強調「醫人每享高齡……既精醫學必有探性命之旨,審頤養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養生之道有四:
1、起居有常,動靜適宜
如《管子·形勢篇》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孫思邈提出:「養生之道,常於小勞」、「體欲常勞、勞勿過極」、「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華佗亦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百」。這都說明要動靜適宜,勞逸結合。即《內經》的所謂「久卧傷氣、久坐傷肉」。勞動、運動是長壽之道。
2、飲食有節,戒除偏嗜
《管子》說「……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說明飲食要有節制,要定時定量。《素問·臟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食物應多樣化,應互相搭配。《素問》所謂:「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則提示人們飲食應清淡,不宜太咸。
3、減思慮,蠲喜怒
《上古天真論》說:「內無思想之患,以恰愉為務」。著名醫學家李東恆說:「凡怒念、悲思、恐懼,皆損元氣」。《醫鈔類編》說:「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說明不能過分喜怒悲哀,不能過分憂愁思慮。
4、慎房事
《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放縱情慾,耗精過度就會「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說:「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
明代龔應圓曾有一篇概括養生之道的「戒忌箴」,言簡意賅,面面俱到,茲錄於下:「絕戒暴怒,最遠房室,更慎起居,尤忌憂郁,順就寒溫,調節飲食,毋以為言,虛偽無益,一或失調,噬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