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中國尬式養老是什麼

中國尬式養老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8-05 11:22:20

Ⅰ 流言「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我國向來尊崇敬老,弘揚孝道,從「父母在,不遠游」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無不昭示子女與養老這種綁定的關系。而隨著中國老齡化來勢兇猛,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尊嚴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屢見媒體報道。老人與年輕人爭公交車座位,老人摔倒訛詐路人,老人摔倒無人扶助,中老年人跳廣場舞惹眾怒,老年人馬路上碰瓷等,諸如此類的各種新聞屢見不鮮。

有些新聞報道不僅降低了老年人的社會信譽度,而且貶損了老年人的集體人格,使老年人社會形象受損,社會尊嚴掃地。「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的言論成為對老年群體的整體性負面評價。不可否認,出現這種現象,的確有個別老年人「為老不尊」的自身因素,但是,也有社會公眾的嘲諷取樂因素。某些社會個體的不當行為被媒體標簽化和污名化。「老人倒地扶不扶」成為一個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演化成一場社會道德危機。

2015年,「某大學知名教授搬入養老院」的新聞引起了網路輿論:社會一方面對該學者作為意見領袖「離開」表示關切;另一方面,顯現出了老年群體乃至青年群體對自身未來的危機感,認為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也不得不走社會化養老的路徑。

那到底是什麼導致這種現象出現使得老年人處於一種社會尊嚴喪失的尷尬境地?

1、親情尊嚴流失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養老方式主要是家庭養老,表現為居家養老和子女奉養。在家庭養老中,老年人的自尊與尊嚴的維護來自子女,也就是依靠親情。但是,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農民工進城務工潮的興起,農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凋敝。「留守老人」成為普遍現象。

此外,因子女上學、工作、留學、移民等人口流動也出現了許多空巢家庭。總之,當前我國無論是農村家庭養老,還是城市家庭養老,均不同程度地面臨困境,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子女的流失,導致了老年人親情尊嚴的流失。

2、自我尊嚴缺失的挑戰

失獨、空巢、「未富先老」等老年人往往到最後關頭無法自行照顧自己,導致自我尊嚴喪失。老人孤獨死亡的案例常常見諸媒體,他們有的是死去數周後才被發現,有的被發現時屍體已經乾枯,境況十分悲慘。也隨著老年人各項生理功能的衰退,其自理能力逐漸下降甚至喪失,因此,其自賦尊嚴逐漸缺失。而他賦尊嚴則需要親人、社會,特別是醫護人員來保障。越到臨終階段,老年人的他賦尊嚴越需要他人的支持。

為此,有學者提出了「優逝」觀點,也有人提出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尊嚴死」的相關知識培訓等。

這些舉措雖然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臨終尊嚴,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臨終尊嚴問題,還需要從政策、制度乃至倫理道德等多方面加以保障。

我國養老社會發展階段建立起相適應的養老模式「社會養老為主,家庭養老為輔,社區服務是重要保證,養老保險是物質基礎」的社區化老年保障體系。簡稱為「社區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在我國有廣大的存在空間,在家庭養老逐漸成為不可承受之重,而機構養老高低難就的時候,以家庭養老形式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支撐的養老體系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應該積極開拓新型養老方式

學習借鑒國外經驗「異地養老」

異地養老、跨國發展的養老產業在歐洲已漸成潮流。挪威的卑爾根、奧斯陸、貝魯姆等市已經先後在西班牙南部開設了大型養老公寓,那裡低廉的地產價格,充足的陽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老年人。北歐其他國家的老人到西班牙養老,看中的不僅是那裡的自然環境,還有功能齊全的養老設施、良好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保險服務等。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人文環境、地產價格、物價水平差異很大,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互補性很強,拓展異地養老的空間非常大。現在,每年冬季都有一些北方老人自發到海口、三亞等南方城市養老,夏季也有很多南方老年人到北方城市避暑,這種候鳥式的異地養老已初露端倪,並已顯現出勃勃生機。如果開發大型老年社區,對周邊國家的老年人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我們的養老企業不僅要盯住省內市場、市內市場,而且要放眼國內,甚至國際市場,引進來、走出去,搶占國際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先機。

住房養老(即老年人動用所居住住宅的余值,通過某種機制將其提前變現,以供養自己的餘生)

這也根據具體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售房養老:包括售房入院養老、售後回租和倒按揭養老。

倒按揭養老:「倒按揭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簡稱為「以房養老」。老人可以將自己的房屋產權抵押給專門運營這項業務的機構,按月從該機構領取現金養老。老人身故後,由該機構收回房屋進行銷售、出租或拍賣。類似於將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反過來做」

售後回租:老年人將已具有完全產權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過「售後回租」的方法達到以房養老的目標。既可以獲取一大筆款項用於養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對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長期乃至終生的使用權,照常有房可居,對老人的更好養老增添了相當的保險系數。

售房入院養老:老年人將自己的住房對外出售,用這筆錢財居住到較好的養老機構養老,既可以節約社會資源,又使得養老生活增添了眾多的樂趣,將部分售房款送交壽險公司辦理養老壽險,可以保障晚年生活無憂。

2、租房入院養老

老年人將具有完全產權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過另租房居住或入住養老公寓、養老院的方法達到以房養老的目標。既保障晚年照常有房可居,並獲取持續穩定的租金收入用於養老生活,享受專業護理服務和群體交流,又能保證在將來把原有住房留給子女,符合國人養兒防老、遺產繼承的傳統習俗。

「住房養老」的方式大大拓展了房產的原有功能,增強了居民買房的吸引力,有利於促進房地產一級市場的發展,另外,「住房養老」中售出的房屋可以增加「二手房」供應量,有利於促進我國還不發達的「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

Ⅱ 「老人抱團給自己養老」,那些不靠子女的老人,晚年生活怎麼樣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這首詩的說的是誰都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放到當代也是如此,面臨著老年化社會,又加上年輕人又不願意生的情況,原因無非就是經濟的問題。


房貸、孩子費用以及教育,就可以壓垮一個普通家庭,以至於年輕人都自顧不暇,不敢生又不顧上老人的晚年生活。

於是,有些老人不忍就想出各種養老方法,如去養老院、存錢、自己給自己養老等等,而其中就有個抱團給自己養老,是不少老人會考慮的方法。它指的是一群老人合租起來,相互照顧。

那這樣子的方式,會有什麼結果呢?就有個老人證明了這個方法,但結局真實又心酸。

01、

身體不好的老人,老伴去世後一切都改變

老趙膝下只有一個兒子,他用盡全力終於讓兒子成家了。如今孫子也順利誕生了,他和老伴都覺得這輩子差不多就這樣子,真是干不動。

只因夫妻倆年輕那會吃了不少苦又沒及時注重健康,導致現在身體越來越差,只能做點輕活又半退休的樣子,然後好好安享晚年。

養老院總是不缺老人,雖然存在一些不願意住進去的人,但大部分都是自己住進去的,就是不想拖累孩子。

曾經有個認識的老人這樣子說:「孩子忙,就不想麻煩他們,只希望可以沒事來看看就行。」雖然可能有點心酸,但他們絕對不會後悔,因為愛才義無反顧。

結語: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們不能評論什麼,但父母的愛是最偉大的。但比起國外,中國式父母可以說操勞一輩子,就連離去那一刻也是在擔憂子女的幸福。


就連養老也是如此,本是子女的責任,卻看到他們的壓力也就變得不忍,就會自發解決晚年生活。比如養老院、抱團一起養老等等方式,就是不想麻煩子女,讓他們安心奮斗而忍不住心酸。

或許,在他們心裡,唯一的期待就是自己真的走不動了,子女們能來養老一下。

所以,請好好珍惜他們。如果可以,請擔負起養老的重擔。要不然等他們離去,後悔的一定是子女,因為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人。

Ⅲ 如果有子女,還需要購買養老保險嗎

很多人談到自己有孩子,那孩子以後可以養老啊,那其實是不是不需要養老保險的,其實這話是片面的。

我們買養老保險最重要的一個優勢是「確定性」,養老金尤其要注重,也就是未來我們需要錢的時候,一定有那筆錢在那裡。雖然可以用來養老的產品或方式很多,不一定是保險,比如:養兒防老、以房養老、投資養老等等。但保險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確定性!

葉子趣玩財有趣又有財。關注微信公眾號:葉子趣玩財(YZQLC518)

Ⅳ 五十歲後沒有退休金,兒子指不上又沒有存款該怎麼生活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依靠養老金,第二種是依靠子女養老,第三種是依靠在職時的積蓄。但現實中有些老人既沒有養老金也沒有存款,孩子也指望不上,挺尷尬的。對於這些「三無」老人來說,50多歲了,如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這個問題真的沒有滿意的答案。現實中,這「三無」養老有幾種方式。

Ⅳ 日漸老去的農村六零後,以後靠什麼養老

養老,一直是一個關繫到廣大群眾的問題,不管是農村還是在城鎮。但是城鎮老人很多都是有退休金的,另外還有養老保險,而農村不一樣,絕大部分人是沒有退休金的,而且養老保險很多地區也是推進的比較慢。

60後已經五十多歲了,很多人還在城裡打工,因為這個年紀的他們可以說是上有老下有小了,負擔是很重的,如果有兒子的話,需要幫助兒子買房、結婚彩禮等等。再老點的話主要就靠兒子一家的贍養,但是這又有一個問題如果兒子或女兒都是獨生子女的話,下一代的負擔將會更重,因為要贍養四個老人。

好在如今的社保,養老保險都慢慢的在農村推行,這樣讓老人多了一層保障,每年交個幾百塊錢,在滿60歲之後就可以領取補貼了。

另外一種養老就是土生土長在農村的一部分老人,他們很少外出,沒有去大城市打工,一直在地里耕作,但是地里的莊稼作物一兩個老人是種不了多少的,現在也在大力扶持三農,但是能夠賺到錢的基本上都是70,80後,60後因為整體文化程度很低,接受新事物比較難或慢,現代的農業很多是做不來的。這部分人養老是比較累的,因為在種地賺不到多少錢,所以儲蓄也不多,但是他們在還能乾的動的時候還是能夠做的「自給自足」的,另外在加上子女的贍養,解決正常生活還是可以的。

相關方面也正在完善養老制度,也相信會越來越好的,讓老人們老有所依!就拿我們村來說,那些60以後的孤寡老人都安排住進了統一規劃的保障房,或者幫那些不願搬到保障房的老人建造房子,雖然不大,但是比老舊土坯房還是好很多的,而且每個月還有米油等補貼物品,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了。

現狀是:一、靠自己。現在農村50.60多數人仍然外出打工,靠自己雙手求生存。

二、靠兒女。少部分人子女有成,在家幫忙子女帶孫子。

三、靠國家。農村沒有參加社保的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領取100元養老金。

龐大的農村50.60後靠自已養老的人必競是少數。國家可以拿出20%的國有企業股份補貼城市退休工人,為什麼不拿出10%的國有股補貼一下農村沒有社保的50.60後老人?他們是強制向國家輸送公糧的一代。國家強制壓低糧食收購價格為在城市及工廠的城市人提供口糧,所以國家是否有責任解決60歲以上老人生活保章呢?那怕每月領300元,也至少能解決農村溫保問題了。



我是62年生人,我們種的玉米那些年自己不夠吃還得交公糧,分田到戶還得交上繳(就是每垧地多少錢得交到大隊)。上那說理去自己種地還得給國家錢,到現在個個累得一身病,農活幹不了了,打工沒人要了,辛辛苦苦攢點錢功孩子上學結婚,現在是身無分文,靠子女他們也不寬欲。所以國家應該那出給退休人員的百分之十補給農民,農民才能免強度日。

日漸老去的農村六零後,以後靠什麼養老?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農民開始步入城市務工賺錢補貼家用,之後更是農民工大潮前往城市發展,有不少也賺到了錢在家裡蓋起了樓房。時光流轉,一眨眼老一批外出打工的農民都已經日漸老去, 特別是一些60後,在2019年一些農民已經有60歲了,以後該靠什麼養老呢?聽聽老農怎麼說。

今年一些60後也正是步入了老年了,如果在城市裡有保障的他們,如今已經是可以退休安心養老的了,每個月可以領取不菲的養老金,和老伴出去 旅遊 閑玩了。不過對於沒有保障的農民工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活到老乾到老才是他們真是的寫照,能過看到子女成家立業兒孫無憂無疑就是最為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很多人都想聽聽老農是怎麼說的,又是如何考慮養老問題的。

一些老農表示,時代變化了如今養兒防老是不指望了,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快點抱孫子。至於自己養老問題,老農表示現在還不急,還能多干幾年,等到自己真的干不動了再回去也不遲。到時候回到老家,自己可以繼續種點地, 節約一點還是能湊合著過的,孩子掙錢也不容易,湊合著過就行了,等以後老了實在做不動了,這時再找找孩子。

其實這些也是老農多慮了,在未來農村的發展肯定是越來越好的,如果村裡有一些種植大戶發展起來了,老農也可以將土地流轉過去,這樣每年也能拿到不少補貼。而且國家對於農民老齡化養老問題上也出了不少利民政策,出了繳納養老保險可以領取養老金之外,還有著高齡津貼。當然國家也在著手大規模為老人養老的問題,在農村建設一些集中型養老場所。

▂ ▄ ▅ ▆ ▇ █ 精彩的回答 █ ▇ ▆ ▅ ▄ ▂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作者豫見新野彭哥,首先非常感謝在這里能為你解答

日漸老去的農村六零後,以後靠什麼養老?帶著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養老問題,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是中國 社會 普遍關心的話題。城裡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而且每年退休金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而農村養老保險很多地區推進比較慢。目前一些地方農村的老人每個月只能領取二三百元的養老金。

最尷尬的是生活在農村的60後群體,年齡已經五十多了,絕大部分人沒有退休金,他們以後該如何養老呢? 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村60後群體雖然都已經五十多歲,但卻要面對兩大壓力:一方面,如果兒子或女兒是獨生子女的話,下一代的負擔會很重,而上一代老人的贍養義務卻還要盡。如果有兒子的話,需要幫助兒子買房、結婚彩禮,帶孫子等。另一方面,農村六零後群體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要推進現代化農業比較困難,所以地里的莊稼作物一兩個老人種不出多少的,每年的收入也非常有限。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中國人口主要集中在50後、60後這兩個群體,而作為五十多歲的60後群體,馬上也要進入60歲以上年齡段了,那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以後他們靠什麼來養老呢?

首先,靠自己、靠兒女、靠國家。我們國家規定農村沒有參加社保的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取二三百元養老金。如果子女孝順,再補貼一點給老人,老人再種種自留地,賣賣農產品,做點手工活,這樣勉強也能度日。當然,農閑時分也可以到附近的鄉鎮工廠打打工,反正在農村50、60歲的老人此時也不可能閑下來,有的農村老人到80多歲也要下地務農。 再者,農村60後老人可以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有些人說自己從沒參加過養老保險,這也不用擔心,因為現在的很多地區還有允許在60歲之前一次性補交完成,所需要15年的費用可直接來辦理,退休後即可享受養老金待遇。所以說,老人只要有參保意願,那一次性可補交15年的費用,這樣的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待遇了。

最後,龐大的農村50、60後群體靠自己養老畢竟是少數人。國家既然可以拿出部分國有企業股份補貼城鎮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漏洞,為什麼不可以變賣一些國有資產來補貼一下農村沒有社保的50-60後的老人?他們是強制向國家輸送公糧的一代人。當年,國家強制壓低糧食收購價格為在城市及工廠的城市提供口糧,所以國家應該有責任解決農村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哪怕每人每月領到800元或1000元,也至少可以解決農村的溫飽問題了。

樓主你好,作為農村的退休老人來講,實際上他們也是可以獲得基本養老金的待遇的,所以說讓我們參加一份基本養老保險,就可以讓自己再達到60歲以上的法定退休年齡,獲得一份最基本的養老金的待遇,所以這樣的話就可以讓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有一個最基本的保證,因為這樣的話就會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農村養老保險有一個好處,就是自己雖然之前曾經沒有參加養老保險,也是不必要擔心的,因為到目前為止,很多地區還是允許在60歲之前一次性補交完成,所需要15年的費用直接來辦理退休享受養老金的待遇,所以說自己只要有參保的意願,那麼一次性可以補交15年的費用,這樣的話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待遇了。

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不同,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一個繳費標准,那麼繳費標准越高就意味著自己所能夠獲得的養老金越高,相反,如果說繳費標准越低,那麼所能夠獲得的養老金待遇相對來說也是比較低的。所以說,選擇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獲得養老金的待遇,才是我們養老的最,基本的保證。

我是60後,我不想依靠誰,折騰了半輩子了依然清貧,財神似乎與我無緣,年輕的時候時不時的還欠點飢荒,親戚對我也是敬而遠之怕我借錢吧,更是沒有幾個朋友,朋友也只是酒肉朋友,一起喝個酒還行,若淡到錢具都沉默了。

20歲時開始為生活奔波一直折騰到40歲依然是窮,好賴把孩子養大了參加了工作,我想應該想法攢點錢了,好防老啊!於是我來到了孩子工作的城市找一份工作,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工作加勤儉節約也攢下了2O萬,我想繼續工作兩年再攢下幾萬以防老來貧寒。

作為農村人沒有什麼 社會 保障,所以只能在自己還能勞動的時候不要閑下來,攢下幾個錢,日後有個頭疼腦熱的,想吃點什麼都方便,總比伸手和兒女要方便多了。

我是六零後,當了幾年農民,到不甘心就這樣,後來考學有了正式工作。老婆農村的,沒有工作,婚後我種了幾年地。關於養老問題我有發言權。

我的養老問題就不用說了,退休自然應該有養老金。但是,從結婚開始,我就一直思考,老婆老了怎麼辦?沒養老金,不僅自己生活困難,孩子也要受到拖累。

當然如果夫妻雙方都身體 健康 ,都長壽,是可以用我自己的養老金養老的。但是,關鍵是一般來說男的壽命短,女的壽命長,我中間有個三長兩短,老婆豈不是沒了經濟來源?所以從早我就時不時的想解決這個問題。

我知道養老不能靠國家,國家不會白給誰養老金。靠誰也不如靠自己,沒工作只能自己想辦法。

我上班,給老婆找了個臨時工作,但是那工作不僅收入低,而且也沒養老金一說,幹下去沒有一點前途。於是讓老婆辭去工作,我們夫妻商量著做點小生意,由老婆去主導,我業余時間去幫幫忙。當時就在鎮上開了一個小百貨店,店面超不過四十平。第一年生意並不好,記得有一天只有九塊錢的營業額。盡管不咋地,但是感覺比干那個臨時工強多了,那個臨時工每個月才給二百塊錢。

在經營小店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過來閑聊天,有的也給我的店出主意、想辦法。慢慢的我受到啟發,終於找到了經營的思路。2000年的時候,小超市還是個新鮮的東西,我就大膽的把百貨店發展成小超市。買了新式超市貨架,明碼標價,敞開店面,讓顧客自選。由於在兩個學校附近,人流不小,樣式比較新穎,一下子銷量就上來了。小店經常被學生擠得滿滿的。我記得那時候我月工資也就幾百塊錢,反正到不了一千。而小超市一天就可以掙一二百甚至五六百。於是我們大受鼓舞。小超市不斷發展,貨物品種增多,又換了大店面,營業額不斷攀升。到第三年,又發展了幾個連鎖。幾個店一起盈利,還能時不時接到學校訂貨。到了2003年,一天能夠賺五千六千。幾年下來,真的有了當大款的感覺。但我知道做生意有起伏,賺了錢也應該做長遠打算。

我一直沒忘老婆的養老金問題。那時非常實行買房。於是我用賺到的錢,03年一百萬買了個商鋪;04年又七十萬買了一輛二十五噸輪式吊車,當時吊車比較賺錢,而且有老婆的弟弟以分股的方式合夥經營;05年還買了兩輛壓路機。去修路幹活,包月兩萬,修路方負責加油和給司機吃住,我們只負責司機工資,一干就幾個月,不算太費心。養壓路機可能一般人發愁門路,其實當你有錢以後,朋友也多了,門路自然也有了。後來還買了商場里的攤位出租。當聽說可以交社保以後,馬上給老婆交了社保、醫保。當時政策比較寬松,是可以一次往前多交幾年的,交夠十五年就可以到年齡拿養老金了。後來進城買了兩套單元樓,自己住一套,另一套出租。

賺錢這種事,說起來似乎比較容易,其實真正做生意的過程也是非常艱難的。我每次利用休息時間去上貨,不僅是周六日,而且有時候中午也利用短暫的時間出去走一趟。過年,大家都放假了,也是我最忙碌的時間。開始出去上貨,只有一輛破摩托車,用後座帶一點,用繩子綁著,多了還怕賣不了。後來銷量大了就僱傭那些市場上出租的汽油三輪車,然後是雇小型貨車,再後來自己買了麵包車。最後,更大銷量的時候就是批發商送貨上門了。想想當年好幾家批發商爭著給我送貨,很爽。做生意開始階段難。俗話說的沒錯,萬事開頭難,關鍵一開始堅持住,敢於創新,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多了。看來,凡做事,從零到六十是最艱難的階段,最能檢驗一個人的創造力和意志力的階段。

現在大多生意我們都基本不做了,歲數大了,孩子也成家了,我還幾年就退休。老婆已經拿上了社保帶來的養老金,還不到六十,身體也行,順便做點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再加商鋪補貼著,日子也算小康吧。

我要和我們同齡人六零後說的是,你應該早打算養老的事啊。大家都五十多了,再想養老這個問題確實有點晚,但是總比不想好。以前沒有做好養老准備的,我勸你,可以繼續工作,但是千萬不要把錢都給了孩子們花了。你手裡必須有錢,五十多歲,說小不小,說老也不老,你還可以干幾年。找工作不容易,你可以做點小生意,再小的生意也比打工強。我的經驗是,做生意,賺到每個月兩萬到三萬以上不容易,但是月入五千到一萬並不難,而且一般小生意也沒什麼風險。當你攢下足夠的錢了,其他的事也好說了。如果有機會,不要拒絕社保醫保。交社保醫保你吃不了虧。僅僅憑你交過公糧是不可能有養老金的,因為公糧只是相當於農業稅。其實不論工人農民是都交了稅的,只有社保和養老金掛鉤。 原則上說,社保不是國寶,也就是說,社保是自己交的,不是國家給的。養老金來自社保,社保的錢來自交社保人,你和國家鬧,不管事。 即使國家財政對社保有補貼,也主要是對有社保賬戶的人補貼。我們這里有的五十多了,也開始交城市靈活就業的那種社保了,當然可能要交到六十多歲甚至七十歲,有點不劃算。當你真的老了,沒有了勞動能力的時候,有養老金,和啥也沒有的比,那不僅僅錢的問題,那是心理上就大不相同的問題啊。有養老金,過日子的心裡踏實的,坦然的!

早點自己做養老打算吧,六零後們。不靠天,不靠地,不去靠子女,國家也不可能白給你。自己努力才是硬道理。

養老問題,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是中國 社會 普遍關心的話題。城裡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而且每年退休金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而農村養老保險很多地區推進比較慢。目前一些地方農村的老人每個月只能領取二三百元的養老金。最尷尬的是生活在農村的60後群體,年齡已經五十多了,絕大部分人沒有退休金,他們以後該如何養老呢?

從目前情況來看,農村60後群體雖然都已經五十多歲,但卻要面對兩大壓力:一方面,如果兒子或女兒是獨生子女的話,下一代的負擔會很重,而上一代老人的贍養義務卻還要盡。如果有兒子的話,需要幫助兒子買房、結婚彩禮等。另一方面,農村六零後群體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要推進現代化農業比較困難,所以地里的莊稼作物一兩個老人種不出多少的,每年的收入也非常有限。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中國人口主要集中在50後、60後這兩個群體,而作為五十多歲的60後群體,馬上也要進入60歲以上年齡段了,那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如何解決?以後他們靠什麼來養老呢?

首先,靠自己、靠兒女、靠國家。我們國家規定農村沒有參加社保的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取二三百元養老金。如果子女孝順,再補貼一點給老人,老人再種種自留地,賣賣農產品,這樣勉強也能度日。當然,農閑時分也可以到附近的鄉鎮工廠打打工,反正在農村50、60歲的老人此時也不可能閑下來,有的農村老人到80多歲也要下地務農。

再者,農村60後老人可以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有些人說自己從沒參加過養老保險,這也不用擔心,因為現在的很多地區還有允許在60歲之前一次性補交完成,所需要15年的費用可直接來辦理,退休後即可享受養老金待遇。所以說,老人只要有參保意願,那一次性可補交15年的費用,這樣的話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待遇了。

最後,龐大的農村50、60後群體靠自己養老畢竟是少數人。國家既然可以拿出部分國有企業股份補貼城鎮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漏洞,為什麼不可以變賣一些國有資產來補貼一下農村沒有社保的50-60後的老人?他們是強制向國家輸送公糧的一代人。當年,國家強制壓低糧食收購價格為在城市及工廠的城市提供口糧,所以國家應該有責任解決農村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哪怕每人每月領到800元或1000元,也至少可以解決農村的溫飽問題了。

Ⅵ 國內的養老模式都有哪些

隨著經濟的長足發展,現在社會上主要的養老模式還是分為三大類:

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

1、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通常是指入住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進行養老。

敬老院,主要收養對象是五保老人,有條件的敬老院,也會接受享受退休金的自費長者。

養老院,則分為一般性養老院和「醫養結合」養老院。一般性養老院大多是提供基礎的生活照料、生活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醫養結合」養老院,主要接收失能、半失能、失智、慢病康復、安寧療護長者,除了滿足長者日常飲食、護理、娛樂社交活動外,還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可以保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並依託醫院優良的醫療條件,提供慢病管理、急診診治、康復理療、健康管理等多項服務,提高長者的生活質量,

老年公寓,是專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徵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備餐飲、清潔衛生、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服務體系,是綜合管理的住宅類型。

機構養老的優勢:很多長者選擇機構養老,是考慮到機構能夠提供更專業的護理,尤其是醫養結合的護理院,養老帶醫護,生活養病兩不誤,還可以減輕孩子的壓力。

不足:入住養老機構的老者,有部分會感到自己被孩子拋棄,也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感到孤獨。

2、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以家庭為中心,靠子女親屬養老。

《長沙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已經審批通過,且將於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對於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有明確的定義: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村)為依託,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專業化服務、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志願者公益服務共同組成的,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庭護理、精神慰藉等內容的社會服務。

《條例》還明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對象范圍:

居家養老服務應當優先保障符合條件的孤寡、失能、重度殘疾、高齡老年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重點優撫對象等人員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這就意味著一般的家庭老者養老,如果條件達不到享受政府居家養老服務條件的,還是要靠子女子女親屬來照料。

居家養老的優勢: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狀態,並與家人有更多親密和互動的時間。

不足:照顧老人是一項消耗體力和精力的任務,特別是對於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這對家庭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如果老年人獨自一人居住,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突發疾病或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

3、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模式,則是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的養老服務。

該種模式借鑒的是俄羅斯、美國、日本流行的「托老所」模式,即早上家屬把長者送到中心,晚上再把老人接回家裡。

國內通俗的叫法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長者在社區照料中心會被安排豐富活動,諸如玩牌、打麻將、卡拉OK、下棋、猜謎、折紙、畫畫以及學習智能手機的使用等等。這些娛樂休閑活動不僅能讓老人們放鬆身心,也有機會和更多人進行交流互動,對延緩腦力衰退也是有一定的幫助。

社區養老模式優勢:這種模式既為長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務,又滿足了長者的心理需求,使長者有穩定的生活,同時又減輕了子女的日常照顧負擔。

不足:現在的國情是,大多數身體好的長者其實不太願意去照料中心,而身體不好的老人雖然想去,可能又不會被照料中心接受,所以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局面。

當然,社會上掀起了其它的養老方式,諸如旅遊養老、抱團養老、田園養老等。

像旅遊養老,也叫候鳥式養老,在身體和金錢都允許的情況下,實現了年輕時努力賺錢,退休後到各地旅遊度假的夢想。

不管哪種養老,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及家庭的養老方式才是最好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尬式養老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痴獃性沖動 瀏覽:679
溫州機構養老品牌有哪些 瀏覽:131
止痛葯能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322
哪個醫院都有體檢么 瀏覽:733
2014年我國老年人 瀏覽:254
長壽到阿依河有多遠 瀏覽:851
重陽節給父母的句子 瀏覽:876
女幹部60歲退休山東 瀏覽:842
南通老年大學課程安排 瀏覽:770
北京養老院轉讓信息 瀏覽:452
餘姚市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810
養老保險公平嗎 瀏覽:366
老年大學開展黨建工作的宣傳 瀏覽:913
武進養老保險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533
養老機構的稅收優惠 瀏覽:835
父母親打工如何填寫工作 瀏覽:722
事業編體檢後沒去會怎麼樣 瀏覽:941
聊城包裝廠招50歲普工有 瀏覽:379
老年人做刮宮 瀏覽:198
九十歲老人的腳發紫怎麼回事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