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養老之道每食必吃什麼

養老之道每食必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5-05-05 17:04:19

① 什麼是旅居養老

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的進步,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對老年的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子女、孫輩不再是我們唯一的精神寄託、還有更多的社交:出國旅遊、群團活動,這些都占據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樂老的生活正在演繹幸福的人生。

旅遊作為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養老+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潮流,通過多姿多彩的旅遊、生活、娛樂等方式,提高老年生活的品質和幸福指數,修養身心。

有氧運動,健身健腦

游覽之時,精神振奮,煩惱、郁悶煙消雲散,休息之時肌肉由緊張轉為鬆弛,睡眠好,吃飯香,對身體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還能享受到陽光的沐浴,從而增強體質,健康長壽

品嘗特色美味,一飽口福

各地自然氣候、地理環境、人文歷史都不同。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小吃、特色菜餚。我們就能品嘗到那些在家裡根本吃不到的美食,人以食為天,在異國他鄉一飽口福,美哉!

廣結天下,結交新友

當代空巢留守老人與日俱增,多年甚至十幾年兩個老人對影向坐,面面相覷。如果許多老人結伴一起坐車、一塊住宿、一同爬山、同桌吃飯,那一定是一番笑語連連、其樂融融的景象。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旅居養老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追捧,得到蓬勃發展。

旅居養老是養老觀念、養老方式的轉變,折射出來的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旅居養老將受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追捧,市場潛力巨大。

② 中國古代如何養老

其實,如何養老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問題。在中國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先秦時期的《禮記·王制》記載:50歲以上的老人可供給細糧;漢代的《王杖詔令冊》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雖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詔令集》規定老人可安排護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現「福田院」「居養院」「養濟院」「孤老院」各種養老機構……周代規定家有90歲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標准已被明確。《禮記·曲禮上》記載:「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歲,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幹活;70歲身體各項機能進一步衰弱,應該交代家事,把該安排的都安排好;80歲、90歲,已算髦耋老人……先秦時期如何養老?首先是關注老年人的飲食。《禮記·王制》曾詳細記載:從50歲起,就應該給細糧吃;到了60歲,還要准備隔宿的肉食;到了70歲,則要增加副食;到了80歲,要經常供奉珍饈美食。至於90歲的老人,因行動不便,飲食消費已沒規律,可能隨時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遊,最好是帶著食物跟著他……在夏、商兩代,朝廷還會在仲春和孟冬兩季給鰥、寡、孤、獨者發放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為讓子孫更好地贍養老人,周代實行給有老人的家庭減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

上述主要是對「家庭養老」模式所做出的規定,先秦時期還提出了「國家養老」概念。能享受國家養老待遇的主要是四類老人:一是相當於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當於烈士家屬的「家中之老」;三是相當於離休老幹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當於五保戶的「庶人之老」。

先秦時期的「免費醫療」尤其「實惠」,此即周代起實施的「養疾之政」。當時,在官府編制中專設「掌病」一職,負責給老人「問病」。據《管子·入國》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進行檢查:有公職者,70歲以上3天一問;80歲以上2天一問;90歲以上每天問一次;對民間老人,每5 天問一次。

對於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時向國君匯報,國君會安排出時間,親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這項制度在後來名存實亡,成了老人的一種願望。

漢代出現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漢代是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推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特別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不養,在漢朝算重罪。

為保證家庭養老的落實,漢律規定,不贍養老人者或被「棄市」。漢朝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能活到六七十歲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來稀」,用在漢朝更貼切。因此,漢朝將「老人」的標准提前了4歲,即到了56歲就算老人。《漢舊儀》中所說的「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就是這個意思。

56歲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應的老人保障權益,如免除稅賦。漢朝規定,13歲~56歲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繳120錢人頭稅,到了56歲,就可免繳這筆錢。對於90歲的老人,甚至連家屬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減負免稅,朝廷每年還會直接給民間老人(庶老)發放食物。如漢文帝劉恆即位當年即下詔:80 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

漢朝最讓老人有尊嚴、覺得幸福的地方,應該是發放「老年證」。當然,這種老年證不是今天這樣的小本子,而是一種叫「鳩杖」的實用物。

鳩杖,又叫「王杖」,顧名思義是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種特殊權力的象徵。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給老人「賜杖」的制度在漢朝被正式確立,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做鳩杖贈送高齡老人,開了漢朝賜杖的先河。漢宣帝劉詢則使之成為一種制度,規定凡是80 歲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從張家山漢簡中的相關律令來看,漢代較早時曾是「七十賜杖」。

為了保證鳩杖的權威性,漢朝出台了相應的法規。1959年~1981年,從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中先後出土了8根王杖(鳩杖),還隨之出土了《王杖十簡》和《王杖詔令冊》木簡。

《王杖詔令冊》全文近 600字,規定了70 歲以上老人應該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其中有一項規定:70歲以上老人即使觸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訴,繼承了先秦時期老人「雖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關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晉南北朝時期,養老制度又出現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創了「存留養親」制度,此制度一直影響到晚清。

存留養親,就是一種司法緩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親需要照顧,准許死囚在家「侍親緩刑」、流刑犯在家「權留養親」,等家裡老人去世後再服刑。

在唐朝,養老制度備受皇帝重視。據《冊府元龜》上所列資料統計,唐朝各位皇帝下發有關養老詔令的次數多達73次,其中以唐太宗為最,在位23年下「養老詔」28次。而《冊府元龜》所記並不全,實際不止73次。

唐代繼承了漢代給老人「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據《唐大詔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別提出,「八十以上各賜米二石,綿帛五段;百歲以上各賜米四石,綿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齒。」所謂「尚齒」,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還曾有過一項「補給侍丁」制度,官府免費給民間老人安排護工(侍丁)。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戶令規定的配給標準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給二人,百歲三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給百歲老人的護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還有「精神養老」一說。當時,流行一個名詞叫「色養」。所謂「色養」,說得通俗簡單一點,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一代名相、時任司空的房玄齡,不只為臣稱職,贍養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當年房玄齡「色養」老人極為到位,《貞觀政要·孝友》稱,房玄齡「事繼娘,能以色養,恭謹過人」。

在古代,子女給老人臉色看、不孝順,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許有鑒於此,唐律規定:「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孫不能遠走他鄉,要呆在老人的身邊,否則要被治罪,此項規定較好解決了「空巢」現象。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曾建養老院「孤獨園」

古代歷朝在重視養老的同時,也都會根據本朝的實際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的敬老養老措施。在免稅賦方面,宋仁宗嘉佑四年的詔令規定:8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稅賦;明、清兩朝的養老規定差不多,但年齡提前到了70歲。而且,從宋代開始,還出現了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建「養老院」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高壽皇帝梁武帝蕭衍曾於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創辦了「孤獨園」。到唐朝,這樣的養老機構被推廣,在武則天時代,唐朝即開設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

但真正讓「養老院」這種養老方式流行起來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開設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後有「居養院」,南宋則叫「養濟院」等。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質的養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齡,也放寬到了50歲以上。同時,民間養老院也普遍興起。如洪邁《夷堅甲志》「劉廂使妻」條,在與南宋對峙的金國興中府,有位叫劉廂使的漢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財產興建「孤老院」。

元朝同樣重視養老,元世祖忽必烈曾採納漢臣劉秉忠的建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養救助制度,當時各路均設立養濟院1所,救助、收養「諸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窮而無告者」。

明、清兩朝的養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樣,稱為「養濟院」,朝廷繼續發展官辦、民辦等各種形式的社會養老機構。明代朱元璋還恢復了漢朝制度化的「賜杖」與「賜爵」制度,在物質救濟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後兩次頒發詔令,實行孤貧老人終身養老。

清朝則重視古老的「賜食」制度,多次請全國老人到紫禁城內去吃大餐,並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間最盛。

(作者:倪方六)

③ 雲南有個被低估的養老小城,這里環境好節奏慢一年四季舒適宜人

這些年開車自駕有十多萬公里,幾乎走遍了國內的山山水水,北到沿烏蘇里江、黑龍江沿邊自駕,南到海南環島游,唯有一個省份始終讓我 魂牽夢繞 ,這個地方就是 雲南

雲南是一個讓人忘不掉的省份,無論你 去過多少次 走過多少地方 ,這也是一個去了不想走, 走了還想再來 ,從離開那一刻起就又開始惦記的地方。

有一個夢想 ,就是等到老了,一定要到這里, 找一個小城 買一套房子 ,在此度過餘生。

說到養老,國內真正適合養老的地方真不太多,北方天氣寒冷,南方大部地區夏天炎熱,冬天濕冷,即使是以空氣好著稱的海南,絕大部分地區也僅適合冬天避寒、度假和短期旅居, 唯有雲南 ,有宜人的立體氣候,有壯美的 自然風光 ,有迷人的 民族風情 ,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 特色 美食 ,這是一個 可以舒服過四季 的省份。

雲南這么大 ,究竟哪裡更適合養老?有人會說 昆明、大理、景洪、騰沖、普洱、紅河、曲靖 經,這些地方都不錯,但也並不完美,如果冬天很舒服,那夏天一定會熱,典型的如景洪、元江,也有的 夏天舒服 冬天一定有些冷 ,如昆明、騰沖等等,那有沒有一年四季都舒服的地方?我推薦一個小城,這里環境好、空氣清新,真正的一年 四季氣候宜人 的養老小城,這就是 勐海



這是一個名字有海,但卻是沒有海的地方。

勐海是西雙版納州下轄的三個縣市之一,距離西雙版納首府景洪60公里。「勐海」系傣語地名,是為紀念統轄勐海的傣族英雄岩海而得名,所以「勐海」被稱之為「英雄居住的地方」。


有人說,麗江,是一個 讓人發呆 的地方。那麼,勐海,這就是一個 讓人心靜 的地方, 山水田園 寧靜致遠

勐海,這是一個讓人心靜的地方

除了這里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生態,還有這里的茶道和佛教氛圍,這里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聖地,佛教文化濃郁。禮拜佛塔,心得菩提,禮遇茶湯,心生靜界。

勐海是 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 ,這里茶文化 底蘊深厚 馬幫文化 源遠流長,是公認的 世界茶樹 的原產地之一,馳名中外的 普洱茶發祥地 之一。

滇藏茶馬古道是一條「 因茶而盛、為馬而生 」的古道, 勐海就是這條 茶馬古道的起點 ,特別是 民國時期,隨著勐海制茶業的崛起,茶馬古道的運輸逐漸以勐海為起點。勐海很小,但因為普洱茶而 名揚天下


勐海是一個環境優美,山裡有樹,溝里有水,近似於原生態的一個地方,生機盎然的座座茶山,點綴其間,到雲南養老,人們看重的就是這里的氣候。

別看勐海地方不大,卻 極具雲南的氣候特點 ,一個縣就有 5個氣候區 ,北熱帶區、中亞熱帶區、暖夏暖冬區、暖夏涼冬區、涼夏暖冬區,很多人都說景洪是冬天避寒,而夏天熱的地方,而勐海別看距離景洪只有60公里,但這里才是雲南真正的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地方,年溫差較小, 冬天平均13-25 ,夏天18-30 ,比版納夏天溫度要低3 ,是版納三個縣市中最涼爽的一個。

不但冬天舒服, 夏天也會讓你想不到的涼爽, 這里是景洪人夏天避暑的地方,被譽為世界上「最適合人居的真正春城」。


很多老人都 喜歡雲南 ,但卻 恐懼雲南海拔高 ,對心腦血管不利。

在雲南養老,海拔確實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雲南的高海拔地區基本在滇西北一帶,而西雙版納州所處的滇南地區,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下,景洪市的海拔僅有580米左右,而勐海在海拔在1300米左右。而據科研研究證實,海拔1500米是一個神奇的高度,這里密集著"空中維生素"--負氧離子,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免疫力,居住在這個高度有利於人體的 健康 ,而且只有這個高度才能保證夏天有涼爽的氣候,這也是很多川渝人士夏天到貴州山上避暑的原因。

勐海 沒有工業 森林覆蓋率 達到67%,有著優良的空氣質量,作為普洱茶第一縣,勐海也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年徑流水量29億立方米,還有高中低溫泉10餘處,勐海城外七、八公里的地方就有泡溫泉的地方。


勐海 生活慢節奏 , 社會 秩序 安定祥和 消費水平較低 。目前的房價也處於相對低谷,單間公寓有3K左右,好點的小區5K-7K,勐海縣現有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 兩所二級甲等醫院 ,還有縣婦幼保健院、黎明醫院等醫療機構,縣人民醫院有470多張床位,13個病區,是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對口支援醫院。


勐海縣交通現在看也比較便捷,景洪到勐海高速公路已於今年元月15日正式通車,景洪和勐海兩地行車時間由原來的一個小時縮短至半小時以內。勐海還有13條縣道,99.5%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縣城到嘎灑國際機場只有45公里,到打洛口岸都只有60-70公里的距離,開車也不過1個小時的時間,明年西雙版納將開通高鐵,勐海離景洪和勐養高鐵站也只有幾十公里的距離。

勐海 是 普洱茶的重要產地,被稱為 普洱茶第一縣 。 這里有南糯山、布朗山等 6大茶山 ,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坡丘陵地帶,這里終年濕潤、雲霧彌漫、土地肥沃無污染、不施農葯,造就了茶樹最佳的生長環境,所產的 茶品質極佳 。這里還有4萬多畝的古茶山,多數樹齡在200至500年間,野生型「 茶樹王 」樹齡達到1700年,堪稱茶葉發展 歷史 的「活化石」。 這里 四季都適宜水稻生長,盛產優質大米,自古有「 滇南糧倉 」之稱。

勐海縣境內居住著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頗族等 25個民族 ,具有悠久的 歷史 和燦爛的文化,傣族贊哈、古樂、繪畫,布朗族情歌彈唱,拉祜族蘆笙舞,哈尼族的彩茶舞等民族技藝豐富多彩, 民族風情濃郁



舌尖上的勐海

烤雞翅、雞腳、烤魚、烤乾巴、烤牛肝、烤豆腐都相當不錯。勐海最好吃又出名的就是燒烤,很多景洪人都到勐海一邊避海一邊避暑一邊燒烤。

雲南特色的長街宴,千人共享美味里的 情感 綿延。

勐海, 這里是 茶人嚮往的聖地。每年 從2月末開始,茶人就開始湧入勐海,等待著春茶鋪滿這里的茶倉,這里的大街小巷,充滿了兩個字,這就是試茶,試茶,試茶。


主要景點 有景真八角亭、獨樹成林、打洛森林公園、曼短佛寺、巴達野生茶樹王、曼巒回清真寺、勐邦水庫等。

景真八角亭

佛亭呈八角之狀,中國古代佛教建築,屹立於昔日勐景真王宮之旁,人們便依其形狀和所在地稱之為」景真八角亭「。


曼短佛寺

距縣城約10公里,此佛寺始建於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傳入後建的最早佛寺之一,是當地傣族從事宗教文化活動的中心。


勐景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傣族傳統村寨,毗鄰緬甸,村口的塔林、神樹、神泉都有著悠久的 歷史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歷史 悠久的傳統文化,在傣族群眾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被人稱為「中緬第一寨」。


獨樹成林


泛亞鐵路中線2021年將開通,將會給勐海帶來什麼?

泛亞鐵路中線包括玉磨鐵路、中老鐵路(寮國段)和中泰鐵路(泰國段)。

玉磨鐵路 北接玉溪,南經普洱市、西雙版納至中老邊境口岸磨憨,全長約508公里,是國家一級電氣化鐵路。這條高鐵線開通後,西雙版納將進入高鐵時代,到昆明僅需3小時,這必將打開西雙版納的經濟發展空間,勐海也將融入 西雙版納的 「半小時經濟圈」之中。

便利的交通,優美的環境,再加上 「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品牌優勢和生態涵養價值,勐海必將成為雲南最具魅力的養老宜居城市。

勐海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歡迎關注慕士塔格的季風,讓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閱讀全文

與養老之道每食必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機如何打開王者榮耀 瀏覽:197
2014北京退休金計算器 瀏覽:299
父母離婚孩子如何處理 瀏覽:429
老年大學教學管理工作好做嗎 瀏覽:222
鞍山老年大學電話號碼 瀏覽:550
海淀體檢大廳健康證長什麼樣 瀏覽:418
女孩子會遺傳父母的哪些基因 瀏覽:155
孝感市農村養老金是多少 瀏覽:81
70歲中風治療要多少錢 瀏覽:418
城市農村養老模式 瀏覽:315
體檢胸透結果等多久 瀏覽:191
關於父母房子怎麼繼承 瀏覽:664
北京退休金最高能拿多少 瀏覽:723
農村老人一月多少錢夠花 瀏覽:913
武漢退休職工加工資幾時補發 瀏覽:880
如何辦廣州市老人優待卡 瀏覽:625
老年痴呆症妄想東西被偷 瀏覽:439
老人口裡涎水多吃什麼葯 瀏覽:68
重慶70歲老人辦免費卡 瀏覽:504
博山養老院聯系方式 瀏覽:339